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公路運輸服務發展

在我國,道路運輸是綜合運輸體系中通達程度最深、服務面積最廣、承擔社會運量最大的一種運輸方式,在我國各類型運輸方式中處于領先地位,道路運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出行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區,道路運輸甚至是唯一的運輸方式。改革開放40年來,道路運輸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發展惠及每一位公眾。

(一)公路客運

改革開放前,我國道路客運以國有運輸企業為主,市場沒有放開,運力嚴重短缺。改革開放后,這種狀況很快被突破,客運開始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經過40年的發展,道路客運取得了突出成就。

1978年,公路全年客運量為14.92億人次,旅客周轉量為521.30億人公里,分別占當年公路、鐵路、水運和民航綜合客運量的58.74%和29.91%;到2016年底,公路全年客運量達到220.70億人次,旅客周轉量達到12636.00億人公里,分別是40年前的14倍和24倍,分別占當年綜合客運量的92.1%和54.1%。公路旅客運輸在綜合運輸體系中所占市場份額不斷增加,地位不斷提高。歷年公路客運量變化如圖3-3所示。

圖3-3 公路客運量及其占比

資料來源:歷年交通統計公報。

中國還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道路運輸合作,中國和老撾就國際道路的運輸問題展開充分討論,簽署了雙邊合作的協定書草案;中國和越南就邊境道路客運和貨運的許可證、歸屬權、聯絡機制等問題達成了共識;[4]中俄就臨時過境運輸線路、口岸、車輛配額、許可證式樣等相關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并就此草簽了《臨時過境貨物運輸協議(草案)》,商討如何進一步增加跨國貨物運輸運量,并就特殊貨物的運輸展開討論。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道路運輸合作,可以促進國際運輸線路的不斷完善,促進對外開放,并且能有效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和等級。加強區域和國際合作有利于打造安全、高效、便捷、綠色的國際道路運輸帶,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讓中國更好地實現“走出去”。

(二)公路貨運

改革開放后,我國道路貨物運輸發展很快,運輸能力顯著提高,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之前運貨難的問題。道路運輸的貨物也從過去數量多、單價低、品種單一的貨物演變為數量少、單價高、品種豐富的貨物,公路年貨運量及所占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為保障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運輸市場開放的步伐不夠大,道路貨運主要由交通專業運輸企業承擔,行業發展緩慢,全社會公路貨運量為15.16億噸,貨物周轉量為350.27億噸公里,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分別占到47.46%和3.53%。到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縣以上交通專業運輸企業近2000家,地市以上中心城市均有大中型國有運輸企業,幾乎所有縣城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鄉鎮都有汽車站、業務受理點。專業運輸企業擁有營運車30多萬輛,固定資產達到140億元,職工人數超過100萬人。這時的道路運輸為國營所“壟斷”,個體運輸戶鳳毛麟角。

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車”的口號,做出放開道路運輸市場的決策,極大地激發了社會各界從事道路運輸的積極性。兩年后,也就是“六五”最后一年的1985年,這項措施開始在貨運市場上產生巨大的效益。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雖然社會貨運量和需求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但公路的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一直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從而奠定了道路貨運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七五”期間,全社會年度公路貨運量先后邁過60億噸和70億噸門檻,貨物周轉量也先后躍過2000億噸公里和3000億噸公里的臺階,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道路貨物運輸得以迅速發展。全社會年度公路貨運量實現了從70億噸到100億噸的歷史性跨越,年度貨物周轉量也連續跨過了3000億噸公里、4000億噸公里和5000億噸公里三個臺階,逼近6000億噸公里,道路貨物運輸實現了快速發展。這一時期公路貨運呈現貨物種類增多、價值增大,特別是運距大幅延長的特點。原來運距以三四百公里為主,到“八五”末期的1995年,數千公里的運輸已經屢見不鮮。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二級以上公路不斷增多,為發展道路貨運提供了可能。交通部開始著手在全國建立高速公路快運系統。1997年12月22日至24日,交通部在湖北武漢召開“全國高速公路快運系統建設座談會”,明確了今后建立快運系統的目標、基本原則和重點。90年代末,交通部第一次在全國選擇了部分道路運輸企業作為試點,發展公路快運,同時要求各省區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做好快件貨運發展規劃和組織工作,引導汽車快件貨運發展。

到1999年底,我國有貨物運輸經營業戶301.8萬戶、營業性貨運車輛417萬輛、各種貨運站場約1500個,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道路貨物運輸的發展呈現良好態勢,道路貨物運輸組織方式迅速調整。在進一步鞏固普通貨物運輸市場占有率的基礎上,快件貨運、出租貨運、搬家運輸以及特種貨物運輸和物流服務等貨物運輸服務方式得到極大發展,一個與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道路貨物運輸組織結構已基本形成。

“十五”時期,我國交通運輸業飛速發展,且成績尤為顯著。全社會道路年度貨運量在100億噸以上的高位上實現了32%的增量,年度貨物周轉量從6000億噸公里邁過了7000億噸公里和8000億噸公里,實現了61%的增長。在“十一五”期間,道路貨運發展的強勁勢頭依然不減,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分別增長了20%以上,特別是貨物周轉量邁過了1萬億噸公里門檻。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由國務院頒布,《道路貨物運輸及站場管理規定》等配套規章相繼實施,為“依法治運”、實現公路基礎設施與道路運輸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15年底,全國營運載貨汽車達1389.2萬輛10366.5萬噸位;全年全國營業性貨運車輛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分別完成333.28億噸、61016.62億噸公里;道路運輸完成的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所占比重分別為77.27%和33.52%;載貨汽車1389.2萬輛10366.5萬噸位,公路貨運量315億噸,公路貨物周轉量57955.72億噸公里。歷年公路貨運量變化如圖3-4所示。

圖3-4 公路貨運量及其占比

資料來源:歷年交通統計公報。

目前,我國正處于道路運輸能力擴張與質量提高并進的關鍵時期,與積極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相適應,道路運輸必將通過進一步的規范化管理、多樣化服務,努力實現與其他運輸方式的無縫連接。

(三)運輸裝備

交通運輸的產品形態是“人和物的位移”。對于公路運輸發展來說,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和車輛運輸裝備發展是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對于公路基礎設施,我國的車輛裝備制造業起步更晚。1956年,隨著12輛國產“解放”牌汽車開下一汽總裝線,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解放”牌汽車如圖3-5所示。1978年底,全國民用車輛擁有量為135.84萬輛,其中載貨汽車為100.17萬輛、載客汽車為25.90萬輛。1978年,全國公路部門營運汽車擁有量為18.50萬輛,其中載客汽車為3.34萬輛、載貨汽車為14.80萬輛。

圖3-5 “解放”牌汽車

資料來源:中國一汽網。

改革開放后,公路客車、貨車、配件、保修、裝卸機械及筑養路機械等企業成為交通部歸口管理的重要內容。為使車輛裝備快速跟上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國家和交通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資金上大力扶持,政策上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引進吸收;通過實行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實行現代企業制度,使相關制造企業脫胎換骨,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使我國落后的車輛裝備工業在改革開放20年后,快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隨著改革的深化,1999年1月1日起,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中遠集團、長航集團、中海集團、路橋集團、港灣集團五大國有交通企業正式脫離交通部直屬。此舉標志著交通部完成了改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政企分開的步驟,從此專司公路和水路運輸行業管理職能。[5]

與交通部脫鉤后的眾多交通裝備制造企業,也經受住了市場激烈競爭的考驗,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展翅高飛,為我國公路運輸車輛裝備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進入21世紀,我國車輛裝備的發展更加迅猛。截至2015年底,全國公路營運汽車擁有量為1473.1萬輛,其中載客汽車為83.9萬輛,總客位達到2148.6萬個;載貨汽車為1389.2萬輛,總噸位達到10366.5萬噸。歷年載客汽車輛數和載貨汽車輛數如圖3-6、圖3-7所示。

圖3-6 載客汽車數量及其增長率

資料來源:歷年交通統計公報。

圖3-7 載貨汽車數量及其增長率

資料來源:歷年交通統計公報。

改革開放40年來,車輛的數量、客位和噸位以及車輛種類、質量、技術水平,特別是車型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時至今日,我國道路運輸車輛裝備已經具備了現代交通運輸的雛形,呈現門類齊全、大型重載、高速智能、綠色節能的趨勢,初步形成了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的車輛裝備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绿春县| 修水县| 吴旗县| 聂荣县| 蛟河市| 永泰县| 万州区| 寿阳县| 郁南县| 蓝山县| 广宁县| 马山县| 金寨县| 桦川县| 凉山| 蓬溪县| 顺义区| 资中县| 大丰市| 教育| 鹰潭市| 闽清县| 浏阳市| 灌云县| 青河县| 樟树市| 雅江县| 景洪市| 阳东县| 中方县| 田阳县| 宁城县| 玛多县| 武隆县| 井研县| 潍坊市| 霍林郭勒市| 永嘉县| 尚义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