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人生苦短 自在清流
- 增廣賢文全鑒(典藏誦讀版)
- 余長保解譯
- 5398字
- 2019-09-09 11:16:11
【原文】
人見白頭嗔[1],我見白頭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
墻有縫,壁有耳。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君子固窮[2],小人窮斯濫[3]矣。
貧窮自在,富貴多憂。
不以我為德,反以我為仇。
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注釋】
[1]嗔(chēn):生氣。
[2]固:安于。窮:窮困。
[3]斯:就。濫:泛濫,指胡作非為。
【譯文】
別人發現頭發白了就很生氣,我見到自己頭發白了卻很高興。
要知道多少人年紀輕輕時就死去了,他們還沒有活到有白頭發的時候。
再好的墻壁也有裂縫,隔著墻也會有人偷聽。
好的事情不易傳揚出去,而壞的事情則可輕易傳至千里之外。
賊雖然是卑鄙小人,但其智謀有時卻可以超過那些所謂的君子。
君子能夠安于窮困,小人窮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貧窮的人可以活得很自在,富貴的人卻會有很多憂慮。
做了好事不但不感激我,反而把我當作仇人。
寧可用正當的方法去爭取,也不可用旁門左道去謀求。
【簡析】
人生苦短,上天賜予人類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十個春秋。作為一種自然現象,身體的衰老雖然無法抗拒,但人們的心態卻可以不受自然規律的左右。想想那些未及白頭便英年早逝的人,能夠白頭而亡是應該感到慶幸的。滿頭華發正說明了老天對自己的眷顧,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壽終正寢的幸運。
更何況,最美不過夕陽紅,人通常在有了一定年紀之后,智慧和見解才會日臻成熟,做人做事各方面也才更顯穩重老練,不像年少時似懂非懂、易逞一時血氣之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只要擁有不老的靈魂,同樣可以收獲屬于自己的輝煌。
歷史上大器晚成的大有人在。縱觀歷史,很多偉人小時候被譽為笨小孩,但是他們長大后卻出乎意料地成了偉人。為什么?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是他們的努力。“笨”鳥先飛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努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付出勤奮,才有收獲,如果只憑天資,自己不努力,驕傲自滿,就可能會因此失敗。在以后的學習或工作中,不要因為自己天資過人而荒廢學業,不努力,瞧不起別人,否則就會重重地摔一跤。要記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靠天賦是不可能成為最強的,只有努力,不松懈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你有才華,那么就好好珍惜它,并利用它,千萬別因為自己有才華而驕傲自滿;如果你沒有才華,就采用笨鳥先飛早入林的辦法,用勤奮來補充自己的能力。有些擔當重任的人物因為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或機遇未至,所以成就相對較晚。
“壁有縫,墻有耳”提示我們,只要啟齒言談保密之事就有可能通過縫隙和墻外之耳泄露和傳播,其后果輕則會遭受損失,重則會有生命之危。同時也警示人們,千萬不要去做壞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紙里終究包不住火,所以也就沒有絕對的秘密。再隱秘的事,終會有暴露的那一天,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做任何有違道義和良知的事。“一葉障目”當然更不可取。
至于為什么“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就是,人往往都是關注自己的優點,對別人家的好事往往不會在意,有的人在意也會在心里嫉妒,更不會免費為其宣揚,讓大家都知道。別人也是一樣,也不是很感興趣,所以說的人少,聽的人也就少。人言可畏,人言殺人。有些懷有嫉妒心理的人,就喜歡傳播別人的小道消息,喜歡看別人的笑話。因此,別人的桃色新聞、人際矛盾等往往容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還有的人因為在聽這些別人家丑的時候自己往往會有一種優越感,覺得貶低了別人抬高了自己,所以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便擴散開來。但是不論人們是出于哪一種心態,做壞事總是沒有好下場的,也不可能瞞過眾人的雙眼,做人還是要謹慎安分一些的好。
“賊是小人,智過君子”,作為正人君子,可以不去想著謀取不義之財,但應想著如何防范竊賊小人,保護財產安全。同樣是面對貧困,君子能安貧樂道,小人則人窮志短,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道德是否真正高尚。小人與君子的區分并不取決于他們智商的高低,小人的才智未見得不如君子,只是沒有高尚的道德作為保證,一旦將這些智慧用在邪路上,便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傷害。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甘貧窮,為了擺脫貧窮而做出種種有違倫常、道德敗壞的事情。追求富貴本來是一種光明正大的行為,但是如果利用的是旁門左道,那么得來的富貴也就變了質。對此,有道德、有氣節的君子是不屑為的。當然,我們也要提高警惕防范那些“不以我為德,反以我為仇”之類恩將仇報的小人,以更好地保護自己。
“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這句話本義是說,寧可用正當的手段爭取,不可用歪門邪道去謀求,含有寧死不屈之意。也可引申為,當自己的付出被當事人和別人曲解、誤解時,特別是當別人失禮時,不要產生報復心理,以牙還牙,而要以禮相待,原諒別人。做人就要大度,得饒人處且饒人,要學會用和平的、對話的、協商的、非暴力的方式處理矛盾。孟子曰:“仁者無敵。”這是一種寬容、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寬容被人們尊奉為做人的準則和信念,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被視為育人律己的一條原則。
【典例】
姜子牙大器晚成
姜尚(約前1156—約前1017年),名望,字子牙。祖呂氏,故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又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后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于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后來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于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于西伯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于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于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時事的變化,待機出山。
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二人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后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等先生很長時間了!”于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
自欺欺人葉障目
從前,楚國有個書呆子,家里很窮。
有一天,他正在看書,忽然看到書上寫著:“如果得到螳螂捕捉蟬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隨便我去拿什么東西別人也看不見了,這樣我們家不就富裕了嗎?”
于是,他整天在樹林里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知了時藏身的葉子。終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隱身在一片樹葉下捕捉知了,興奮極了,猛一下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可是,他太激動了,一不小心那葉子掉在了地上。
這下可糟了!院子里的地上全是落葉,到底哪一片才是能隱身的呢?書生只好把落葉全都掃了起來,一起帶回了家。
他把樹葉一片一片擋在自己面前,對他的妻子說:“你能看見我嗎?”“能看見。”他妻子回答。“你能看見我嗎?”他又舉起一片樹葉說。“能看見。”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問,妻子一次次地回答。到后來,他妻子不耐煩了,隨口答道:“看不見啦!”
書呆子一聽可樂壞了,如獲至寶。他拿了樹葉,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著店主的面,隨手取了店里東西就走。店主驚奇極了,將他抓住,送到了官府。縣官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書呆子說了事情的原委,縣官不由哈哈大笑,也沒有責罰他,便把他放回了家。
付出總會有回報
很久以前,有個很窮的年輕人,從小就失去了父母。有一天,他到寺院里拜佛。他虔誠地跪在地上,向菩薩祈求:“菩薩啊,請您告訴我吧!我要怎么做,才能成為富翁?”
良久,他終于聽到一個聲音說:“如果你要成為富翁,就必須懂得感恩生命,重視發生在你身邊的每一件小事,珍惜與你有緣的任何事物,這樣你就可以成為富翁了。”
年輕人一聽,興奮地跳起來:“這還不簡單?我一定會努力的!”
他一陣風地跑出寺廟,一不小心給一塊石頭絆倒在地。他正要爬起來,卻發現地上有一塊糖果,還有一棵稻草。他想起了菩薩的忠告,就把巧克力糖和稻草一同撿起來,繼續往前走。
走了一陣,他看到路邊有位年輕的母親在哄著一個正在大哭的小孩,可無論她怎么哄,孩子仍舊大哭。年輕人想起了菩薩的忠告,就把糖和稻草一同送給小孩,并哄著他說:“小弟弟,快別哭了,你看這稻草多好玩啊!”
也許是小孩看到那棵稻草很有趣,哭聲逐漸小下來了,拿起稻草“玩耍”了起來,并把糖果送到嘴里。年輕的母親看到孩子不哭了,心里很感激,便拿出三個包子送給他。年輕人舍不得馬上吃,又繼續往前走。
過了一陣,年輕人看到路邊有一個男人和一匹馬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使勁地搖了搖那男人,那人睜開眼睛,原來人和馬都餓倒了。年輕人想到了菩薩的忠告,就把三個包子送給了男人吃,還找來一點兒水給男人喝下去。男人恢復了體力以后,就對他說:“小兄弟,這匹馬也餓得快不行了,我也沒辦法照顧它了,就把它送給你吧。“那人說完就走了。
年輕人耐心地喂水給馬喝,等馬醒過來以后,還找來一些草慢慢地喂它吃,馬很快恢復了體能,可以站起來走路了。他又牽著馬往前走。當他走到一個大宅院的門前,門里走出一個穿得十分華麗的人來,對他說:“小兄弟,快,請把馬借給我用一下,我馬上要外出辦一件很急的事,那可是千百萬元的生意啊!”沒等年輕人回應,他又說:“如果我這一走不回來了,這大宅院,還有里面的財富,統統都送給你吧。”說完,騎上馬飛奔而去。
后來,那年輕人就成了這座大宅院的主人。
一個人想要成功,不是單靠夢想和理想,重要的是要落實在行動上,要懂得付出,懂得關懷你身邊的人和事,要握住自己命運的鑰匙,不要總期待別人能給你什么。
文天祥寧死不屈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開慶初年(1259年),元朝的軍隊侵伐宋朝。面對強悍的蒙古鐵騎,文天祥力主抗元。當元軍快打到京都臨安附近時,南宋朝廷中的官員紛紛逃跑。當時文天祥任右丞相,便去元軍營中談判,結果被元軍扣留。在被押往北方的路上,他乘元軍不備而逃脫。他歷盡艱難險惡,渡海到了福建,和張世杰、陸秀夫等繼續抗元。可是,宋元力量相差懸殊,不久宋軍便被元軍打敗,文天祥在海豐附近的五坡嶺被俘。
元將張弘范陰險狡詐,看見文天祥連忙上前相迎,文天祥轉過身以脊背相對。張弘范恬不知恥地說:“文丞相,我敬佩你。古人說,識時務者為俊杰,只要你寫一封信給張世杰,叫他投降,那么,你還可以當丞相。”“無恥之尤!”文天祥一句話頂了回去。張弘范“嗖”地抽出寒光逼人的寶劍說:“你硬還是我的劍硬?”文天祥神色坦然,大步向劍尖撞去。張弘范連連退步,祈求地說:“文丞相,何必輕生!你就給張世杰寫封信吧!”文天祥站住,說:“拿紙筆來!”張弘范以為勸降成功,喜形于色,趕緊遞過紙筆,只見文天祥揮筆疾書:“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寫完,文天祥冷笑著說:“拿去吧,我兵敗被俘,不能捍衛父母之邦,深感無地自容,怎能寫信去叫別人背叛國家?只有你這樣的軟骨頭,才甘心做元軍的奴才!”
元軍滅掉南宋后,張弘范又向文天祥勸降說:“現在宋朝已亡,你的責任盡到了。如果你投降元朝,仍然可以做宰相。”文天祥氣憤地說:“國家滅亡不能救,我怎能茍且偷生!”他決心以死報國。元朝統治者看到勸降無效,便給文天祥上了刑具,把他關在一間陰暗潮濕的監牢里。那里一年四季透不進陽光,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臭氣熏天,蚊蟲成群。就在這樣的牢房里,文天祥被關了四年,受盡了各種各樣的苦難和折磨,但這絲毫沒有動搖他以死報國的決心。
在這里,他寫下了《正氣歌》等許多愛國詩篇來表達自己生死不渝的堅定信念。元朝統治者看到文天祥不肯投降,還是不死心,元朝皇帝忽必烈決定親自勸降。見到忽必烈,文天祥不肯下跪。忽必烈的左右強行要他下跪,文天祥屹立不動,從容地說:“宋朝已經滅亡了,我應當趕快死。”忽必烈勸誘說:“你只要用對待宋朝的心來對待我,我就封你做宰相。”文天祥仍不理睬。
忽必烈又說:“你不愿做宰相,就請你做別的官,怎么樣?”文天祥斬釘截鐵地說:“我只求一死。”
1283年1月,文天祥被押赴刑場。臨刑前,元朝官員問他說:“你有什么話說,告訴皇帝,還可以免死。”他回答:“死就死,還有什么話可說!”他向著南方跪拜后,從容就義,年僅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