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土地革命時期

土地革命時期(也稱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24],在中國共產黨發動武裝斗爭、組織農民反抗國民黨統治的過程中,各革命根據地再次開展了互助合作的實踐,從而對農民互助合作的必要性和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為時常處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之中,各根據地面臨著嚴酷的戰爭環境。為了緩解勞力、耕畜和農具缺乏的問題,各根據地往往在民間換工傳統的基礎上,動員和組織分得田地的群眾實行換工和開展耕牛、農具的互助使用。

合作社的政治意義和教育作用也引起了共產黨人相當的注意,中央政府國民經濟人民委員[25]吳亮平在《目前蘇維埃合作運動的狀況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寫道:“合作社是最容易懂得的最切近普通農民群眾的經濟組織。在合作社內,無產階級可以有效地教育農民,說服農民,使農民群眾逐漸了解共產主義的真義,鞏固無產階級與農民的聯合,加強無產階級對于農民的領導。這樣我們的合作社,不但是戰斗地團結工農,動員群眾的經濟組織,而且是保證將來革命轉變的有力杠桿。”[26]

這一時期,由于建立了相對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不僅流通領域的互助合作有所發展,而且開始出現生產領域的互助合作。[27]

在多數根據地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實行“耕者有其田”(為了避免農民群眾發生分化,蘇維埃政府禁止土地租賃和買賣,實際上農民僅獲得土地使用權,土地所有權屬于政府[28])的同時,也有一些地方采用了共耕制。比如位于湖南東部的醴陵蘇區,就在1927年冬至1928年春組成了耕作委員會和手工業委員會,實行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共耕制,“所有農產品歸蘇維埃依照農民之需要多少,給予農民和手工業工人”。[29]“牛只肥料犁具豬一概公用。凡屬農協的會員,無論到哪一家都有飯吃,有衣穿,有床鋪可睡……如殺一只豬,其肉則分配給該地民眾。”[30]不過在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之下,醴陵蘇區僅堅持了半年時間,因此其“共耕制”還未留下值得關注的經驗和教訓便夭折了。除此之外,1928年平江暴動后,湖南省委指示湘鄂贛特委在新成立的蘇區推行“共耕制”。到1929年底,由于造成了生產的減少或田園的荒廢,這一嘗試也在湘鄂贛特委書記王首道的建議下取消了。[31]

在1930年5月經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通過的《土地暫行法》,以及同年9月修訂后重新頒布的《土地暫行法》,都明確提到要組織“生產、消費合作社”。修訂版《土地暫行法》中的原文為:“蘇維埃政府須辦理一切公益事業,如創辦農民銀行,組織生產、消費合作社,辦理教育文化事業,實施社會救濟(維持孤兒寡婦等)?!?a id="w032">[32]

這一時期,還有個別地方組織起一些集體農場。比如1930年秋,鄂豫皖特委要求“從鄉蘇維埃到區到縣都努力興辦農場”,并規定試辦15個由雇農組成的集體農場。實行的結果是“勞民傷財、使老百姓受到傷害”。在遭到中共中央六屆三中全會的批評后,鄂豫皖的集體農場在1931年2月被解散。[33]

共產黨的各個根據地中,中央蘇區[34]范圍最大、人口最多、生產生活的困難突出,這是研究這一時期共產黨領導中國農民互助合作的重要案例。由于是共產黨中央的所在地,組織制度、檔案、相關記錄都較為完善,給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相當的方便,因此下文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來自中央蘇區。

一 耕田隊和勞動互助社

各蘇維埃根據地創辦各類合作社,并非單純出于對社會主義理想的追求,更直接的原因是為生產生活的現實條件所迫。共產黨成功實行武裝割據的地區,通常是交通不便、易守難攻的山區,經濟條件原本就較差。這些地方的耕牛、農具等本來就比較缺乏。隨著國民黨軍隊“圍剿”的兵力日益增多,戰爭規模逐漸擴大,大批根據地軍民失去性命,耕畜被劫殺、農具被焚毀的情況就更多了。與此同時,為了粉碎敵軍的“圍剿”,蘇維埃政府不得不動員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參加紅軍。這樣一來,各根據地的勞動力、耕畜和農具的缺乏日趨嚴重,1932~1933年達到極端缺乏的地步。以中央蘇區為例,興國縣、上杭縣在1933年有80%以上的青壯年參加了紅軍。其他地方無勞動力或缺少勞動力的農戶占了3/4。整個中央蘇區,25%的農戶完全無耕牛,70%的農戶缺乏耕牛。由于以上原因,許多田地丟荒,糧食減產。僅中央蘇區就荒蕪耕地100余萬擔[35]。因此,采用各種勞動互助形式,有組織地調劑資源,解決勞動力、耕牛、農具不足問題,成為發展農業生產、支援革命戰爭、改善群眾生活的一項最基本任務。[36]

為了應對勞動力不足的困難,蘇區群眾創造了耕田隊和勞動互助社。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88%的青壯年男子參加紅軍在外支前,全鄉只剩69個男勞動力,這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因此在1929年,才溪鄉成立了根據地內第一個耕田隊。耕田隊在村內以4~8戶為單位自愿聯合成1隊,隊內勞動力互相調劑使用。耕田隊由雇農、貧農、中農組成,目的是義務幫助無勞動力和勞動力不足的紅軍家屬耕種、收獲,并開展群眾之間的勞動互助,幫助缺少勞力的孤寡老人。幫助紅軍家屬勞動時,各人自帶飯包、工具,不收工錢,紅軍家屬只提供菜和茶水;幫助孤寡老人勞動時,由主人家提供飯、菜、茶水;實行普通群眾互助時,每人每天付工錢兩毫,勞動技能高者還可以適當多收工錢。耕田隊組織起來后,作用非常明顯——全鄉農戶不論家中有無勞動力,都沒有耽誤農時。1930年6月毛澤東到才溪鄉視察工作時,充分肯定了他們的創舉,并提議將耕田隊擴大為互助社。1931年夏收期間,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才溪鄉耕田隊發展為“勞動互助社”。這是一種比耕田隊規模更大,有組織、有計劃地調劑勞動力的群眾性組織,是中央蘇區第一個勞動互助社。[37]

從此,耕田隊及勞動互助社在蘇區逐漸擴展。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總結了群眾的經驗,制定了《耕田隊條例》及《勞動互助社組織綱要》等,對其加以規范和推廣。

《勞動互助社組織綱要》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勞動互助社的作用,是在農村中使農民互相幫助做工,有計劃地調劑農村中的勞動力,使有余的勞動力不致閑置;勞動力不足的,不致把農事廢棄。同時又可養成群眾的階級互助精神。②不論男女老幼,各人自愿入社,不得用強迫命令方法。“但地主、富農、資本家及其他無選舉權的,一律不準入社?!雹蹌趧踊ブ缫源鍨閱挝唤M織,最大的只能以鄉為單位。以家庭為單位加入互助社。④社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由社員大會選3~5人組成委員會,再公推1名主任。社員按照住處接近、能力技術配合適當、過去感情關系編成小組,人數不限,公推1人為組長。委員會分配人工時,須召集組長會議。⑤互助社調劑勞動力的辦法:每個社員須事先將自己某天要做的某項農活,以及需要的人工、工作時間,1個月內自己能有幾天幫助別人做工等,向委員會報告。委員會登記并統計后,統一分配工作。如社內人工不夠分配,可與別村、別鄉、別區的互助社訂立互助合同。⑥社員做工時,應計算工資,但無須馬上結算??捎晌瘑T會統計,農忙后再結算。多做工者,由互助社補給工錢;多用工者,付給互助社相應工錢。工資水平由社員大會決定,允許按各人的能力和技術高低分別規定,但差別不能過大。⑦紅軍公田和紅軍家屬的人工,按有關規定予以照顧和優待。[38]

耕田隊和勞動互助社的創辦和發展,緩和了蘇區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困難,增強了農戶之間的團結互助精神。它在不變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前提下調整了生產關系,對恢復和發展蘇區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這種調劑勞動力的辦法,后來發展到區與區、鄉與鄉之間[39],并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40]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在全國推行較大規模的合作社和公社,最早的啟發也許來源于此。

二 耕牛站和耕牛合作社

土地革命時期,由于長期的動亂和戰爭,贛南、閩西一帶耕牛短缺的情況嚴重。早在1930年7月,閩西蘇維埃政府就發布了《禁殺耕牛》的通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員部在1933年發出《關于組織犁牛合作社的訓令》,其中提到了“現在蘇區中雇農、貧農的耕牛農器甚為缺乏”的原因:①國民黨軍隊累次向蘇區進攻,老百姓的耕牛被敵人殺了很多,農器被敵人焚燒破壞。②各縣有奸商故意宰殺耕牛,同時地主、富農、奸商又把蘇區的耕牛大批運到白區出賣。③許多地方政府在以往沒收豪紳、地主、富農的耕牛農器時,沒有很好地分配,甚至不分給貧農雇農,而是拿來出賣。分給貧農雇農的,又因為沒有相應的組織,管理不善,耕牛農器弄死弄壞了許多,造成蘇區生產減少,荒田增多,谷價高漲,大大增加了貧苦工農的困難。[41]宰殺和向白區[42]出售耕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蘇區的富裕農民擔心耕牛會被沒收,因此把牛賣掉換成貨幣,成為他們保持家庭資產的一個手段。

據毛澤東在1930年10月對江西省興國縣永豐區的調查:“貧農的牛力是很缺乏的,以貧農百家論,本區每家一條牛的只有十五家,兩家共一牛的四十家,三家共一牛的十家,四家共一牛的五家,無牛的三十家?!?a id="w043">[43]

為了應對這一困難局面,1932年1月至3月,蘇維埃中央人民委員會連續3次開會,討論春耕中的耕牛等問題,并發布文告,要求各地政府切實幫助農民克服缺乏耕牛、農具、糧食、種子等困難。[44]1932年2月8日,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發布《關于春耕問題的訓令》,指出:“在春耕中實行耕種互助運動,無論人工、耕牛、農具、種子一概彼此幫助,以便適當的解決目前春耕中各種困難問題。”“各地政府……對于災區應當在可能范圍內,代其設法購牛,設立耕牛站,無代價或極低廉價租與無牛的農民使用。另一方面農民須盡可能的集股去買耕牛共用,亦可向信用合作社借資(各地須創辦信用合作社)。富農多余的耕牛工具等均要沒收分給無?;蛉迸5墓娃r貧農,或是富農的牛除了耕種自己的田外,一定要他租借別人耕種,也可付以最低的租金。中農貧農的牛,須宣傳鼓動他們在耕種互助運動下除自己使用外,還須以相當的租金出租給無牛的農民?!?a id="w045">[45]

1933年3月,中央土地人民委員部總結各地試辦耕牛站、犁牛站的經驗,發布了《關于組織犁牛站的辦法》,提出“一定要在基本農民群眾自愿原則之下組織之……政府絕對不可強迫命令”。“應以分得該耕牛農具的雇農貧農及紅軍家屬等為該犁牛站的基本站員?!薄袄缗U舅懈^r具,歸全體站員公有。每個站員都有借犁牛站的耕牛農具之權。”“每個借犁牛站的耕牛農具的站員,一定要出相當租錢,為供給耕牛食料和修理農具以及津貼管理者相當經費的用處?!?a id="w046">[46]

從現有的材料中,筆者尚未看到耕牛站、犁牛站的具體實行情況。

1933年初,瑞金縣武陽區石水鄉農民為解決耕牛不足的問題,創造了犁牛合作社的組織形式。當時該鄉有68戶(占總農戶的30%)272人沒有耕牛,過去他們都是租牛耕種,每擔谷田交牛租谷5斤。石水鄉每人分田7.5擔,每年需支付牛租谷10200斤。貧農團在共產黨支部和鄉政府領導下,發起犁牛合作社。他們以沒收地主的2頭牛及其牛租谷150斤為基金,每個入社農民每擔田交入社費3斤谷子。當時有47人入社,得谷1207斤,加上來自地主的牛租,共1357斤谷子,又買了耕牛2.5頭。全社的4.5頭牛能耕田360擔,社員的355擔谷田全部耕完后還有多余的牛力對外出租,所以此后社員就無須出租谷了,還可以年年用耕牛。如此一來,不僅比自己買牛、養牛節省了許多,比向私人租牛也要強得多,其他群眾紛紛要求入社。[47]

1933年4月13日,中央土地人民委員部發布《關于組織犁牛合作社的訓令》,全面推廣瑞金縣石水鄉的經驗。其中寫道:“單把沒收地主富農的耕牛農器組織起來,還是不夠,必須發動群眾入股,大家出本錢添買耕牛農器。此外,還要發動那些自己有耕牛農器的人加入合作社,給他以相當的租金,用互助兩利的辦法,來解決貧苦農民缺乏耕牛農器的問題?!?a id="w048">[48]

耕牛的使用要由全體社員大會討論決定,通常是以組為單位,用牛的先后次序由小組長統籌安排,提出使用計劃,經全體社員討論同意后,按計劃依次到各家耕作。合作社的盈余不分配給社員,而是用來添置耕牛農器,再加上新生的小牛,犁牛合作社的積累得以擴大。這樣不僅保證了本社社員對耕牛的需要,而且還可以出租給別人使用。不論是為社員還是為其他人耕田,租金都比向私人租牛低廉,顯示出合作經濟的優越性。[49]

三 勞動互助社和耕牛合作社取得的成果

由于實踐中效果明顯,而且有一系列文件和會議的指示,中央蘇區的勞動互助社和犁牛合作社迅速發展,其中發展最快、效果最好的是瑞金縣和興國縣。截至1934年9月,瑞金縣的勞動互助社社員達8987人;犁牛合作社社員71935人,股金3529.5元。截至1934年4月,興國縣的勞動互助社達1206個,社員22118人;犁牛合作社72個,社員5552人,股金5168元,耕牛121頭。同年9月,互助社社員發展到51715人,犁牛合作社的耕牛達208頭。[50]

勞動互助社和犁牛合作社都是在個體經濟基礎上組織的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組。前者是統一調劑勞動力,共同勞動,沒有公共財產;后者是統一管理使用耕牛、農具,有公共財產,且能不斷積累擴大。

廣大農民群眾在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依靠互助合作的力量,興修水利、開墾荒地。1933年,僅中央蘇區就減少荒田21萬余擔,與閩浙贛蘇區合計,共減少荒田32萬擔。1934年,有的縣(如興國)開完了所有荒田,連荒了幾十年的“死地”得到也得到復墾。水利建設方面,舊的坡圳池塘幾乎全部修好,新開的也有不少。1934年春耕時,僅閩西的長汀、寧化、汀東3縣,就修好坡圳2366條,新開幾十條。贛南的瑞金縣,修好舊坡圳2314條,新開26條;修水塘219座,新開8座。受益于此,該縣94%的耕地面積得到灌溉。由于荒地的開墾和生產條件的改善,1933年的糧食產量已超過革命前的水平。中央蘇區的谷子產量比1932年增加15%,閩浙贛蘇區增加20%。閩西上杭縣才溪區,革命前缺糧甚多,1932年產量已經夠食,1933年甚至已經有余。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不僅改善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反“圍剿”斗爭。[51]

四 流通、加工、金融等領域的合作組織

除了農業生產以外,在物資流通方面,中央蘇區也面臨著異常的困難。國民黨南昌行營對蘇區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規定凡糧食、食鹽、汽油、洋油、電燈、藥品器材、信件報紙、可供制造軍用品之材料等,嚴格禁止運入蘇區。國民黨軍政當局在與蘇區交界的白區城鎮設立食鹽、洋油公賣處,限定當地居民憑證購買,每人每月限購食鹽3~5兩;煤油10人以上每戶每月不得超過半斤,5至9人每戶每月不得超過4兩,5人以下每戶每月只能購買2兩。而且規定相應物資只能每半月購買一次,過期不補,超購者以“通匪”論處。[52]

在這種情況下,蘇區內軍用和民用物資逐漸短缺。以食鹽為例,在蘇區1塊銀元只能買到12兩(老秤,16兩為1斤)食鹽,且很少有賣。而商人從白區購進食鹽,1塊銀元可買6~7斤。另一方面,蘇區出產的糧食、木材、鎢砂、土特產品等白區市場需要的物質,又因貿易中斷而賣不出去,導致蘇區經濟窒息。[53]

因此,中央蘇區政府積極支持和指導農民組織起信用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購買合作社、運銷合作社、工業合作社等互助合作組織。1933年12月,在瑞金召開了蘇區合作社第一次社員代表大會,組成了“蘇區合作總社”。據1934年1月的統計,中央蘇區加入各種合作社的社員達50萬人。閩浙贛蘇區加入合作社的人數約占其總人口的一半,有些區、鄉的勞苦群眾幾乎都加入了合作社。在上述合作社中,發展最快的是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糧食合作社。[54]

(一)消費合作社

中央蘇區的商業貿易,由國營商業、集體商業、私營商業組成。國營商業主要是蘇維埃中央政府統管下的各級對外貿易局和糧食調劑局經營的業務。私營商業由于得到蘇維埃政府的保護和鼓勵,因此遍布蘇區各地。例如,1931年11月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關于經濟政策的決定》明確規定:“蘇維埃應保證商業自由,不應干涉經常的商品市場關系。”為了活躍市場,蘇維埃中央政府于1931年11月28日頒布的《暫行稅則》也規定了對小商人的免稅辦法:“……(乙)肩挑小販及農民直接出賣其剩余產品者一律免收商業稅。(丙)商業資本二百元以下的一律免稅。(?。┥倘擞鲭U或遭意外損害,報告政府經查驗證實者得許免稅。”[55]

集體商業以各類消費合作社為主要形式。消費合作社這種互助合作形式,最早出現于1928年10月,由東固革命委員會撥款和群眾集資建立,經營布匹、藥材、食鹽、煙葉、鞋襪等商品。1929年10月,擴建為東固消費合作總社,下設兩個分社。工作人員不僅坐店經營,還“一雙草鞋一副擔”,自帶干糧,送貨下村,受到蘇區群眾熱烈歡迎。除經營日用品和生產資料外,該社還收購、運銷山貨。1929年10月,閩西蘇區上杭縣才溪區的上才溪鄉、下才溪鄉分別創辦油鹽肉合作社、布匹合作社、屠宰合作社,隨后又創辦才溪區消費合作社。這種目的在于保障供給、搞活流通、減少剝削、增加收入的消費合作社,迅速在蘇區各縣推廣。據1934年2月的統計,中央蘇區共有消費合作社1140個,社員295993人,股金372525元,基本實現了1鄉1社。紅軍和政府機關、人數較多的企業,也建立了規模不等的消費合作社。[56]為了規范消費合作社的組織和經營,1933年蘇維埃中央政府專門頒布了《消費合作社標準章程》。[57]

為了扶持消費合作社發展,蘇維埃中央政府頒布的《暫行稅則》還規定:“凡遵照政府所頒布之合作社的條例組織之消費合作社,復經縣政府批準登記的,得由縣政府報告該省政府,許可免稅。”[58]

消費合作社資金主要來自社員自愿入股,每股大洋1元,當地蘇維埃政府可認股加入,但只享有普通會員資格。合作社通過各種方式到白區購買群眾需要的生活日用品,然后運回蘇區銷售,年終盈余按股分紅。合作社以優惠價格向社員出售商品;非本社社員購物時價格高于本社社員,但不得高于市價;緊缺商品,社員可優先購買。合作社由社員大會選舉出的管理委員會負責日常經營。有的消費合作社還附設油坊、屠宰場、鐵工場,兼收農副產品,大大方便了群眾的購銷活動。[59]

消費合作社的建立對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解決群眾日用品嚴重短缺問題,起了很好的作用,深受群眾歡迎。因此在中央蘇區的合作社運動中,以消費合作社所辦數量最多,社員人數最多。[60]蘇維埃中央政府國民經濟人民委員吳亮平于1934年4月在《目前蘇維埃合作運動的狀況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寫道:“最活潑、最與群眾密切相聯系的、最得群眾信仰的,是消費合作社的組織。”[61]

(二)信用合作社

各地鄉村完成土地革命以后,地主富農手中的債券被焚燒,高利貸債務亦取消,有些農村更是順勢取消了一切債務。多數擁有財貨的地主土豪死的死、跑的跑,資本藏匿不出,因此土地革命后的農村借貸普遍絕跡,金融流通基本停止。尤其在收獲季節,農民無錢支付工資,必需的生產生活用品還要花錢購買,結果只能賤賣糧食,以資救濟。這也是導致蘇區出現嚴重的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重要原因。由于吃虧太大,已經出現了農民情愿把田禾拋棄不收,甚至是不愿領田耕種的現象。[62]

中央蘇區采取了國有銀行和信用合作社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信貸問題。國有銀行除了自己發放貸款外,還將一部分資金發放給各地信用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再將資金貸予社員個人。信用合作社最早于1929年由閩西蘇區創辦,后在贛西南蘇區也逐漸發展起來。[63]中共閩西特委在《關于剪刀差問題》的通告中指出:“幫助獎勵群眾創造合作社,如……信用合作社等,使……農村貯藏資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64]

為了規范信用合作社的組織和經營,推動其發展,1933年9月10日,蘇維埃中央政府頒布了《信用合作社標準章程》,規定:“以便利工農群眾經濟的周轉,與幫助發展生產,實行低利借貸,抵制高利貸的剝削為宗旨?!毙庞煤献魃缫詷O低利息向社員提供貸款,社員以工農勞苦群眾為限,富農、資本家、商人及其他剝削者不得加入。當地政府在必要時可以認股加入,但只有普通社員的資格,無任何特權。合作社的成員以家庭為單位,每股大洋1元,不論入股多少,投票時每家只有1票。每期純利的50%為公積金,10%為管理委員及職員的獎金,10%用于社員公共事業,30%返還給社員。[65]

由于蘇區忙于徹底完成土地革命,而且部分中央領導人對經濟建設不夠重視,所以信用合作社初始發展較慢,直到1933年查田定產以后才有了較快發展。信用合作社除了為銀行代理私人借款業務外,還承擔為銀行宣傳和兌換蘇維埃紙幣、幫助銀行發行公債等業務。信用合作社籌集的資金還可向銀行入股,充實銀行資金。因此,信用合作社不僅是群眾解決自身資金困難的集體金融組織,還是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信用合作社的發展,在抵制高利貸剝削、活躍蘇區金融、發展經濟、改善工農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66]

(三)糧食合作社

在傳統社會,秋收時節糧價較低,春末夏初糧價則較高。由于蘇區的金融流通停滯(前文已經提及),農民賤價賣糧、貴價買糧的問題更為嚴重。另外,由于敵人持續不斷的“圍剿”,各根據地必須保有一定規模的武裝力量,為此便要保證相應人員的給養,其中最要緊的就是糧食。由于敵軍在第四次“圍剿”中掠奪和焚燒了大量糧食,去年中央蘇區因災歉收,政府又未能有計劃地儲存糧食,一些奸商趁機囤積糧食并偷運出境,加上蘇區內一些地方搞糧食山頭主義,人為地阻礙糧食流通等,到1933年春,整個中央蘇區的糧食形勢異常緊張,軍需民食都很困難。[67]

實際上,土地革命興起以來,新生的共產黨根據地政權就把糧食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各縣、區、鄉政府都設立了專門的糧食工作部門和糧食委員。蘇區最早的糧食合作社是1930年創辦的上杭縣才溪區“糧食調劑局”,1933年2月改名為糧食合作社。全區8個鄉,每鄉1社,共8個社;同年5月,發展到16個社。1933年,才溪區的上村鄉、章文鄉發生饑荒,全區的糧食合作社合力救濟,結果受災群眾無一餓肚子,全區其他鄉也未出現饑荒。另外,該區下才溪鄉還專為過路紅軍、行人、機關人員及被難群眾買米而設立了一個“販米合作社”。有了這個合作社,紅軍過路時就用不著挨門挨戶到群眾家買糧了。[68]

1932年鄧子恢就任中央財政部部長后,為了妥善調劑蘇區的糧食余缺,決定借鑒1930年閩西蘇區創辦糧食調劑局的經驗,在全中央蘇區開展糧食合作社運動。1932年8月21日,蘇維埃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發展糧食合作社運動問題的訓令》,要求在全中央蘇區迅速創辦糧食合作社,指出:“這種(糧食)合作社主要作用是調節糧食價格,減少剪刀(差)現象,是工農貧苦階級抵抗商人、富農商業資本剝削的一種經濟組織?!倍蚁抻诋斈甑摹笆碌滓郧案髦饕h份,必須做到每鄉都有糧食合作社的組織(邊區除外)”。[69]與此同時,還頒布了《糧食合作社簡章》。

農民加入糧食合作社須交股金,每股1元,每戶1股或數股。入社社員賣糧或買糧均須在社內進行。收獲季節由合作社出資以略高于市價向社員收購米谷,待春荒時以略低于市價的價格返銷給社員,但不許社員高價倒賣。每年4月后如果合作社有庫存余糧,可以略低于市價的價格向市場出售糧食以平抑物價,亦可販運至缺糧地區銷售。如果資本充足,還可經營油、豆、糖等。合作社每年結算1次,紅利的50%作為公積金;50%按社員向合作社售糧數分配,從中還可以抽出10%獎勵工作人員。[70]

糧食也是消費品的一種,何以要在消費合作社之外另立糧食合作社呢?1933年5月,中央經濟部的訓令第2號——《關于倡辦糧食合作社與建立谷倉問題》——回答了這個問題:糧食合作社“與消費合作社做糧食零星門市買賣者不同,它的主要任務是在預儲大量的糧食,調劑蘇區糧食價格的過高或過低,提高農民的生產興趣,增加生產量,同時反抗富農、奸商的投機剝削和充裕紅軍以及政府機關的給養,改善勞苦工農群眾的日常生活”。所以,“現在即刻起,務要在每一鄉成立一個糧食合作社”。[71]

據統計,到1933年8月,中央蘇區共建立糧食合作社513個,社員11.2萬人,股金9萬元。中央蘇區南部17縣、北部11縣經濟建設大會召開以后,加快了發展速度。在1個月內,瑞金縣糧食合作社社員增加了四五千人;興國縣也在1個月內增加社員1萬多人。截至1933年9月底,中央蘇區已有16個縣建立了糧食調劑分局。據其中12個分局統計,1933年4月至6月,糧食交易額達40萬元,贏利1萬余元。[72]

不過,1934年4月蘇維埃中央政府國民經濟人民委員吳亮平在《目前蘇維埃合作運動的狀況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卻對糧食合作社提出了嚴肅的批評:“我們的糧食合作社,極大部分還沒有起他[73]應有的調劑糧食的作用……一部分做了消費合作社的營業,一部分只是儲藏一些谷子,盡備荒倉的作用,其余一部分則簡直只掛空名,沒有實際的工作。真正買賣糧食,調劑糧食的,還是非常的少。”[74]可見糧食合作社的運行效果在不同地方差別很大,總體而言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五 中央蘇區的互助合作運動結束

1932年4月12日,蘇維埃中央政府頒布了《合作社暫行組織條例》。條例第一條即規定:“正式宣布合作社組織為發展蘇維埃經濟的一個主要方式,是抵制資本家的剝削和怠工,保障工農群眾利益的有力武器,蘇維埃政府并在各方面(如免稅、運輸、經濟、房屋等幫助)來幫助合作社之發展。”第五條規定:每個社員的入股數不能超過10股,每股金額不能超過5元,以防止少數人之操縱。此外,還對成員成分、合作社種類、合作社原則、需要向政府報告的材料等都做了規定。[75]

條例頒布以后,蘇區的各類合作社組織,開始走上規范化快速發展的道路。為加強對合作社運動的領導,中央政府指定中央財政人民委員部負責指導與協調合作社的工作。1933年2月,合作社的工作移交給新成立的中央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負責。該部專門成立了合作社指導委員會,幫助全蘇區合作社的系統建設,并監督其管理。中央財政人民委員鄧子恢和中央國民經濟人民委員林伯渠、吳亮平等對蘇區合作社事業的建立與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76]

由于蘇區經濟事務的客觀需要,加上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工作力度,從1933年起(尤其是南部17縣和北部11縣經濟建設大會以后),中央蘇區的各類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進入了快速擴張的階段。1934年2月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結束以后,中央蘇區合作社運動更是迅猛發展。吳亮平在《目前蘇維埃合作社運動的狀況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公布了合作社發展情況。截至1934年2月,消費合作社數目達1140個,社員295993人,股金322525元;糧食合作社達10712個,社員243904人,股金242079元;生產合作社達176個,社員32761人,股金58552元。但他也指出:“在糧食合作社的數字中,一部分是空虛的?!?a id="w077">[77]

中央蘇區的合作社組織,最先出現于贛西南的東固蘇區,即1928年10月由東固區革命委員會撥款和群眾集資建立的東固消費合作社。到1934年秋,由于當時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進行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主力紅軍離開后,國民黨軍隊對蘇區進行了瘋狂的燒、殺、搶、掠,地方還鄉團也趁機大肆反攻倒算,廣大工農群眾處于國民黨的血腥鎮壓和黑暗統治之中,互助合作運動隨之停頓。[78]

雖然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生產和軍事的需要。不過由于面臨嚴峻的戰爭環境,很多合作社是由政府牽頭發動、自上而下組織起來的,并不完全出于農民自愿,所以在紅軍撤出中央蘇區之后,各類互助社及合作社才會瓦解得如此徹底。保留下來的很多資料都可以證明當時普遍存在以計劃和任務的形式,自上而下推動建社的情況。例如,1933年7月22日發布的《中共中央組織局關于收集糧食運動中的任務與動員工作的決定》中寫道:“推銷三百萬經濟建設公債,在每一個鄉蘇建立一個糧食合作社,一個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在江西要發展到五十萬社員,股金五十萬元(每股一元),福建十萬社員,股金十萬元。消費合作社,在江西、福建的發展數目也是如此。在每個區的主要圩場上建立一個糧食調劑支局。這應該是黨與蘇維埃政府的戰斗號召?!边€指出,“如果認為經濟戰線上的廣大動員,不是為著革命戰爭的利益,或者曲解這是動員的中心,從革命戰爭轉到了經濟建設,都是極端有害的,應該無情的克服這些機會主義的傾向”。[79]又如,江西《省委通訊》在1933年8月14日發表的《我們在經濟戰線上的火力——合作社運動是經濟戰線上主要之一環》寫道:“在粉碎敵人五次‘圍剿’的戰斗任務面前,給我們在經濟戰線上的具體任務,如:(一)每鄉建立一個糧食合作社、消費合作社,并各要有社員五十萬人,股金五十萬元。(二)從糧食合作社儲蓄糧食卅萬石。(三)完成推銷經濟建設公債三百萬元。江西蘇區的各級黨部和每個黨員,就非以戰斗的精神,努力在經濟戰線上發揚火力,努力突擊不可!”[80]

雖然勞動互助社等組織在強調“自愿”的同時,或多或少地帶有行政強制性,但在當時也被中央蘇區的廣大農民理解和接受。因為它們確實解決了勞動力、農具等短缺的困難,也是蘇區農民在緊急的戰爭狀態下互相救助、共渡難關的客觀需要。至于犁牛合作社,農民自愿參加的成分更多,因為它多以從地主、富農處沒收的耕牛、農具、糧食等作為基金,加入合作社的貧下中農等于是給自己增加了一部分“公共財產”;而且社員支付給合作社的使用費也確實比原來租用私人所有的耕牛便宜,農民自然樂于參加。

張聞天在1933年4月22日撰寫了《論蘇維埃經濟發展的前途》[81]一文,指出了合作社的經濟性質:“在蘇區內生產與消費的合作社,不是資本主義的企業,因為資本家與富農的加入合作社是完全禁止的。這是一種小生產者的集體的經濟,這種小生產者的集體經濟目前也不是社會主義的經濟。但是它的發展趨向將隨著中國工農民主專政的走向社會主義而成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在目前,無產階級在其中的領導作用,集體的生產與消費,社會主義的教育,同資本主義的投機與高抬物價做斗爭,已經使我們的合作社,帶有了一些社會主義的成份。”[82]

除了勞動互助社,中央蘇區的各類合作社基本上是以工農勞動群眾出資組成的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合作組織。它們并非單純以追求經濟利潤為目的,也不單純從生產需要出發,更主要的是從戰爭需要出發,是為了支援革命戰爭、打破敵人經濟封鎖、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在籌辦和運作的過程中,合作社體現了自愿互利和民主管理的特點,分配上也兼顧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總體而言是具備了一些社會主義成分的集體經濟組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源市| 汾阳市| 确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贡觉县| 城口县| 洪泽县| 东辽县| 通化市| 奈曼旗| 枣强县| 渝北区| 阜平县| 平远县| 桂林市| 惠安县| 青铜峡市| 黑河市| 莲花县| 昌黎县| 兴海县| 衡山县| 桦川县| 临城县| 盐津县| 吉水县| 和顺县| 景宁| 龙泉市| 冕宁县| 禹城市| 秦安县| 济阳县| 城固县| 庆城县| 枝江市| 铁力市| 水城县| 锡林浩特市| 南昌市|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