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理念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 陳光金 何昇軒 黃麗娜 張翼
- 2960字
- 2019-10-11 16:38:10
三 中國城鎮化“內生式”發展的現實依據:蘇南“城鎮化發展模式”的實踐
蘇南地區是我國城鎮化率較高和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地區,也是市民化[7]程度比較高的地區。該地區的城鎮化率保守估計已經超過了70%[8],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具有蘇南特色的《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是中國第一個以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區域規劃。“內生發展”的理念在規劃中體現無遺,其中最重要的實踐思想就是整合,以大眾參與為基礎,將本土的資源、本地的人與大環境、大市場相結合,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本地導向”模式,并維持該模式的運行。
(一)融合發展:以本地控制為導向
1.以鄉鎮企業的興起與轉型推動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蘇南地區從宋朝開始就是人口密集之處,歷史上人均耕地面積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勞動力一向過剩,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最初的城市隔離,到改革開放打開城鄉之間的大門,最先發力的地點就是農村。中國農村以鄉鎮企業的發展為動力的地區發展由于其較強的自主性而被評為內發型發展(陸學藝,2001:9)。這種以鄉鎮企業為基礎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被稱為“蘇南模式”,是中國縣域經濟崛起的樣板之一。鄉鎮企業的興起與發展夯實了日后鄉鎮發展的經濟基礎,為農民市民化跨出了第一步,即職業轉變。
20世紀90年代末興起的工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建設是蘇南經濟轉型的重要標志,化工、IT、水泥、機械設備、紡織是蘇南工業的支柱產業,其制造業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是近年來人力成本提高、市場空間縮小、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促使蘇南傳統制造企業實現“自動化”轉型,以“機器”實現自動化管理,以服務提高競爭力,以自主研發提高企業的生命力。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的建設和產業轉型,不但帶動了農村地區經濟轉型突破、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且改善了區域內農民生活環境、加深了農民市民化程度,為就地城鎮化提供了經濟條件。
2.以水鄉特色的水生態文明推動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蘇南地區是歷史上著名的江南水鄉,水是蘇南生態環境的靈魂。但是在工業迅速發展的情形下,類似太湖藍藻事件這種河水污染的情況頻繁爆發,無論是太湖還是經于此的京杭運河段、平江河等,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都經歷過水環境急劇惡化的挑戰。在這樣的壓力下,蘇州、無錫和常州都提出了以水生態文明推動環境建設的理念,尤其無錫和蘇州是全國水生態文明的試點城市。以“水”為城市主題的環境整治工作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的出臺,使得蘇南的水生態環境得以再現過去典型的江南水鄉的美景。蘇州的同里鎮、無錫宜興的湖?鎮都是以水生態旅游為特色的水鄉小鎮。
3.以吳文化為底蘊推動傳統文化的構建傳承
蘇南地區是我國吳文化的傳承地,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無錫的泥娃娃、紫砂陶,蘇州的刺繡、評彈、園林,常州的梳篦、錫劇等。在城鎮建設中吸收與加強地方文化特色,如2014年12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批準蘇州作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主題城市,完美地詮釋了其除了園林和大運河,以蘇繡為手工藝代表的文化特色。無錫宜興的丁蜀鎮是我國陶文化發源地,紫砂就是這個鎮的名片和特色,該鎮設有陶瓷博物館,每兩年舉行一次陶瓷文化節。常州的焦溪小鎮,就是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文化小鎮,不但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建筑,而且民俗文化的非遺傳人都還在。
(二)以人為本
1.以服務大眾為導向
(1)以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打造公共服務的一體化
學術界一致認為,蘇南大規模的“造城”始于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由于蘇南縣域經濟的崛起以及國家“城鎮化”政策的引導,蘇南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在農村或城市近郊工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的建立,使這些之前的農村地區成功地轉為工業化比較發達、配套設施比較完善的地區,而且隨著經濟不斷地深入發展,園區內其他設施如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越來越健全(范虹玨,2015:79)。自21世紀初開始,蘇錫常各市便將為農村辦實事列入政府每年的重點計劃,以著力解決交通、水電氣供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為重點,統一布局,統一建設,力求形成“無縫對接”、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9]
(2)以健全基本福利政策保障公共權益的均等化
蘇南地區以前的福利政策只涵蓋城鎮居民戶口,而現在城市戶口的價值逐漸被淡化了。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集體補助不斷提高,農村社會基本保障體系也已經初步建立,目前主要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農村基本醫療保險等,2015年底之后城鄉低保合并。2010年,蘇州新農保覆蓋率率先達到100%[10],無錫為95.5%(無錫市統計局,2012);常州于2011年底達到100%[11]。除此之外,征地以及失地農民還有拆遷安置和征用土地的補償保障、就業培訓保障、農民教育保障、農業保險政策保障和進城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在“內生性”方面做得比較有特色的是,針對農民(工)的就業培訓(包括與企業聯合的托底培訓和“SYB創業培訓”[12])和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保障制度,以及“集宿化”制度。“集宿化”是蘇南針對外來農民工政策的創舉,是指政府牽頭為買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廉租條件的外來農民工提供低廉安全、生活設施齊全的集中居住公寓。近年來在正規企業工作的農民工均被納入了住房公積金的范疇,在常州和蘇州,從2014年起外來務工人員可以提取公積金租住打工公寓或者購買住房。
(3)以就地轉化方式提升新市民的認同感
中國人在生活習慣和文化模式上是認同“縣域”概念的,如果有發達的縣域經濟,人們就會到附近縣城就業定居,而不是遠途遷移。[13]1970年托達羅提出的人口遷移模型中指出:人口流動是一種經濟現象,主要受預期經濟收入的影響。城市收入明顯高于農村,因此即使城市失業率高,出于經濟利益的驅動農村人口還是不斷向城市流動。只有當城市與農村的預期收入相等時,這個流動才能基本均衡。在目前的情況下,就要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擴大農村的就業機會,縮小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在研究蘇南城鎮化時,可以發現,蘇南的縣域經濟非常發達,2015年全國百強縣的前五名集中于蘇南地區。蘇南城鎮化的過程,也是縣域經濟崛起的過程。縣域經濟的發達,為農民在自己家門口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無論是在農民轉化為市民的成本計算上,還是在整個國家城鎮化戰略政策上,在農民的情感歸屬上,增強本地經濟實力、開拓就業市場和完善公共設施的“就地城鎮化”無疑是更好的途徑。
2.以吸納社會力量為導向
蘇南社會力量的參與,主要表現在城鎮化建設中對民間資本的吸納。政府通過建立民營資本投資(半)公益性項目或者公共設施的激勵和回報機制,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一般會采用國際通用的經濟融資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即建設-經營-轉讓模式。如《無錫市養老機構條例(草案)》,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和運營養老機構;常州市《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實施意見》,支持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投資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且無錫的福利院已經開了先例,無錫市政府無償為民營企業揚子基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土地和各種優惠政策,由該企業全額投資建設福利院,經營權歸投資者所有,40年之后無償交付于當地政府。根據地區統計局的數據,蘇州市2016年1~7月,民間投資完成2015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 58.4%;[14]常州市完成民間投資1580.2億元;[15]無錫市2016年1~5月,民間投資完成1258.09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超69%。[16]但是這三市,無一例外都稱這段時間內,民間投資增速放緩,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