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結(jié)交須勝己 知足亦知止
- 增廣賢文全鑒(典藏誦讀版)
- 余長保解譯
- 2685字
- 2019-09-09 11:16:11
【原文】
竹籬茅舍風光好,僧院道房終不如。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道院迎仙客[1],書堂隱相儒[2]。
庭栽棲鳳竹[3],池養(yǎng)化龍魚[4]。
結(jié)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但[5]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會說說都市[6],不會說說屋里[7]。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
求財恨不多,財多害人子。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8];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9]。
【注釋】
[1]仙客:對隱者或道士的敬稱。
[2]相儒:宰相與儒士。代指高官與學者。
[3]棲鳳竹:給鳳凰停留、居住的竹子。
[4]化龍魚:能變成龍的魚。
[5]但:只,只要。
[6]都市:借指都市里的大事。
[7]屋里:借指家庭瑣事。
[8]不辱:不會遭受羞辱。
[9]不恥:不會遭受恥辱。
【譯文】
簡樸的竹籬茅屋風光別致,就是道觀寺院也比不上。
命中注定有的一定會有,命中注定沒有的也不要去強求。
道觀寺院迎接的是神仙隱者,學堂里隱藏的是未來的高官與學者。
庭院里栽有給鳳凰歇息的竹子,池塘里養(yǎng)有能變化成龍的魚。
交朋友須找學識本領勝過自己的人,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交朋友就和沒有一樣。
親朋好友只要在一起幾天,感覺就不如剛見面時那么好了。
人的情意像水一樣有高下分,世事如同浮云一樣變幻莫測。
會說話的人講的都是時代發(fā)展的大事,不會說話的人講的都是家前屋后的瑣事。
磨刀時都嫌磨得不夠鋒利,但刀過于鋒利卻易傷人手指。
追求錢財時總嫌不夠多,但錢財太多反而會害了自己的子女。
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就會經(jīng)常感到滿足,能做到這樣一生都不會遭受羞辱。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止境的道理就應適可而止,能做到這樣一生都不會遭受恥辱。
【簡析】
對于生活和環(huán)境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平凡的人選擇簡單樸素,看破紅塵的人選擇青燈古佛,風雅的人選擇蕓窗竹院。但寺院道觀都有清規(guī)戒律不可逾越,竹籬茅舍雖是山野之居但勝在逍遙自在。環(huán)境對人的身心是有不可低估的影響的,無論是農(nóng)家小院還是清庭雅舍,抑或是佛門圣地,人們或許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但至少還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是否真正有命運這種東西,人們不知道,也無須太在意,只要懂得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夠快樂地生活就好。
在人際交往中應該選擇那些在能力、學識、道德等方面勝過自己的人作為交往的對象,通過交往,從朋友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匡正自己的品性,從而使自己受益。
在生活中也有伯樂,就是那些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知人善任的長者或上級。我們在推銷自己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遇到一兩個伯樂的話,可說是三生有幸。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再聰明的人也有失策的時候,就如諸葛亮那般的能人也會有街亭的戰(zhàn)敗;再愚蠢的人或平凡的人也有得意之時,也會有他閃光的一面。所以,看人要一分為二,要善于學習、總結(jié),不要一棒子把人打死。
人情如流水,總有高低險灘;世事如浮云,總會風吹云散。人世的紛紜變化雖然令人眼花繚亂,但也并非全無規(guī)律可循。一個人是膚淺還是深刻,可以從言談中看出端倪。思想深刻、知識淵博的人往往視野開闊,他們的話題和關注點常常是國家天下、國計民生,同時見解獨到;而思想貧乏膚淺的人則往往把話題帶入柴米油鹽、家長里短,言語乏味。當然,這跟個人的知識水平、社會閱歷、人際交往以及思維能力、語言表達技巧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關系。因此,如果不想被人當作一個膚淺的人,就要學會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加強多方面的修養(yǎng)和鍛煉,不斷給自己充電。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求財恨不多,財多終累己”,我們要認清本末,凡事適度,不因利傷身,不因財累心。刀并不是越鋒利越好,使用太鋒利的刀需要格外小心,弄不好容易傷手。財富歷來是人們追求的目標,通過合理途徑,付出智慧汗水獲得的財富無可厚非,但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節(jié)奏,不能透支生命。
禍莫大于不知足。知足常樂,可以說為每個中國人所熟知,但在現(xiàn)實中又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許多人聰明,但卻不知足,貪心過重,為外物所役使,終日奔波于名利場中,抑郁沉悶,難以享受人生之樂。知足是對生活條件、人我關系及名位角色等遂心如意,不作非分之想。常樂意指豁達隨緣,不為個人順逆而喜形于色或勞心傷神。對于錢財?shù)淖非髴撝愠W恪斨箘t止,對于其他事情也是一樣。對于財富和榮譽要懂得適可而止,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知道見好就收,就不會有危險。
【典例】
李左車獻計韓信
李左車(生卒年不詳),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謀士。秦末,六國并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廣武君。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高祖劉邦派大將韓信、張耳率一萬余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軍統(tǒng)帥成安君陳余集中20萬兵力于太行山區(qū)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占據(jù)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zhàn)。李左車認為,漢軍千里奔襲,糧草匱乏,士卒饑疲,且井陘口谷窄溝長,車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嚴守,就可以萬無一失。于是,他向陳余陳述利害,并自請帶兵3萬,從小道出其后,斷絕漢軍糧草。陳余不以為然,仍堅決主戰(zhàn)。
韓信迅速挑選兩千輕騎,半夜從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cè)翼,隱伏待擊。次晨,韓信和張耳率主力出井陘口,并在綿河東岸擺下“背水陣”,引誘趙軍出擊。果然,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伏兵乘虛搶占了趙軍營寨,趙軍見此大亂。漢軍乘勢前后夾擊,大敗趙軍。韓信斬陳余,擒趙王,滅亡了趙國。
趙亡后,韓信懸賞千金捉拿李左車。不久,即有人將李左車綁送到韓信帳前。韓信立刻上前親自為他松綁,以師禮相待,并向他請教攻齊滅燕方略。這時的李左車雖然身為階下之囚,但他見韓信十分誠懇,便謙遜地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雖然我是敗軍之將,也不如將軍您智慧,但只是說說我自己的愚鈍之見吧。”李左車認為,韓信的軍隊剛剛打了一個大仗,人馬疲憊,不宜再去攻打燕國,不如先給燕國下一篇戰(zhàn)書,再做出要進攻的樣子加以威脅,就能迫使燕國投降。
韓信采納了李左車的建議。燕國見強大的趙國都被韓信打敗了,十分恐慌,結(jié)果不戰(zhàn)而降。
人生無處不財富
有個年輕人常為自己的貧窮而牢騷滿腹。
“你具有如此豐富的財富,為什么還發(fā)牢騷?”一位智者問他。
“它到底在哪里?”年輕人急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只要把你的一雙眼睛給我,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
“那怎么行呢,我不能失去眼睛!”年輕人回答。
“好,那么,把你的一雙手給我吧!為此,我用一袋黃金作為補償。”智者又說。
“這也不行,我也不能失去雙手,”青年人焦急地說。
“既然你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既然你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xiàn)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擁有多么豐富的財富啊!”智者微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