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因為這個世界沒有永恒

沒有誰活得容易

人生每時每刻都需要修行,而修行中最重要的功課就是面對各種不可預知的苦境。只有扛過巨大的考驗才可能有偉大的成就。即使佛陀本人,他所經歷的考驗一點兒也不比我們少。

實際上,每一次苦難都是生命真實的顯現,也是無常給我們強有力的啟示。苦難和幸福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是公平的,世間沒有誰一生是順暢無比的,各自都要經受百般的考驗。

現實中的失敗、失意比比皆是,憂慮和煩惱始終如影隨形,痛苦無法完全根除,所以事事順遂只是人們美好的愿景。但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苦難時都會表現出抗拒和恐懼,這是因為我們還不了解,苦難其實是最好的安排。可以說,苦既是人生,又是最好的修行。

就如同夏天會酷暑難耐、冬天會寒冷刺骨一樣,苦是人生常態。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就會長久讓自己的人生真正陷入凄風苦雨的幻象之中無法自拔。可以說,仍然有很多人執迷于痛苦,以幻為真,無法覺悟。

有這樣一個富有啟發的故事:秋天,上帝看視大地時,所見到的是一片豐收的景象,心里滿是喜悅。沒想到,有一位農夫卻對他大加抱怨:“我每天都在虔誠地向您祈求,幾十年如一日地向您禱告,盼望再也沒有烏云、沒有干旱、沒有冰雹蟲害,一切都風調雨順,可是年年并沒有什么變化,是我不夠虔誠嗎?”

上帝告訴他眼前的一切正是最合理的安排,但農夫苦苦乞求道:“全能的上帝,我請您答應我的祈求吧,只給我一年的時間,讓這一年里再沒有任何災害降臨,這樣我就不再擔驚受怕,吃這么多的苦了。”上帝出于憐憫答應了他。

果然,在第二個年頭里,農夫的田地沒有旱澇災難發生,也沒有蟲災相加,莊稼長得也比以往都好,麥穗結得又大又飽滿。農夫自然滿心歡喜地贊美上帝。但到了秋天本應豐收的時候,農夫發現自己種的麥粒竟變得干癟了,于是不解地問上帝到底發生了什么。上帝回答道:“這就是你要的結果啊。那些麥子正是要經受各種災害考驗,才會真正地長籽結果。”

苦難和煩惱像麥子結籽一樣自然,而苦難的考驗卻恐怕沒有人愿意遇到。實質上,考驗的真正含義就是,我們通過苦難去體悟生命的本相,用煩惱修出一顆清凈之心,坦然面對無常的折磨,不再執迷現實粗淺的戲法和幻覺。

別奢求苦瓜可以變甜

當生活艱難,而不論你如何做,總是無法掙脫困境時,灰心喪氣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必須歷經哀傷、難過、憤怒、傷心、羞愧等強烈的情感,無論如何,黎明前的天空總是最黑暗的。在無常的人生旅途中,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相信自己,堅信自己可以再度感覺到生活是如此地充滿希望及喜悅!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

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你們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圣河,并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養,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時,走過許多圣河和圣殿,都依照師父的指示做。

回來以后,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讓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

晚餐的時候,弟子們吃了一口,驚訝地說:“奇怪呀!泡過這么多的圣水,進了這么多的圣殿,這個苦瓜竟然沒有變甜。”

師父回答:“苦是苦瓜的本質,不會因為在圣水里浸泡過、在圣殿上供養過而改變。”

人生的痛苦何嘗不是這樣,不會因你獲得什么學位、得到什么地位或是拜了某個神明而改變。人活著不是期待人生得到完全的滿足,而是要學會要在種種失意中成長,就像吃苦瓜一樣,不必去奢求苦瓜會變甜瓜。

一個樂觀豁達的人,能把平凡的生活變得富有情趣,能把苦難的日子變得甜美珍貴,能把繁瑣的事情變得簡單可行。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會畏懼痛苦,反而會將生活中的每一次磨難,都轉化成通往解脫的基石。

有一個故事講到,有一頭驢不小心掉進了一口井里,它的主人非常焦急,想了很多辦法也無法救它上來,最后索性決定:反正驢已經老了,不中用了,而這口枯井本來就很危險,不如請村子里的人幫忙,干脆把井給填埋了。

下填的時候,井底的驢馬上預料到了后果,于是大聲號叫起來,大家于是加快了填土。可沒過多久,令人意外的是,驢居然聽天由命般地安靜下來。主人忍不住往井里觀望,驢的表現讓他大吃一驚:往下撒落的土都被驢快速地抖落在地,然后用腳踩實。憑借這個聰明的辦法,驢順著填下去的土漸漸升高,快到井口時,它一躍而上,逃脫了厄運。

實際上,每個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每天諸多的煩惱臨頭,麻煩上身,我們無法改變苦的本質,但能夠盡力做到不為苦所困,讓它們輕輕落于腳下,踩著它漸漸上升,而不是讓自己被這些痛苦掩埋。痛苦從來就是腳下的塵灰,也最有效的修行。

人生中,快樂帶給我們愉悅,痛苦帶給我們回味。真正的快樂我們很難記起,但痛苦卻往往難以忘卻。既然痛苦不可避免,我們又無法抗拒,為什么不學會面帶微笑迎對痛苦的來臨呢?

時間會告別過去,平和的心態勝于一切。學會接受,學會忍受,學會珍惜,這樣的人生將會更加美麗。

沒有什么不會變的,連真心也一樣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幻想,幻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將所有的遺憾重新來一次,這樣的人生該多完美呀。

可是沒經歷過失去的遺憾,又怎會懂得珍惜呢?

許多事,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懂,也只有經歷過許多的人,才明了該以一顆平常心,應對無常的人生。

有一個小和尚,對日復一日的禪修感到乏味,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了,他急切地盼望自己早日成為一代著名的禪師。

有一天,他對住持說:“我什么時候才能像師父一樣道行深遠、德高望重啊,那才是我所渴望的人生境界。”

住持聽了之后,當時并未發表一言,只是用手指指著天邊的白云問:“你看那朵云是不是很漂亮?”

小和尚回答道:“的確很漂亮。”

接著住持又指著身邊一盆正在盛開的鮮花說:“你看這盆花是不是開得很鮮艷?”

小和尚回答道:“的確很鮮艷。”

過了幾個時辰之后,住持突然問他:“剛才那朵漂亮的白云呢?”

小和尚答道:“大概被風吹散了,看不到蹤影了。”

又過了很多天,住持對他說:“你去把那盆鮮花拿來,看看如今開得怎么樣了。”

小和尚找到了那盆花,但花期已過,只剩下發黃的枝葉了。這時住持對他說道:“看來漂亮的云、美麗的花,都不過是過眼云煙。”

這時,小和尚才明白師父想告訴他的道理。

這個世界永遠都在變化中,不變的好像沒有。有人說真心不變,其實不然。佛說都是無常。

“誰家里沒死過人呢”

不要等被愛了,才想到要去愛;不要等寂寞了,才明白朋友的價值;不要等擁有許多后;才開始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要等錯了,才記起朋友的忠告;不要等別人受傷了,才去乞求原諒;不要等分開了,才想到去挽回;

不要等待,因為我們不知道,等待要花費多少時間。而且,人生并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等待。

如是,才是圓滿生命的開始。

無常,是生命的真理,是既定的事實,但是對無常的認知不同,人生的方向就有所不同。

無常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愚者于無常中意志消沉、懈怠放逸,生活沒有目標;智者于無常中化用無常,轉變目前的困境,做自己真正的主人翁。

佛陀時代,有一位婦女名叫喬達彌,她摯愛的兒子在出生幾天后就不幸夭折,痛失愛子的她十分悲傷,抱著兒子的尸體,到處找尋讓兒子復活的方法。

有人告訴喬達彌,有一位智者佛陀,或許有讓人死而復生的方法。于是她來到佛陀的住處,向佛陀訴說心中的悲痛,祈求佛陀施予良方。

佛陀聽了后,慈悲地說:“只有一個方法可以治療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戶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給我,唯一的條件是,這戶人家沒有死過親人。”

喬達彌立刻動身往城里去,她來到一戶人家問:“佛陀要我向一戶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要幾粒芥菜子。”

“可我們家已經有好多人過世了。”那家人回答道。

于是,她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是相同的回答。她不甘心,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最后她終于發現,佛陀的要求是沒有辦法辦到的。因為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根本不存在。

此時她恍然大悟,把孩子的尸體抱到墓地安葬后,回到了佛陀身邊。

“你帶回芥菜子了嗎?”佛陀問她。

“沒有。”她說,“我開始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悲傷讓我盲目,讓我以為世間只有我一人受到死亡的折磨。請您開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么東西是永恒的?”

佛陀說:“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你兒子的死,就是來幫助你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無法回避的苦海……”

聽了佛陀之言,喬達彌一下明白了無常才是世間的常態的真意,從而停止悲傷,進入圓滿的修行之途。。

其實,不用看到到親朋好友的死亡才對無常有所警惕,觀察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事、物,你會發現,哦!無常原來時時刻刻都在自己身邊。意外是無常、生病是無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無不是無常,而當我們執著于一件事物時,會習慣性地誤以為這事物是常。

以萬事順遂為常,一旦遭遇波折便會痛苦縈懷;以身體無恙為常,一旦生病就會意志消沉;以快樂為常,一旦快樂的事情過去后就會感到空虛寂寞;以生為常,面對死亡就會手足無措,悲傷不止……因為不知無常為常,而使生命充滿痛苦。

有人聽到無常,心中常常會閃過一絲凄涼,好像一切事物終歸變壞,一切努力都是枉然,既然死后一切都將化為烏有,那么生命絲毫不能體現價值。于是生活沒有重心,日子一天天虛度,漫無目標。

也有些人,心想既然凡事無常,歡樂稍縱即逝,何不趕快及時行樂?于是縱身于財、色、名、食、睡五欲中,借虛妄的歡樂,填補自己心中的空虛及不安,然而往往在這短暫的歡樂過后,反給自己增加空虛與不安。

這些都是對無常的誤解。既然無常是生命的真相,那么,我們對事物的變化抱持開放的心態,愉悅地面對生命中所有的變遷起伏。

痛苦,千萬別信以為真

許多人認為,修行就是要修沒有痛苦的人生。而真相是,修行并不能為我們帶來沒有痛苦的人生,而是讓我們認識人生的本質,從痛苦中得到解脫。我們無法擺脫時時要遭遇困境的現實,指望痛苦就此徹底消失才是我們常常陷入的最大困境。

佛陀提醒我們:人生皆苦。且不論生、老、病、死都是苦,單單在日常生活中,就難免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是不是挺令人沮喪的?但接下來他告訴我們,痛苦不過是無常的假象,千萬別信以為真。世間的痛苦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眾生無知,執假為真,計較人我是非,妄起貪嗔癡,才會讓我們“煩躁不成眠,喜樂亦難生”。

有一次,佛陀必須趕往一個遙遠的地方弘法,而在當時的印度,修行者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一雙腳。佛陀剛開始趕路不久,就清楚地感覺到有一顆小石子在鞋子里,不斷地刺痛他的腳底,讓他十分不舒服。

佛陀一心忙著趕路,不想浪費時間,索性就把那顆小石子當作是一種修行,不再去理會它。當目的地馬上就要抵達,而時間還有富余時,他才停下了急匆匆的腳步,在山路上取下鞋子,把小石子從鞋中倒出來。

就在他俯身脫鞋之際,看到周圍的山光水色竟是如此美麗。當下佛陀便領悟到,如果只一味地忙著趕路,心思意念只專注在目的地上,那一路走來,就會完全無緣于四周景色之美。

佛陀脫下鞋子,把那顆小石子放在手中,贊嘆道:“真想不到,這一路來,你不斷地刺痛我的腳掌,原來是要提醒我,注意生命中一切可能的美好,你真是我的良師啊。”

躲避痛苦是人的本能,就如同當你的左眼遭到攻擊,右眼也會本能地閉起來。有一句諺語說得好:沒經過努力和忍耐的人生,就像沒放鹽的菜,沒什么味道。忍耐和努力的過程都不好受,但這種苦味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而且堅持到底,將會苦盡甘來。

我們不是圣人,所以常走錯路。其實路并沒有對錯之分,錯的只是選擇。如果在一條走錯的路上,別人都愁眉不展、步履蹣跚,而我們卻依舊笑顏如花、坦然前行,久而久之就成了路上的一道風景,既亮麗了別人的眼睛,也愉悅了自己的心。當我們的心不同了,腳下的路也就不同了。陽光會明媚,傷痛也會遠離。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此理,常常患得患失,有時候把順緣也變成了違緣。

所以,當痛苦來臨,假如我們能換個角度思考,把痛苦當作我們渡過無邊苦海的舟,那么無論什么違緣都可能變為順緣,這就叫作把痛苦轉化為道用。

擁有了,并不代表永恒,也并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

對一般人來說,接受“諸行無常”的看法比較困難,認為那不過是宗教高深莫測的概念,卻不知這是世間最顯而易見的真相。對于已擁有的美麗、愛情、權力、金錢地位的人來說,他們以為擁有了就會是永恒,但事實上呢?

在一個非常炎熱的中午,佛陀經過一座森林時,忽然感到非常口渴。

于是,他對跟隨者阿難說:“還記得我們不久前才經過的那條小溪嗎?你到那兒幫我取一些水來。”

阿難回頭找到了那條小溪,但因為有馬車走過,把溪水弄得非常污濁,已經無法飲用。

他回去對佛陀說:“那條小溪已經被弄臟了,我們還是繼續前行吧,我知道前面有一條非常潔凈的河。”

佛陀卻搖搖頭說:“阿難,你還是從剛才的那條小溪取水回來吧。”

阿難無法理解師父的固執:水質明明已經變了,為什么師父還要讓我白跑一趟呢?

實在想不通,于是阿難轉身問佛陀:“師父,為什么您要那么堅持呢?”

佛陀并不加解釋說:“你再去看看吧!”

阿難只好遵從,但當他再次來到溪水邊時,眼前的變化令他非常吃驚,溪水已經恢復了當初的清澈潔凈,他這時才明白佛陀的用意。

阿難提著水,高興地來到佛陀面前說:“我知道了,世間沒有什么東西是恒久不變的。”

什么是無常?這就是無常。無常乃世間亙古不變的事實,可我們往往要到突然遭受變故、生病、別離等迫不得已的時候,才不情愿地承認它的存在,誤認為痛苦是無常帶來的,殊不知,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

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幕幕因緣的聚散,生老病死,變化的相似相續。人們以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其實是我們對無常的態度——希望和恐懼——讓人處于持續的焦慮中。事實上對于無常,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因為無常就是生活。

經常地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變遷,會讓我們熟悉并逐漸接受無常,學會冷靜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變,意識到并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不是只有自己會生病、經歷挫折、沒有安全感。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都充滿變化起伏,有得有失,沒有永恒,這就是生活。

珍惜借來的一切

有一個年輕人,一直想弄清楚幸福的真諦,但他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煩惱,包括他自己也一樣。偶然的機會,有人向他推薦一個“最幸福”的老人,他于是上門求問。

他見到了那位洋溢著幸福的老人,旁邊是同樣神態端莊的妻子。于是他禮貌地贊嘆道:“老人家,你好有福氣,有這么漂亮的老伴。”

老人道:“老伴還是我年輕時,花很少的錢買來的,只不過是借用的呢。”

在一旁的老太太說:“你別聽他胡說,我是明媒正娶的。”

年經人不解地問:“明明是你娶來的,怎么能說是借用的呢?”

老先生笑著說:“我的心得就是,世間的一切都是借給我們用的,我的老伴、我的錢財、我的子孫,包括我的身體都是借用的,難道不是嗎?世間的一切,我們只有使用權而已,哪里會是永久?我們的身體頂多借用100年,就會化為烏有,我和老伴頂多也不過是幾十年的緣分而已,我們的財產、房屋,經不起地震、火災和盜賊,一次就可能消失。所以說,所有的一切,我們只有暫時用用而已,又怎么會永遠擁有呢?”

我們常常被眼前暫時的喜怒哀樂的幻象所欺騙,認為某些東西,一旦得到就會永遠擁有,比如錢財、名聲、地位等等,這種占有欲是很可怕的,它讓我們因為執著于不可把握的東西而變得痛苦不堪。如果某一天我們失去了親人,或者是身體出了問題,或者名聲受損,因此變得苦悶而消沉,豈不是自欺欺人?

年輕人接著問:“按您的想法,我們會不會變得消極?凡事都不會爭取?”

老先生答道:“正是因為如此,你就會隨順因緣,不再執著一切,不會產生無明的煩惱,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賺錢的時候賺錢,該把握的時候把握,該行善的時候行善,怎么會消極呢?”

我們到人間,兩手空空而來,一切都是臨時的,房子、車子、票子……連父母有一天也終將離開我們,不要想在人間帶走任何東西,連身體我們也帶不走。所以佛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不執著于世間萬物才能放下、開悟,口說好話,多做善事,隨順因緣,不執著一切,壞緣也能漸漸轉成助緣。

別指望你的痛苦有一天會停止

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風順,總有些煩惱和憂愁困擾我們,還是隨緣好。

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如果想到沒有事事如意的人生,更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你就會有一份隨緣的心了。

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霾還是晴朗,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佛陀在世時,佛教發展很興盛。其他教派的人士見了,心生嫉妒,于是買通了一個妓女,讓這名妓女在腰上綁一個木盆,假裝懷孕。這名假裝懷孕的妓女,趁佛陀說法的時候,突然跳出來,挺著大肚子,指責釋迦牟尼始亂終棄,要釋迦牟尼負責。這事一時宣揚開來,使佛教的聲譽受到很大的影響。

佛陀度了自己的堂弟提婆達多出家,但是提婆達多權力欲望極重,想要取得領導權,但佛陀因他存心不良,始終不曾答應他。在佛陀晚年,提婆達多展開背叛佛教的行動,號召信眾,自己組織教團,并宣傳自己的法門勝過佛陀的法門。為了徹底打擊佛教,取而代之,提婆達多欲置佛陀于死地,曾驅趕醉象沖撞佛陀,從山上推下大石想要壓死他。

看來,即使佛陀也避免不了人世間的是非,所以他說世人所在的大千世界其實是“娑婆世界”。“娑婆”也就是“堪忍”的意思,此界眾生堪于忍受諸種苦惱而不肯出離。這個世界是缺憾、不完全、不圓滿的。所以眾生是脆弱的,人生是非常艱苦的。

事實上,在對事業、學業、健康、生活的追求中,世人求名未必得名,求健康不一定得健康,求財富不一定得財富,經歷中的點點滴滴都是苦的。

佛經上云,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八種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種種的苦,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例外。

《福布斯》曾經做了一個關于“個人成就”的專題,專文分析了神童曇花一現的現象、高成就基因等。其中有篇文章叫《我們都是失敗者》,內中提到石油大亨保羅·格蒂曾經是全球首富,但他哀嘆道:“我痛恨失敗,我愿意拿出我全部的財富,換取一個美滿的婚姻。”就連美國總統克林頓也說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人生既不是一幅美景,也不是一席盛宴,而是一場苦難。不幸的是,當你來到這世界那一天,沒有人會送你一本生活指南,教你如何應付命運多舛的人生。也許青春時期的你曾經期待長大成人以后,人生會像一場熱鬧的派對,但在現實世界經歷了幾年風雨后,你會有所醒悟,人生的道路依然布滿荊棘。

無論你是老是少,都請不要奢望生活越過越順遂,因為你會發現大家的日子都很難熬。再怎么才華橫溢、家財萬貫,照樣脫離不了顛沛困頓。人人都要經歷某種程度的壓力和痛苦,而且難保不會遇上疾病、天災、意外、死亡及其他不幸,誰都無法免疫。

災難總在不經意之間來敲門,然而大部分時候,實際情況遠不如表面那么糟。好事不長久,壞事也一樣。所有事情遲早都會起變化,吉化兇,險化夷;盈轉虧,虧轉盈。這就是人生,重新開始,永不嫌遲。別指望你的痛苦會有停止的一天,因為那時你已經不在人世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平定县| 宜良县| 桐城市| 鹰潭市| 寿光市| 剑川县| 观塘区| 客服| 文水县| 富裕县| 辽中县| 尼玛县| 长泰县| 秭归县| 南开区| 盐山县| 莫力| 扎赉特旗| 乐清市| 拉孜县| 亚东县| 金寨县| 青岛市| 古交市| 荔浦县| 荆门市| 呼图壁县| 五家渠市| 南丹县| 云龙县| 满洲里市| 河间市| 聊城市| 白水县| 福安市| 舒城县| 红河县| 都兰县| 长寿区|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