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
- 朱萌 沈祥成
- 7213字
- 2019-10-11 16:34:43
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中國農業發展領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其相關研究也是全新的課題,在我國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被提出。在2012年之前,一些理論研究文獻及政策研究文獻涉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2012年及以后,這一概念才在官方文件中開始出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一概念最初并不被稱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是被稱為規模化經營主體。這一概念在現實中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及認識過程。傳統農業家庭分散經營的缺點在我國農業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逐步凸顯,人們開始認識到農業技術推廣、先進裝備使用、有效對接市場會受到小戶經營的制約,因此,理論界逐步開始探究中國農業經營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即規模化經營。在規模化經營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規模經營主體這一概念開始在中央的文件中出現。但是伴隨著認識的逐漸深化,農業經營領域的創新特點已經不能完全用規模經營主體這一概念來進行概括,因此,產生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一概念,這一概念能夠同時概括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方面。這一概念產生之后,理論界和官方逐漸接受這一具有比較廣泛理論內涵的概念,不僅如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被官方文件給予了極大關注、重視。
目前,學術界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概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見解,很多從事農業經濟研究的專家和學者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黃祖輝和俞寧(2010)將其定義為,發展目標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其擁有的土地規模比較大,集約程度比較高,組織和管理制度比較科學化,主要依托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其主要包括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種養大戶,第二種類型是家庭農場,第三種類型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第四種類型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種養大戶也被稱為專業大戶,是一種專業化的農戶,這種專業化的農戶比較特殊,其種植或者養殖規模比當地傳統農戶明顯要大。各省份、地區以及各行業種稻大戶的標準存在比較大的差別。種稻大戶的經營方式一般比較集約化、粗放化,有些方面并不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標準,比如科技化程度、工作效率,但是學術界還是把其歸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深入的研究,原因是在農村金融發展中種稻大戶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一般種養大戶相比,家庭農場在某些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生產經營穩定性、集約化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家庭農場是指從事大規模家庭經營的農戶,這類農戶進行規模化、商品化生產,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能夠對資源進行較高水平的利用,還能對現代管理技術進行比較合理的運用,其主要勞動力是家庭成員,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最早在歐美國家出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一種互助性生產經營組織,這種組織按照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原則組織起來,在這種組織中某個地區內的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家庭承包經營。相比于其他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在經營目標方面,合作社的生產經營目標是服務社員,主要在購買生產資料、銷售產品、技術幫扶等方面為合作社社員提供服務,并不是以獲取最大化利益為目標,由此可見,其經營目標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在組織結構方面,企業中股東根據自己入股的多少擁有不一樣的投票權、決策權,股東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社員皆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可見其是一種帶有合作性質的組織。在功能定位方面,傳統分散經營的不足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可以得到有效規避,其在集約化生產、對接大市場、有效應對風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利益分配方面,合作社社員的分紅所得更多由合作社經濟交往范圍的大小決定,并不完全由入股資金決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指這樣一種企業,即從事農業產業開發及農產品深加工的集生產、研發、銷售于一體的企業。其在資金實力、技術條件及管理水平方面優勢很大,而且與市場有比較緊密的關系。這種企業組織農戶從事規模化生產經營,與農戶通過利益聯結起來,利益聯結包括多種形式,如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訂單收購、購銷合同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一種經營性組織,這種經營性組織以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在公司的內部,股東份額的多少決定管理權、決策權及利益分配。張照新和趙海(2013)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一種農業經營組織,這種農業經營組織的經營管理能力以及物質裝備條件都比較好,而且經營規模比較大,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以及土地產出率比較高,主要目標是商品化生產。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及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代表的農業企業都屬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這樣一種特殊的農業經營組織,這種組織的特殊性體現在其具有比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比較高的集約化程度、比較大的經營規模。不僅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屬于這一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也屬于這一經營主體(王兆林,2013)。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界定,李明水和王素琴(2013)的觀點是,其一般有六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區,第二種類型是農業龍頭企業,第三種類型是職業農民,第四種類型是家庭農場,第五種類型是專業大戶,第六種類型是合作社。趙云鵬(2013)提出的觀點是,一般來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一種新型經營組織,這種新型經營組織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受讓農戶流轉出的土地,進行規模適度的農業生產、加工及銷售。
根據以上農經界的專家和學者對農業經營主體的定義,本書將其界定如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一種現代化的產業經營主體和新型經營組織,實行的是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而不是小規模的家庭經營,它是對傳統家庭經營的堅持和完善,而不是對傳統家庭經營的一種否定。該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充分運用現代化生產要素,如先進的管理、技術、資本等。其一般包括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專業大戶,第二種類型是家庭農場,第三種類型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第四種類型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種養大戶也稱為專業大戶,是一種種植或養殖規模比當地傳統農戶明顯要大的專業化農戶;家庭農場一般由從事大規模家庭經營的農戶所有,其主要勞動力是家庭里面的成員,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一種按照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原則組織起來的互助性生產經營組織,在這種組織中某個地區內的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家庭承包經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指一種從事農業產業開發及農產品深加工的集生產、研發、銷售于一體的企業。本書只將種稻大戶這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深入研究的對象。
(二)種稻大戶
關于對種稻大戶這一概念的界定,學者們的觀點如下。廖西元等(2004)在對種植水稻的農戶進行研究時,將水稻農戶分為四大類:第一類為小戶即水稻種植規模小于等于5畝的農戶,第二類為一般戶即水稻種植規模大于5畝且小于10畝的農戶,第三類為種稻大戶即水稻種植規模大于等于10畝且小于等于50畝的農戶,第四類為規模戶即水稻種植規模大于50畝的農戶。向國成等(2002)對我國農業組織模式發展的階段性及當前的選擇進行研究時將小農生產與大農生產的基本分界線確定為30畝,農戶的種植規模小于30畝稱為小農生產,農戶的種植規模大于30畝稱為大農生產;從事小農生產的成員大多是家庭成員,從事大農生產的成員不僅有家庭成員,還有其他成員;在小農生產活動中,勞動力在各項要素投入中占比比較高,在大農生產活動中,資本在所有要素投入中占比比較高。周波(2011)提出種稻大戶的水稻播種面積大于50畝即3.33公頃,其生產經營不是部分參與市場競爭,而是完全參與市場競爭,種稻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大于80%。朱萌等(2015a)在研究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需求的影響因素時,提出水稻種植規模超過50畝的農戶是種稻大戶。周波(2011)將種稻農戶簡稱為“稻農”,是指種稻農民家庭,它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這種社會組織形式由血緣關系組成,它既是生活組織又是生產組織。由于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而且生產力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衡量大戶的標準也有所不同。楊宜婷(2013)根據課題組在江西省的實地調研情況,將水稻種植面積不小于100畝的農戶界定為種稻大戶。鄭雅(2013)在實證研究影響種稻大戶農業經營管理技術需求的主要因素時,根據已有相關研究文獻,并結合江西省水稻種植的實際情況,將水稻種植面積不小于100畝的農戶定義為種稻大戶。張旭(2014)在研究種稻大戶風險偏好對現代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時,將水稻耕地面積不小于100畝的農戶稱為種稻大戶,簡稱為大戶。朱紅根等(2008)基于江西省385個農戶的實地調查數據,實證研究稻作經營大戶對專業合作社需求的影響因素時,將種植規模大于100畝的農戶稱為規模經營大戶。姚增福(2011)將種糧大戶界定為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專業戶,這種專業戶有100畝以上的土地經營規模,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雇工和采用先進的機械工具,70%以上的家庭總收入來源于糧食作物經營。李偉(2012)的研究觀點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種稻大戶產生并發展,他們代表新的生產力,是資源集聚的載體,是稻米生產適應專業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力量,是經營方式的一種創新。水稻種植規模大于100畝的農戶稱為種稻大戶,種稻大戶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水稻種植規模大于100畝且小于200畝的農戶,第二種是水稻種植規模大于等于200畝且小于等于500畝的農戶,第三種是水稻種植規模超過500畝的農戶。趙肖柯和周波(2012)根據江西省水稻種植的特點,在其研究中提出水稻種植面積大于100畝的農戶才是種稻大戶。鄭晶(2013)在其研究中將種稻大戶作為研究對象,并將種稻大戶界定為水稻種植面積為100畝以上的農戶,這些農戶在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時主要依靠家庭勞動力。他認為種稻大戶的地域穩定性比較明顯,即其流動性比較低,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相對穩定;他們對當地資源稟賦熟悉,對農作物生長的特點比較了解;他們在選擇農業技術信息渠道方面策略獨到,在農業新技術采用方面積極主動,組織、帶動、示范作用很強,極大地促進了先進農業技術的采用和推廣。綜合上述關于種稻大戶界定的研究成果,并結合課題組在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的實際調查情況,本書將種稻大戶界定為水稻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農戶。
(三)傳統散戶
關于傳統散戶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研究觀點。有的學者將劃分農戶類型的標準確定為2畝,糧作經營規模小于2畝的農戶稱為小規模農戶即傳統散戶(張建杰,2008)。有的學者將傳統散戶與種稻大戶的劃分標準確定為10畝(張忠根和史清華,2001)。還有的學者提出小農生產與大農生產的分界線是30畝,在小農生產中,農戶的土地規模小于30畝,家庭成員是主要生產成員,勞動在要素投入中占比比較高(向國成等,2002)。周波(2011)和陳曉華(2014)將水稻種植面積作為劃分不同類型稻農的標準,他們將種稻農戶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一般稻農即傳統散戶,另一類為種稻大戶,認為傳統散戶不僅水稻種植面積小于50畝,而且是兼業稻農。朱萌等(2015b)在不同類型稻農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將傳統散戶稱為一般稻農,并提出傳統散戶是指水稻種植規模小于或等于50畝即3.33公頃的農戶。也有學者將更大種植面積數作為傳統散戶與大戶的分界線。劉畢貴(2015)根據學者們的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稻農實際的水稻種植面積情況,將水稻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下的稻農定義為小農戶即傳統散戶。綜合以上傳統散戶概念界定的相關研究文獻,并結合課題組在我國湖北省荊門市、荊州市、枝江市、仙桃市調查的實際情況,筆者在本書中將傳統散戶定義為水稻種植面積小于等于50畝的農戶。
(四)農業技術
在種植業、漁業、畜牧業以及林業中可以被運用的眾多技術(如植物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等)還有科研成果稱為農業技術。[1]一般而言,農業技術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型,即物化類有形技術、技術方法類無形技術。物化類有形技術比較容易交換、時效性比較強、采用具有一定的分散性、采用的范圍及技術功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動植物新品種、新型飼料、農藥、肥料、農機具、塑料膜、生長調節劑等都屬于物化類有形技術。技術方法類無形技術的措施呈現一定程度的時序性特征,技術效果呈現不穩定性的特征,技術方法類無形技術的采用具有一定的持續性,該類技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綜合性及生態區域局限性等。糧食經濟作物如花卉、藥材、果樹、蔬菜、棉、油茶等的栽培技術,農業生物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特定生態條件下的耕作制度,水生動物的飼養技術等都屬于技術方法類無形技術(周波,2011)。
農業技術是特殊知識、經驗、技能的總和,這種特殊的知識、經驗、技能是人類在農業生產活動及農業科學實驗過程中認識和改造自然所積累的。現在,一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都廣泛滲透著農業技術,它是農業活動中必要的一種要素,也是農業活動中的一座橋梁,這座橋梁連接了農業科學和生產。農業技術具有較強的區域性、明顯的生物性、較長的周期性、較強的外部性,此外,農業技術成果的應用具有分散性,農業技術的效果具有不穩定性。農業技術的特點與其他領域技術的特點具有某些差異,這種差異是由農業生產的雙重屬性即自然再生產、經濟再生產所決定的。一般來講,農業技術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按照其存在的形態,能夠被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有形農業技術,第二類是無形農業技術,前者以實物形態存在,后者以非實物形態存在。根據市場導向將其分為高產農業技術和優質農業技術,采用后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可以得到提高的技術稱為高產技術,采用后產出農作物的品質可以得到提高的技術稱為優質技術(滿明俊,2010)。按照農業技術的特征及功能,可以將其分為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田間管理技術、土肥技術等。按照資源替代屬性,其能夠被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土地節約型技術,第二類是資金節約型技術,第三類是勞動節約型技術(宋軍等,1998)。按照公共屬性還有商品化程度,我們能夠把農業技術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商品性農業技術,第二類是公益性農業技術,第三類是中間性農業技術(王武科等,2008)。具有較高的商品化程度,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生產及銷售主要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稱為商品性技術。外部正效應比較大,排他性和競爭性比較小或不存在的農業技術,我們稱之為公益性農業技術。介于商品性和公益性這兩者之間的技術稱為中間性技術。
焦源(2014)的觀點如下:農業技術既指不同工具也指不同規則體系,不同工具和規則體系是在農業領域內為某一目標的實現而共同協作組成的。一般來講,實體性、聯結性、滲透性要素構成農業生產力,農業技術為滲透性要素,可以滲透到其他要素中,農業技術對其他要素的滲透更多地體現為一種乘數效應,這種乘數效應主要表現為對勞動對象的滲透作用、對勞動手段的滲透作用、對勞動力的滲透作用和對管理方法的滲透作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農業技術是指在畜牧業、種植業、漁業以及林業中可以被運用的眾多技術(如植物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等)還有科研成果。其具有明顯的生物性、較長的周期性、較強的區域性、比較強的外部性,此外,農業技術成果的應用具有分散性,農業技術的效果具有不穩定性。農業技術為滲透性要素,可以滲透到其他要素中,農業技術對其他要素的滲透更多地體現為一種乘數效應。我們能夠根據其特征、功能還有存在形態以及公共屬性、商品化強弱等對其分類。本書將其按照兩種標準進行分類,第一種是按照水稻從播種到收割的生產全過程,將農業技術分為播種中所需的新品種技術、成長中所需的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收割中所需的機械化技術。第二種是根據農業技術的功能和作用,將其分為增產型技術、環境友好型技術兩大類。其中,增產型技術是指能夠收到明顯增產效果的技術,包括新品種技術、高產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環境友好型技術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資源與環境需求,又不影響后代的資源與環境需求,并以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持續承受能力相適應為指導思想的技術,包括有機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機插秧技術、拋秧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
(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
關于對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界定,國內和國外學者提出了各自獨到的見解。滿明俊(2010)提出的研究觀點如下: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是指農戶對傳統的技術、傳統的思維方法、傳統的習慣進行改變,對新的方法、觀點、技術、技能進行采用的行為和決策,農戶采用農業技術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包括個體采用行為和群體采用行為,前者為農戶認識某一項農業技術,并對其感興趣和進行試用,最后評價和采用的過程;后者為由個別少數農戶采用到全體或大多數農戶采用的過程。一般而言,農戶的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具有多樣性、動態性、風險性、周期性等特性。涂振東(2007)認為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行為是一個過程,即農戶了解某項農業技術,思考某項農業技術,直到認可和掌握某項農業技術,最終將這項農業技術運用于現實的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經營活動。農戶的技術采用行為也是一個經濟決策過程,是指農戶對擁有的各類資源進行充分的配置,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采用農業先進技術,以獲得最大的收益(李想,2014)。農戶的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是農戶為了實現最大化的家庭效用,進行的一種博弈與選擇,這種博弈與選擇發生在農業與非農業之間,也發生在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之間(于正松,2014)。Rogers(1962)從精神接受的角度對農業技術采用行為進行界定,他的觀點是,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是指從開始聽說一項創新技術到最后進行采用的過程,這是一種精神接受的過程。Feder等(1985)指出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是指農戶層面的技術采用行為、宏觀層面的整體技術采用行為。
綜合上述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對這一概念界定的研究成果,筆者這么界定這一概念: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是指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如獲得最大化的收益、實現最大化的家庭效用等,對農業技術進行了解、思考、認可、掌握,并最終將其運用于實際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過程。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可以分為個體采用行為和群體采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