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清代布特哈八旗社會組織

布特哈是地名,主要有“狩獵”“獵場”“獵人”等詞義。由于該地區的河岸陸地及草原森林中獵物多,江河湖泊里魚類多,再加上狩獵者也多,所以鄂溫克人將其稱為“獵場”,也就是“打獵的地方”,用滿通古斯語族語言就叫“布特哈”(butha)。后來,清朝政府在該地區以鄂溫克族為主建立軍事化的八旗社會組織時,就遵從滿通古斯語族語言對該地區的叫法,稱為布特哈八旗。自古以來,布特哈地區的主要居民就是鄂溫克族,不過除了鄂溫克族之外,還有達斡爾族和鄂倫春族。布特哈地區的鄂溫克族,基本上以姓氏家族為單位組村而居,所以在嫩江兩岸、訥謨爾河流域、大興安嶺東麓的廣大地域,有不少以鄂溫克族某一姓氏家族組建的村屯。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和狩獵業生產活動。清朝政府看到布特哈地區的戰略作用,以及鄂溫克人的勤勞智慧、英勇善戰,為了對布特哈地區進行軍事化管理,從康熙六年(1667)開始,依照八旗軍事化社會制度要求和規定,將布特哈的鄂溫克等族以村屯為單位編成佐。先將鄂溫克族敖魯克騰的2000多人編成29個佐,任命溫克德等29名鄂溫克族人為佐領。然后,又把圖勒圖、阿布訥、索嫩木扎布、鄂和內4個鄂溫克族村屯編成4個佐。被編入布特哈八旗不同佐的鄂溫克人,在平時放下手中的武器參加勞動生產,完成向朝廷納稅納貢的繁重任務,此外,還要接受軍事訓練,學習軍事知識,提高作戰本領和戰術水平;到了戰時,就會披上盔甲、拿起武器、趕赴戰場、投入戰斗。布特哈八旗隸屬寧古塔昂邦章京轄地。康熙初年,清朝政府還在嫩江中游西岸齊齊哈爾屯設立過“布特哈打牲部”,并讓孟額德、博克、扎木蘇等鄂溫克人管理該部,發給他們官印,在齊齊哈爾屯辦公。不過,“布特哈打牲部”的政務歸中央理藩院管,軍務均由寧古塔將軍管。

鄂溫克族史學家那云平先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設置黑龍江將軍,調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任黑龍江將軍,劃寧古塔將軍所屬的西部和北部地區歸黑龍江將軍管轄,“布特哈打牲部”歸入黑龍江將軍轄地。康熙二十三年(1684),“布特哈打牲部”始設總管、副總管,以原奉天將軍安珠瑚為布特哈總管,設鄂溫克族總管和副總管若干名,并賦予掌印治事大權,布特哈總管駐地仍設在嫩江中游西岸的齊齊哈爾屯,中央理藩院的陪官及事務值班與布特哈總管共同辦公,管理布特哈牲丁;康熙二十四年(1685),“布特哈打牲部”歸屬中央理藩院和黑龍江將軍雙重管轄;康熙二十八年(1689),設立布特哈總管衙門,并遷至嫩江中游西岸的宜臥奇屯[3],布特哈總管衙門設鄂溫克族總管副總管若干名,實行鄂溫克族與達斡爾族分管掌印治事制度;康熙三十年(1691),布特哈總管衙門直屬黑龍江將軍管轄,不再由中央理藩院直轄,收回布特哈印鑒,換發木制官防印章;雍正九年(1731),組建了布特哈八旗,規定了旗色,布特哈八旗總管衙門駐地仍設在宜臥奇屯,實施了由鄂溫克族等總管合議管理制度,總管衙門仍歸黑龍江將軍轄治,衙署下設左司、右司和掌印處。其中,左司負責民政事務,右司負責軍務,掌印處掌關防及文書,左司和右司各置正堂、副堂1員,每司有筆帖式若干員,為司官,每旗均設有鄂溫克副總管;光緒二十年(1894),布特哈總管衙門升為布特哈副都統衙門,衙署從宜臥奇遷至嫩江東岸的博爾多站[4],布特哈副都統衙門設的副都統、副總管、協領、佐領、驍騎校等里都有鄂溫克族任職。另外,還有披甲3000人。衙署設有戶司、兵司、堂司和文案處。布特哈副都統衙門仍歸黑龍江將軍管轄;光緒二十五年(1899),布特哈八旗轄區以布特哈為軸心,東至木庫山344里與黑龍江城搭界,南至納約特溝源120里與省城齊齊哈爾搭界,西至興安嶺485里與呼倫貝爾城搭界,北至多布庫爾河490里與墨爾根城搭界,東南至納穆爾河源布倫山450里與呼蘭城搭界,西南至索岳爾濟山800里與呼倫貝爾及外蒙古喀爾喀車臣汗左翼前旗、內蒙古烏珠穆沁左翼前旗、稱爾沁右翼中旗、右翼前旗搭界,東北至烏云和爾冬吉山186里與墨爾根城搭界,西北至諾敏河源特勒庫勒山520里與呼倫貝爾搭界,南北縱694里,東西橫822里,東南至西北廣990里,西南至東北廣1040里;光緒三十二年(1906),裁撤布特哈副都統衙門,以嫩江為界,分設東布特哈總管衙門和西布特哈總管衙門。東布特哈總管衙門駐地為博爾多,轄地為今訥河市、五大連池市、克東縣、克山縣等地。西布特哈總管衙門駐地在宜臥奇,后改駐尼爾基,轄地為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阿榮旗、甘南縣、扎蘭屯市等地。東布特哈和西布特哈歸屬黑龍江將軍管轄;宣統二年(1910)撤銷東布特哈衙門,改設訥河直隸廳,留下只處理民族事務的機構東布特哈八旗籌辦處,1913年改訥河廳為訥河縣,1915年在東布特哈地區設克山縣,1929年在東布特哈地區又設德都設置局和克東設置局。1915年,西布特哈地區籌建布西設置局,西布特哈總管公署與布西設治局并存,由總管兼理政務。同年,布西設置局與西布特哈總管公署遷至尼爾基,西布特哈總管公署已無行政權,1933年撤銷西布特哈總管公署。[5]

根據那云平先生的分析,到康熙二十年(1681),布特哈地區的鄂溫克族幾乎都被編入清朝政府建立的八旗軍事化社會組織,分屬布特哈八旗的47個佐。后來為了便于納貢納稅,在原來編佐的基礎上,根據鄂溫克族居住地域和生產活動范圍的不同,其內部分出五個較大區域:諾敏河流域的阿爾拉區、阿倫河及格尼河流域的涂格敦區、濟沁河流域的濟沁區、雅魯河及音河一帶的雅魯區、綽爾河上游一帶的托信區,并任命了參領以及首領。從當時的社會制度及其層級等次的劃分來看,這五個區應該屬于布特哈八旗總管衙門與佐間的行政部門。到了雍正九年(1731),清朝政府又將布特哈地區的鄂溫克族五個區編入八旗。這使布特哈八旗的軍事編佐達到97個。后來,因部分佐劃歸齊齊哈爾副都統和墨爾根副都統轄區,部分佐派往呼倫貝爾邊疆地區駐防等,布特哈八旗佐編從97個減到61個。其中,27佐是鄂溫克族,其他屬于達斡爾族和鄂倫春族等,鄂溫克族27佐無論是在軍事政治、社會交往、活動范圍,還是在生產能力、生產水平、生產手段等方面均占有很大優勢。黑龍江和呼倫貝爾地區的鄂溫克族基本上都歸屬了清朝政府制定的軍事化八旗社會組織,接受了層級鮮明的軍事化社會管理。左領、參領、副都統、都統等不同層級的八旗軍事化官員的出現,使鄂溫克族自古以來以姓氏家族為主的社會組織很快土崩瓦解。被納入索倫別部的雅庫特鄂溫克人,以及后來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遷徙而來的通古斯鄂溫克人等,與被編入索倫八旗的鄂溫克人不同,他們在嚴格意義上沒有受到清朝政府八旗制度的軍事化管理,從而也沒有直接受到清朝統治下的封建社會的影響。

以鄂溫克族為核心建立的布特哈八旗軍團驍勇善戰、所向無敵,成為清朝軍隊中的一支尖刀軍團,每有戰事,清朝統治者就會調遣布特哈八旗官兵出征作戰:康熙年間,收復雅克薩,抗擊沙俄侵略者,平定噶爾丹叛亂、出征準噶爾;雍正年間,多次征討準噶爾部;乾隆年間,平定新疆準噶爾叛亂、剿滅入侵云南的緬甸匪幫、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反擊驅逐廓爾喀(尼泊爾)入侵西藏,等等。從17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期,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官兵南征北戰,參加數百次重大戰役,他們的足跡踏遍全國22個省,參戰鄂溫克族八旗官兵多達10萬余眾。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將士在戰場上的死亡人數不斷增多,即使從后方增加新的鄂溫克族兵丁,也難以補充鄂溫克族在戰斗中犧牲的人數。而留守布特哈八旗大本營的鄂溫克族婦女、兒童和老人的生活,由于勞動力的急缺和生產力水平的低下而走向貧困,甚至到了極其貧窮的地步。鄂溫克族人口急劇下降,生活水平也急速下滑,使這個本來彪悍、勇敢、富強、自信、智慧的北方民族淪為一個貧困、弱小、悲慘的民族。

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將士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反侵略戰爭中,在平定分裂叛亂,鞏固民族團結的戰爭中,在剿滅地方割據勢力、維護社會穩定戰爭中,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換言之,八旗兵役制度給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導致鄂溫克族社會退化、經濟滯后、生活貧困、人口下降。當時,鄂溫克族上層社會及有識之士,向清朝政府多次反映布特哈八旗軍事化社會組織內部出現的退化苗頭,并請求清朝政府網開一面,讓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將士有機會休養、修復戰爭帶來的創傷和損失,然后更加勇敢地參加重大戰役和戰斗。然而,清朝政府反而不斷增加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青壯年應征入伍人數,不斷增加他們的征戰、參戰次數,不斷增加駐守卡倫、巡查邊境、屯兵駐防、移駐邊陲的繁重軍事任務,同時也不斷加重獻貂納貢任務。比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為加強黑龍江防務,抗擊沙俄入侵者,先后從布特哈八旗調遣鄂溫克族將士1000余人,屯墾黑龍江額蘇里地區,參加修筑黑龍江城;康熙二十五年(1686),黑龍江將軍調撥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等兵丁1000余人及家眷到墨爾根,筑建墨爾根城;康熙二十七年(1688),又抽調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600兵丁及家眷,移駐墨爾根城;康熙三十年(1691)建齊齊哈爾城時,從布特哈八旗抽調4佐鄂溫克人,遷駐齊齊哈爾城;雍正十年(1732),清政府為強化呼倫貝爾地區的防守工作,從布特哈八旗調出鄂溫克族將士1636人和其他兵丁一起到呼倫貝爾駐牧戍邊,編制了索倫左右兩翼八旗,統稱呼倫貝爾索倫八旗;雍正十一年(1733),還調用布特哈鄂溫克族將士1000余名,前往齊齊哈爾城北本爾得地區駐防;雍正十二年(1734),調用鄂溫克族與其他兵丁到呼蘭,建呼蘭城并駐防,組建了呼蘭城防八旗;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朝政府為減輕新疆駐軍三年輪崗防護邊疆的軍事費用,以及免去輪崗官兵長途跋涉與征戰帶來的艱辛,分兩批派遣鄂溫克族等東北民族的官兵,攜帶妻兒家人,遷駐新疆,長期駐扎那里守護邊疆。清朝時期,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將士及其家人被迫四處征戰、屯兵駐防、駐守邊陲,使布特哈八旗的鄂溫克族被不斷分割,鄂溫克族人口分布從大聚居的局面變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由于頻繁出征和大舉遷徙,到清朝末期,布特哈鄂溫克族人的居住地區大為縮小,鄂溫克族村屯也開始逐漸減少,鄂溫克族人口更是以驚人的速度下降。清朝初期,布特哈八旗的鄂溫克族有幾萬人,到了1915年,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僅剩下500多戶人家和3000口人。

清末民初,生活在布特哈八旗的鄂溫克族,逐步擺脫軍事化社會組織,恢復了本民族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化組織結構,形成了家族姓氏或某一個大的群組為核心的村屯。布特哈地區從事農業或牧業生產的鄂溫克族自覺地廢棄八旗軍事化社會組織,開始恢復清朝時代之前的以家族為主的社會生活。比如,居住在訥謨爾河口以南、嫩江中游東岸索格勒、阿米勒、吾都、額木肯、博肯、給羅尼、木日根克義、白羅日等村屯的武力斯日、金科日、薩瑪格日、郭博勒、涂格敦、索多勒姓的布特哈八旗鄂溫克人均恢復了嘎布卡淺[6]。居住在嫩江支流訥謨爾河流域的懷內杜拉爾、俄內杜拉爾、懷訥索魯古爾、俄莫勒索魯古爾、互訥維索魯古爾、托木等村屯的杜拉爾、阿本千、姆魯特姓的布特哈八旗鄂溫克人都變成訥謨爾淺;居住嫩江支流甘河下游西南巴彥、薩瑪村的薩瑪刻日、杜拉爾、敖拉姓的布特哈八旗鄂溫克人都變成甘河淺;居住在嫩江支流諾敏河流域嗄都沁、都古塔拉、杜拉爾、布坤、烏扎、拉力、杜爾蘇、木古、罕古爾呼、庫爾奇村屯的杜拉爾、薩瑪格日、敖拉、武力斯日姓的布特哈八旗鄂溫克人都變成諾敏淺;居住在諾敏河支流格尼河流域得力克爾、依力博得、薩拉安嗄、朱肯柱、牙爾斯、沃勒莫爾丁等村屯的涂格敦、那哈塔、卡爾他基日姓的布特哈八旗鄂溫克人都成為格尼淺;居住在嫩江支流阿倫河流域嗄都西、嗄達奈、查巴奇、文布奇、白音陶海、亞爾特、依奇汗、吉木倫、那哈塔、莫爾丁、霍爾奇、索洛克奇、章塔爾、那吉、庫莫、浩特等村屯的杜拉爾、涂格敦、那哈塔三個姓八個家族的布特哈八旗鄂溫克人都成為阿榮淺;居住在嫩江支流音河流域維古奇、海拉鐵、孟克店、舊三站村屯的杜拉爾、達圖、巴亞格日、卜力杰日、卡爾基日、阿本千、何音、哈赫日、依克基日姓的布特哈八旗鄂溫克人被稱其為音淺;居住在嫩江支流濟沁河流域薩瑪格爾、博爾克、哈拉、莫庫奇、薩拉庫村屯的白格日、杜拉日、哈赫日、卜力杰日、伊格基日姓的布特哈八旗鄂溫克人叫濟沁淺。

由于人口減少,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影響,布哈特八旗鄂溫克族的聚居區域逐漸縮小,村屯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清末光緒年間,沙俄興建中東鐵路時圈占了雅魯河兩岸鄂溫克人生活的村屯、牧場和獵場,并砍伐森林筑路。結果,沿線各站外來人口不斷增多,開始大面積開荒種田,嚴重破壞了鄂溫克人自古以來經營的牧場、農場、獵場,致使雅魯河流域的哈拉蘇、杜拉薩、阿利吉、臥牛河車站、扎蘭屯、吉蘭薩、成吉思汗站、古利橫、尼古扎聶勒、碾子山、蓸哈爾、依瑪基諾、龍頭爾格、西四連、朱家坎、濟沁達圖、呼地17個村屯的鄂溫克人被迫遷徙到雅魯河以東的音河流域和雅魯河以西的濟沁河流域,結果雅魯淺只剩下哈拉蘇、阿利吉兩個村屯的布特哈八旗的鄂溫克人。

在清朝政府下令取消黑龍江江河流域和森林地帶開耕種田的禁令,大力推行招民開荒政策之后,內陸地區移民大批遷徙到布特哈八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域,開荒種地,使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到了民國初期,林區草原開墾面積不斷擴大、破壞面積也越來越大,加上森林樹木不斷被砍伐,給森林草原的綠色植被、生態平衡、環境保護以及野生動物的生存帶來了極大危害。隨著外來人口增多,社會治安變得更加混亂,盜匪橫行鄉村,破壞鄂溫克族生活的家園,洗劫了鄂溫克族為數不多的一點糧食和生活用品。這使謨爾河沿岸村屯的鄂溫克人的生產生活陷于極度困難,許多鄂溫克人放棄原來居住的村屯,游居于遼闊無邊的草原以及神秘無限的山林。

“九一八”事變后,局勢變得更加混亂,兵匪四處橫行,原布特哈八旗的部分鄂溫克人深受其害。民國時期,布特哈地區成立了興安東省,轄區劃分出莫力達瓦旗、巴彥旗、阿榮旗、布特哈旗、喜扎嗄爾旗,因在省和旗兩級行政機構任職的不少是鄂溫克族,所以有一些鄂溫克族從東布特哈訥謨爾河流域的村屯遷徙到興安東省,其中有些鄂溫克族從嫩江東岸沿江地區西遷到莫力達瓦旗。到1940年,訥謨爾河流域的鄂溫克人幾乎都西遷到莫力達瓦旗或巴彥旗等地定居,也就是說,從20世紀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中期,除嘎布卡以外的東布特哈地區鄂溫克族幾乎都西遷了,訥謨爾河流域的鄂溫克村屯基本上名存實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居住在扎蘭屯、阿榮旗的不少鄂溫克族陸續搬遷到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以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嫩江中游東岸的鄂溫克族村屯沒剩下幾個,剩下的村屯也自然與其他民族混居了。

總而言之,布特哈這一以八旗軍事化制度管理的社會組織,為了建設、保衛祖國,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使鄂溫克族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強大、彪悍、智慧、勇敢、善戰的鄂溫克族是這片沃土的開拓者和建設者,是布特哈地區早期溫寒帶黑土地上農耕文明、商貿文明、社會文明的創造者,這將永遠銘刻在鄂溫克族歷史的豐碑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拉萨市| 福泉市| 大竹县| 桂林市| 海口市| 天台县| 元朗区| 商都县| 黄骅市| 大兴区| 阿勒泰市| 个旧市| 福海县| 陆川县| 卢湾区| 武城县| 尼勒克县| 湘阴县| 普宁市| 革吉县| 息烽县| 惠水县| 荆州市| 南溪县| 凯里市| 汉阴县| 屏山县| 巫溪县| 象州县| 岐山县| 怀化市| 屯留县| 手游| 南召县| 宁陵县| 洛扎县| 固始县| 浦东新区| 兰溪市| 宿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