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施振榮:“微笑”王道
- 跟著大佬學管理(《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哈佛商業評論
- 3541字
- 2019-09-16 15:09:07
施振榮用三個端點構成一條上揚曲線,簡明易懂,卻道出了產業、企業以及個人面對變化以簡馭繁的生存之道:只有走出底部,往研發和品牌兩端發展,持續不斷地為社會和世界創造價值,方能露出皓齒笑容。
他獨具先驅者眼光。上世紀90年代,臺灣電子產業在制造端上已經初具國際競爭力;當同行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以提高競爭力時,他卻反向思考,從價值提升角度參透行業競爭力,“微笑曲線”由此誕生,幫助臺灣乃至全世界華人企業家看清了行業趨勢和環境的新變化。
他不僅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更是踐行者。他于1992年啟動宏碁(Acer)第一次企業再造,將附加價值較低的電腦裝配業務移到海外(包括中國大陸),臺灣工廠則專注于朝附加價值較高的領域發展。2001年底,他再次從“微笑曲線”出發,思考企業永續發展的戰略,啟動宏碁的世紀變革,自此宏碁徹底放棄制造,專注于左端的研發專利和右端的品牌服務。
他的創新和突破,并不限于“微笑曲線”。他堅持“跟隨非我風格”(Me too is not my style),不斷突破華人的傳統思想,挑戰傳統的中央集權觀念,立下“傳賢不傳子”的傳承典范。他自創獨立品牌,將Acer打造為華人的國際品牌先鋒。施振榮的這些成功實踐以及背后的思考,對于正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公司而言,無疑是最具參考價值的一手經驗。
在“微笑曲線”理論問世二十周年之際,宏碁集團創始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在臺北家中接受了《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專訪,他不僅系統地闡述了“微笑曲線”,也談到華人企業應如何應用該理論打造品牌、實現國際化,從而扮演產業鏈的整合者。
HBR中文版:現在很多企業面臨再造,需要做戰略調整。宏碁的兩次改造,都選擇對了道路,這是如何做到的?
施振榮:戰略調整不是關鍵。企業再造主要包涵三個層次,首先是思維的再造。當舊有的成功的思維和理念已經不符合新市場的需求,企業就要換腦袋,對的腦袋才會有對的戰略。經營理念的改變首先在于領導人。IBM進行再造,最后找一個賣餅干的人(路易斯·郭士納,Louis V.Gerstner,曾擔任世界著名的餅干和休閑食品企業納貝斯科公司(Nabisco)的總裁、董事長)來領導,他的腦袋和思維跟IBM內部不同,所以很容易切入新的戰略。舊有的思維只能應付短期,改變思維才能帶來企業的脫胎換骨。
日本企業在過去二十年里,一直沒有成功突破社會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束縛。它的戰略是改善,改善,再改善,企圖通過一點點的修正來實現再造,但是思維上沒有轉變,所以效益十分有限。
第二層才是戰略的改變。在宏碁第一次再造時,我準備找麥肯錫幫忙,跟他們交談之后,我決定還是要靠自己,他們可以給我一些新的觀念,提供一些讓我視野更廣的可能性,但是決心和決定還是要靠自己,尤其整個經營團隊的戰略思維改變是最難的。2000年的時候,我就說,換腦袋或者換人。
換人自然就換腦袋了,但是接下來的執行容易出問題。聘用空降部隊來執行,在美國還好,在華人文化里不容易:首先,我們沒有那么多人才,高管人才本來就稀缺;其次,華人文化是“你說你的”,下面搞鬼,不管請何方神圣進來,都幫不上忙。最后,變革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挑戰,即過渡性的管理。在變革初期,整個績效往下走的時候,內部意見很多,外來的和尚如果不了解內部情況,很容易與內部人員起沖突。
第三層改變也是最基層的改變,即能力的改變。改變需要具備新的能力。二十年前創業的大陸企業家,抓住了機遇,建立起很多能力。今天他們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比如,要提高附加價值,建立品牌形象,走向國際化,這些能力都需要重新去建立。企業需要考慮哪一種能力是未來需要的能力,以及用什么方法建立那種能力會比較有效,想明白了以后,再長期地投入時間和資源,慢慢建立起能力。
在正確的思維指導下,才能制定正確的戰略。戰略部署能否落實,則要看企業的能力。如果企業再造能夠從思維轉變到戰略轉變,最后形成一套可執行的治理機制,改變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這樣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價值。
HBR中文版:思維上的改變是不是需要顛覆性的創新?
施振榮:我在創業之初,就有很多顛覆性的想法,比如與“家天下”相對的“傳賢不傳子”,與“一盤散沙”相對的“利益共同體”。新的思維很簡單,轉化成創新,還需要能夠落實,最后還需要被證明是有價值的。所以創新是集創意、價值、落實于一體。
創新有時就是“造反”
HBR中文版:很多人覺得,華人受儒家文化影響,是缺乏創新基因的,您是否認同這種觀點?
施振榮:創新需要舞臺和文化的支撐。我認為儒家文化中有很多智慧和普世價值,其中百分之八十或者九十是好的成分,甚至是國外沒有的;如果能夠有效運用,對企業發展會產生正面影響。比如,亞洲四小龍的崛起,歐美學者普遍認為是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當然,儒家文化也有一些缺陷,會阻礙創新。古代帝王出于統治的需要,引進儒家文化,反而是扭曲了它的原貌。
所以我們不應該談儒家文化,而是要談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累積了一些負面成分,要創新就必須要有所突破。從創業之初到現在,我都在思考如何去突破傳統文化中不利于創新和發展的因素。創新有時候就是造反,造反能否被容許,是對整個社會文化的一場考驗。外界看中國未來的發展,認為政治如果不改革,未來的發展會達到一個極限。
反過來,西方的民主政治也遇到很多問題。
我最近提出的“王道”,就是針對西方民主政治和西方資本主義的盲點。只有東西兩種文化交融,我認為才能夠發揮最有效、最長久的作用,給人類帶來福祉和進步。
HBR中文版:您如何看大陸企業的創新?
施振榮:從創新的角度來看,大陸在互聯網方面絕不輸給美國。大陸企業的創新雖然不是突破性的創新,但是更加符合大陸需求,它既借鑒了美國成功的做法,又結合了大陸老百姓的想法和需求,最后創造了大陸客觀環境所需要的價值。相比之下,美國人在中國大陸還不得要領,不清楚限制所在,所以谷歌還無法真正進入大陸。
此外,大陸在互聯網的經營手法和機制上也有創新,比如付款機制,美國尚沒有第三方擔保機制,國外沒有這個需求,但是大陸有這個需求,所以創新的空間就出現了。
創新的風氣要鼓勵,創新的知識產權也需要受到保護,我們需要有一個保護機制,它對于保護創新至關重要。
HBR中文版:在品牌經營方面,有什么方法論值得推薦嗎?
施振榮:要了解市場,需要有方法。我們的方法論落后于歐美企業至少二三十年。但是,我們也許不需要花那么長時間,就可以學習到它們的經驗,我們花三至五年把它們成功的經驗消化,然后再迎頭趕上,才能慢慢并駕齊驅,最后脫穎而出。
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競爭理論主要是依靠靜態的分析,但目前競爭環境已經發生變化(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策略管理教授、國際管理學會院士暨主席),陳明哲教授提出動態競爭的方法論,更符合競爭的客觀環境。如果華人企業能夠很快地運用動態競爭的方法論,可能會更加有效,甚至具備后發優勢。
當然,不是馬上運用最新的方法論就能解決問題,還需要具備運用新思維的基本功,就像少林和武當功夫要花很多年練習基本功,只有打好基礎,武藝才能高深。
HBR中文版:什么樣的管理思想最適合華人企業?
施振榮:我認為需要實現文化的雙融,華人企業要充分學習和消化歐美的文化和思維,因為他們的文化和思維是真正比較開放的,我們要充分吸收他們的理念和精神。
同時,文化的雙融一定要加入我們本土的元素。東方的“王道”思維是一種高層次的理念,它可以彌補西方資本主義霸道的盲點,照顧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讓企業永續經營。它可以幫助華人企業把格局拉高,拉得比歐美企業更高。但是在具體應用中,比如人才管理和市場溝通方面,這些都要靠我們自己,還要落實到我們本土市場所需要的新的手段和手法。
HBR中文版:一部分大陸企業家學杰克·韋爾奇,但更多企業家,包括柳傳志在內,實際上一開始都在向您和李嘉誠等優秀的華人企業家學習。但作為同樣成功的企業領袖,在臺灣,您和郭臺銘的管理風格完全不同;在內地,任正非和新一代的企業家馬云也風格迥異。您怎么看這些不同的管理風格?
施振榮:應該要不同。各個地方的需求不同,所處的階段亦不同,社會的需求是多元化,需要很多不同價值的創造。至于如何創造價值和實現利益相關者的平衡,各個產業、各個地區、各個階段都不太相同,因為條件都不一樣。
這就像學習武功一樣,十八般武藝都會了,打仗的時候,沒有辦法按部就班,只有靠自己的體會,按照當時的客觀情景,當場做出相應反應。我很鼓勵企業領導人多學習,消化以后,每個人走出自己的路。
HBR中文版:成功的企業家在管理風格上迥異,是否有一些內核是相同的?
施振榮:是的。成功的企業領導人有一些內核是相同的:他們的內功要有深度,有廣度,有高度。深度要先有,這樣才不會拉廣了不精,拉高了不務實。如果沒有一個深厚的基礎,拉高了以后,高樓馬上就會垮。所以要遵循“先深,后廣,再高”這樣的步驟。有了這樣的格局以后,就可以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靈活應對了。
- 2020中國未來獨角獸高峰論壇(《商界》2020年第12期)
- 暢想未來農業(《21世紀商業評論》2022年第11期)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7期·上旬刊)
- 中國企業家(2016年第06期)
- 信用卡,怎么用(財蜜eMook)
- 雪球專刊098期:十位雪球大V的2015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8期·中旬刊)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1期·上旬刊)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0年第4期)
- 認知人工智能(《哈佛商業評論》2017年第10期)
- 商業證偽與證實(《商界》2020年第1期)
- 規模房企大變局 國企央企成逆勢生力軍(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02期)
- 雪球專刊第132期:明明白白說估值
- 雪球專刊235期:雪球達人秀Ⅲ:12位投資達人的真實故事
- 左手茅指數右手寧指數:公募基金二季度調倉路徑解析(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