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正式建立根據地之前

早在正式建立革命根據地之前,中國共產黨就已經開始了對農民互助合作運動的探索。由于共產黨此時仍未建立起自己的軍隊,所以當時的互助合作運動并未和武裝斗爭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

一 共產黨成立初期

早在1921年9月,共產黨員沈玄廬[1]創辦了浙江蕭山衙前農民協會,這可能是共產黨人創辦的第一個農民合作組織。他還領導起草了中國現代農民運動史上第一個革命斗爭綱領——《衙前農民協會宣言》和《衙前農民協會章程》,提出了土地應該歸農民使用、由農民所組織的團體保管分配等革命主張,并做出了“三折還租”(按原租額3折交租)、取消“東腳費”(地主下鄉收租時由佃農負擔的路費)、反對交預租等規定,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受其影響,在短短兩個多月里,蕭山、紹興、上虞三縣方圓150公里內有82個村建立了農民協會,會員超過10萬人。同年12月18日,各村農民協會在衙前召開聯合會議,政府派兵包圍了會場,逮捕了并殺害了協會的農民領袖,又強令解散各地農民協會,當地農民運動暫時轉入低潮。[2]

1921年5月,廣東省海豐縣人彭湃從日本留學返回海豐,從此全力投身中國農民的革命和解放事業。他于當年7月組織了社會主義研究會,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十月革命的經驗,探討中國革命問題。隨后又組織了勞動者同情會,以了解勞動者情況,宣傳革命道理,為勞動者爭取權益。1922年7月29日,彭湃在住處與5名當地農民成立了農民協會,這是廣東省第一個農會(有些地方簡稱為“農協”)。農會成立后,針對海豐地區存在的農民互相奪佃、地主加租易佃的現象,彭湃等人制定出條例:凡會員,未經本人許可和農會批準,其他會員不得奪佃;如非會員奪耕會員之地,農會勸告非會員讓其交換耕地;凡地主對會員加租易佃,未經被易佃會員聲明放棄和農會批準,無論何人,不得佃耕。如果地主不同意農會的決定,便實行“同盟非耕”,讓地主的土地荒起來等。條例公布以后,農會會員之間的爭執消失了,地主也不敢對會員任意加租易佃。此后,農會的威信進一步提高,會員或非會員之間發生了事端都來找農會,而當地的司法衙門卻冷冷清清。由于“農會是貧人的會”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從1922年9月開始,赤山、平崗、銀鎮等鄉級農會相繼成立。從1923年1月1日,海豐縣總農會成立,彭湃任會長。加入農會者已達2萬戶,管轄的人口有10萬人,占全縣人口的1/4。這是全國第一個縣級農民協會。1923年4月,彭湃親自到陸豐籌備組織縣總農會。6月,陸豐縣總農會成立,入會者3.5萬余人、7000余戶。[3]

在彭湃的領導下,兩縣農會領導人不斷總結經驗,制定了農民運動綱領。綱領的主要內容有:謀農民生活之改善;謀農業之發展;謀農村之自治;謀農民教育之普及。他們還明確提出農會斗爭的目標:“(一)對付田主;(二)對付官廳。即經濟的斗爭與政治的斗爭并進,使農民有經濟斗爭的訓練及奪取政權的準備。”有了斗爭綱領和目標后,海陸豐的農民運動發展更為迅速。惠陽、紫金、普寧等縣的農民也紛紛起來組織農民協會。1923年5月,海豐縣總農會改稱惠州農民聯合會,各縣分設縣聯合會;7月,又將惠州農民聯合會改為廣東省農民聯合會,推舉了13人組成執行委員會,彭湃任委員長。[4]

此外,湖南衡山岳北地區也在共產黨員的領導下,于1923年9月成立了岳北農工會,并迅速發展到會員4萬余人。但在當年11月就被軍閥劉恒惕鎮壓而轉入低潮。[5]

1922年11月,陳獨秀在《中國共產黨對于目前實際問題之計劃》中專門論述了“農民問題”。他認為,“中國共產黨若離開了農民,便很難成為[6]一個大的群眾黨”。而中國的一般農民遭受著如下痛苦。

(1)由于外貨輸入,“一般物價增高率遠高于農產物價格增高率,因此自耕農民多賣卻其耕地降為佃農,佃農則降為雇工,或流為兵匪”。

(2)“水旱災荒使各種農民一律受苦”。

(3)“兵亂及災荒使農民大為遷徙,其遷徙所至之地方遂至佃農雇工均供過于求,因同業間競爭,地主及雇主所要求的條件日加苛酷”。

(4)以上三種原因導致“農民食用不足,遂不得不受高利盤剝之痛苦,此項痛苦以無地之佃農為最甚”。

要想解除農民的痛苦,陳獨秀認為應該采取“組織農民消費協社”以及“組織農民借貸機關”等一系列措施。[7]

總體而言,雖然這一時期共產黨已經對農民在國民運動中的重要性有一些認識,但工作還是圍繞著城市來展開,在城市的學生和工人階級自然成為其群眾工作的核心對象。除極個別地區外,對農民的互助合作缺乏實際的推動措施,更沒有明確的土地改革綱領,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社幾乎沒有。對于農民的具體工作,尚處在宣傳和組織農民協會、擴大共產黨在農村的影響、啟發農民階級覺悟的階段。

二 大革命時期

大革命時期(也稱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8],由于國共合作,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組織有了公開、合法的身份,這為其開展農民合作運動創造了更寬松的條件。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在這次大會上,國民黨專門針對農民提出了政綱——《農民運動之宣言》。其中寫道,國民黨“當對于農夫工人之運動,以全力助其開展,輔助其經濟組織,使日趨于發達,以期增進國民革命運動之實力”。[9]會后,國民黨在中央設立農民部,作為全國農民運動的領導機構,共產黨員林伯渠任部長,彭湃任秘書。這既肯定了共產黨在農民運動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也體現了共產黨在全國農民運動中的領導地位。

農民部成立以后,積極開展宣傳活動,創辦了《中國農民》(月刊)、《農民運動》(周刊)等刊物。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還規定每月撥款1.8萬元作為全國農民運動經費。[10]1926年1月,根據共產黨人的提議,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提出了《農民運動決議案》,指出“引導農民,使成為有組織之民眾,以參加國民革命”,以及“從速設立農民銀行,提倡農民合作事業”;組織方面,規定“各省黨部均應設立農民部,并與中央農民部,發生密切關系,實行中央黨部之統一運動計劃……各省區市黨部之宣傳部,須與各該省市之農民部發生密切關系,尤須與中央農民部發生密切關系,使此種運動,成為本黨之整個的統一的運動”。[11]

為了培養農民運動骨干,共產黨派出了彭湃和毛澤東幫助國民黨舉辦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每期都由共產黨人講授“農村合作”課程。[12]

在這種環境和條件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有了長足發展,其中以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省最為積極。廣東、廣西、河南、湖北4省更是率先成立了省級農民協會。[13]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彭湃等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廣東不僅是國民革命的發源地,亦被認為是全國農民運動最先興起的地方。[14]

1925年5月,廣東省農民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農村合作運動決議案》。其中寫道:“……在根本改造目的尚未達到以前……合作運動就是改革目前農民生活狀況的一種有效方法。所謂合作運動,應即是農民間基于互助精神而組織的一種合作事業,其作用在于抵制資本家地主奸商的壟斷和重利盤剝,按之農村現在的情況,當急速組織者有下列三種:(一)購買合作……(二)販賣合作……(三)借貸合作。”《農民合作運動決議案》除了再次提及督促成立上述3種合作社外,還指出:“生產合作社,確能增加并改良農民之生產,而使其生活上有余裕。”1926年12月舉行的湖南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通過了《農村合作社問題決議案》,除了指出“信用合作社”“販賣合作社”“消費合作社”是農民“最為迫切”的需要外,還明確指出:“為謀農田水利之改進,農業生產力之增加,亦可組織‘生產合作社’。”“為謀對農產品之加工(如將谷子加工做成米,將木頭加工鋸成木板),及其他使用之便利(如共同使用水車),亦可組織‘利用合作社’。”1927年3月舉行的湖北省農民協會第一次全省代表大會,在《農村合作社問題決議案草案》中指出了“信用合作社”“購買合作社”“販賣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的重要作用,還明確要求“以上各種合作社之組織,為不可緩之舉,各地應努力以求普遍的實現”。[15]

1925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告農民書》,指出各級農民協會的“執行委員會均得指定會員若干人組織特殊團體,辦理自衛軍、消費合作社、教育會、水利局、害蟲檢查會等公益事業”。[16]

毛澤東在1927年3月寫成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也把“合作社運動”作為農民在農民協會領導之下所做的14件大事之一。他認為:“合作社,特別是消費、販賣、信用三種合作社,確是農民所需要的。”[17]

武漢國民黨政府農民部曾對全國農民協會會員進行統計,截至1927年6月,全國有縣級農會201個,區級農會1102個,鄉級農會16144個(其中湖南有13207個),村級農會4011個,總會員數為9153093人。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的會員有4517140人,占了全國會員總數的一半。[18]

這一時期,在農民運動蓬勃發展的地區,一些專門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合作社開始出現。首先是在廣東省廣寧縣,由澎湃領導的減租運動取得勝利后,農民的積極性大為提高,于1925年“成立了幾個合作社,在社崗、折石方面合作社的宣傳很甚,社崗農民很辛苦的去做合作社運動,合作社成立時就差不多有500人,現在[19]有1500人了”。[20]

1927年,在湖北省一些農民運動有所發展的縣,“農村經濟多陷于恐慌地位,其原因很復雜,或是有因不能出賣,或是谷米價格受限制,甚至禁米出口,而有錢的人又實行閉貨,這都是鄉村經濟恐慌的重要原因,所以建設農民銀行,為合作社,已是刻不容緩的了,現在有許多地方已成立合作社,他們的基金,是沒收的財產,有許多合作社,已出了流通小票,信用很好,但是沒有轉合作社的人材這是困難的”。[21]

由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政局動蕩,而且各地農會維持的時間較短,關于合作社方面的資料保留下來的很少,因此筆者無法更加詳細地展現合作社當時合作社的發展情況。

總體而言,這一時期雖然出現了一些由共產黨組織的合作社,但影響非常有限。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1)共產黨領導的合作運動處于初創期,欠缺經驗。即便在農會影響所及的地方,傳統的互助合作方式仍然占據主流。

(2)國民黨在1927年發動了“清黨運動”[22],共產黨在全國遭到殘酷鎮壓,各省執行“合作運動決議”的時間太短。廣東只有兩年時間,湖南、湖北只有不到1年的時間。這些初創的合作社未及建立較為明晰、穩定的體系和業務范圍,就隨著第一次國內革命的失敗而解體。

(3)多數地方還未制訂相應的章程來推動合作社的籌辦。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也提到:“大問題,就是詳細的正規的組織法沒有。各地農民自動組織的,往往不合合作社的原則,因此做農民工作的同志,總是殷勤地問‘章程’。假如有適當的指導,合作社運動可以隨農會的發展而發展到各地。”[23]

另外,由于土地改革未真正進行,根據地也未建立,真正發揮作用的農民合作社以消費、販賣、信用為主,生產和利用合作社則未及實施,生產方面的互助合作仍然由農民依照傳統的辦法自發進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氏县| 光泽县| 册亨县| 深泽县| 社旗县| 临西县| 甘谷县| 通海县| 浪卡子县| 阜阳市| 泰州市| 汤原县| 五常市| 长兴县| 安康市| 孝昌县| 德令哈市| 松原市| 盖州市| 新平| 封开县| 潜山县| 开原市| 安顺市| 宁明县| 故城县| 南木林县| 大宁县| 桦甸市| 海丰县| 林周县| 阳信县| 图片| 清苑县| 丰城市| 普兰县| 同德县| 泸水县| 枝江市| 寻甸|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