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覺得餓?:來自哈佛醫學院教授的科學飲食法
- (美)大衛·路德維希
- 741字
- 2019-09-12 10:58:23
我的親身經歷
那時,我才30來歲。和許多美國人一樣,自從高中畢業后,我的體重每年都會增加約0.5千克到1千克。大多數時期,我還是勻稱健康的,飲食也比較合理,至少是遵循了傳統的標準:適量的脂肪,大量的全谷物食品,一天幾份蔬菜水果和少量的糖。但是經歷了幾年穩定的體重增長后,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已經快達到超重的臨界值25了。
我的第一次臨床研究,是運用不斷積累的營養學知識,在自己身上做的一次試驗。我把脂肪攝入量翻了一倍,吃了大量的堅果和堅果醬、全脂奶制品、牛油果和黑巧克力,還毫不吝嗇地在蔬菜上澆了大量的橄欖油。蛋白質也增加了少許,不過我減少了淀粉類主食,其中包括面包、麥片、意大利面和甜點。我還做了一些其他的改變,但都不是很困難,也沒有減少熱量,排除碳水化合物,或者進行任何形式的節食。
不到一周,我就感覺到體力和精力有了驚人的提升,一整天都覺得狀態特別好,就好像以前不知道的某個重要新陳代謝開關終于被打開了一樣。4個月后,我減了9千克,衣服全都不合適了,褲子的尺碼小了兩號。最令人驚喜的是,這一切自然而然就發生了,我絲毫沒有饑餓感,也沒有特別想吃碳水化合物。若是以前,每到下午晚些時候我就餓扁了;要是在實驗室,我一般下午4點休息的時候還要跑去面包店買一個香草口味的烤餅填肚子,那可是滿滿的碳水化合物啊。但自從改變了飲食結構,飯后好幾個小時我都不會覺得餓。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對面包完全失去了興趣,而在以前我每天三餐都會吃面包。現在每到吃飯時間,我會享受食物帶來的樂趣。這種體驗和餓得半死急需熱量的感受完全不同。
自我試驗的成功和對營養學的新認識,讓我重拾了護理病人的熱情,而門診的前景更讓我振奮雀躍。接下來的幾年里,我從動物實驗室轉到了臨床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科學控制的條件下探索替代飲食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