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完美,才美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2
- 加措
- 9453字
- 2019-09-06 14:36:2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當下,你就見到了繁星
如果你相信你的眼睛所看到的真實,眼睛的感官一定在欺騙你的心。即便你相信了自己的心,你的心也不會一直忠誠于你,人心在變,環境在變,心情也會跟著感覺走!在這個虛幻多變的內外世界里,找不到你所向往的完美,也靠不上值得信任的依賴,除非你能樂觀面對當下的存在,忘卻曾經與未來!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戴爾·卡耐基曾經引用特瑪·湯普森女士的一段真實的故事來講述內心轉化的奇跡:
“戰爭期間,我丈夫駐守在加州靠近莫哈韋沙漠的一個軍營里。為了能時常跟他在一起,我搬到了那附近居住。但不久他就被調到莫哈韋沙漠演習去了,剩下我孤零零的一個人住在小木屋里。那兒的氣溫高得令人難以忍受。在仙人掌的陰影下,溫度仍然高達華氏一百二十五度,連個鬼影也見不到,成天刮著狂風。我吃的食物全都沾滿了沙,空氣中也充斥著沙,到處都是沙、沙、沙。
情況非常悲慘,我覺得自己可憐極了,便寫了一封信給我的父母,告訴他們我已經準備打道回府。我說我再也不能忍受了,與其待在這里,我寧愿被關進監獄。父親回了我一封只寫了兩行字的信,這兩行字一直在我的腦海里跳躍,我的生命因為它們而完全改觀:
兩名囚犯同時望向鐵窗外;
一個看到了泥淖,另一個則見到了繁星。
由于父親的啟示,湯普森女士開始主動與沙漠中的土著為友,并且對他們的生活及文化發展出真誠的興趣。她研究當地的土撥鼠,等待沙漠里的夕陽,找尋數百萬年前當沙漠還是海底時所遺留下來的貝殼。她發現了一個神奇的新世界。
特瑪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境遇,也成為“平常中見奇跡”的導師。她告訴我們她的發現與洞見:
是什么東西帶給了我如此巨大的改變?莫哈韋沙漠一直沒變,真正改變的是我自己的心。我將原本悲慘的經驗轉化成我一生中最刺激、最意想不到的體驗……我從心牢的鐵窗往外一望而發現了繁星。
湯普森女士所發現的真理,最重要一點就是承認自己看到的真相,一旦學會如實地接受它,即使真相是一場悲劇,也有一種解脫的效果。
困境乃是人生的真相。大多數的人因為沒認清自己是受限的凡人,所以會期待安逸的人生,因沒有達到期望中的安逸而制造了更多的痛苦。所以才會去做一些能力范圍之外的事,去掌控那些不可能被掌控的東西,凡夫甚至還幻想著,如果足夠努力,也許可以找到一個毫無問題的人生。
痛苦就來自我們的無明。
人生有許多無法掌控或避免的事:老化、生病、意外、失業……雖然這些都是我們不想面對的問題,但我們始終要學會接受自己處境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脆弱與缺憾,承認我們每一個人并不是全能的,我們的人生也不可能是完滿的。只有真誠地接受它們,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河流入海,從不走直路
有時,懂得如何避開問題的人,勝過知道怎樣解決問題的人。很多時候,當我們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請選擇隨順因緣,也許這就是最好的選擇。
水常常被看作自然和智慧的顯現,雖柔弱,卻能穿巖破石,以驚人的力量破除障礙……“上善如水”,智者稱它善利萬物而不爭,我想,這就是它面對任何狀況都能順其自然的本性吧。
曾經有一位佛學院的禪師在上課時,隨手展開了一幅地圖問道:“這幅地圖上的河流有什么顯而易見的特點?”
底下的學僧們很快總結道:“沒有一條河是筆直的,都是彎彎曲曲的。”
禪師繼續問道:“為什么河流從不走直線,那豈不是更為順暢,而偏偏要走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呢?”
學僧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人說,河流彎曲可以擁有更長的流程,也就增加了它的流量,當洪災暴發時,就能夠得以緩解;有人說,由于彎曲,能減弱對河岸的沖擊;有人說,河道彎曲是地形使然,等等。
禪師總結道:“你們的說法不無道理,但在我看來,河流之所有彎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曲折前行是自然界的常態,而走直路則是非常態。河流在流動前行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比如高山相阻,這樣的障礙是無法逾越的。但它并未調頭轉向,而是迂回而行,巧妙繞開各種障礙,盡管曲折如此,卻最終到達了目的地,抵達遙遠的大海。”
講到這里,禪師開解道:“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坎坷曲折幾乎是人間常態,沒有人能夠如此幸運地走出筆直順暢的道路,遇到坎坷、挫折時,全看你對待它們的心態,在這種生命流動的正常狀態中,悲觀和抱怨不但毫無道理,而且于人生無益。”
對于人生來說,每個人心也像這流水一樣,雖是日日精進,但本性中的貪嗔癡卻會給前行之路設下種種障礙,調伏內心自然不會一帆風順,河流如是,修行亦然,只須精進就好。
正如河流入海,雖遇高山相夾,惡灘相阻,但哪怕忍受扭曲,也仍然奔騰向前,因為這是自然常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事業受挫,或為情所困,或是遭受誹謗,或是人事糾紛,只要視之為常態,不執著于“萬事一定要順順利利、合乎心愿”的妄念,何處不是清涼世界、自在人生?
“天黑好趕路”——天黑有天黑的深意
逆境使人成熟,絕境使人醒悟;麥穗越成熟,就越懂得彎腰;而人越懂得彎腰,才越成熟。不要把別人對自己的放棄,變成自己對自己的放棄。
人生的日子,都是越過越少,剩下的日子,都是越來越重要。
所謂順其自然,并非代表我們可以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我們有勇氣接受一切的成敗。
當你受到意外的打擊時,與其逃避,不如將困境視為成就的難得機會,沒有困境,何來覺醒,生命選擇開放的姿勢,就能包容一切,化生世間任何一種情境。
曾經,有一位聲名顯赫的女明星一直被流言所擾。有人說她私生活不堪,耍大牌,被包養;還有人說她挪用慈善經費,揮霍無度,道德敗壞。
負面報道鋪天蓋地,甚至在她演出的時候,有人向她扔香蕉皮,還有人打電話恐嚇威脅她。一時間,她在輿論的高壓下不敢出門。
因為這些無端的指責,她不知所措,終日精神萎靡,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有一位好友見狀,安排她去拜訪了一位禪師。于是,她把心中的所有苦悶向禪師一一傾訴。
不料禪師聽完后卻大笑起來:“我倒認為你的影子還不夠黑。”
她大為不解,一向德高望重的禪師也像旁人一樣在奚落她。當她憤憤起身欲走時,身旁的好友卻攔住她說:“先聽完大師的話再走吧。”
師父接著說:“你走在一條陽光明媚的大路上,太陽難免會在你的腳下制造影子,你若是走在漆黑的夜里,還能找到影子嗎?”
她若有所悟,繼續問:“為什么我心里的苦悶比漆黑的長夜還要難捱呢?”
禪師答道:“黑有什么可怕,天黑好趕路。”
受到啟發的她,開始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之中,無暇顧忌那些流言蜚語,漸漸走出心里的陰影,取得了非凡的業績,屢次斬獲國內外演藝大獎。在一次頒獎的盛典上,主持人問她:“為什么那些負面傳聞似乎并沒有影響到你?”
她只是說了一句話:“天黑好趕路。”
黑影只產生在有光明的地方,我們之所以看到黑影,正是因為我們站在陽光下,所以不必介意黑影。
逆境違緣就好比是腳下的黑影,只是當我們低著頭,執著于它,視線無法離開腳下,才會陷入迷失和痛苦之中。而只要抬起頭來,昂首挺胸地大步前進,才能將煩惱從視野中驅除,心無旁騖地上路。
這不是一個強求的世界
我們感受不到的,其實從未發生,比如愛。我們體會不到的,也未曾有過,比如情。我們追不到的,也不用等待,比如心。
這不是一個強求的世界。一切因為我們發生的,都不會離開;一切因別人發生的,都是過客。我們都只是娑婆世界的一粒微塵,做好每個人自己就足夠了。
有這么一個故事,在一個熱帶地區,有一位傳教士決定帶幾位教區的村民乘坐飛機,讓他們感受一下飛行的興奮。當他們乘坐飛機飛越過他們的村莊、群山、河流,森林時,村民們只是偶爾向窗外望去,絲毫沒有傳教士所期待的興奮感。
飛機落地后,村民們從飛機上走下來,沒有人因為這次神奇之旅而心情有什么不同。傳教士急著想知道他們的感受,于是問他們:“這難道一點兒也不神奇嗎?我們飛到了天上,越過房屋,越過樹林,越過高山,見到你們從來也沒有見過的東西。”
村民們一臉漠然,其中一個村民表示:“這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昆蟲也能飛,鳥也能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飛起來非常高興。”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說,美國人獲得的生活舒適程度甚至是100年前皇室貴族所無緣享受的,但又有幾個美國人的幸福感真正超過了百年前的皇室貴族呢?
西方神經學專家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類感受快樂和幸福的潛能是有限的。我們原以為只要隨著財富的增加,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快樂,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仍然受到新煩惱的攪擾,即使我們擁有更先進的設備和更舒適的條件,人的煩惱從來沒有中斷過。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研究的結論是:就財富和幸福的關系而言,只有在貧窮國家,總體生活滿意度才與平均收入呈正比關系。只要最低生存標準達到了,這種相關性很快就會瓦解。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生活有太多的煩惱,要適時調整自己,懂得取舍,減輕自己的負擔。
成功就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快樂就是接受你得到的東西
許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幸福,有的雖然得到了,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智者說幸福是種感覺,就如同“佛”在你我心中;
幸福的感覺,隨滿足程度而遞減,與人的心境心態相關。
得之愈艱,愛之愈深;擁有幸福,常思艱難。
一個人總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己最大的悲哀。
幸福是種感覺,不知足永不會幸福!
《普曜經》上說:你對于欲樂的欣悅,將像飲用鹽水一般,永遠無法帶來滿足。
而人類為何要自討苦吃呢?大多數人終其一生窮盡各種手段,浪費大量金錢、時間和體力去追逐毫無裨益的事物,把生活弄得繁瑣之至,終于像蝜蝂一樣壓垮了自己。
一位智者說:“誰都無法背著包袱游上岸。”
所以,卸下多余的欲望甩掉那些剝奪了個人時間、空間、金錢、體力的包袱,擺脫無法提升生活品質的累贅,你的生活將大為改善。
曾經,有個名噪一時的畫家想畫佛和魔鬼,但是在現實中找不到他們的原形,所以很著急。一天,他在寺院朝拜的路上偶遇了一個人,被他身上的那種氣質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他上前對那人許以重金,條件是他給畫家當一回模特。
畫家的作品完成后十分轟動,畫家說:“那是我最滿意的一幅畫,因為那人身上具有一種清明安詳的氣質,讓人一眼便認定他就是佛。”
畫家按承諾付給了那人很多錢。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準備畫魔鬼了,但這又成了一個難題,到哪里去找一個合適的原形呢?他探訪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各種各樣相貌兇惡的人,但沒有一個人的形象讓他滿意。
最后,他終于在監獄中找到了非常符合他心目中魔鬼標準的人,而當他面對那個犯人的時候,那個犯人突然在他面前失聲痛哭。畫家很奇怪,就問怎么回事。
犯人說:“我就是你當初畫佛時找的那個人。”
畫家非常吃驚地說:“不可能,我畫佛找的那個人氣質非凡,而你看起來活脫脫就是一個魔鬼。”
那個人肯定地說:“是你把我從人變成了魔鬼。”
畫家問:“我做了什么讓你變成了魔鬼?”
那個人說:“自從得到你給我的那筆錢以后,我就去花天酒地、尋歡作樂。到后來,錢花光了,而我卻已經習慣了那樣的生活。于是我就搶錢,還殺了人,只要能得到錢,什么樣的壞事我都去做,結果就成了今天這個光景。”
人生的痛苦,很大部分來源于對未擁有的執著,我們對金錢欲樂孜孜以求,一旦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東西,又會很快厭倦,馬上又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目標身上,所以永遠貪得無厭。
有位智者說:“成功就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快樂就是接受你得到的東西。”一位好萊塢明星曾經說:“不管你的床鋪多么寬大、多么柔軟,多么溫暖,你還是得起床。”
你可以算算自己擁有多少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好福氣,然后慢慢享受那些你早就擁有、卻從未珍惜的福分,再想想忙碌的生活讓你放棄、損失、遺忘了哪些值得珍惜的事物。
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為太認真,二是因為太想要
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為太認真,二是因為太想要。欲望和誘惑,迷亂了心,常常讓我們掙扎在追求與放棄之間,糾結在取舍與得失之間。其實,當我們快樂時,就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我們痛苦時,就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放下”兩個字是佛教中反復出現的用語。
據說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五通梵志,這位梵志很會說法,有很多人慕名來聆聽,天上的神人也來聽,還會有天女散花,甚至他還感動了閻羅王來聽法。
閻羅王聽了法后非常感動,但他知道梵志的壽命已快到盡頭,而且死后,既不是升天也不是成道,而是要到地獄里受審。閻王十分不解,這么一個能說會道的修行人,怎么會是這種結果?
閻王深感憂愁,梵志看到了,就問閻王為什么煩惱?閻王道:“你說法說得這么好,感動天女散花,可惜你快死了,死了以后要到閻王殿來受審,因此我感到非常悲傷。”
梵志一聽,趕緊問閻王有沒有方法能得到解脫。閻王回答:“我自己也是在生死輪回當中,所以沒有方法讓你得到解脫,你還是去請教釋迦牟尼吧。”
于是,梵志立刻拿了兩束花,去拜見釋迦牟尼。梵志見到佛陀時說:“世尊,我不求名、不求利,我是來求道的。”佛問他:“道有大乘道、解脫道,大乘道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積福慧資糧,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成佛智;解脫道是在我們這一生,就了生死、證涅槃,你要求什么道?”
梵志回答道:“世尊,佛道實在長遠難求,我就求解脫道吧。”佛陀道:“好!那么你現在‘趕快放下’。”梵志聽了,弄不清要放下什么。
佛陀說:“你手上的花要放下。”梵志就把花放下,兩手合掌,恭敬地等待佛陀開示微妙法門。
但佛陀接著又道:“放下!”梵志一聽,非常迷惘地說:“世尊,我已把花放下了,還要放下什么呢?”佛陀說:“你這兩只手也放下。”梵志于是恭恭敬敬地把手放下,但是心中充滿了疑惑,心里不停地想:“花放下,手也放下,這是什么道理?我在洗耳恭聽,為什么沒有說法?為什么還要放下?這是什么意思?”
這時,佛陀又說:“還要放下!”梵志就問:“世尊,我身上什么東西都沒有了,還要放下什么呢?”佛陀說:“把你能想的這個心也要放下。”
既然快樂和痛苦都不是永恒的,當生起妄念的這顆心也能放下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為取不盡的欲望、放不下的執迷而痛苦,煩惱自然就消失了。
可以在水里游泳,但不要奢想自己是一條魚
從前,山上的一座寺院里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辛苦苦地拉磨。日復一日,這頭驢簡直厭倦了這樣單調無趣的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要是有一天能走出磨房,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再用不著埋頭拉磨,那會多么美好。
終于有一天,山上的僧人帶著它下山去馱運貨物,它興奮得不得了。
驢跟著僧人到了山下后,僧人把貨物綁在它的背上,然后牽著它返回。一路上,讓驢感到非常意外的是,所有路上的行人看見它,就立刻虔誠地跪在一旁,對它頂禮膜拜。剛開始的時候,這頭驢還感到不知所措,竟有這么多人對它如此恭敬。到了后來,見得多了,這頭驢就開始趾高氣昂了起來。
回到了寺院,驢自認為身份高貴,否則人們怎么會如此禮遇它呢?于是死活再也不肯拉磨了。僧人拿它沒辦法,只好放它下山。
這頭驢一下山,就看見一伙人敲鑼打鼓迎面而來,心想人們一定是來歡迎它的,于是大搖大擺地迎了上去,準備接受人們的恭迎。沒想到的是,那是一個前去迎親的隊伍,眼看著被一頭驢攔住了道路,人們于是一擁而上,對它棍棒交加。
被打傷的驢慌忙逃回了寺里,它對今天的遭遇感到十分不解,于是向僧人埋怨起來:“沒有想到人心如此惡毒,為什么我頭次下山時,他們對我頂禮膜拜,而今天他們竟然對我拳腳交加?”
那位僧人嘆道:“真是一頭蠢驢!那一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哪里是你呀?”
驢的所有遭遇,歸根結底,是因為他沒有看清自己的位置,沒有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
可以在水里游泳,但不要奢想自己是一條魚,否則會淹死;可以向鳥學習飛翔,但別以為自己就是一只鳥,否則會摔死;不要因為自己的權勢、金錢、名望而沾沾自喜,會傷己不淺的。
為自己準確定位,這是達到心凈、心定境界的基本起點,然后開始去除身上的三毒——“貪嗔癡”,才能更好地精進,逐漸地明心見性。
每個人都有自心的凈土,如果我們不能認知到這一點,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會離道愈來愈遠。
經營自己的長處,能使人生增值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痛苦,對于痛苦,有的人會淡然而過,有的人會困在其中。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快樂!一切看淡了,心也就不累了。萬事不要強求,否則只會給自己帶來無盡困擾,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只會讓自己不開心。
錢多錢少,夠用就好;有愛無愛,開心就好!把事情變復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復雜。這個世界既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一個人幸運的前提,其實是他有能力改變自己。
經營自己的長處,能使人生增值;經營自己的短處,會使人生貶值。
人生無常,有逆境就有順境,一切由心造!任何事都是從一個發心、一粒種子開始。不管多遠的路,也能走到盡頭;不論多深的痛苦,也會有結束的一天。背負明天的希望,在每一個痛并快樂的日子里,才能走得更加堅強;懷揣未來的夢想,在每一個平凡而不平淡的日子里,才會笑得更加燦爛。
生活,不會因我們的抱怨而改變;人生,不會因我們的惆悵而變化。你怨或不怨,生活都一樣;你愁或不愁,人生不會變。
抱怨多了,愁的是自己,惆悵多了,苦的還是自己。
把不愉快的過往,在無人的角落,折疊收藏。告訴自己:我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真實,我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快樂!
人生,有缺失,才會有希望;有遺憾,才會有珍惜。花開花滅,生老病死,都為定數。萬物皆不完美,人生總有缺憾。
我們要以完美的心,接受并不完美的人生。所謂的完美,其實只是來源于我們的心靈。只有真正懂得包容不完美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完美。
困境即賜予
我們一生所遇到的困境數不勝數,大至各種災難、病痛、變故,常給人帶來意外的打擊,使人痛苦不迭;小至各種人際糾紛、諸事不順,都會給我們心里添堵。
有一天,森林中舉行動物大會,獅子被評選為百獸之王,但他卻在大家面前坦白說:“感謝上天賜給我如此雄壯威武的體格,如此強大無比的力氣,讓我有足夠的能力統治這整座森林,不過我還是有煩惱困擾。”
大家很奇怪,強大如獅子一般的百獸之王竟然還會有煩惱,紛紛好奇地問:“大王,還有什么能困擾你的?”
獅子說:“盡管我再強大,可是每天雞鳴的時候,我總是會被雞鳴聲給驚醒。我希望上天能再賜予我不再被雞鳴所打擾的力量。”
這時,素有智慧先者之稱的猿猴站出來對獅子說:“大王,你去找大象吧,也許它能告訴你如何獲得這種力量。”
于是,獅子興沖沖地趕到湖邊找大象,還沒見到大象,老遠就聽到大象跺腳發出巨大的聲音,像是在大發脾氣。
于是獅子好奇地詢問大象:“是什么讓你如此憤怒?”
大象搖晃著耳朵吼道:“有一只討厭的小蚊子,總想鉆進我的耳朵里,弄得我渾身難受,但我還拿它沒辦法。”
立刻,獅子就醒悟了,心想:“原來體型這么龐大的大象,還會怕那么弱小的蚊子。相對于我來說,雞鳴也不過一天一次,而蚊子卻是時時刻刻地騷擾著大象。這樣一想,我要比他幸運很多。原來猿猴要我來看大象,就是想告訴我,誰都會遇上麻煩事,即使大象也不例外,既然如此,那我接受好了,反正以后雞鳴時,我就當作它在提醒我該醒來了,這么一想,雞鳴聲對我還有益處呢!”
要相信現在所遭遇到的困境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或許是為了能讓我們在最艱苦的時刻反省自己的短板,或許是為了提醒我們人生需要新的充電,走向新的征程,激勵我們通過磨煉獲得嶄新的蛻變。
困境是可以被轉化的,要轉化困境,首先得轉化心態,時時以感恩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發生的所有事情。困境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應該對困境心存感恩,因為它喚醒了我們的勇氣,激發我們勇敢對抗的信心和力量,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成長,而不至于懈怠。
人生已多磨難,要學會為自己鼓掌。不苛求自己,不虐待自己,不折磨自己,無論遇到何種困境,學會對自己說:算了吧,沒關系,一切終將會過去。要像孩子一樣純真,像陽光一樣溫暖,像向日葵一樣堅強。讓心,在陽光下舞蹈,給生命一個大大的擁抱,攜一抹微笑,與灑脫同行。
接受現實,就是放下
放下,就意味著你要接受現實,不要去緬懷過去的悲痛,也不要去奢求未來的不可能,更不要企圖報復現有的不公平。要學會滿足,要學會寬容,要學會快樂,要學會對自己好一點……學會放下,坦然面對世事,世事不過一盤棋;知曉從容,瀟灑漫步人生,人生百年夢幻間。
生活是開水,不論冷熱,只要適合的溫度,就是最好的。生活是口味,不論酸甜苦辣,只要適合的口感,就是最好的。生活是旋律,不論快慢,只要適合的聽覺,就是最好的。生活是季節,不論春夏秋冬,只要適合的心情,就是最好的。生活,不甘寂寞也好,甘于寂寞也罷,只要適合自己,就是幸福的。
人生,是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一路顛簸流離。有些事讓我們刻骨,有些人令我們難忘,有些景讓我們不舍。告別一段又一段路途,走入一處又一處風景,回首時才發現,我們苦苦追求的,并非輝煌,而是一種經歷。尋找的并非成就,而是一種無悔,想要的并非精彩,而是一種做人的本色。
經驗是從痛苦中粹取出來的。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時而動。人犯錯誤,多半是在該用真情時太過動腦筋,而在該用腦筋時又太感情用事。學會寬恕就是學會順從自己的心,“恕”字拆開就是“如心”。凡事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就是慈悲。
快樂,不僅僅是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更多的在于已經擁有的是否仍對你有吸引,是否讓你幸掛和珍惜。人生就像一扇門,有人悲觀于門內的黑暗,有人卻樂觀于門內的寧靜,有人憂愁于門外的風雨,有人卻快樂于門外的自由。人活的就是心態,保持一個快樂的心態,平和處世,珍惜擁有,人生就是一個快樂的凈土。
人生最難得“心安”二字。所謂“心安”,就是心里沒有后悔的事、沒有虧心的事、沒有想不開的事,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役,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如果患得患失,心浮氣躁,人生就會疲憊不堪、了無生氣。唯有保持一顆寧靜的心,不眼熱權勢,不艷羨富貴,活得純粹、活得自然,才能求得一個心安。
人生最大的痛苦緣自追求完美,要知道,真正的光明并非沒有黑暗的時刻,只是永遠不為黑暗淹沒罷了。我們的生活也是一樣,忍著疼痛奔跑,帶著淚光微笑,這才是真正的生命。——加措活佛
老天讓你成為好人,就是最大的回報
我們的生活中,不外乎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就是自己能安排的事;
一件是別人的事,就是別人主導的事情;一件是老天爺的事,就是我們能力范圍以外的事情。
人的煩惱,往往來自于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要輕松自在不難,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少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
當你對自己徹底失望的時候,當你的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當你的夢想不能付諸現實的時候,想想曾經有多少人因為你的存在而獲得過幸福和快樂。一個人的存在,影響著太多太多的人事物,不要看輕自己的價值。為什么老天不給好人以回報?老天讓你成為好人,就是最大的回報。感謝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吧!
人都有遇到挫折的時刻,我們需要耐心,滿懷信心地去等待,去努力,相信生活不會放棄任何人,機會總會有的。這世界,比我們不幸的人遠遠多于比我們幸運的人。路要一步步走,雖然到達終點的那一步很輝煌,但大部分的腳步是平凡且枯燥的,可如果沒有之前這些腳步,我們終歸是無法迎來最后的歡喜與成功。
我們常說比天空和大地更遠的距離是人與人的距離,因為人心里都會藏匿太多的猜忌和戒備。很多時候我們背負著責任、情義疲憊的走著,總希望走啊走啊能夠看到艷陽,可常常,無論我們怎么努力,我們始終擺脫不了陰霾。其實,想要快樂不難,甩開生命中那些過于沉重,卻又不真正屬于你的行囊吧,輕松上路。
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感覺。就像一盞燭光,當你穿行在萬家燈火,總有一片暖暖的螢光照亮你回家的路;就像一抹回味縈繞在心際,甜酸苦辣都是曾經的追逐;就像一份渴望,當憧憬歲月的皺紋爬滿額頭,仍能坦然欣喜而無愧無悔。幸福就是一杯想象,夢想著把平凡的谷米醞釀成美酒的芬芳,然后用生命守候與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