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張愛玲·胡蘭成

引語

張愛玲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晚清時期的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長女,顯赫的家世讓她有“最后的貴族”之稱。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性格有些古怪,是名不折不扣的紈绔子弟,這點造成了張愛玲的成長環境與外界格格不入,童年布滿陰影。

一九二〇年,張愛玲出生于上海,家里為她取名張煐,一年后,她有了一個弟弟張子靜。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是大家閨秀,長相很美,但與她的父親張廷重性格不合,兩人時常吵架。黃素瓊無法忍受張家這種壓迫窒息的環境,渴望獨立和自由,于是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黃素瓊和小姑張茂淵一起出了國,改名黃逸梵,游歷歐洲,從此與張家無關,她就是她自己。這一年,黃素瓊二十八歲。

從此以后,張愛玲只能和弟弟相依相伴。

母親離開時張愛玲與弟弟都還年幼,并不知道母親的離開意味著什么,而且還能時常收到母親寄來的禮物,姐弟倆倒也開心。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盡管家里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張愛玲的生活倒也不至于陰云密布,然而她不知道,一大片烏云正朝著她飄過來。

一九二八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因受到牽連丟官,只好辭去浙江溫州職務回到了上海。仕途失意再加上他自己的生活作風一向為人詬病,讓他有了改過自新的想法。他決定戒掉鴉片,并寫信給遠在歐洲的妻子,希望她能回國,在子女的教育中發揮母親應有的作用,也希望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不要走向支離破碎。不知是深受感動還是母性使然,黃逸梵選擇了相信丈夫,返回國內。但不久她發現,自己依舊會忍不住和張廷重爭吵,特別是在面對子女教育的問題時,黃逸梵畢竟在歐洲游歷四年,更傾向于讓孩子們接受新式教育,而張廷重是封建士大夫,他希望孩子們和他一樣接受舊式私塾教育。這一次,張愛玲的母親鐵了心要送張愛玲去接受新式教育,據張愛玲自己回憶:

十歲的時候,為了我母親主張送我進學校,我父親一再地大鬧著不依,到底我母親像拐賣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

張愛玲父母之間的婚姻走到了盡頭,他們選擇了協議離婚。黃逸梵搬出了寶隆花園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張愛玲仍然隨父親生活。不久,黃逸梵帶著一些陪嫁的古董,離開了中國,回到了英國。

一九三一年,張愛玲入讀上海圣瑪利亞女校。因為是寄宿制學校,所以她一周只需回家一次,我想,在學校的日子她是快樂的、自由的,但缺失的溫暖,卻也是無論如何都找不回來了。她畫畫、剪紙,把紙張做成卡片,挑出最美的,托她的姑姑寄給母親。

母親對她來講既遙遠又神秘,她只能把對母親的思念化成文字寫在紙上,于是她寫了《不幸的她》。母親離開一年后,她的父親再婚,娶了國務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蕃。這樁婚事能成不是因為她的父親有多優秀,這位孫小姐閨齡二十六未嫁,未嫁原因是抽鴉片。兩人在牌桌上煙云霧繞幾圈之后,彼此情投意合,便成婚了。這件事情給張愛玲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小的創傷,她自己回憶說:

我姑姑初次告訴我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陽臺上。我哭了,因為看過太多的關于后母的小說,萬萬沒想到會應在我身上。我只有一個迫切的感覺:無論如何不能讓這件事發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桿上,我必定把她從陽臺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當然那時張愛玲說這話是孩子氣,這位后母也沒有那么陰險兇惡,但這的確讓張愛玲無法接受。從父母感情失和到離婚,再到父親再婚,幼小的她經歷了太多,或許她敏感冷漠性格的形成就與此有關。

父親的再婚并沒有收獲幸福,他與孫用蕃最多的交流就是抽鴉片。張廷重與孫用蕃抽鴉片需要花費巨額費用,于是只能降低張愛玲姐弟倆的生活品質,張愛玲在散文《童言無忌》里寫道:

有一個時期在繼母治下生活著,揀她穿剩的衣服穿,永遠不能忘記一件黯紅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著,就像渾身都生了陳瘡;冬天已經過去了,還留著凍瘡的疤——是那樣的憎惡與羞恥。一大半是因為自慚形穢,中學生活是不愉快的,也很少交朋友。

生活品質的降低還可忍耐,真正讓張愛玲決心與父親決裂的事情是高中畢業后,她想去往英國留學,但父親不舍得花錢,于是拒絕了她。母親黃逸梵聽聞后回國,希望能與張廷重協商,但張廷重一直沒搭理。其實黃逸梵在國外的日子也不好過,只能靠變賣古董過日子,由她來資助張愛玲留學也很困難,因此只能找張廷重。這時候后母孫用蕃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還對黃逸梵冷嘲熱諷了一番。

張愛玲賭氣,去母親那邊小住了半個月,回家的時候孫用蕃趁機嘲諷,最后還給了張愛玲一巴掌。張愛玲當場就被打懵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可孫用蕃卻惡人先告狀說張愛玲打了她。張廷重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張愛玲一頓拳打腳踢,嘴上還不住大罵,直到把張愛玲打得奄奄一息,保姆沖上去拉開。

家里人去向張廷重求情,也被罵了出來,張愛玲被囚禁在家中反省,她生病了,還是保姆偷偷給她打針才讓她渡過難關。后來有一天趁著警衛換班,張愛玲逃跑了。重見天日后,她選擇與自己的父親斷絕關系。

逃跑出來的張愛玲找到了母親,母親同意給她一筆錢,同時也給她兩條路讓她選擇:“要么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么用錢來讀書。”張愛玲選擇了讀書。母親原本安排她去倫敦大學,張愛玲也很努力地把握這次機會,她考了第一名,但因為戰爭的爆發,去英國的計劃作罷。

一九三九年,張愛玲進入了香港大學讀書,她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在那里她成為了張愛玲,她的才華、作品得到了認可;也是在這里,她認識了此生非常重要的摯友,一個阿拉伯人和中國人的混血兒,張愛玲給她取了一個中文名——炎櫻。

張愛玲與炎櫻的交往令她非常開心,兩個人彼此親密到無話不談。隨著戰事吃緊,一九四二年夏,張愛玲與炎櫻返回上海,開始了自己的文學之路,也正是回上海之后,張愛玲受到了更多來自文學界的關注,評論家柯靈幫助張愛玲把作品推薦給各大報紙雜志,一時間張愛玲炙手可熱。這時候張愛玲又認識了一位好友,是當時一位知名女作家,名叫蘇青,后來正是蘇青牽線讓張愛玲遇到了那個人。

那個人就是胡蘭成,此時他正值命運的低谷。他因為得罪了汪精衛而入獄,后來又在日本人干預下出獄了。在他入獄之前就在蘇青寄來的雜志上看過張愛玲的小說,讀完大加贊賞,于是寫信給蘇青,詢問這篇小說作者的一些情況,他默默地記下了作者的名字。后來經歷牢獄之災后,在南京休養期間還不忘看她的小說,對張愛玲好感倍增。

終于,胡蘭成按捺不住內心的欣喜,從南京趕到上海,找到了蘇青,希望能得到張愛玲的住址。蘇青很清楚張愛玲的性格,她是不輕易見人的,不過還是把地址給了胡蘭成。胡蘭成興沖沖跑去,結果吃了閉門羹,只好把自己的地址和電話寫在紙上,從門縫中塞進去,希望能見上一面。第二天,胡蘭成接到張愛玲的電話,電話中張愛玲說希望去拜訪他,這讓他大呼驚喜。

見面之后,張愛玲的形象出乎胡蘭成的意料,沒想到文筆才情出眾的張愛玲年齡這么小,簡直就是一個中學生的模樣,而且個子還很高。那到底是什么讓張愛玲決定拜訪?是蘇青的好意,是自己的心動,還是純粹盡地主之誼?后人無從知曉。后來胡蘭成也去回訪張愛玲,兩人相談甚歡,頗有相見恨晚之感。這一次,胡蘭成徹底被征服了,他自己回憶道:

她的房間竟是華貴到使我不安,那陳設與家具原簡單,亦不見得很值錢,但竟是無價的,一種現代的新鮮明亮斷乎是帶刺激性。陽臺外全是上海在天際云影月色里,底下電車當當的來去。張愛玲今天穿寶藍綢襖褲,戴了嫩黃邊框的眼鏡,越顯得臉像月亮。三國時東京最繁華,劉備到孫夫人房里竟然膽怯,張愛玲房里亦然像這樣的兵氣。

至此胡蘭成一發不可收拾,三天兩頭往張愛玲那里跑,張愛玲忽然很厭煩,叫人捎去一張字條,說不要去看她了。張愛玲知道,這一次,自己已經動了情。眼前這個男人談吐風趣、風度翩翩,與他相處讓她感受到了一股春風拂面般的怡人,但張愛玲對于這種感覺感到害怕,童年的陰影揮之不去,讓她焦躁不安,她只好選擇請君自便。

胡蘭成作為情場老手,明白張愛玲的退縮實則是女子愛人時的委屈使然,面對張愛玲的遲疑,胡蘭成并不退縮,依舊上門談笑風生,搞得張愛玲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后來有次胡蘭成試探性地說起自己見過張愛玲的照片,很是喜歡,張愛玲便找到了那張照片,送給了胡蘭成,她還在后面寫了幾句話: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涉世未深的單純少女張愛玲終究抵不過情場老手的步步為營,這一次,張愛玲選擇了相信眼前的這個男人,哪怕他已有家室,哪怕自己與他政治立場有異,她也愿意放低自己的姿態,只希望能開出那朵花。

此后兩人開始了正式的交往,胡蘭成往來于南京、上海兩地,每次來上海小住的時候,兩人便出雙入對,儼然是熱戀小情侶的做派。很快,這些事情就傳得風言風語,張愛玲自己是不在乎,但胡蘭成那邊就搞不定了,他的妻子知道這些事情之后,決意跟胡蘭成離婚。

一九四四年八月,張愛玲和胡蘭成結婚,沒有賓朋滿座的婚禮,只有張愛玲的好友炎櫻證婚。張愛玲與胡蘭成在婚書上寫道:

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

愿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這一紙婚書,張愛玲看得極重,然而,那個在后面加上“愿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胡蘭成并沒有做到自己寫下的諾言,他辜負了張愛玲的愛。對于婚姻,胡蘭成自己不怎么看重,基本是碰到一個喜歡的就結婚,他自己也說:“有志氣的男人對于結婚不結婚都可以慷慨。”

甚至后來胡蘭成與蘇青也走得很近。有次張愛玲去找蘇青,發現胡蘭成也恰巧在,這讓張愛玲很是惱火,從此對蘇青淡漠了起來。而胡蘭成卻以為張愛玲不介意她的花心,他還說:“她想不到會遇見我。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再或我有許多女友,乃至挾妓游玩,她亦不會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歡我。”

隨著抗戰勝利的局勢日漸明朗,曾為汪偽政府效力的胡蘭成自感命運堪憂,于是刻意與張愛玲保持距離,擔心她受到牽連。當年他們沒有辦結婚手續,只是簽訂了一紙婚書,他的顧慮也在于此。胡蘭成對張愛玲說:“將來日本戰敗,我大概還是能逃脫這一劫的,就是開始一兩年恐怕要隱姓埋名躲藏起來,我們不好再在一起的。那時你變姓名,可叫張牽,或叫張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

那時的張愛玲癡癡地以為眼前的男人會顧得上她,張愛玲甚至說:“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個香袋兒,密密的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

很快,胡蘭成離開上海去往湖北。果不其然,這個情場老手在漢陽醫院勾搭了一個十七歲的小護士周訓德,在他的生花妙筆下小周有著三月花事的糊涂,一種漫漶的明滅不定。小周也對胡蘭成頗為傾心,兩人不久就準備談婚論嫁了。

一九四五年三月,胡蘭成回到上海,把這件事告訴了張愛玲,張愛玲完全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任由他去,此后的張愛玲性情大變。而胡蘭成此時正在逃命的路上,逃經溫州時,他居然又勾搭了一個少婦型的女人范秀美,兩人又是以夫妻相稱。張愛玲知道胡蘭成的行蹤后,便也趕來了,這讓胡蘭成甚為尷尬,見面后胡蘭成呵斥說:“你來做什么?還不快回去!”

張愛玲只是想看看他,他卻不耐煩地催著她趕緊走,生怕引起當局的注意,他擔心極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終于,張愛玲選擇了離開。

那天,天下著雨。她在搖晃的小船里哭泣。

她后來在給胡蘭成的信中寫道:

那天船將開時,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在雨中撐傘在船舷邊,對著滔滔黃浪,佇立涕泣久之。

這個男人,她是再也愛不得了,離別的時候,張愛玲只能自憐地說道:“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此后,張愛玲與胡蘭成依舊保持著書信往來,張愛玲還不斷給胡蘭成寄錢,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稿費,并當了自己的金戒指,生怕胡蘭成生活上受了委屈。后來胡蘭成來到上海,他們見了一面,當胡蘭成把他在路途中那些事都講給張愛玲聽的時候,張愛玲心灰意冷了。分別后的一九四七年,張愛玲給胡蘭成寫了一封信: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隨著這封信奉上的,還有她兩部電影劇本的稿費三十萬元,就當作分手費。

至此,兩人分道揚鑣。

當知道兩人分手之后,張愛玲的好友炎櫻不禁對胡蘭成說道:

兩個人于千萬人當中相遇并且性命相知的,什么大的仇恨要不愛了呢,必定是你傷她心太狠。有一次和張愛[1]一起睡覺,張愛在夢中喊出“蘭成”二字,可見張愛對你,是完全傾心,沒有任何條件的,哪怕你偷偷與蘇青密會,被她撞個正著。

還有秀美為你墮胎,是張愛給青蕓一把金手鐲讓她當了換錢用。這些,雖然她心頭酸楚,但也罷了,因為你在婚約上寫的要給她現世安穩的。

炎櫻是他們的證婚人,她自然清楚他們的脾氣和性格,她說:“兩個超自以為是的人,不在一起,未必是個悲劇。”或許她是對的。

此后張愛玲遇到了導演桑弧,兩人合作頗為愉快,甚至身邊的人也覺得他們甚為合適,但張愛玲卻獨自枯萎婉言拒絕,她恐怕自己是再也愛不起來了。

后來張愛玲去往香港,在那里她生活得并不如意,經濟成為困擾她的生活的首要原因,當年她慷慨地給了胡蘭成三十萬元分手費,如今自己生活得孤苦。

一九五五年,張愛玲去往美國。有次在一個大廳,她看到一位老者在那里高談闊論,吸引了一群人圍觀,她也好奇地走了過去。當看到老者那張臉的時候,她感到欣喜,她說這張臉好像寫得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她見到的這位老者名叫賴雅,是一位德國移民后裔。

這一年,賴雅六十五歲,張愛玲三十六歲。

兩人相識之后,便愉快地交往了起來。賴雅年少時也是一位天才兒童,在文學上天賦異稟,他結過婚也離過婚,生性灑脫自由,浪漫又文雅。

不久,張愛玲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賴雅,賴雅選擇了向張愛玲求婚,但條件是這個孩子不能要。張愛玲同意了,原因是她自己也不喜歡小孩。于是炎櫻幫忙找了一個私人醫生,幫助張愛玲完成了這件事。

一九五六年八月,張愛玲和賴雅登記結婚。

他們婚后的生活并不寬裕,賴雅年事已高,生活不便,而張愛玲的作品也并沒得到美國市場的青睞,好在賴雅鼓勵她、體諒她,兩人頗為相依為命之感。后來賴雅患病,張愛玲回到香港寫稿,以賺取賴雅的醫療費。她在香港住在宋淇夫婦家里,拼命寫的稿件最終沒有得到她期望的肯定,張愛玲只好悻悻回到美國,她失望極了。

晚年的賴雅對張愛玲極度依賴,生怕她會離開,張愛玲只能疲于奔命,直到一九六七年賴雅去世。這一年,張愛玲四十七歲。那個體諒、依賴她的男人走了,從此,張愛玲只好孤身一人游蕩,她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獨居生活,除了好友宋淇夫婦,基本上不見任何人,連出版社的人都見不到她一面。

別人想給她打電話必須先寫信,她回信同意接電話才可以打。她每月要買幾百美元的殺蟲藥,整個壁櫥塞得滿滿的,她說是怕跳蚤咬壞她的衣服。她還不斷地搬家,曾經在三年里搬了至少一百八十多次家。

張愛玲的晚年極度孤獨凄苦,她畏懼所有人情世故,關起門來寫小說,不斷地寫,將所有的人和事都寫進去,所有的愛恨情仇全部化成文字,這才有了《小團圓》這部自傳色彩極濃的小說。小說完成后,宋淇勸她不要出版,怕太多的人對號入座,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張愛玲接受了宋淇的勸說,小說直到二〇〇八年才首次在臺灣地區首次出版。看懂了這本書,才能看懂張愛玲的一生。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張愛玲在紐約寓所去世,終年七十五歲。

張愛玲是位天才少女,她很好地踐行了自己那句“出名要趁早”的格言。她勇敢熱烈,她孤寂困苦,她深愛過胡蘭成,不顧一切瘋狂地愛戀,到頭來遍體鱗傷。王小波說張愛玲的小說有種不同凡響之處,在于她對女人生活理解得很深刻,有憂傷,無憤怒,有絕望,無仇恨。

她這一生,是多彩孤寂的一生,就像那朵盛開的蓮花,卻在最美好的年紀選擇自我萎謝了。

[1]炎櫻對張愛玲的稱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长治市| 辽源市| 屏山县| 临汾市| 阿坝| 阿巴嘎旗| 台中市| 岑巩县| 洪江市| 隆安县| 新闻| 高淳县| 赤水市| 大同市| 孝义市| 靖州| 宝鸡市| 台安县| 根河市| 扎囊县| 乐亭县| 溆浦县| 太和县| 沁水县| 乐亭县| 永顺县| 丰镇市| 嵩明县| 福安市| 兴山县| 荣成市| 东阿县| 宁城县| 多伦县| 洮南市| 张家川| 太仆寺旗| 兴安县| 慈利县| 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