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木老元鄉和擺榔鄉的調研
- 戴波
- 4083字
- 2019-10-11 16:33:20
二 產業扶貧模式及實踐
(一)國內產業扶貧實踐
扶貧工作在我國開展了40年,在理論層面及實踐層面均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指導原則是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時所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是指通過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戶,逐步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為科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在產業扶貧方面,我國的扶貧開發強調市場導向,注重培育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產業環境,積極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提升人力資本,以此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戶收入。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產業扶貧實踐簡要梳理如下。
“多元參與主體良性互動模式”:紀麗娟、裴蓓針對當前產業扶貧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構建多元參與主體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是克服當前產業扶貧困境,創新扶貧治理模式的關鍵。在陜西LT縣的產業扶貧參與主體的互動網絡中,扶貧參與主體包括貧困農戶、扶貧項目監管小組、扶貧互助協會、扶貧村“兩委”、產業協會、合作企業、扶貧技術工作隊。在整個互動網絡中,貧困農戶的需求是整個網絡互動的中心,包括資金需求、技術需求、信息需求等?;鶎诱蔀橹匾俏ㄒ坏男袆又黧w,專業合作社主體間的關系形成“多對多”的雙邊互動關系。這樣一種多元主體的互動模式激發了內生的參與動力,提高了資本的參與能力,突破了主體的參與障礙。但這種模式的順利運行與可持續性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跨部門合作平臺的搭建。[3]
“產業聯動扶貧模式”:孫秀云、浦華對畜牧產業聯動扶貧模式的特點進行了總結,認為產業扶貧互動模式有兩大系統,分別是內部生產系統(企業D、項目農戶、農業服務中心)及外部資金投入系統(縣政府、企業C)。在具體運作上,生物資產(奶牛)在內部生產系統中傳遞;縣政府提供的養殖補貼、農民小組獲得的奶牛托管費以及自籌資金用于發展生態養牛,并通過肉牛銷售獲得收入,實現脫貧,服務中心為農民小組和企業D提供技術支撐。這樣一種畜牧產業聯動模式促進了生物資產、資金和信息服務的有序流動。該模式的優勢包括:項目各方職責分工明確,有利于資金的整合,降低了項目風險,保障了農民增收,各方利益得以有效制衡。該模式的實施要依靠有效的監督管理,還需要建立良好的培訓、推廣體系。[4]
“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宿盟、李志紅以光伏產業扶貧為例探討了資產收益扶貧這一創新方式,并分析了光伏扶貧的成效和主要問題。資產收益扶貧以產業為平臺,將自然資源、農戶自有資源以及各類扶貧資金資產化,由經濟實體以市場化的方式經營,并將收益落實到每個貧困農戶,為其帶來可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從而達到穩定脫貧的目標。在安徽金寨縣的光伏扶貧中,以建設分戶式光伏電站的方式,針對貧困人口特別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幫助其實現資產收益。資產類型為財政資金+企業資金+農戶自籌資金,組織模式為政府+企業+村集體+一般戶+貧困戶,貧困戶享受分布式光伏電站的發電收益。光伏扶貧項目存在的問題包括:農戶參與度低,不能獲得勞務收益;缺乏對經營主體的監管機制和對貧困農戶的動態管理機制;對政府投資的依賴性強;收益分配未能向失能貧困戶傾斜。[5]
“集約化經營與市場化銷售模式”:段淇斌、趙冬青分析了啤特果產業的產業扶貧模式,認為其產業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與優勢,但產業價值被忽視,出現了零星種植與粗放經營的現狀,不利于農戶致富增收,并且對其功能性潛在價值的挖掘不夠。在SWOT理論的分析基礎上提出了產業升級戰略,內容包括:集成產業技術,推行標準化生產,規范生產工藝,加強新產品開發;延伸產業鏈,建立健全產業化運作機制,推行訂單農業;培育產業品牌,注重塑造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6]
“資源產業扶貧模式”:呂國范將資源扶貧的內涵界定為積極利用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交通、礦產、文化、自然、農業等資源要素,通過產業發展、產業集聚區的打造和產業鏈的融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優勢,改變貧困地區封閉落后的產業發展模式。他詳細分析了中原經濟區資源產業扶貧的基本模式:以整村推進、以工代販為抓手,推進基礎設施改造;以社會事業發展為重點,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縣域經濟發展為突破口,加快發展支柱產業;以扶貧搬遷、易地開發為重要方式,推動部分特困群眾搬出深山;加大技能培訓力度,穩步提高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科技意識及自我發展能力;以林業工程為重點,開展生態建設。提出三種模式:市場供需幫扶、技術智力幫扶、融資信貸幫扶。這對扶貧開發主導產業的選擇原則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價值,他認為產業選擇要堅持確定性的選擇基準:地區生產總值較高,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增長潛力明顯較大的產業。[7]
(二)國外產業扶貧實踐
目前,國際上對于農村扶貧的模式基本上分為三種。
一是“發展極”模式。該模式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該模式重點在于“鎖定重點扶貧目標并給予政府扶持,鼓勵扶貧目標積極發展”,其基本思路是由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某些地區或大城市聚集發展形成經濟活動中心,對周圍產生聚集和輻射作用,推動其他部門和地區的經濟增長,以經濟增長方式促使貧困人口自下而上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緩解區域性貧困狀況。采用該模式的最有代表性的國家是巴西,此外還有墨西哥、智利、巴基斯坦、委內瑞拉等國。巴西的反貧困計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建立專門的開發機構指導、組織、實施落后地區開發計劃,形成自上而下的國家干預體系;制定推行各種落后地區開發計劃;實行各項鼓勵政策。同時進行農村土地改革,擬定北部農業發展計劃、全國一體化計劃、最低保障計劃等一系列政策。
二是“滿足基本需求”模式。該模式由美國經濟學家斯特雷坦提出,目標在于“直接向貧困人口提供生活教育設施,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和生產率”;對農村貧困人口提供基本商品和服務、食物、水和衛生設施、健康服務、初級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以及住房等。采用該模式的代表國家為印度。印度的扶貧計劃主要有:投資重點由工業轉向農業,推行“綠色革命”,通過引進、培育和推廣高產農作物提高糧食產量,以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同時實施多項計劃幫助貧困地區發展初等教育、成人教育、農村醫療、農村道路、農村供水、農村電力等社會經濟基礎設施,以緩解印度貧困狀況。
三是“社會保障方案”模式。即直接對貧困人口進行發放社會補助的形式。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財政手段實行國民收入再分配方案,政府對貧困人口直接提供營養、基本的衛生和教育保障及其他生活補助,以滿足貧困人口的家庭生活需要。使用該方案的代表國家主要為美國。美國政策的具體內容包含改變收入差異和種族經濟差異,為婦女提供平等的就業和收入機會,提高其經濟地位,保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社會福利。反貧困具體做法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民眾評判”,弱勢群體表達利益訴求渠道通暢,扶貧減困有穩定的資金來源,貧困救助體系較健全,各類扶貧減困項目可以得到較好的實施。
(三)產業扶貧的意義
首先,對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偏遠少數民族邊疆地區,多處于山區,地形地貌差,交通條件落后,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異常困難,群眾生活普遍困難,缺乏資本積累。產業扶貧政策的有效推行為貧困地區的貧困戶提供了物質保障、資金扶持、技術支持等,能滿足貧困人口的生活需求和發展需求,有利于縮小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
其次,產業扶貧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最有效途徑。偏遠少數民族聚居區雖然存在諸多難以改變的不利客觀因素,但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備也是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貧苦地區自然資源種類繁多,具有較強的開發優勢,比如我國的森林資源大部分分布在貧困地區,同時還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坡,有著發展林業的廣闊前景,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繁多的樹種,也是重要的資源優勢。若能因地制宜、合理引導、加大開發,必將化環境劣勢為資源優勢,促進貧困地區的發展。
再次,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扶貧加快了少數民族群眾的脫貧致富步伐,有效維護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與團結,促進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邊疆貧困地區多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世代在此從事生產、生活,對于鎮守邊疆起了巨大作用,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理應和他們共同分享,確保少數民族群眾充分享有國家發展的各項權益是黨和政府工作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而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扶貧工作則是推動民族地區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的有效措施,這樣做是充分照顧少數民族利益的體現,同時也確保了民族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加強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最后,產業扶貧是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最優化的最佳手段。山區的產業扶貧主要依托當地優勢特色資源,發展種養殖業、鄉村旅游業,在特色上下功夫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了產品的銷售量,從而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另外,這些產業多是無煙產業,具有低污染、低排放的特點,將環境破壞降到最低限度,從而提高了產業的生態效益。
農業產業化扶貧是政府利用扶貧開發資源推動貧困地區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目的是實現貧困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并使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8]具體是對具有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生產,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連片規劃建設,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引導和鼓勵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原料生產基地,為貧困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9]“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的出現,旨在彌補以往扶貧模式中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失靈,集合政府、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多方力量,充分發揮政府的資源優勢和市場的優越性;政府通過一系列的組織保障和制度安排,促使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提升貧困農戶的生產經營能力和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施甸縣“三百工程”的發展正是改變當地傳統農業發展的模式,在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有效幫助下,能夠將單個的農戶和龐大的市場聯系起來。通過實行種養加供產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