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總論:中國綜合交通運輸

一 不忘初心,奮力前行——40年的發展與成就

隨著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十九大報告充分肯定了交通運輸業五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指出“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明確提出要建設“交通強國”,這意味著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將開啟建設交通強國新征程。

從改革開放初期摩托車改變老百姓的出行方式,到高速干線交織匯聚的交通運輸網絡(見圖1-1和圖1-2),在這40年間,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令世界震驚的速度編織著我國交通強國夢想。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區際、城際、城市、城鄉交通網絡,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始終堅持“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的理念,交通運輸體系已從單一化、分散化、機械化向多元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圖1-1 20世紀80年代我國某家摩托車廠接受檢查的照片

注:1980年后,摩托車開始逐步進入家庭,中國人的出行方式被極大改變,這是私家車走進百姓生活的序曲。

圖1-2 四通八達

注:作者張衛東,拍攝于上海虹橋站,獲得2012年全路攝影家作品展紀實類一等獎。上海虹橋站是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連接京滬、滬昆高鐵。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綜合交通網絡總量已初具規模,網絡布局和結構明顯改善,技術水平日益提高,綜合運輸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16年底,全國運輸線路總里程[1]已達到505.6萬公里,其中鐵路12.4萬公里(含高鐵2.2萬公里)、公路469.6萬公里、內河航道12.7萬公里、油氣管道10.9萬公里。民航運輸機場有218個,沿河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有2317個,全國公共交通運行線路總長66.96萬公里。[2]

(一)綜合交通路網布局

我國綜合交通運輸已形成連接全國城鄉的基本網絡形態。截至2015年底,我國綜合交通網的平均密度為52.6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東部地區為125.52公里/百平方公里,中部地區為93.63公里/百平方公里,西部地區為28.04公里/百平方公里。[3]截至2016年,全國鄉鎮公路通車率為99.02%,建制村公路通車率為95.37%[4],全國郵路總條數達2.9萬條,郵路總長度(單程)達689.6萬公里,郵政普遍服務營業場所總數達6.2萬處,村郵站總數達28萬個。快遞服務營業網點達19.8萬處,網路總長度(單程)達2630.5萬公里。

我國基本形成了點、線、面相銜接,干支層次清晰,分工日趨明確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國家“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聯通了21個城鎮化地區,干線通道骨架基本形成,重要樞紐節點漸趨穩定,逐步構建了東部沿海、沿長江、京滬、京廣客貨運輸大通道和南北能源運輸大通道,形成了圍繞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地區的五大港口群體。以北京、上海、廣州等樞紐機場為中心的機場體系,承擔了我國民航客貨運輸的主要任務,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運輸機動性、承載能力和可靠性明顯提高。在“五縱五橫”綜合運輸通道的基礎上,我國進一步提出“十縱十橫”。[5]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進一步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通道建設。

(二)綜合交通網絡結構

我國綜合交通網是以自然地理、人口分布為基礎,以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等經濟社會活動為需求,結合國土開發和保障國家安全逐步發展形成的,在這個網絡體系中,各種運輸方式以自身的技術經濟特點呈現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1.綜合交通運輸方式結構變化

圖1-3 客運量變化情況

圖1-4 旅客周轉量變化情況

圖1-5 貨運量變化情況

圖1-6 貨物周轉量變化情況

本部分選取四個指標分別為客運量、旅客周轉量、貨運量、貨物周轉量。通過這四個指標分析各種運輸方式結構的變化,如圖1-3、圖1-4、圖1-5、圖1-6所示。從客運量可知,在這四種交通運輸方式中,公路以絕對優勢占據主導地位,截至2015年末,公路的客運量是鐵路的6.39倍、民航的37.12倍、水運的59.81倍。在旅客周轉量中,公路在2014年以前,在四種交通運輸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為40.81%,2014年鐵路的旅客周轉量首次超過公路,鐵路占比為39.24%,公路占比為38.39%,改革開放40年間鐵路大發展是鐵路客運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在貨運量方面,公路在總量方面仍占據絕對優勢,2015年為315億噸,遠高于同期鐵路的33.58億噸、水運的61.36億噸、民航的0.63億噸;同時可以看出水運的貨運量增長也較為明顯,而鐵路則呈現下降趨勢。在貨物周轉量方面,水運的優勢則更為突出,水運的貨物周轉量一直占據領先地位,2015年其占比為52.84%,鐵路占比為13.68%,公路占比為33.37%,民航占比為0.12%。

2.鐵路

多層次的鐵路網基本形成。截至2016年底,中國鐵路營運里程達到12.4萬公里,全年鐵路完成旅客發送量28.1億人次,貨物發送量33.3億噸,完成的工作量居世界第一[6],其中高速鐵路營運里程已經超過2.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國復線鐵路和電氣化鐵路所占比重分別達到60.83%和66.40%。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大能力通道逐步形成,物流設施同步完善,逐步實現了貨物運輸直達化、快捷化、重載化。1978年至2016年,國家鐵路總營運里程增加了8.52萬公里,增長了3.18倍,其中,復線鐵路里程增加6.85萬公里,增長10.94倍;電氣化鐵路里程增加8.08萬公里,增長54.42倍。21世紀初,我國鐵路建設呈現跳躍式增長,2000年的鐵路規模增長率為18.52%,為歷史最高,此外,在2008年,我國電氣化鐵路運營里程首次超過復線鐵路,并且至此之后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如圖1-7所示。

以高速鐵路為骨架、以城際鐵路為補充的快速客運網絡初步建成。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就開始了對高速鐵路的技術研究和工程實踐。2004年,中國政府批準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翻開了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的新篇章。中國已建設了一大批適應各種特殊氣候環境、復雜地質條件和不同運輸需求的高速鐵路,2017年末,我國的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已超過2.2萬公里,居世界之首,圖1-8(a)和圖1-8(b)為我國高鐵發展大事件一覽。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建設,鐵路運輸線在總規模持續上升的同時,在鐵路線路的質量方面也不斷提高。中國鐵路人在交通建設方面,堅持質與量并重,使鐵路規模擴大、速度提高、質量提升。

自改革開放后的40年,我國鐵路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以令人震驚的速度飛速上升,開創交通強國之路。

圖1-7 1978年至2016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復線里程和電氣化里程數

資料來源:中國交通數據庫(EPS數據平臺)。

圖1-8(a) 我國高鐵發展大事件一覽

圖1-8(b) 我國高鐵發展大事件一覽

3.公路

全國公路網絡廣泛覆蓋,路網規模加速擴大。截至2016年底,我國公路里程達469.63萬公里,相比于1978年的89.02萬公里,增加380.61萬公里,增長4.28倍,以年均增長率4.5%的速度迅速擴大規模。如圖1-9所示,我國公路里程在2005年激增,這得益于國家大力發展農村公路的政策。我國農村公路建設得到全面推進和發展,農村公路里程于2005年開始作為我國運輸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納入國家統計范圍。

我國省干線公路網絡不斷完善,連接了全國縣級及以上行政區。2016年末全國公路總里程為469.63萬公里,公路密度為48.92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養護里程為459.00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97.7%。全國四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里程為422.65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90.0%。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里程為60.12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12.8%。高速公路里程為13.10萬公里,高速公路車道里程為57.95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為9.92萬公里。

圖1-9 1978年至2016年我國公路里程和等級公路里程數

資料來源:中國交通數據庫(EPS數據平臺)。

我國農村公路建設穩步推進,農村地區公路網絡日益密集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公路只有59萬公里,到2016年底,全國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396萬公里。全國鄉鎮通瀝青(水泥)路率達到98.7%,東中部地區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達到98.8%,西部地區建制村通公路率達到99.98%。[7]到2016年底,農村公路里程為395.98萬公里,其中縣道為56.21萬公里,鄉道為114.72萬公里,村道為225.05萬公里。2016年末全國通公路的鄉(鎮)占全國鄉(鎮)總數的99.99%,其中通硬化路面的鄉(鎮)占全國鄉(鎮)總數的99.00%;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9.94%,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6.69%。

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并攀登全球第一。從1988年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到2016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3.2萬公里,已躍居世界第一。從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車1萬公里,我國用了12年時間;從1萬公里到突破2萬公里,只用了4年時間;從2萬公里到突破3萬公里只用了兩年時間。中國高速公路的發展創造了世界矚目的速度,這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交通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標志。1978年至2016年我國等級公路規模如圖1-10所示。

圖1-10 1978年至2016年我國等級公路規模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4.水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逐步擴大,人們逐漸開始重視水運在緩解交通運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國家也在不斷加強水運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延長了內河航道里程,扭轉了過去二十多年內河航道里程較短,總在固定的航道里程被動的徘徊的局面。

全國內河航道里程規模逐步擴大,航道等級穩步提高(見圖1-11),2016年末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為12.71萬公里,等級航道為6.64萬公里,占總里程的52.3%。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為1.21萬公里,占總里程的9.5%。各等級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別為:一級航道1342公里,二級航道3681公里,三級航道7054公里,四級航道10862公里,五級航道7485公里,六級航道18150公里,七級航道17835公里。等外航道6.07萬公里。各水系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別為:長江水系64883公里,珠江水系16450公里,黃河水系3533公里,黑龍江水系8211公里,京杭運河1438公里,閩江水系1973公里,淮河水系17507公里。[8]

圖1-11 1978年至2015年我國內河航道里程和等級航道里程比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國家進一步擴大港口吞吐能力,增加生產用碼頭數量。2016年末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30388個,比上年減少871個。其中,沿海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5887個,比上年減少12個;內河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24501個,比上年減少859個。2016年末全國港口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2317個,其中,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1894個,內河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423個。全國萬噸級以上泊位中,專業化泊位1223個,通用散貨泊位506個,通用件雜貨泊位381個。

此外,在運河的經營管理上,不斷采取措施完善管理組織機構,擴大對內河水運的水上活動管理和安全監管的覆蓋面,并針對內河航運的特征,相繼制定和發布了很多管理規章,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對內河水上交通運輸管理和水上安全監管力度,逐漸凸顯了內河水運的重要作用。

5.民航

民用機場體系基本成型,航線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16年底,我國共有定期航班航線3794條,按重復距離計算的航線里程為919.3萬公里,按不重復距離計算的航線里程為634.8萬公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航線里程僅為14.89萬公里。1978年至2015年我國定期航班航線里程和國際航線線路長度如圖1-12所示。

圖1-12 1978年至2015年我國定期航班航線里程和國際航線線路長度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6.管道

隨著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管道運輸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從改革開放初開始,我國展開了大規模的長距離輸油管道建設,逐步實現了原油運輸由以鐵路為主轉向以管輸為主,油氣管道骨干網絡初步形成。

圖1-13 1978年至2015年我國管道輸油氣里程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1978年至2015年我國管道輸油氣里程如圖1-13所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陸上油氣管道總里程達13.1萬公里,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三大主干網絡和“西油東送、北油南運、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的油氣輸送網絡。目前我國已建成的原油長輸管道總長達一萬多公里,各油田所產原油的80%均由管道外輸。天然氣長輸管道總長近一萬公里,承擔著全國各油(氣)田100%的天然氣運輸任務。目前的管道運輸業已成為繼鐵路、公路、水運、航空之后的第五大運輸行業。

(三)綜合交通網運輸能力

運輸量位居世界前位。2015年,全國完成客運量194.3億人次、旅客周轉量30047億人公里,完成貨運量410億噸、貨物周轉量173690.6億噸公里。鐵路旅客周轉量、貨運量居世界第一,貨物周轉量居世界第二,公路客貨運輸量及周轉量、水路貨運量及周轉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周轉量、貨郵周轉量均居世界第二。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郵政業年服務用戶超過700億人,快遞年業務量居世界第一,大型網絡購物促銷“雙十一”活動單日處理峰值超過1.6億件。管道貨運量達7.1億噸,周轉量達4138.8億噸公里。

運輸服務質量全面提升。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先進運輸組織模式及冷鏈等專業物流快速發展,集裝箱、廂式貨車等標準化運載單元加快推廣,城鄉物流配送信息化、集約化程度明顯提升,提高了社會物流運行效率。交通運輸安全水平大幅改善,鐵路旅客運輸總體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2015年道路交通萬車事故死亡人數較2005年下降了72.4%,全國運輸船舶百萬噸港口吞吐量等級以上事故件數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10年滾動值為0.018(世界平均水平為0.24)。大力提升客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公交優先”戰略扎實推進,全國公交專用車道達8569公里,快速公交系統(BRT)線路長度達3081公里,定制公交、夜間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務產品的新模式不斷豐富,網約出租汽車等新業態快速發展。

運輸服務通達性顯著增強。高速鐵路覆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比例達65%。道路客運線路達18.1萬條。全國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突破4.5萬條,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105條,運營線路總長度達3195公里。水路國際運輸航線和集裝箱班輪航線往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個港口。民航定期航班航線達3326條,航線里程超過786.6萬公里(按重復距離計算),通達境內204個城市,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55個國家(地區)的137個城市。全國鄉鎮快遞服務營業網點覆蓋率達70%。

運輸工具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5年底,鐵路干線全部實現內燃、電力機車牽引,客貨運輸車輛品種和結構均實現升級換代。民用汽車數量達到17228萬輛,公路客貨營運車輛總數達1473萬輛,貨運車輛平均噸位數由6.3噸增加至7.5噸,專用貨車(含甩掛運輸車輛)占比由5.1%提高至27.2%,營運客車高檔化、舒適化和貨運車輛大型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水上運輸船舶達16.6萬艘,海運船隊運力總規模達1.6億噸,內河貨運船舶平均噸位超過800噸,高等級航道通航水域船型標準化率達到50%,船舶大型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發展趨勢明顯。民航擁有運輸飛機在冊架數2650架,通用航空企業擁有在冊航空器1904架。郵政業擁有各類汽車24.4萬輛、國內快遞專用貨機71架。

初步建立高效的安全監管和海上應急救助體系。建立和完善國家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處置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海上搜救打撈力量持續增強,搜救志愿者隊伍不斷擴大。初步構建了廣泛覆蓋、反應迅速、立體高效的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海上應急保障體系。

(四)綜合交通網運行機制

從綜合交通網的運行機制看,隨著交通管理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運輸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鐵路運輸實現了主輔業分離,公路、水運、民航和管道運輸實現了政企分開。除鐵路外,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運輸價格形成機制初步建立。交通運輸領域的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渠道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綜合交通的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各種運輸方式以其技術經濟優勢和滿足市場需求為主導,處于不斷完善的大發展時期;二是伴隨先進科技的應用,交通基礎設施整體技術水準快速提升,運輸網絡的發展從以“通”為主上升到以“暢”為先。

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經過30多年的市場化進程,交通建設、養護、運輸不斷推向市場。積極推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交通運輸投資運營,大力推廣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模式(PPP)。交通運輸全面實現政企分開。不斷推進簡政放權,創新優化行政審批服務方式。加快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監管體系逐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基本形成。

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為適應改革發展需要,我國對交通運輸法律法規進行了大量的立、改、廢工作。目前,共有《鐵路法》、《公路法》、《港口法》、《航道法》、《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民用航空法》和《郵政法》等8部法律,《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公路安全保護條例》、《道路運輸條例》、《國際海運條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船員條例》、《民用機場管理條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和《郵政法實施細則》等65部行政法規,以及300余件部門規章。

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初步建立。2008年、2013年實施了兩輪交通運輸大部門制改革,形成了由交通部管理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的大部門管理體制架構。各地積極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市| 东台市| 唐山市| 石柱| 靖西县| 阳朔县| 大宁县| 双江| 龙南县| 香格里拉县| 从江县| 紫阳县| 田阳县| 三都| 通河县| 永丰县| 徐水县| 杨浦区| 台安县| 朝阳县| 本溪市| 华坪县| 东乌| 旌德县| 民和| 九龙坡区| 揭东县| 漳平市| 太谷县| 洛川县| 固安县| 永宁县| 县级市| 囊谦县| 宁陵县| 肃南| 彩票| 梁山县| 绥江县| 全椒县|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