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覺得餓?:來自哈佛醫學院教授的科學飲食法
- (美)大衛·路德維希
- 1077字
- 2019-09-12 10:58:25
第二章 問題
要想減肥,只要少吃多動。
在教科書上,就是攝入的熱量-消耗的熱量=儲存的熱量
一個多世紀以來,專家們都虔誠地信奉這個理念。
每天都有上百萬美國人默想著卡路里,祈望能減肥。
不幸的是,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持續減肥不過是個遙不可及的愿望罷了。
營養學好像被困在黑暗時代停滯不前了。雖然我們在過去幾十年里取得了很多進步,但在實踐中,這種狀況還是幾乎沒有改變。我們發現了激素對體重的顯著影響。我們發展了關于飲食行為的復雜的心理學理論。我們可以用機器準確地測量攝入的熱量和消耗的熱量。然而我們還是很難解釋肥胖癥流行的原因,還是得承受著和飲食相關的疾病所帶來的巨大痛苦。
或許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基因,在資源匱乏的時代進化了。
或許就歸咎于現代的生活環境,好吃的東西太多了。
又或許是我們自己不夠自律,缺乏意志力。
由于這種不確定性,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減肥飲食方法應運而生: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無糖、不含麩質、原始人飲食法……每種方法都受到其追隨者近乎宗教般狂熱的追捧。
不幸的是,研究環節的薄弱往往會造成混亂。與涉及藥物的現代臨床試驗不同,飲食研究通常只涉及幾十名、偶爾幾百名的參與者,追蹤時間為一年,甚至更短。此外,這些研究通常還有一個共性,就是依靠低效的心理咨詢方法,大多數參與者反饋只有極少的長久飲食改變。可想而知,這樣得出的研究結果彼此矛盾,令人氣餒。因為沒有一種飲食方法長期見效,于是許多專家堅持認為熱量平衡仍是營養學的終極真理。
“所有的熱量都是一樣的。”
“食物沒有不好的。”
“只要少吃多動。”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Choose MyPlate網站,“達到健康體重的過程,就是追求平衡的過程。秘訣就是學會如何平衡‘獲得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這還真是個秘訣啊!現實生活中,沒人可以準確地“實踐”熱量平衡,就連營養學專家也做不到。不借助復雜的技術,根本不可能估算出我們每天攝入和消耗的熱量相抵后是否控制在350卡路里以內。這350卡路里,有可能決定著你是能保持苗條的身材,還是會在幾年內患上病態肥胖癥。2就此而言,如果計算熱量攝入是控制體重的關鍵所在,那么人類在卡路里的概念出現之前是如何做到避免體重的巨大波動的?
我的“總覺得餓”的故事
我試著告訴自己體重只是一個數字,不能改變我這個人,但是,天哪,它天天都在影響著我。體重增加了?我又失敗了。體重下降了?耶!我瘦了。反彈了?糟糕,我又搞砸了。如此循環往復。體重讓我感到沮喪、氣餒、羞恥、心力交瘁。我還花錢買過很多雜志、書、課程,它們都承諾我會減肥成功,但是從來都沒有實現過。
——伊馮·N., 63歲,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
體重減輕:5.6千克;腰圍縮小:1.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