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thon量化交易
- 張楊飛
- 3026字
- 2019-09-23 11:07:10
1.4 中國量化投資的發展歷史
國內量化交易起步較晚,真正興起是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后,大批華爾街資深人士回國發展,根據量化交易策略使用程度的不同,并且結合第一財經《寬客在中國》系列報道的資料,量化交易的本土化發展大致也可以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ETF套利時代(2010年以前)、多因子Alpha和高頻交易稱雄時代(2010—2015年),以及多元化投資時代(2016年至今)。
1.4.1 ETF套利時代(2010年以前)
公募領域的第一只量化基金于2002年誕生。早期量化基金以指數增強型為主,且形單影只受冷落,從2006年開始的兩年間無一發行。由于當時A股市場持續低迷,機構在量化研究上的投入也捉襟見肘。當時在量化研究方面做得還不錯的某家機構團隊一度瀕臨解散,成員四處求職,且也沒什么機構愿意接納。
直到2009年才開始出現加速跡象,其契機是美國次貸危機后,華爾街的量化投資人才相繼回國,回國以后主要加入公募基金,富國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等采用量化方法進行投資的產品也相繼推出。隨后,多因子選股這個概念就逐漸開始流行,可是真正做量化對沖的開始時間卻是2010年。據《第一財經日報》統計,截至2009年共有13家基金公司推出了15只主動管理型量化基金,總規模約241.04億元人民幣,僅占公募基金總規模的1%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基金業績排名都相對靠后。
盡管是公募基金最先拉開中國量化投資的序幕,但是在2010年以前,ETF套利可以說是國內量化投資的主流品種。2008年各類套利產品瞬間開始增加,整年有10只產品成立,套利策略涵蓋ETF跨市場套利、可轉債套利、基金封轉開,以及正股+認沽權證套利等。2009年,部分私募在ETF套利的基礎上又開發了ETF延時、多頭事件套利等。但隨著進入的淘金者越來越多,套利空間日漸狹窄,ETF套利市場已趨于飽和。
在國內期貨領域,最早的量化投資者主要是一批經常做內外盤對沖的現貨商,如倫敦銅和國內銅之間的內外盤套利交易。當時只有商品期貨,所以期貨市場的關注度較低,總體上算是小眾市場。此外由于許多品種定價權受制于國外,隔夜的跳空較為常見,所以量化投資存在較大的風險。
1.4.2 多因子Alpha和高頻交易稱雄時代(2010—2015年)
1.股票市場
2010年4月,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標志著股票Alpha策略和股指期貨套利策略的興起,但是整體來看,2010年并未看到以股票Alpha策略為主的對沖產品,也未有明確標識以股指期貨套利的產品。2010年到2012年是一個觀望期,因為很多人也不太清楚股指期貨到底怎么用,大概從2012年年底到2013年年初這段時間開始,特別是在2014年有了一個爆發期,大家看明白了,可以利用它去選股,選出一籃子帶有超額收益的股票,同時做空股指期貨,進而可以實實在在地把超額收益轉化成絕對收益。因此2010年到2015年9月股指期貨受限之前的這段時間就是市場中性策略的大爆發的時期。
2012 年量化對沖產品數量繼續急劇增加,全年共發行信托產品78只,資管產品17只,共計95只。量化對沖策略也更趨豐富化,加入了定向增發等策略。
2013年新增加的量化對沖基金多以股票Alpha基金為主,2013年創業板的牛市讓這些Alpha基金大賺不少,但也隱藏了一些問題,比如同質化和權重依賴創業板。這些問題在2014年創業板不再堅挺的時候就逐步暴露了。此時,市場中性策略的價值就更多地體現出來了。
2014年,基金業協會推行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產品的登記備案制,推動了私募基金的全面陽光化,加速了私募基金產品的發行,其中自然也包括量化對沖型私募產品。粗略估算,2014年全年各種方式累計發行的量化對沖產品數量超過600只。
2.期貨市場
自2010年股指期貨誕生以來,期貨量化迎來了大發展!在股指期貨推出以后,期貨市場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期貨市場的整體成交量也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多個品種成交金額居于世界前列,這為量化投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期貨行業也有了不少變化。首先,期貨公司紛紛成立了金融工程部或者投資咨詢部,證券研究所與期貨研究所聯系更為緊密,更注重金融產品的研究;客戶對于程序化交易開始逐漸認同;市場上各種量化投資平臺蜂擁而出。
一般來說,期貨相對于股票債券更適合量化交易。期貨市場主力品種投機性強、流動性好,很多期貨品種都會同時出現雙主力合約,便于進行跨期套利。不同于股票T+1制度,期貨采用T+0制度,所以期貨投資者更加青睞于短線交易。同時,相對于股票動輒要上千萬資金的程序化接口,期貨程序化交易接口資金門檻低得多,更有利于實現量化交易。而且期貨成交量與持倉量的高倍數也使得期貨投機氛圍更濃厚,價格波動比股票大,所以高收益產品更受青睞。
3.高頻交易
高頻交易是一種對電腦接收金融指令的速度、交易的反應處理速度、發出指令的速度要求都極高的交易方式,許多交易商能在短短的一秒鐘內發出數千個交易指令,并隨后在幾毫秒鐘內根據最新的市場信息和模型的參數立即取消或轉換指令。目前,美國2%的高頻交易商的交易量卻占到了股票市場總成交量的60%~70%。與美國不同,目前國內市場上已有快速交易和程序化炒單,但并不存在類似國外飽受爭議的“閃電交易”,由于國內交易所發布數據的頻率通常為每秒鐘2筆或4筆,交易者無論利用什么軟件,行情發送頻率都是一定的,無法實現毫秒級別的快速開平倉,因此多數交易者都會持倉數秒鐘以上,與國外所謂的高頻交易有著本質區別。
隨著2010年股指期貨上市,國內高頻交易迎來了春天。這群低調的人以毫秒為時間維度快速下單,每日交易量達數千手甚至更多,每月90%以上交易日收益為正。至此股指期貨交易規模急速膨脹,僅2014年一年的時間,滬深300股指期貨的交易額就達到163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6月,股指期貨日均成交量達到2.3萬億元人民幣的峰值,股指期貨主力合約的成交量約為240萬手。
1.4.3 多元化投資時代(2016年至今)
2015年9月,中金所對股指期貨實施史上最嚴厲監管,提高10倍手續費,股指期貨交易量驟降為180萬手,對于手續費極度敏感的高頻做市商沒法做了。但對于日內趨勢商,平均單筆凈利潤有1萬元人民幣左右,手續費從150元人民幣提高至1500元人民幣,傷害不大,因此依然可以繼續交易,市場波動有增無減,接著交易所將日內平倉手續費提高至100倍,一時間交易量下降99%,股指期貨市場基本上消停了。
股指沒法做了,高頻交易只好轉戰商品期貨,2015年下半年是商品的大熊市,無數商品跌至低點,價格便宜,手續費自然就低了,高頻做市商大有可為。2016年商品大牛市,焦炭翻了三四倍,趨勢明顯,商品日內、商品趨勢高頻交易又活躍了起來。可惜好景不長,交易所連續提高焦炭等品種手續費率,幾乎每天翻一倍,抑制“黑色系”商品過度投機。高頻交易進入舉步維艱時代。
期貨市場流動性趨于枯竭,在此情境下,市場上已經聚集起來的量化團隊開始逐步轉型:一方面,從低收益、低風險的套利對沖策略,逐步向多空策略、股票多頭策略轉變;另一方面,從股指期貨向商品期貨、國債期貨等品種的CTA策略轉變,看似被動,實則開辟了量化投資的新時代。
此時,CTA基金開始進入人們視野。CTA策略其實很早就有了,2010年到2015年間,股票對沖風頭正旺,CTA只是零頭,大公司看不上,2015年之后大家都重點發展CTA策略,據民生證券的《CTA策略巡禮:從趨勢到套利》統計,我國自2013年發行第一只CTA基金以來,CTA基金規模迅猛發展,2016年CTA基金發行量達215只,截至2017年2月22日,我國已發行307只CTA基金。
商品屬于非傳統資產類投資,所以基于商品的策略也被叫作另類策略。所謂的另類策略,就是回報收益比與股市的不一樣,所以有利于分散投資。從美國的研究實證上來看,從1990年到2013年,標普500指數與CTA指數的相關性為-0.10左右,這表明CTA策略是獨立于股市的,商品類資產與股票類資產可以形成互補。所以,在A股方向還未明確的時候,配置CTA基金可作為分散投資。
-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JavaScript Frameworks
- 數據庫系統教程(第2版)
- Android和PHP開發最佳實踐(第2版)
- Java面向對象程序開發及實戰
- 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 Development Cookbook
- Banana Pi Cookbook
- Learning AndEngine
- Rust Essentials(Second Edition)
- 程序員修煉之道:通向務實的最高境界(第2版)
- Learning Hunk
- AppInventor實踐教程:Android智能應用開發前傳
- Instant Nancy Web Development
- 數據科學中的實用統計學(第2版)
- 百萬在線:大型游戲服務端開發
- 流暢的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