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商局歷史與創新發展
- 陳爭平 朱蔭貴 胡政
- 3822字
- 2019-10-11 16:58:37
二 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改革應有利于保障人民共同利益進而促進共享發展
完善股權結構,實現民有其股,[5]有助于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政策取向落到實處。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改革,可以讓職工在獲得勞動收入的同時,也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獲得一份財產性收益,可以把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落到實處,是改善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改革的方向若正確,可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增強職工的主人翁意識、責任感,提高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國有企業的凝聚力和職工參與企業發展的動力,促進國有企業治理機制的完善。但是,這一改革不是簡單地讓職工持有一些所在企業的股份,而是要處理好較復雜的利益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將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鑒于此,應正視改革中遇到的難題,在區別用增量還是存量資產讓職工持股、職工持股結構和實現方式、職工持股權益等方面進行適宜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1.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改革的難題
無論是以往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上市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股票期權改革,還是新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都對職工持股改革進行了實踐探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訓。從改革歷史和現實實踐看,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改革有以下三個難題。
一是如何處理好國家與職工的權益關系。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改革要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與調動職工積極性的有機統一。在用存量資產實施職工持股改革時,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可能。20世紀90年代,國家對國有企業實行抓大放小,建立以明晰產權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這一改革使國有企業逐步成為能夠獨立經營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市場主體,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實行職工入股改革時,除有些國有企業資產被低估外,部分企業由于處于工資都不能全額發放的困難境地;職工完全交納現金入股,不僅能力有限,還對企業發展缺乏預期,因而職工現金入股的積極性不高,只好采取一些“變通”辦法。例如,有的國有企業將計劃工資總額與實際工資總額之間的差額,折算為職工現金入股,使職工持股烙上了明顯的身份股的痕跡,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現在有些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用存量資產進行職工持股改革,也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可能。例如,上市公司通過二級市場回購股票方式讓職工持股。其中,如果是職工出資,是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如果是由上市公司出資,不僅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還會導致二級市場投資者權益受損失。對此,在認識上不能模糊。
二是如何處理好骨干職工與一般職工、老職工與新職工的權益關系。國有企業職工是平均持股,還是差異化持股?職工平均持股存在吃“大鍋飯”的問題,職工數量大的企業可以實現有福共享,但不能很好解決有難共擔的問題;一般職工和骨干職工的積極性都難以充分調動起來,會導致高端人才難以引進和人才流失的問題。國有企業僅實行骨干職工持股,于理于法都難以成立。一方面,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本來就會對其全民所有屬性構成沖擊,即將本是全民所有的財產劃轉為職工所有,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另一方面,僅讓少數骨干職工持股,將國有資產劃轉到更小的群體范圍,剝離了一般職工的權益,一般職工只有勞動收入,結果會在企業內部導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如此一來,國有企業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僅沒有擔當起其使命,還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另外,由于國有企業職工持股一般是在改革時一次性完成,如此,改革前后職工存在不同的待遇,前者持股,后者不持股,對后者缺乏激勵,對此也需要正視。
三是如何處理國有企業職工持股與社會投資者持股的權益關系。這兩者持股存在諸多差別,根本緣于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持股實現方式及其功能不同。第一,解決資金約束困難的歷史背景不同。在20世紀90年代,很多國有企業在生存發展困難之際,難以獲得銀行貸款,而資本市場發育又不充分,職工出資入股成為解決企業資金短缺困境的現實途徑之一。現在,國有企業自身發展態勢良好,資本市場的發展也為其融資提供了更多機會。換言之,前一時期職工入股對國有企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是雪中送炭,而后一時期則只是錦上添花。第二,實施激勵的程度不同。20世紀90年代與現在存在較大差別,前一時期是國有企業職工出資入股使企業擺脫資金短缺困境,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責任擔當。現在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是在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起來后,面對各類企業高薪攬人才、資本收益豐厚的新情況,更多的是解決付出與回報不對稱而導致激勵不充分的問題。
正是這樣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背景和功能的差異,帶來了股權獲得條件和處置方式不同等問題。國有企業職工獲得的股權,有的是產權制度改革初期獲得的股權,有的是激勵高層管理人員的股票期權,有的是從二級市場上回購的股權,其中或多或少是與國有企業職工身份對應的制度安排或政策惠及;社會投資者入股,除了有利益輸送的不正常交易外,一般是在市場交易中獲得,價格隨行就市。盡管股權獲得的條件不同,但同股同權,國有企業上市后,職工也與社會投資者一樣,可在二級市場上賣出所持股票。這就使職工持股的功能發生變化,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利益共同體被構解,職工也變成了單純的投資人,有的還變成了投機者,如有些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甚至利用與社會投資者在信息上的不對稱從中漁利,損害社會投資者的利益。
2.實現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改革預期目標的思路
破解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改革中遇到的難題,實現預期目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完善政策和制度。
一是區分用增量資產還是存量資產讓職工持股的不同情況,鼓勵支持前者,嚴格規范控制后者。國有企業現今實行職工持股改革,不再是因生存發展陷入困境而“甩包袱”,而是為促進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的形成,實現共享發展。鑒于此,從實現國家發展國有企業的戰略目標出發,對用增量資產讓職工持股的改革給予積極鼓勵和支持,如鼓勵支持上市公司向職工定向增發新的項目。為了避免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改革對社會投資股東權益的稀釋,又因職工持股帶有一定程度的身份股、貢獻股性質,在職工現金入股的基礎上,用國有企業上繳的部分利潤,對職工持股予以少量的補貼,以促進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利益共同體的形成。相反,在用存量資產讓職工持股時,包括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回購股票等,都應吸取以往國有資產流失和社會投資者權益稀釋的教訓,采取區別對待、規范控制和限制權益等配套措施。
二是完善職工持股結構和實現方式。在職工持股結構的問題上,要以實現共享發展為方向,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調動各類職工的積極性。鑒于職工平均持股或完全由骨干職工持股的弊端,需要探索骨干職工與一般職工持股結構的均衡點,并加以規范。可通過新增發展項目,在自愿的基礎上,對職工進行普惠性持股,并對骨干職工持股實行一定程度的傾斜。通過職工持股結構的完善,避免吃“大鍋飯”現象,形成對各類職工的激勵,發揮好高端人才在企業創新發展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三是規范職工持股權益。國有企業持股職工與社會投資者理應同股同權。然而,由于國有企業職工持股與社會投資入股在功能和獲得條件上不一定是一樣的,從保障各類投資者權益和更好發揮職工持股作用出發,對職工持股權益不能一刀切。對職工出資進行定向增發獲得股權的,應與社會投資者權益相同;對通過股票期權和上市公司從二級市場回購股票后劃作職工持股的,由于其帶有一定程度的身份股、貢獻股性質,同時要正視其因使用企業資金而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包括國家在內的所有投資人的權益。鑒于此,應當對后者加以研究,做出規范,如除享受分紅的收益權外,對其在二級市場上出售、向他人轉讓等,應當有一定的控制和規范,甚至與是否在職在崗掛鉤,形成國有資產無事實上的流失或稀釋,也形成有利于新職工的激勵機制。對上述所說通過少量補貼實現職工持股的,也要做相應的政策安排。如果持股職工完全與社會投資者一樣,不分股權如何取得,不分其功能,那就形同炒股,在現今國內外資本市場已發展到體量和范圍較大的程度下,實行職工持股改革的意義也就喪失了。
鄭有貴 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三農”史。承擔課題約70項。其中,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課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規劃司課題、中國科協課題、中華農業科教基金課題等約30項。作為獨立作者、第一作者、主編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目標與路徑:中國共產黨“三農”理論與實踐60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國百種重點圖書)、《一號文件與中國農村改革》(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百種重點圖書和“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政策史》、《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研究》、《中國土地改革研究》、《當代中國農業變革與發展研究》、《中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研究》等著作。
[1] 參見《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盡快在國企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人民日報》2016年7月5日,第1版。
[2] 鄭良芳:《對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幾點看法》,《銀行家》2005年第11期,第58~59頁。
[3] 王俊嶺:《國企改革關鍵期須防三大誤區》,《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年7月24日,第2版。
[4] 《中共中國航空集團公司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29/c1001-28094965.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7年7月10日。
[5] 鄭有貴:《夯實共享發展的基礎》,《紅旗文稿》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