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2017年7月1—2日,德國史博士研究生學術論壇在京舉行。此次論壇由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承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武漢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法國加香高等師范學校等海內外高校的青年學子參加了論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編譯局、德國大使館文化處、艾伯特基金會等中外機構的學者、嘉賓出席了論壇,發表了精彩的演講。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歷史語境下的德國與歐洲”,力求借鑒吸收歷史學、哲學、德語文學、國際關系、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人文社科領域的理論和成果,實現跨學科的積極互動。青年學子們在會上開展了廣泛的交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會議結束后,我們收集、整理了30余篇論文,大致涉及以下五個論題,呈現給廣大讀者。

論題一“歐洲歷史上的德國與法國”,共收錄5篇論文。柏林自由大學博士研究生黃超然的《海涅“夜思”緣何:簡析海涅眼中的德意志與法蘭西》一文,結合海涅的個人經歷及時代背景,探討其詩作中表現出的對德意志祖國的熱愛,以及對法蘭西自由的向往。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管曉晨、宿永慶的《〈馬販子米歇爾·戈哈斯〉中主人公戈哈斯自行審判的合法性問題——以反抗權和私戰權為例》一文,以啟蒙運動初期的德意志為時代背景,分析了戈哈斯自行審判的合法性問題,同時探討了拿破侖入侵德意志對作者克萊斯特的影響。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李矛寧的《封建主義、法律傳統、文化民族——淺論德意志民族國家建構的歷史根基與敘事結構》一文認為,有別于英美模式和法蘭西模式,近代德國代表了一種獨特的民族國家建構模式。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劉夢佳的《論普法戰爭對法國殖民政策的影響》一文,說明普法戰爭影響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治精英們的民族主義觀念,從而影響了他們對殖民政策的態度。華東師范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徐之凱的《與敵同眠:論二戰后法國在德占領者對德歷史仇恨的認知及其演變》一文指出,法國為實現對占區的有效治理,緩和了對德的“非親善”政策,向德國人灌輸全新的“全體責任”理念,這為后來的法德和解創造了條件。

論題二“思想文化與德意志特殊道路問題”,共收錄6篇論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吳愁的《奴役與自由: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與納粹主義關系辯駁》一文認為,路德思想不是納粹主義的罪魁禍首,與納粹主義的產生沒有必然聯系。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馮子龍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絕對真理觀”》一文表明,黑格爾對絕對真理的推崇與其對近代西方哲學的批判是聯系在一起的,同時也是由哲學的特點決定的。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秦立志的《從大陸守成到海陸并重:德國的地緣戰略轉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一文認為,在威廉二世時期,德國的戰略從大陸守成逐漸演變為海陸并重,這為一戰的失敗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栗河冰的《韋伯的方法論作品與德國學科爭論》一文指出,韋伯方法論作品中的“機緣之作”文章,展現了那個時代德國學者關于學科爭論的思想生活。北京大學德語系博士研究生薄一荻的《布萊希特的寓意劇〈圖蘭朵或洗白者大會〉中的歷史影射》一文認為,該劇講述了布氏版本的中國公主圖蘭朵的故事,卻充滿了對魏瑪共和國和第三帝國歷史的影射,表達了作家對納粹的批判、對知識分子的批判以及對德國革命未成功的遺憾,旨在呼吁觀眾思考年輕的民主德國的道路。北京大學德語系博士生何雨露的《德國選擇黨緣何成為“眼中釘”?——從歷史視角分析德國媒體對選擇黨的態度》一文,嘗試從新的歷史視角探尋德國媒體“過度正確”背后的深層原因。媒體對選擇黨的嚴苛態度不僅出自對二戰的罪責反思,還跟一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德國對整個近代史的書寫和記憶方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論題三涉及第三帝國時期的德國,共收錄7篇論文。上海市社會科學院世界史專業碩士研究生虎恩博的《從獵巫運動到納粹大屠殺—一種基于歷史共性的探索》一文認為,15—18世紀的獵巫運動,與20世紀發生的納粹大屠殺,其思維邏輯近乎一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宋昊的《納粹時期德國工人的歐洲旅行——以“歡樂是力量之源”組織的歐洲旅行為中心》一文,主要使用未發表的原始檔案材料,展示了“歡樂是力量之源”組織德國工薪勞動者進行歐洲旅行的歷史原貌。指出這類旅行活動具有明顯的政治導向色彩,反映了極權政體對民眾生活及觀念的影響。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胡曉琛的《納粹黨的意識形態培訓與對民眾戰時生活秩序的操縱(1939—1945)》一文,主要使用未發表的原始檔案材料,展現了納粹黨培訓總局進行的各類意識形態培訓活動。揭示了納粹通過黨員干部,逐步控制德國民眾的戰時生活秩序,促使民眾奉行民族社會主義世界觀,并以所謂“族民共同體”理想塑造所謂的戰時“生活秩序”。上海理工大學助理研究員徐璟瑋的《“種族”一詞在德國歷史敘述中的演進芻議》一文,追溯了“種族”這個詞的起源、發展和興衰,著重歸納了該詞在德國歷史敘述中的演進,并總結了一些后“種族”時代發生的變化及其啟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宋舒楊的《希特勒政治宣傳中的普魯士》一文指出,希特勒對普魯士歷史的宣傳具有選擇性,只強調了其中能夠加強納粹統治的內容,為此不惜扭曲史實。僅憑這些選擇性宣傳的內容,不足以論證普魯士和納粹德國之間的聯系。山東大學德語系碩士研究生李屾的《從納粹軍隊的歐洲志愿者看二戰時期德國和歐洲的文化認同》一文認為,促使歐洲志愿者加入納粹軍隊的文化因素有思想、宗教、歷史傳統以及這類人群與納粹德國之間的共識等因素,這些都可以反映出當時德國與歐洲之間所存在的文化認同。德國吉森大學大屠殺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房春光的《跨學科視野下的納粹施害者研究》一文,追溯了不同學科中的施害者概念的不同,明確突出這一概念的認知對具體話語語境的依賴。

論題四“德國的歐洲還是歐洲的德國”,共收錄9篇論文。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王林的《對教派化運動解釋力的爭論初探——兼論神圣羅馬帝國在歐洲的特殊情況》一文,關注了教派化運動的歷史和相關學術爭論,對是否存在教派化、如何看待教派化理論等問題做出了回答。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祁麗媛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歐洲觀”(1946—1966)》一文,以德國社會民主黨年鑒、黨代會會議記錄和機關報《前進報》為基礎,分三個階段,對社民黨“歐洲觀”的演變及其國際政治動因進行了實證研究。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張豫潔的《二戰后德國民族國家認同與歐洲認同的融合及其成因探析》一文認為,在歷史因素與利益因素的雙重影響下,德國民族國家認同與其歐洲認同呈現出融合特征。這既體現為德國政府歐洲政策的連續性,也反映在普遍輿論之中。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范繼敏的《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兩個民族理論”的理論探索——以〈新德意志報〉(1971—1989)為基礎》一文指出,“兩個民族理論”是民主德國1971—1989年內政外交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和官方意識形態背景,在分析、解讀民主德國的德國政策時,應該被納入研究視角。文章以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新德意志報》為基礎,具體考察了“兩個民族理論”的發展演變和理論探索。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程援探的《德國綠黨對北約的批判(1980—2005)》一文以德國柏林綠黨檔案館所藏原始材料為基礎,分三個階段進行實證研究。認為綠黨雖有妥協,但并沒有淪為“機會主義政黨”。在思想觀念上,它對北約的批判貫穿始終,少有改變。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博士研究生孫嘉惠的《歐盟東擴進程中德國的“波蘭代言人”角色解析》一文表明,聯邦德國積極支持東鄰波蘭加入歐盟這一立場背后,有其安全和地緣戰略、經濟、政治、歷史道義四方面的影響,是其國家利益和價值觀要求綜合作用的結果。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陳楚珂的《淺談歐洲的“建軍大業”——從歐洲軍團的運作看歐洲的防務合作進程》一文認為,歐洲軍團的能力和權力呈現出兩方面的特點:內容上的有限性與地位上的輔助性,歸根結底在于一種“歐洲安全特性”的缺位,取而代之的是對現狀的肯定和對美國的依賴。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偉軍的《逆全球化視野下德國與歐盟的命運》一文,從德國與歐盟的歷史出發,通過對當前德國政治和國際政治形勢的分析,認為德國將繼續與法國攜手積極應對全球化并推進歐盟改革。南京大學德語系碩士研究生李強實的《英國脫歐背景下“德國問題”再思考》一文指出,“德國問題”的實質是,德國出于對在歐洲以及全球范圍內被邊緣化的恐懼,竭力追求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問題。

論題五“當代德國政經外交”,共收錄7篇論文。中國人民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孫怡雯的《以僑為橋:德國僑務外交模式探析》一文以德國對外關系學院為例,探究了德國僑務外交的演變及現行模式,并提出其對于中國僑務外交有效開展的可借鑒之處。中國人民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劉湘君的《論重新統一以來德國極右翼勢力的發展特點及影響》一文,認為在與民主制度博弈的過程中,德國極右翼勢力的成員與組織結構已開始逐漸告別“區域性”、“低素質”、“不科學”的標簽,其意識形態與動員方式也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時變時新,越發具有欺騙性與誘惑力。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陳揚的《后危機時代的“德國問題”新探——地緣經濟現實下的中等強國理論視角》一文指出,德國在地緣特性與經濟實力的內外因素下,其外交主要呈現如下特點:以經濟外交為核心,歐洲政策中的現實政治至上,重視靈活的雙多邊合作,不謀求世界及區域霸權,外交政策主動性提高,在特定政策領域國際影響力增大。中國人民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王丹妮的《默克爾政府與記憶文化建構》一文認為,默克爾政府在繼承歷代德國記憶文化建構模式的基礎上,做出了一定的發展創新。默克爾任期下的德國,總體上營造了一種可資效仿且有利于國際政治的記憶文化氛圍。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博士研究生梅霖的《德國政府對土耳其政策的兩難困境》一文表明,德國政府對土耳其政策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兩國在新聞、言論自由和民主法制方面價值觀矛盾深重,另一方面土耳其在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對德有重要影響,且“歐盟—土耳其協議”對緩解難民危機起到重要作用。武漢理工大學傳播系碩士研究生魏立豪與該系副教授李銀波的《中國公眾對于德國的國家印象(2012—2016)》一文,以新浪微博作為中國網絡公共輿論場的典型,研究了近五年來中國公眾對德國的國家印象,構建出中國公眾印象中的德國國家形象。武漢理工大學傳播系碩士研究生王益嘉與該系副教授李銀波的《中國媒體中的德國形象——以2016年〈人民日報〉關于德國的報道為例》一文,分析了《人民日報》對德國報道的數量、趨勢、信源、主題、內容及語氣等方面,從跨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國官方媒體中的德國形象及其成因。

上述論文具有跨學科和側重史學研究的特點。來自文學、哲學、國際關系等研究領域的文章,能夠關注歷史問題,注重歷史背景的影響,注意到時間線索帶來的發展變化,進行了跨學科的探索嘗試。史學論文則展示了扎實的基本功,能夠使用原始材料,特別是用大量未發表的原始材料,做科學創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知識方面,夯實了本學科的基礎。這些文章雖未對當下德國與歐洲的問題提供直接答案,但時刻從自己的領域出發,關懷、思考著現實問題。正是這些具體的基礎研究,為進一步的理論探討做好了細致、認真的準備,使之不至流于空泛。

本書收錄的論文,代表了作者本人的學術見解。從論壇的召開,到論文集的出版,我們得到了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大力支持,得到學界各位師長的關心鼓勵,得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宋榮欣、邵璐璐兩位編輯老師的熱情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李維

2018年7月于北京大學承澤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科技| 阿拉尔市| 英吉沙县| 武川县| 胶南市| 镇平县| 麻城市| 长乐市| 兖州市| 黄冈市| 吉安县| 凌云县| 峨眉山市| 会东县| 龙州县| 柳州市| 庄河市| 元朗区| 南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大港区| 长宁县| 潞城市| 彭州市| 龙江县| 黎平县| 肇州县| 宜城市| 通道| 新和县| 全州县| 赤城县| 天全县| 仲巴县| 中超| 远安县| 崇文区| 昌图县| 霞浦县| 利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