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先人一步 謹防小人
- 增廣賢文全鑒(典藏誦讀版)
- 余長保解譯
- 3076字
- 2019-09-09 11:16:11
【原文】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先到[1]為君,后到[2]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3]中直,須防仁不仁[4]。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注釋】
[1]先到:搶先一步。
[2]后到:落后一步。
[3]直:正直。
[4]不仁:不講道義。
【譯文】
古代的人看不見今天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卻曾經照耀過古代的人。
搶先一步就能當上君王,后到一步只能俯首稱臣。
別以為你出發得早,還有比你出發得更早的人。
不要輕信那些表面特別正直的人,也要防備那些假仁假義的人。
山里長得筆直的樹很多,世上正直的人卻很少。
樹木只應抱怨自己的枝上長不出葉子,不要抱怨太陽太偏心。
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一點也由不得自己。
【簡析】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時間能改變一切,也能決定一切,就像它已經決定了古今,決定了歷史。人不能穿越時空去改變什么,不能要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世上也沒有誰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幾乎各個行業和領域都有專業人士在從事工作,作為后來者應該虛心學習前輩的豐富經驗,充實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學術領域,做研究工作的人士都知道,要學習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在商業領域、政治領域等,人們也應該善于向先行者學習經驗,增長才干,才能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功。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機遇,但重大利好機遇卻是有限的。我們要決策果斷,行動迅速,搶抓機遇。如果機遇出現時,反應遲鈍,就會喪失機會。只有擦亮我們的慧眼,才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譜寫精彩人生。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句話告訴人們,永遠不要覺得自己行動早,可能還有動作更快的人。因此,做事不要拖拖拉拉,寧可早一步,不可晚一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爭先的腳步趕不上時間的翅膀,總會有人走在你的前面,比你先到一步。因此,人生無須那么失意,畢竟有許多事情不是只通過努力就能辦到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盡了人事,結果就不必過于在意。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意思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多長心眼,不要被別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人們對很多事情的發展都很難掌控,因為人生之中看不清楚的東西太多。世界上有許多假象時刻在欺騙著人類的雙眼。生活中有許多人和事并不像所看到的那樣光彩美好,有時候越是表現剛正不阿的人越是奸詐狡猾,越是表面道貌岸然的人越是卑鄙無恥。所以,千萬不要輕信那些看起來像極了正人君子的人,凡事都要通過時間和事件的考驗,才能得出結論。我們要善于撥開迷霧,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要看他如何說,而且要看他如何做;不僅看一時,而且看長久。白居易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得誰知?”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這是什么事都是上天提前安排好的,沒有人可以改變的。這句話有點悲觀。其實人的能力是有大小的,每個人的能力也都有限,可這并不妨礙我們向自身完滿進發,因為人都有著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能力。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自身的不足,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縮短了與別人的差距,創造著全新的自我。做人應該樂觀一些,將眼光放遠一些,這樣才不會因為時運不濟、人心難測而對生活失去希望和熱情,日子也才能過得輕松一些。
【典例】
枕戈待旦聞雞舞
祖逖(266-321年),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軍事家。
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后來,兩人因為戰亂而分開了。祖逖首先組織起一支軍隊,抗擊北方的匈奴。劉琨聽說祖逖帶兵出戰,建立戰功,十分激動地對別人說:“祖逖現在已經在為國家效力了,我也一天都沒有放松,每天睡覺時都枕著戈,時刻等待著天亮,將來好像祖逖那樣殺敵立功。”
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和“枕戈待旦”的由來。后來,祖逖和劉琨都成了晉朝著名的將軍。
蘇秦刺股勤學苦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蘇秦早年到齊國求學,拜鬼谷子為師,與龐涓、孫臏、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蘇秦出師以后,一心想有所作為。在傾心研究了當時的局勢之后,他認為只有秦國才有實力影響整個天下。于是他變賣家產,還借了些盤纏,向秦國進發。終于,他見到了當時秦國的國君秦惠王,并向秦惠王提出了以強大的國力“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的整套構想與主張。這些構想與主張很有道理,也是后來秦始皇走的路線。只可惜不合秦惠王的口味,秦惠王認為這些主張不合時宜,未予采納,并委婉地下了逐客令,說:“你不遠千里來到我的國家,肯這樣當面教導我,非常感謝。希望將來有這么一天,我來向你專誠請教?!?
蘇秦還不死心,回到住處連續寫了十個奏章請人送給秦惠王,可秦惠王絲毫沒有禮賢下士的意思。此時的蘇秦,帶來的錢全都用完了,他再也無法在秦國待下去了,只得收拾行囊打道回府。
他沒有錢租車馬,只好用裹腿布把自己兩只小腿包起來,以利于長途跋涉;他的鞋子破了,買不起新的,只好穿上草鞋;他沒有錢雇人搬運行李,只好自己把帶來的書背在肩上,把行李做成擔子自己來挑,從秦國的首都咸陽回到他的故鄉洛陽。
蘇秦進得家來,他的妻子正在織布,看到他落魄模樣,當著家人的面,沒有起來迎接他,只是不停地做手里的活計,擺出一副冷漠的表情。他的嫂嫂更是見如未見,愛理不理。父母大人見了他這副模樣,一句話也不想和他講。蘇秦饑腸轆轆,但沒有一個人問他是不是吃過飯了,更不用說為他到廚房里去做飯。面對家人的冷漠,蘇秦只是輕輕地嘆了一口氣,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皆秦之罪也?!?
但蘇秦不怨天、不尤人,通過一番認真的檢討之后,他認為是自己功夫還不到家,是自己的無能導致了自己的蒙垢受辱。于是從自己的藏書中找出姜太公所著的《陰符經》,關起門來晝夜苦讀。讀到深夜想睡覺時,就用錐子來刺自己的大腿,以警醒自己。一年之后,他又對自己充滿了信心,開始了第二次游說。
蘇秦上一次游說,走的是強國吞天下的路線。這一次他吸取教訓,走的是弱國聯合的路線,他要用他的“合縱”主張,說服秦國以外的六國南北聯合起來與秦國抗衡。
他先后十分成功地說服了燕文侯、趙肅侯、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這六國的國君都愿意把國事全部托付給他,于是“六國縱合而并力焉”,成功地實施了“合縱”戰略,蘇秦當上了“縱約長”,并且“并相六國”,同時兼任當時燕韓趙魏齊楚六國的輔相職務。合縱戰略的成功實施,使秦國不敢輕易侵犯其他六國,為老百姓爭取到了十五年的和平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