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任何人而言,欲望太多,只會增添人生的負重,富于智慧的人往往懂得如何選擇,可以適時地放棄,能夠果斷地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懂得放下,舍去欲望,放下貪念,才不會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才會過得更加充實和精彩。
合理節制自己的欲望
“貪者,惡之大也”“禍莫大于不知足”“非智之不足,非技之不勝,利令智昏,貪婪之心,才是天下禍機之所伏”。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點。一般而言,貪婪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社會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所擁有。這種人存在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他們會得隴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從不會滿足。于是,他們陷入了無止境的欲求之中,一旦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滿足,就開始產生焦慮情緒,這樣又有何快樂可言?
人們常說:“欲望無止境。”的確,尤其對物質金錢、地位名利的追求,更是無窮無盡,而這,很可能會讓我們迷失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拿捏好尺度,才能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才能合理地節制自己的欲望!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戶人家,兄弟三人。
老大是個笨蛋,村里人認為他是個智力不健全的人。如今,他已經是個四十好幾的人了,還沒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一間破茅屋里,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有人問他:“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脫口而出:“天天有新衣穿。”
老二則是小康之家,衣食無憂,但也不知道為什么,他偏偏長相難看,結果,他只能娶一個很難看的妻子。所以,當問到他的心愿時,他就迫不及待地說:“娶美妻。”
而老三是個聰明人,會做生意,現在的他已經是富甲一方的人了,當人們問他有什么心愿時,他卻毫不顧忌地說:“挖一窨金。”……
這雖是個故事,但從中足可以深刻地看出人的貪婪之心。“人心不足蛇吞象”,多么貼切的比喻。貪婪之心,就像是一個惡魔,一旦附身,就會讓人迷失自己。仔細再想,其實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讀過這個故事,我們都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了。如果我們能舍棄這些無止境的欲望,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們是不是會收獲更多呢?
其實,不管你是在溫室中成長,還是在困苦中掙扎,欲望都會存在于你的心中,欲望可以成為我們的信念,支撐我們渡過難關,但是欲望也像鴉片,使人容易上癮。皮埃爾·布爾古說過:“人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是欲望毀了他。’然而,這往往是錯誤的。并不是欲望毀了人,而是無能、懶惰,或糊涂。”
然而,現代社會中的人們,關于欲望,拿起來容易,舍下卻難。生活在商品經濟的大潮里,每個人都要面對物欲橫流的紅塵世界中的各種誘惑,那些紛紛擾擾的現實,時刻都在迷惑著眼球,追求欲望加快了我們前進的腳步,讓我們總覺得不遠處的鮮花和掌聲正在向我們招手。其實,舍棄這些無止境的欲望也并非難事,只要我們學會關注眼前的幸福,體會人生,去欣賞生活中點滴的美好,我們的心境自然會豁然開朗。可見,有時我們要懂得享受過程,真正讓我們得到滿足的也是過程,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最美的不是結果,而是人生的旅途。
人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人能控制改變的只是此時此刻的信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的東西都虛無縹緲,只有當下的才是真實的。因此,一個人的生命不管能否長久,生命過程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人生的道路應該是寬闊有風景的,享受過程應該是愉快幸福的。
幸福是一種心境,淡泊寧靜,不計較得失,不在乎成敗,這是一種睿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我們并不能真正做到摒棄功利,甚至連哲學家們自己似乎也極不愿意擯棄人性的這一弱點,但我們若想獲得快樂,就要學會少要求一點,只要經常修剪自己的欲望,少點欲求,我們就會少一分焦慮!
看淡財富,愛財取之有道
在生活中,我們周圍有很多人通過經商成功獲得了財富,他們比其他人生活得更富足,這令我們羨慕不已,于是一些人為了獲得財富,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觀的判斷,甚至心生歹念,從而造成了社會當中的不安氣氛。有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利潤并非罪惡。但是,方法必須是符合人道的。并不是不管干什么,只要能賺錢就行,獲取利潤必須走正確的道路。牟利之心是經商或其他人類活動的原動力。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有賺錢的“欲望”,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要讓自己成為財富欲望的奴隸。
馬克思說資本家對利潤的追求是貪得無厭的,其實,不僅僅是資本家,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財富的動機,因為我們的生存需要物質,這無可厚非,但卻有人過了頭,把對金錢的追求當成了最終并唯一的目的。因此,我們一定要謹記,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你多賺來的錢都是他人的。以正道賺取,人們才會信任你,否則,你就只能是自掘墳墓。
的確,生活中,任何人都要生存,于是,我們因地因時制宜,千方百計去掙錢。有的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有的出賣自己的知識,有的出賣自己的智慧,有的出賣自己掌握的信息。“人窮志短”“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然而,金錢,只有在消費的時候,才能體現出價值,放在家中,只是一堆廢紙,比廢紙更讓我們勞心費力;存在銀行,只是一個數字,并不比一個普通數字更能帶來樂趣。當我們過分看重金錢時,金錢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使用價值。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成功、擁有更多的財富。可當這一切都實現的時候,你真的快樂了嗎?
我們今天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什么“道”?說到底,也就是仁義之道——仁道。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礎,生活的原則。所以,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倉促之間還是顛沛流離之時,都絕不能違背這個基礎和原則,都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
抵御誘惑,懂得享受寧靜
現代高速運轉的社會讓我們變得浮躁起來,在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中,到處充滿著誘惑,然而,能做到靜下心來的有幾人?在充斥著各種顏色的生活中,懂得舍得的又有幾人?人本性中的單純、樸實早已被我們甩在了身后。也許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真的走得太快了,是該停下腳步的時候,等一等被我們丟遠的靈魂了。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索我們的人生。
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總是不安于現狀的,他們并不是被那些“一日一魚”所誘惑到,而是總有無止境的追求,而最終,反而因小失大,連原本“一日一魚”的生活都失去了。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也會遭遇不同的誘惑陷阱,只要我們能夠抵御欲望的吞噬,按捺住內心的悸動,那最后的勝利就是屬于我們的。
東漢時期,有個叫楊震的人,他從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時,有個曾經相識的縣令想賄賂他,帶了十幾斤黃金來拜訪楊震。
縣令送這樣的重禮,當然是希望曾經的故人能在以后多多關照自己。楊震并沒有收,而是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縣令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說:“幕夜無知者。”他的意思是,晚上誰又知道呢?
楊震一聽很生氣,說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縣令聽完無地自容,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在東漢歷史上,楊震是一個頗得稱贊的清官。正是他抵御住了誘惑,才得以在史冊上保留清名。試想,如果楊震抵御不了誘惑,拿了縣令王密所贈送的十斤金子,那估計他在史冊上將是聲名狼藉,哪里還有清廉的名聲。
古人尚且深知要把握自己,不要迷失自己,然而,在逐步現代化的今天,我們生活的周圍,卻總是不斷上演著“迷失自己、淪落陷阱”的悲劇。多少為官者在聲色犬馬中逐漸失去自己當初做人的原則,甚至不惜犧牲人民的利益,最終被繩之以法;又有多少人禁不住外界的誘惑,放縱自己,甚至以身試法,最終自食其果。的確,在這個紛嚷嘈雜的世界,金錢、美色、權力、地位、名聲充斥了整個現實生活,給人們太多的誘惑,于是人們更多地注重對身外之物的關注和追求,在物欲橫流中迷失。這個事實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其實,陷入誘惑的泥潭,緣于內心的欲望。欲望就像毒品,是會上癮的,當你一次滿足了之后,就會不斷地想要更多,那根本就是一個無法填滿的無底洞,于是,你越來越難以抵御外面世界的誘惑。最后,人被欲望所控制著,甚至,成為了欲望的奴隸,并最終被那些誘惑所吞噬。所以,我們應該記住:想成大事,必先克制內心的欲望,學會抵御外面世界的種種誘惑。
要做到抵御誘惑,就要懂得享受寧靜。脫下白領的衣服換上流行時裝走進燈紅酒綠的地方,好像都是現在人們放松的一種方式,隨著燈光的閃爍,人們搖擺著頭甩著頭發,這真的是一種放松的方式嗎?燈紅酒綠下,不知今夜又有多少少女或者少男沉醉在此?這是一種解脫的方式嗎?
讓自己內心平靜的方法莫過于獨處,上一支檀香,一壺水,一縷清茶,一盞杯。水從高處慢慢沖入杯中,一切仿佛慢了半拍,茶葉在水中的翻轉騰挪,縷縷香氣彌漫出來,內心逐漸隨之平靜。實際上,人生本如茶,一泡洗凈鉛華,二泡三泡滿品精華,四泡五泡回甘香滅。
堅守一分執著,在迷茫的水面穩駕一葉輕舟;不再迷失自我,在喧囂的塵世保持一分靜默。迢迢暗夜,望一柄北斗為我們引路;茫茫霧海,燃一盞心燈為我們導航。可以一無所有,不能失去的是可貴的自信與執著。
總之,在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我們要做到抵御誘惑,就要告訴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冷靜,不管遇到多大的風浪都要堅定自己的立場。
控制欲望,而不被欲望征服
在物質極為豐富、文化多元的現代社會,人們的需求和欲望不斷地膨脹,人們很容易在追求物質的感官享受中逐漸迷失自我,像一艘失去航向和動力的大船,或遠離航道,或停滯不前。事過之后才清醒,卻只能追悔莫及,抱憾終生。有人說,欲望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成為我們的信念,支撐我們渡過難關,但是它也像鴉片,容易上癮。皮埃爾·布爾古說過:“人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是欲望毀了他。’然而,這往往是錯誤的。并不是欲望毀了人,而是無能、懶惰,或糊涂。”
中國人常說:“欲望無止境”,孔子也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意思是:富貴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是用光明的手段得到的,就不要它。貧賤是每個人所厭惡的,但如果不是以正大光明的手段擺脫的,就不擺脫它。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欲望,但不能被欲望控制。
對某些人來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得以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這樣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能夠控制欲望而不被欲望征服的人,無疑是個智者。被欲望控制的人,在失去理智的同時,往往也會葬送自己。
其實,當生活越簡單時,生命反而越豐富,尤其是少了物質欲望的牽絆,我們越是能夠從世俗名利的深淵中脫身,感受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寬廣和明凈。因此,每一個人都應懂得修剪自己的欲望。
很多人都明白,貪欲會把人帶向罪惡的深淵,讓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殘,甚至能使最好的朋友都反目成仇。貪字頭上一把刀,一個人的內心一旦被貪欲所侵蝕,那他必將被其毒害……
人生如同一條河流,有其源頭,有其流程,當然也有其終點,而不管流程是長是短,終究都會到達終點,流入海洋。那么在我們活著的時候,有什么欲望是非要滿足不可的呢?
輕看名利淡如水
自古以來,功名利祿就像一個明星一般,有數不清的追隨者,可以說,當今世人沒有誰能回避得了名利二字!只不過有的人名小,有的人名大;有的人利少,有的人利多;有的人為出大名獲大利,追求了一生一世。也許人們覺得,只有獲得了名利,才會感覺到快樂,但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適度地追求名利是可取的,但如果你放任自己對名利的欲望,使之超出理智的話,那么,就往往會迷失自我,甚至葬送生命。
的確,名利是一把雙刃劍,關鍵看我們怎么掌握,掌握好了我們會一路光明,風光無限好;而掌握不好,也可令智昏,損人亦損己。因此,沒有名利,我們也不可太過焦躁;有了名利應當加倍珍惜,但如果過分看重它,往往就會為其所累,以致精疲力竭得不償失。畢竟人活著不只是為了名利,還是為了人生的幸福和快樂。
誠然,社會競爭之激烈要求我們做到不斷充實自己,否則將會被社會淘汰,但如果一味地以追名逐利為目的,那么,在不斷的追逐中,我們終將會失去自我而成為名利的奴隸。因此,我們需要常常自省,檢查自己的行為與思想是否偏離了人生的軌道。好的榜樣。但對于名利過分看重,過分斂財,最終讓他落得一個喪命的結局。
輕看名利淡如水。人生于世,若能學水的清澈本性和“利萬物而不爭”的品格,則不僅精神居于高處,人生也將進入開闊處。要達到如此境界,最需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想留個好名聲,無可厚非,但不能為名所累。若淡泊名利,不為名利而爭,人生必甚暢意。須知,“家有黃金萬兩,每日不過三頓;縱有大廈千座,每晚只占一間”。
在名利面前,英雄岳飛仰天長嘆:“三十功名塵與土”,把功名視為塵土;唐代大詩人杜牧歌曰:“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都可謂淡然與灑脫。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也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由此可知,淡泊名利甚難,笑看人生亦難,說起輕松做起難,就連儒家大師朱熹也感嘆到:“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沒有一定的身心修養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就不要去想淡泊名利,笑看人生的做人哲理了。眾多的學問家都是淡泊名利的佼佼者。他們對個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顧的態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理想、事業的追求上。
而相反,把目光盯在名利上,其害無窮。名利不至,煩惱倍生,名利如同大山壓于心頭,再無繼續前進的勇氣;名利已取,煩惱不減,還有更大的誘惑刺激,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惱恨如海之大潮,一浪高過一浪,激人肝火,動人心性,以至不知路該怎樣走,人該怎樣做。為謀名利,甚至會背棄做人的準則。正如古人所說:“利旁有倚刀,貪人還自賊(自害)。”
我們常常為一日三餐疲于奔命,也常常為薪酬待遇而斤斤計較,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清理一下自己迷亂的心靈,你會發現,對于名利,只要你看淡一點,你就會擁有一個好的心境,天雨人悲、月黯神傷的困惑便會離你而去,無論何時,你都會平平淡淡開開心心。淡泊名利了,你會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活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