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英印的經濟關系

鮑覺民

英印的經濟關系,始于十六世紀末葉。至一六〇〇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獲得皇家特許經營東方貿易之大權,自是以迄十八世紀末葉之兩百年間,英國與東印度之貿易,幾全為該公司所壟斷。當英國勢力之侵入印度,以及早期英國與葡、荷及法國在印之競爭,經濟的利益遠過于領土的野心。葡萄牙人,雖為歐力東漸之先鋒,但國力微弱,海軍力量,尤非英、法之敵。荷人之主要欲望,乃在香料群島及爪哇,而于印度大陸,無力兼顧。惟法國野心勃勃,于一六六四年成立法國東印度公司,以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相對抗,英、法兩國勢力之逐鹿于印度者凡百余年,迄一七五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書記克萊武率兵大敗法人于加爾各答附近之普拉西,英國獨霸印度之勢始成。

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初創設之目的,雖以經濟利益的誘引為最要,但以時時需要對抗勁敵,抑制土人,距離本土既遠,交通又極困難,于是不得不具備軍事、內政等功能。以一商業公司,而同時行使軍政大權,儼然有政府規模,誠為歷史上僅見之先例。其最可痛惜者,東印度公司時代之主要人物,多為冒險之商人,既重營利又少行政能力及遠大眼光,加之當時東西航路,必須繞道好望角,動輒經年始達,天高皇帝遠,公司內部之情形,自始即甚腐敗,除經營正常貿易外,對于印度人民橫征暴斂,剝削榨取,無所不為,至于其他非法的收益,如由土酋及土人方面公然接受的賄賂饋贈,為數亦殊巨大,甚至英明干練如克萊武者,僅就由孟加拉土酋之賄贈一項收入言之,即達三十萬鎊之多,至今仍遺留英國初期統治印度史上的最大污點。故其時英國和印度的經濟關系,直可謂為予取予求,其經濟的利益,乃為片面的,而非互惠的。合理的收益以外,復加以非法的榨取,事聞于英倫政府,曾因此先后限制及剝奪公司一部分原有之權力,直至一八五八年士兵叛變一役勘定后,英倫始深感公司統治之失當,予以廢止,而代以正式派遣之大吏。二百五十余年之英國東印度公司,至是遂永留為歷史上之名詞。

自十八世紀末葉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后,原料品及食物之需求日亟,制造品之輸出,亦益增其在國家經濟上之重要,而印度則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最適為其工業原料及農產物供給之大泉源,及制造品與資本消納之大市場。加之自十九世紀初葉,輪船發明后,航海之術大進,及一八六〇年,美國南北戰爭發生,棉花之來源驟減,不數年而蘇伊士運河開通,英印距離大為縮短,有無相通、供求相應之需要,更為自然的結果,而于“農業印度,工業英國”政策之推行,尤為積極。

東印度公司,既經廢止,統治印度之主要人物,悉為由英倫直接派遣之官吏,此輩雖為維護英國在印利益之代表人,但究系具有行政經驗,且能體察政府治印政策之大旨者。此時英國在印之勁敵既除,土邦亦經次第就范,英國為更進一步開發印度的經濟,增加印度人民的生產能力,一面從事交通的開發,如鐵道之建筑,電報、電話線之敷設,以及海港之修筑,既求印度各地間之有無互通,更求運輸費用之減低,尤以小麥、棉花等農產物之出口,外國貨物之進口,較前便捷多多。一面又盡力發展水利,尤其在雨水較少、雨量不甚固定之印度河流域及恒河中上流之西北各地,疏浚河渠,開鑿深井及建筑蓄水池,俾借人工灌溉之助,使廣袤之荒地,變為肥美之農田。

英國以其為工業革命之先進國家,迄十九世紀中葉以后,國力強盛,資本過剩,亟謀海外可以消納之場所,而印度自為最適宜之目標。今日印度所有之公共事業,如鐵道、航運、道路、碼頭、銀行、礦業及灌溉制度等,其建造修筑與經營,大部均為英國之投資,其中尤以鐵道一項之投資額為最巨。印度之新式工業,仍極落后,其中較為足稱者,當推棉紡織業、黃麻工業、制糖工業以及煤鐵工業,莫不為英國巨額之投資,甚至英國有一部分之工廠,為就地利用原料之取給,市場之需要,以及低廉勞工之召雇,并且免除往返運輸之費用,而在印度各地設立分廠。至于農業方面規模較大之栽培事業,如茶園、樹膠園及咖啡、藍靛之種植業,亦大多為英國人之投資。

凡此種種具有積極性的建設事業,其受惠最多者,縱為英國之資本家及一部分印度之地主豪富,但對于整個印度國家經濟地位之提高,社會經濟狀況之改善,自有其極大之貢獻。是以自十九世紀中葉以后,英印之經濟關系,可謂逐漸由片面的,而進為互惠的,并由非法的榨取,變更形式,訂為法律,而成為合法的收益。

英印之貿易關系,自一六〇〇年東印度公司成立,以迄十八世紀末葉之二百年間,印度貨物如絲織物及棉布、藍靛等,源源西運,回程航船,則載以金銀,以相交換。及十九世紀初葉,英國之社會經濟狀況,因工業革命之結果,發生極大之變化,工業既代農業而為國家經濟之基礎,英印間之貿易貨別,至是自亦隨之而有劇烈之變化。以前之英國,猶為一農業國家,至是農業衰頹,工業大盛,農產物之產量大減,制造品之出產日增,于是工業原料和食物之供給,與市場之需要,幾成為國家存亡之關鍵。以印度農產資源之豐饒,人口之眾多,一面既可供給英國以所需之原料和食物,一面又可消納其工業制造品。自是印度棉花、小麥、黃麻、茶葉、皮革等貨物源源輸英,反之則英國棉織物及機器、五金等之輸印,亦與日俱增。近數十年來,印度之新式工業,雖略有發展,但其出口總值中百分之七十五,仍為工業原料和食物,尤以棉、麻、茶、麥四者為最多;其進口貨值中百分之七十以上,則為工業制造物品,顯示其為農業國家對外貿易之特征。

至論英印貿易之數額及其消長之情形,在十九世紀末葉以前,印度之對外貿易,幾全為英國所獨占,但自蘇伊士運河之開通,以及歐美各國乃至遠東之日本工業發展以后,印度有增無已之農產物原料之出口,已非英國一國所能消納,輸至其他各國之數量,亦與日俱增。迨至一九三五年印度出口總值中,其至英國本土者,不及三分之一,而輸至英帝國以外之其他國家,則達百分之五十四。至于英國貨物在印度入口貿易中地位之變化,尤值重視。當一八七〇年,印度之入口總值中,英貨占百分之八十五,如連同英帝國其他屬地貨物之輸印,則合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但自二十世紀開始后,印度之民族思潮,日益澎湃,尤以近二十年來甘地所領導之不合作及消極抵制英貨運動,發生極大之效力,加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中,英貨在印度之市場,曾為日、美諸國所劫奪,恢復不易,及一九三五年,英國貨物之輸至印度者,不及印度入口總值中百分之四十,即連同英帝國其他屬地,合計亦不及百分之五十。反之,其自英帝國以外其他國家之貨物入口,則多至二分之一以上。英印貿易之總值,雖年有增加,但英國在印度出入口貿易總值中所占之比例,則減退甚速。其消長情形,略見下表:

印度出口貿易之國別(百分比)及其總值

印度入口貿易之國別(百分比)及其總值

印度至今仍滯留為農業國家,全國三萬萬九千萬人口中,直接從事于農業生活者,約占百分之七十三;換言之,印度人口中,四分之三均恃耕種田地為主。新式工業,仍極落后。印度之主要農產,有米、麥、棉、麻、茶、糖數者,其中除稻米、蔗糖二者多為自給外,棉、麻、茶、麥均為出口之大宗。印度所產之棉花,占英帝國總產額三分之二以上;小麥產量,得全帝國總產額三分之一;茶葉產額,占全帝國產額三分之二;而印度黃麻之產量,達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幾完全壟斷世界黃麻之市場。除印度棉花因品質較劣,纖維較短,不適于英國蘭開夏郡棉紡織區之需要外,茶、麻、小麥之出口,均以英國為主要之對象。

除農產外,印度地下亦有豐富之蘊藏,尤以煤、鐵二者為多。印度煤藏,約為六百萬萬噸,鐵藏亦達三十六萬萬噸,他如錳、鉻、鎂及云母等礦,均有大量之儲藏。又印度可能發展之水力總量,多至三千萬匹馬力,尤可貴之天賦資源。所惜因工業落后,貨棄于地,尚未能充分利用。

印度雖具有廣大肥美的土地,富饒的經濟資源,但一般人民之生活程度,極為低下,終歲辛勤勞作之所得,每難維持最低限度之簡單生活。衣食困難,營養不足,體弱多病,死亡率高,為最普遍之現象。衣食且不暇給,對于享受教育之機會與興趣,自然減少,以此不識字人數,占達總人口百分之九十。貧、病、愚三者,交相影響,互為因果。其顯著之結果,乃為生產效率之低下,姑就印度之主要農產言之,印度每稻田,現僅產稻十六公擔,而日本每稻田,則可產稻三十一公擔;又如印度每棉田,現僅產棉一百十磅,而埃及棉田,每平均可產三百磅。其他各種農產物生產力之落后,大約類此。據前孟加拉省農業處□孟因博士稱,欲求印度土地之生產能力,增加百分之五十,殊非難事。

印度一般人民生活程度之提高,生產能力之增強,不僅需要農業本身之改進,而工業化之推行,尤為必要。印度工業發展之物質條件,如原料及勞工之供給,國內市場之廣大,均稱俱備。徒以自十八世紀末葉,英國工業革命后所持之“工業英國,農業印度”之治印根本政策,迄未能變,此不特為挽近印度有識分子所最引為痛心疾首,即英國一部分開明人士,亦每申論印度工業發展之應予倡導。良以英印經濟關系之維持與增強,必須建筑于繁榮而和平的印度大眾人民之基礎上,且印度工業化之目標,重在自給,而非擴展海外市場,故不致有與英國工業制造品競爭于世界市場之危機。反之則因印度大眾人口生產能力之加大,購買能力之增進,不僅對于一部分本國不能生產之物品,仍須仰給于海外之輸入,俾借其所生產之剩余以交換其不足。且以印度人口之眾多,每人每年茍能多用一條手帕,多穿一雙襪子,即可使世界無數工廠,增加繁榮;又如印度農田之稻、棉產量,略有增加,則世界千百萬人之衣食問題,即可解決。印度經濟發展之結果,世界各國,固可同沾利益,英國因歷史的及投資的關系,定可受惠最多;但欲達到長久友善的英印密切經濟關系,端賴于今日英國對于印度經濟發展,不僅予以誠意而合理的輔助,并能以積極而有建設性的方式,促其早日見諸實施。

《思想與時代》第17期,1942年12月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眉山市| 宣武区| 谢通门县| 普陀区| 瑞昌市| 南靖县| 辽阳县| 盱眙县| 油尖旺区| 临海市| 北宁市| 北京市| 中超| 河池市| 葵青区| 云浮市| 三门县| 神池县| 扎囊县| 绥滨县| 邯郸市| 沙田区| 太康县| 荆门市| 塘沽区| 博兴县| 榆中县| 沁阳市| 石林| 临江市| 师宗县| 鄂托克前旗| 潼关县| 万安县| 喀喇沁旗| 石门县| 宁津县| 鱼台县| 衢州市|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