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決勝小康,復興夢想——綜合交通發展對策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基于綜合運輸體系的內涵,針對我國交通運輸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未來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的主要對策如下。

(一)整合基礎設施資源,搭建綜合運輸體系發展平臺

交通基礎設施是綜合運輸體系的基礎和平臺,對運輸結構、服務水平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我國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正處于大建設、大發展時期,隨著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帶的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未來較長時期內我國的客貨運輸需求規模仍呈增長態勢。根據我國資源稟賦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趨勢,預計到2035年前后才能基本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從現有交通設施存量和系統運輸能力來看,我國綜合運輸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當前龐大的經濟總量規模與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今后一是要繼續擴大交通基礎設施規模,提高運輸能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現代化的交通運輸設施提供能力充足的現代化運輸服務,適應運輸需求不斷增長和出行方式不斷變化的挑戰,支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二是要充分利用我國交通設施建設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后發優勢,在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過程中著眼于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優化交通結構,強調網絡化發展和網絡化的物理銜接,為一體化的運輸服務和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應用提供基礎。

(二)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實現組合發展

各種運輸方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都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不應強調某種運輸方式而抹殺或主觀延遲其他方式的建設和發展。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我國各種運輸方式得到較為充分的發展,交通運輸緊張狀況總體緩解,為進行多種運輸方式的合理配置、結構優化、合理調整空間布局、發揮綜合優勢創造了有利條件和基礎。今后交通運輸發展理念要從強調分工、突出發展轉向組合發展和協調發展。一是要優化運輸方式結構,加強鐵路、公共交通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從獨立發展向綜合協調發展轉變,推進多式聯運,著力提高綜合運輸體系的整體效率。二是以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重點,提高各種運輸方式間的銜接水平,推進客運銜接的零距離和貨運銜接的無縫化。當前要加快推進42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通過科學規劃、優化布局、完善樞紐功能,提高綜合交通樞紐對區際、區域客貨運輸的集散能力和效率。

(三)堅持以市場為主體,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機制對交通運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政府資金短缺,收費公路等經營性交通設施發展受到重視,而且幾乎任何交通建設項目,無論是政府推動還是市場主體推動,都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政府更多地從社會公眾和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切實保障交通普遍服務,促進交通運輸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今后在繼續發揮市場作用的基礎上,交通發展必須重視政府的作用。一是交通領域市場機制的建立、完善需要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推動。二是交通運輸領域存在市場失靈的現象,需要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目前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遠未完成、交通運輸的市場化改革任重而道遠、體制改革還有待深化,這些發展都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或發展政策的引導。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必須順應發展趨勢,強化并完善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其他領域的資源配置與調節作用,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率。

(四)轉變交通發展方式,實現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我國憑借后發優勢把發達國家需要很長時期才能完成的交通建設任務壓縮到很短的時期里完成,但也會使發達國家在很長歷史時期內所產生的矛盾和問題壓縮到很短的時期內集中呈現。目前我國面臨著與發達國家交通大建設階段截然不同的資源環境約束,土地、線位、岸線、空域等資源將日益緊缺,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壓力越來越大。今后要轉變交通發展方式,推動交通發展由重建設向建設與服務并重轉變,由重投入向投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并重轉變,實現交通發展的經濟可持續、資源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具體包括:加強交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分析和監督,盡量減少交通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經濟承受力為前提,盡可能以技術和資金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占用,推動交通發展方式向集約型的可持續發展轉變;鼓勵公共交通,加快鐵路、水運發展,提高交通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資源占用;樹立節約型消費觀,加強需求管理,防止對私人交通(小汽車)的過度依賴。


[1] 綜合交通網總里程包含公路、鐵路、內河航道、民用機場、沿海主要港口、輸油氣管道,不包括民航、海上航線、城市內道路、農村公路村道里程。

[2] 數據來源于交通部發布的《2016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

[3] 綜合交通網平均密度=綜合交通網總里程/土地面積,其中,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4] 數據來源于《中國道路運輸發展報告(2016)》。

[5]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國發〔2017〕11號。

[6] 引自2017年中國-阿拉伯國家高鐵分會。

[7]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官網。

[8] 資料來源于《2016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龙南县| 依安县| 西藏| 常州市| 江山市| 句容市| 铜鼓县| 谢通门县| 霍林郭勒市| 阳朔县| 柯坪县| 图木舒克市| 九江市| 都安| 大竹县| 红桥区| 宁波市| 房山区| 铜川市| 鄂尔多斯市| 四会市| 大关县| 西青区| 金昌市| 安吉县| 黎城县| 苏尼特右旗| 焦作市| 遵义市| 大厂| 饶阳县| 贺州市| 博爱县| 安义县| 什邡市| 涟源市| 河源市| 民勤县| 文成县| 高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