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唐賀拔亮家族漢化取徑之研究——《賀拔亮墓志》諸問題

一、墓志銘文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征集到的墓志中有一合賀拔亮墓志,因其來源、出土地點等均無記載,這里僅依據志文內容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尤關注賀拔亮家族進入內地后其文化選項與認同問題。這里先臚列墓志全文如下本文所用墓志原編號為:20-長安-08。整理后的墓志題名為《賀拔亮墓志》,收錄于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86—87頁。

《賀拔亮墓志》

大唐故上開府大將軍歷旭宕岷武渭和六州刺史判岷州總管檢校蘭州都督賀拔府君墓志銘并序

公諱亮,字景玄,河南洛陽人也。在昔軒丘誕圣,弱水降賢。慶遠靈長,龍光承祀。世號大人,奄荒朔代。至于翼魏圖南,定鼎伊洛,冠冕郁以相趨,復為河南著姓。英豪文雅,節鉞珪璋。史不絕書,于焉可略。曾祖臺,魏司空公,領軍大將軍,持節都督冀、滄、瀛三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瑯邪郡開國公。祖颎,魏侍中,持節都督鄜、豳、丹、北雍四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頓丘縣開國公。父威,周大兵部,持節都督熊、晉、義、豐四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沙陵縣開國公。并標格干天,雄圖括地。文武經綸,云雷騰響。

公允膺家慶,稟自生知。意網橫舒,情峰獨上。六韜秘說,舉目探幽;百氏群言,提綱睹隩。故得謀猷弘遠,藝術精微。矯箭啼猿,奔豪灑露。起家隨左勛衛,尋詔朝散大夫,平西府鷹擊郎將。逮隨室土崩,方隅蕩覆。公率所屬,據洮陽城。羌賊攻圍六月余日,城無積粟,地絕通泉,公陰開隧道一百余步,旁汲洮水,以救倒懸。薛舉重聘連橫,公乃斬其將命。舉遣驍將劉龍,圍公數月。公散家財,購士力戰,追敗龍軍,只輪不反。因擊破其偽鎮,得其倉儲官屬。還保洮陽,乘茲益振。豈若臧洪智盡,方亨愛妾;耿恭慮屈,始拜窮泉。自此堅守三年,折沖萬里,受命遄征,無思不服。初率洮、疊、旭、宕四州,間使詣唐稱款。義寧二年(618),以公全保一方,勛光朝野,固守誠心,確乎不拔,乃授疊州通守。武德元年(618),遷旭州刺史;二年,宕州刺史;三年,岷州刺史;皆遙命也。四年,奉詔入朝,授武州刺史,加上開府。五年八月,有詔判岷州總管。十一月,奉詔還武州。七年,授大將軍。公解紛釋難,頻赴簡書之征;制勝安邊,屢上營平之策。而恥論功之擊柱,獨橫戈于大樹。將軍之授,抑在斯乎?貞觀元年(627)詔:“識用閑明,器能貞固。綏和之術,聲效有聞。沖要之地,朝寄斯在。可渭州刺史。”三年正月,敕公馳驛檢校蘭州都督。四月,敕還渭州。十有三年,遷和州刺史。凡七遷方牧,九奔王命。或土稱獷俗,舊將莫維;郡比亂繩,前宰弗理。公入喧來晚之歌,去結扳轅之戀。雖賈臨二部,楊累四州,擬跡于公,瞻崖尚遠。嗚呼哀哉!公孝悌移家,忠義形國。策名兩代原錄文作“策命兩代”。據墓志拓片(照片),應作“名”,“命”字誤。,委質四君。業贊升平,功參靜亂。實邦國之捍城,人倫之儀表。而薪火遽傳,瓊瑰入夢。排云委干,鎮地摧峰。貞觀廿二年(648)五月廿三日,疾漸,薨于京城宣陽里第,春秋七十有五。以廿三年十月二日,葬于萬年縣之少陵原,禮也。嗣子誕等陟岵長號,殆將滅性。仰堂構之爽塏,追顧復之悠深。圓魄易流,方輿爰托。敢鏤遺緒,式寘幽扃。其辭曰:

電繞樞星,圖飛翠水原錄文脫一“水”字,此據墓志拓片(照片)補添。。聿彼靈胄,于胥效祉。蟄蟄螽斯,振振公子。弈葉恒代,移根洛涘。朱軒累轍,英賢繼軌。隨人道喪,昌海云昏。顯允君子,忠勇橫奔。言離東塞,樹采西藩。沙場板屋,鵲起云屯。孤危疏勒,迢遞玉門。唐風掃故,啟運維新。天子命我,爰征匪臣。簡書遄邁,軺傳遑巾。一月三捷,九伐五申。功澄武宕,績懋洮岷。戎荒底定,分竹普疇。澤藻千里,風偃八州。天地誰永,年光我遒。寄時金石,萬祀芳流。

以下對墓志中的幾個問題進行討論。

二、賀拔亮之族屬

按照墓志記載,賀拔亮的族屬,開篇即有:“河南洛陽人也。在昔軒丘誕圣,弱水降賢。慶遠靈長,龍光承祀。世號大人,奄荒朔代。至于翼魏圖南,定鼎伊洛,冠冕郁以相趨,復為河南著姓。”這段文字有四處值得留意,其一是“弱水”。按弱水在史籍文獻中有多處記載文獻中“弱水”的記載主要有:1.《尚書·禹貢》篇所述今甘肅之張掖河(俗稱黑河,入內蒙古境內稱額濟納河);2.《山海經·西山經》之今陜西北洛河上游支流;3.《山海經·大荒西經》、《史記·大宛列傳》、《后漢書·西域傳》所記西方絕遠處;4.《漢書·地理志下·金城郡》、《晉書·西秦載記》之今青海境內;5.《后漢書·東夷傳》、《晉書·四夷傳》之今黑龍江境內;6.《舊唐書·東女國傳》之今青海、西藏;7.《資治通鑒》之今蒙古國境內;8.《舊唐書·北狄傳》、《新唐書·奚傳》之今內蒙古東境等。這些說法已成通識,并收入《辭源》第二冊,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1046頁;《辭海·地理分冊·歷史地理》(修訂稿),上海辭書出版社,1978年,第221、394頁。,大體分布在今東北、內外蒙古、青海西藏和西北等三處地段,均屬北方和青藏非農業地區(牧業或半農半牧等)。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東夷傳》和《晉書·四夷傳》的記述,前者云:“夫余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三國志》卷30《東夷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841頁;參見《后漢書》卷85《東夷傳·夫余國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2810頁。后者云:“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晉書》卷97《四夷傳·東夷·肅慎氏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534頁。這里的弱水,學術界有認定今黑龍江的,也有認為是松花江或其中的一部分段落〔日〕池內宏:《夫余考》,王建譯,載董學增等主編《夫余王國論集》,吉林市文物管理處編,2003年,第533—586頁;李健才:《夫余的疆域和王城》,氏著《東北史地考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7—25頁;楊保隆:《肅慎挹婁合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145—146頁;張博泉:《夫余的地理環境與疆域》,《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林沄:《夫余史地再探討》,《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不管爭論如何,此處的弱水均處于蒙古高原之東緣地帶,與鮮卑人之初始地理位置大體在一個區域有關鮮卑人之初始地理的研究可參閱米文平《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文物》1981年第2期;同作者《鮮卑石室所關諸地理問題》,《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另參見余太山主編《內陸歐亞古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162頁(按該書出自眾人之手,引見部分未標注具體撰寫人,故以主編名稱列出);金昭、阿勒得爾圖主編《走出石窟的北魏王朝》(內有多篇論文涉及鮮卑拓跋早期史事),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另一個系統的弱水在《資治通鑒》里有記載。北魏太武帝神亨二年(429)四月,北魏攻伐柔然,自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出發,分東、西二道經黑山、大娥山奔向其可汗庭(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同年五月,太武帝至漠南栗水(可汗庭南部。胡注曰:“栗水在漠北,近稽落山,有漢將軍竇憲故壘在焉。”《資治通鑒》卷121宋文帝元嘉六年(429)五月丁未條,中華書局,1956年,第3810頁。),柔然不設備,軍心四散,魏軍沿循栗水西行追擊,至菟園水(胡注:“菟園水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資治通鑒》卷121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六月條,中華書局,1956年,第3811頁。),又循弱水西行,至涿邪山,七月還兵《資治通鑒》卷121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四—七月條,第3809—3811頁。。這里的弱水在菟園水至涿邪山之間。

上述兩個系統中的弱水,一是處于鮮卑之東南,一是處于鮮卑發展之后的西部漠北草原,第三個系統的即分布在今青海西藏等西北處的弱水與本文涉及的鮮卑早期史事沒有直接關聯,故不置論西部地區“弱水”之研究,可參閱〔日〕吉本道雅《弱水考》,〔日〕井上充幸等編《オアシス地域史論叢——黒河流域2000年の點描》,京都:松香堂,2007年,第1—17頁。。那么,墓志中的弱水與前兩個系統中哪個弱水有關,抑或均有關系呢?按《魏書·序紀》記載魏氏先世有如下一段話: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歷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魏書》卷1《序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1頁。

這段記載是對鮮卑拓跋部早期歷史的追述,充滿了后人的臆想田余慶曾根據《魏書·序紀》勾畫出鮮卑拓跋早期史事之痕跡,參見《代北地區拓跋與烏桓的共生關系——?魏書·序紀?有關史實解析》(附曹永年《補充與討論兩題》),氏著《拓跋史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第108—216頁。姚大力對后人附會的具體問題做了討論,參見《論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讀?魏書·序紀?》,氏著《北方民族史十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17頁。。其中說其先世始均曾經驅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時當堯世。記載是否確實,此不置論,既然提及“弱水”,顯然表明鮮卑先人與弱水曾有一定之關聯。那么,這個弱水是上述東西兩條弱水中的哪支呢?按照拓跋先人發展的路徑,他們從大興安嶺地帶輾轉至于西遼河上游,又循漠南草原到達陰山,并轉向五原、云中、定襄諸地田余慶:《拓跋史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第147頁。關于鮮卑人西遷與拓跋部興起并南下,參見馬長壽《烏桓與鮮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5—39、221—297頁;陳琳國《中古北方民族史探》,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193—218頁;曹永年《拓跋鮮卑南遷匈奴故地時間和契機考》,《內蒙古社會科學》1987年第4期。。拓跋部發展的方向,是從東到西,再自北而南。建立政權后,北魏北部是游牧的柔然人勢力范圍,如上所述,北魏曾發兵北上進攻柔然,將其擊敗。此前太宗拓跋嗣派軍北征,也曾到達弱水《魏書》卷3《太宗紀》。文曰:泰常“三年(418)春正月丁酉朔,帝自長川詔護高車中郎將薛繁率高車丁零十二部大人眾北略,至弱水,降者二千余人,獲牛馬二萬余頭”(中華書局,1974年,第58頁)。《太平御覽》卷102《皇王部二十七·后魏太宗明元皇帝》同一事則記云:“三年春,帝自長川詔護高車中郎將薛繁率高車、丁零十二部大人眾二萬,北略至弱水,招懷伐叛,降者二千余人,獲牛馬二萬余頭。”中華書局,1960年,第486頁。。這樣看來,拓跋部從大興安嶺出來之后,他們所遭遇的“弱水”應當以西部即上文中《資治通鑒》系統的可能性為大,如林沄所稱,這條自東而西流動的弱水在漢文文獻中是主流記載的反映林沄:《夫余史地再探討》,《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盡管弱水有上述東西兩個系統,然而西部系統與拓跋部關系密切,東部的黑龍江或松花江(或其中的一部分段落)與拓跋鮮卑活動的區域似乎看不到有任何關聯,所以墓志“弱水降賢”用以反映或驗證鮮卑拓跋部早期的標識與象征,應當是西部的系統。同樣的情況,如上文所示,周隋之際的是云偘夫婦的墓志里亦有反映。是云偘的墓志稱:“其先出自軒轅,受氏于有魏太武皇帝,折侯真是云尚書,即君之十二世祖也。構本壽丘,分源弱水,洪瀾茂緒,奕葉綿長。”《是云偘墓志》,載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4—15頁。“分源弱水”的意思是說這個家族的族源與弱水有直接關聯,或者是其早期記憶的一個符號,墓志又明確將其家族淵源與北魏拓跋聯系在一起,則弱水與北魏拓跋之密切關系,于此可見。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是云偘的夫人賀拔氏,其墓志同樣出現弱水詞匯,墓志云:“語其根本出自軒丘,言其枝葉分居若(即弱)水。”《賀拔定妃墓志》,載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2—23頁。這個記載與賀拔亮墓志的意思完全相同,說明賀拔亮志銘的追溯并非杜撰,而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普遍性。就此而言,賀拔亮墓志的上述記載,應當說是隋唐時期鮮卑拓跋部自身追憶祖源的一種方式。

其二是志文中“世號大人,奄荒朔代”的記述。這里的“朔代”,查《魏書·官氏志》有“魏氏本居朔壤”、“原出朔土”的記述《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3005、3014頁。同書卷2《太祖紀》記君臣議定國號一事有如下記載:“群臣曰:‘……今國家萬世相承,啟基云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第32頁)群臣所說的“啟基云代”,與“魏氏本居朔壤”、“原出朔土”的意思一樣,都將云、代地區視為拓跋政權從陰山南下中原建立農耕王朝的淵藪。,說明朔代是鮮卑拓跋部自陰山南下建國的核心地域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31《北齊書·步大汗薩傳》云:“統言之,則為代人,大率皆鮮卑也。”方詩銘、周殿杰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17頁。高敏認為“代人”是鮮卑人南遷后的別稱,見氏著《跋?北齊婁叡墓志?》,《魏晉南北朝史發微》,中華書局,2005年,第322頁。有關朔代地理區域與鮮卑拓跋關系的研究,參見康樂《代人集團的形成與發展——拓跋魏的國家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一本第三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年,第575—691頁。。與“奄荒朔代”相對應,“大人”則是鮮卑拓跋部落時代首領的稱呼。僅以《魏書·序紀》為例,即有:始祖拓跋力微元年(220),“先是,西部內侵,國民離散,依于沒鹿回部大人竇賓”;二十九年(248),“(竇)賓臨終,戒其二子使謹奉始祖。其子不從,乃陰謀為逆。始祖召殺之,盡并其眾,諸部大人,悉皆款服,控弦上馬二十余萬”;三十九年(258),“夏四月,祭天,諸部君長皆來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于是征而戮之,遠近肅然,莫不震懾。始祖乃告諸大人”《魏書》卷1《序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3頁。。上述諸條文中的“大人”與“諸部君長”均系首領之意,《魏書·賀訥傳》所謂“代人,(北魏)太祖之元舅,獻明后之兄也。其先世為君長,……其后離散部落,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魏書》卷83上《賀訥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812頁。,這里明確將“君長”與“大人”聯同起來。《官氏志》說:北魏“原出朔土,舊為部落大人。”《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3014頁。《周書·獨孤信傳》:“云中人也,本名如愿。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為部落大人,與魏俱起。”《周書》卷16《獨孤信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263頁。這里同樣將“部落”與“大人”結合在一起,意思是大人等同部落首領。但若仔細分析,“君長”與“大人”似有分別。《序紀》開篇即說“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魏書》卷1《序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1頁。參見《周書》卷2《文帝紀下》,中華書局,1971年,第36頁。,按照馬長壽、王仲犖的解釋,“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三十六國就是三十六個部落;而“大姓”則是指氏族或比氏族更小的家支,或者是大氏族馬長壽:《烏桓與鮮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23—224、263—264頁;王仲犖:《鮮卑姓氏考》、《代北姓氏考》,氏著《侔華山館叢稿續編》,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2、78—79頁。。二者之關系,馬長壽認為九十九大姓應當統屬于三十六國,姚薇元則以為二者并列馬長壽:《烏桓與鮮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24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訂本)“緒言”注釋17,中華書局,2007年,第3頁。,不論二者關系如何,“國”與“大姓”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是確定的,“大姓”應低于“國”的層次也是明顯的。這樣看來,“君長”應當是北魏初起之時部落即“國”的首領或酋長;“大人”則是九十九大姓的首領這里所謂“國”與“大姓”,均系拓跋部與其他諸部走向王朝國家之前的部落聯盟階段的表述,關于這個問題,可參閱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0—292頁。。賀拔亮墓志說他的先人“世號大人”,意思是說曾經擔任“九十九大姓”之一的首領。以此確認他是鮮卑拓跋之屬系,是一條過硬的材料呂思勉對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的具體數目有疑問,認為《序紀》記載存在問題,但他并沒有否認鮮卑拓跋統合其他部族的事實。見氏著《拓跋氏先世考》,《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09—810頁。

其三“翼魏圖南,定鼎伊洛”和其四“河南著姓”,這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面實行漢化,并以洛陽、河南為籍貫史事的寫照,因此事為人所熟知,不再贅論參見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年,第254—267頁;馬長壽《烏桓與鮮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66—71頁。另參見逯耀東《北魏孝文帝遷都與其家庭悲劇》,氏著《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中華書局,2006年,第129—159頁;何德章《論北魏孝文帝遷都事件》,載武漢大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數據》第15輯,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72—83頁。有關遷都洛陽之學術綜述,參見戴雨林《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問題研究綜述》,《洛陽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依此為鮮卑拓跋屬系之考證,應當沒有太大的問題。

如此看來,本合墓志記載中的主人賀拔亮系出鮮卑拓跋系統本節“鮮卑人”、“拓跋部”和“鮮卑拓跋人(部)”概念,如果不做特別解釋,其含義是一樣的,之所以出現不同的表述,是為了行文的方便與流暢,特此說明。,其表述是很明確的。但賀拔亮真的是鮮卑拓跋人嗎?按唐人所撰《元和姓纂》對賀拔氏的記載有兩個套路,其一是賀拔氏的來源:“與后魏同出陰山,代為酋長。北人謂地為拔,謂其總有其地,時人相賀,因氏焉。”其二則是臚列北魏之后賀拔氏之有名至唐代者(唐)林寶:《元和姓纂》卷9“賀拔”條,岑仲勉校記,郁賢皓等整理,孫望審訂,中華書局,1994年,第1314—1316頁。。宋人的《古今姓氏書辯證》沿承了《元和姓纂》的第一個套路(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卷33“賀拔”條,王力平點校,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7頁。。就上述兩種記述而言,我們獲得的信息是賀拔氏與北魏鮮卑拓跋同出陰山,但并不是同一個族系,這點交代得比較明確,易言之,賀拔亮家族不是鮮卑拓跋人。前述是云偘之夫人賀拔氏墓志記載其伯父賀拔岳,“魏之任太師、太保、雍州刺史、西北道大行臺、兼左仆射”《賀拔定妃墓志》,載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3頁。,此賀拔岳就是文獻記載中活躍北魏末年的統帥,西據關中掌控西魏政權的宇文泰就是他的屬下《周書》卷14《賀拔勝附賀拔岳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221—225頁;《北史》卷49《賀拔允附賀拔岳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800—1803頁。關于賀拔岳與宇文泰之關系,參見張偉國《關隴武將與周隋政權》,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26—43頁。以上內容參見本章第一節。。賀拔岳之族,《周書》、《北史》述其父兄時均有“其先與魏氏同出于陰山”的描寫《周書》卷14《賀拔勝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215頁;《北史》卷49《賀拔允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795頁。,與上引《元和姓纂》均屬一個套路,這個套路至少在唐初編纂《周書》、《北史》時就形成了,而且正好覆蓋官修與私修,應當說這樣的編纂在當時具有普遍性,易言之,“其先與魏氏同出于陰山”或可是族系異于鮮卑拓跋的一種典型表述。至于賀拔氏族源來自何處,姚薇元認為“賀拔”本為高車種類之一部落名,歸附北魏后以部落名為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訂本),中華書局,2007年,第125—126頁。王仲犖《鮮卑姓氏考》、《代北姓氏考》亦有收錄,但僅臚列賀拔氏諸人,未作族屬考證。氏著《侔華山館叢稿續編》,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31—32、108頁。。如前引述,《魏書·序紀》內有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的描寫《魏書》卷1《序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1頁。,這與同書《高車傳》所謂“后太祖復渡弱洛水……西北行百余里,襲破之(高車)”《魏書》卷103《高車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308頁。可相互印證,前者“女魃”即“賀拔”之異寫,“弱洛水”就是“弱水”。兩處之記載,均表明拓跋西征過程中于弱水處兼并高車之史事,高車成為拓跋西向兼并的主要對象,這在《魏書·高車傳》中有充分的反映Edwin G. Pulleyblank,“The‘High Carts’:A Turkish-Speaking People Before the Türks.”Central Asia and Non-Chinesepeoples of Ancient China,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2,pp. 21—26;段連勤:《丁零、高車與鐵勒》,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01—253頁。關于拓跋鮮卑征服高車所顯示的二者之關系,參見包文勝《鐵勒歷史研究:以唐代漠北十五部為主》,博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2008年,第57、69—70頁。。考慮上述相互關聯的記述,我們較有理據證實姚薇元有關賀拔氏源出高車的推測馬長壽同樣將賀拔氏定為高車人,見氏著《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中華書局,1985年,第63頁。黃烈在討論拓跋鮮卑早期國家形成期間吸收諸多外族成分的問題時亦將賀拔氏歸為高車族類,可見賀拔氏族屬高車已成學界研究之通識。見氏著《拓跋鮮卑早期國家的形成》,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編《魏晉隋唐史論集》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60—94頁。關于高車一名的來歷和演變,參見包文勝《鐵勒歷史研究:以唐代漠北十五部為主》,博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2008年,第54—57、66頁。

三、賀拔亮家族任職之歷程

志文對賀拔亮先人的記載尚屬完整:曾祖臺,歷仕北魏司空公,領軍大將軍,持節都督冀、滄、瀛三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瑯邪郡開國公;祖颎,北魏侍中,持節都督鄜、豳、丹、北雍四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頓丘縣開國公;父威,北周大兵部,持節都督熊、晉、義、豐四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沙陵縣開國公。“并標格干天,雄圖括地。文武經綸,云雷騰響”。墓志記載賀拔亮先人的職位都很高,但傳世文獻多缺載,幾無對應。賀拔亮本人卒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享年75歲(虛歲),則他應生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按亮之祖孫代輩計算,以30年為一代,他的父親賀拔威應生于西魏文帝大統十年(544)前后,他的祖父賀拔颎應生于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前后文獻里出現的賀拔潁(穎),參見本章第一節,參與宇文泰鎮壓侯莫陳悅的行動,從其任職和年齡上判斷,似應在青壯年之間,時為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資治通鑒》卷156梁武帝中大通六年四月條,中華書局,1956年,第4842頁)。如果這個賀拔潁(穎)就是賀拔亮的父親,則他出生在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前后比較合理。關于這兩個賀拔潁(穎)、颎是否同一人,詳見下文。,其曾祖賀拔臺應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前后。這個推測與實際情況有所差別是自然的,因為就賀拔亮家族前后出生的間隔而言,具體情況不一,難有規制,況且他的先人并非一子單傳或頭胎所生,整齊劃一是不可能的,但大致上也能講得通。看來賀拔亮的曾祖賀拔臺生于魏孝文帝時期的可能性極大,他成長的時代應當是孝文帝及其以后,我們姑且以此計算。他充任的司空屬三公,這是孝文帝太和年間頒布官品的規定,一品中;到宣武帝定制時,司空為第一品《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977、2994頁。。領軍大將軍,按《魏書·官氏志》太和中定官品中有“大將軍”、“領軍將軍”,前者為第一品上,后者第二品上《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977、2979頁。。《通典》亦載領軍將軍,但無領軍大將軍,其書說北齊領軍府有此稱號:“以高歸彥為領軍大將軍。領軍加大自歸彥始。”《通典》卷28《職官十·武官上·左右領軍衛》,王文錦等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788頁。據此可知北魏尚無領軍大將軍稱號,墓志所記可能非確切稱呼但《資治通鑒》卷153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閏六月條“中軍大都督兼領軍大將軍楊津入宿殿中”(中華書局,1956年,第4765頁),這里的“領軍大將軍”十分明確。張金龍據《魏書》卷58、《北史》卷41《楊津傳》所記“中軍大都督、兼領軍將軍”(第1299、1497頁)否定《資治通鑒》的記載,仍維護北齊舊說(見氏著《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第827頁),從此方墓志與《資治通鑒》同有“大”字之記述,考慮到后者撰述的精謹,亦不排除這個職任出現于北魏的可能。。持節都督冀、滄、瀛三州刺史,按太和令有“都督三州諸軍事”,二品上《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978—2979頁。,宣武帝后的官品令中無確切對應,但上州刺史為第三品,中州刺史為從三品,下州刺史為四品《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995—2996頁。參見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08頁。。都督三州刺史與都督三州諸軍事不同,后者是一個集合名詞張鶴泉:《北魏都督諸州軍事制度試探》,載殷憲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98—111頁。,都督三州刺史則意味著他曾分別任職過冀、滄、瀛三州。又“持節”之意,根據學者研究,自西晉以來,有假節、持節、使持節三等之別,北朝仿自南朝,位高權重者為“使持節”,持節居中,假節位低權輕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8—520頁。。又《官氏志》說太和官品中開府、儀同三司為第一品下,宣武帝定制后為從一品,實質未變《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977、2994頁。。瑯邪郡開國公爵號在太和官品令中不見記載,宣武帝官品令則有“開國郡公”第一品的規定《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994頁。

賀拔颎充任的侍中,太和官品規定中侍中為二品上,宣武帝實施的官品令中則降為第三品《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978—2979、2995頁。《官氏志》說:“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依魏晉舊事。”侍中品秩降低即緣于此。第2993頁。。持節都督鄜、豳、丹、北雍四州刺史,《官氏志》里沒有明確的記載,諸州刺史官品無從對應。驃騎大將軍在宣武帝官品令中為第二品,開府、儀同三司、頓丘縣開國公均為從一品,此制亦在宣武帝之時《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994頁。按《魏書》卷113《官氏志》只列開府、儀同三司(2994頁),開府儀同三司始置于北周(詳下),墓志的表述可能有兩種情況,若分開并列,則符合規定;如果連寫,則表明撰者對此不甚明了。。另外,賀拔颎的名字在文獻中似有記載參見本章第一節。。如《周書》在描述賀拔岳被侯莫陳悅所殺后宇文泰率軍報復之時,參與宇文泰行軍的就有一個叫賀拔潁(穎)的人,“太祖(宇文泰)縱兵奮擊,……(侯莫陳)悅與其子弟及麾下數十騎遁走。……(宇文泰)乃令原州都督(宇文)導邀其前,都督賀拔潁等追其后。導至牽屯山追及(侯莫陳)悅,斬之”《周書》卷1《文帝紀》上,中華書局,1971年,第9頁。按此處記載侯莫陳悅系宇文導斬殺(《北史》卷9《周本紀上·太祖文帝》同,中華書局,1974年,第315頁),《資治通鑒》則記他望見追騎甚眾難逃一死而自縊身亡,追擊為首者就是賀拔穎。見該書卷156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四月條,中華書局,1956年,第4842頁。。這個賀拔潁(穎)是都督,《資治通鑒》徑直稱他為原州都督,與《周書》所載有別《資治通鑒》卷156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四月條,中華書局,1956年,第4842頁;《周書》卷1《文帝紀》上,中華書局,1971年,第9頁。,此賀拔潁(穎)雖然與賀拔亮的祖父職務有差別,但從他參與宇文泰的活動看,與后者的形跡似可合拍;從時間上看,文獻中的賀拔潁(穎)參與剪除侯莫陳悅的軍事行動時的年齡,與賀拔亮之父生活的時代也能夠重合,由此我們推測,墓志中的賀拔颎與文獻中的賀拔潁(穎)應是同一個人參見本章第一節。

賀拔亮的父親賀拔威應生活在西魏、北周前后。他擔任的大兵部一職,按《通典》兵部尚書:“后魏為七兵尚書。北齊為五兵,統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五曹。后周置大司馬,其屬又有兵部中大夫,小兵部下大夫,其職并缺。”《通典》卷23《職官五·尚書下·兵部尚書》,王文錦等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641頁。“大兵部”雖不見于現存文獻,考慮到《通典》“小兵部”之記載,則大兵部應當就是兵部尚書,也就是北周按照《周禮》制定的大司馬此處承(撰寫此稿時)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郭桂坤同學提示,“大兵部”應指兵部尚書。北周承襲西魏末年恢復“周官”體例,將六部長官名號改為“周禮六官”之稱,“兵部尚書”應稱為“大司馬卿”。但他說墓志撰者對這項稱號不甚明了,將之后所用的“兵部”配在“大”之后代稱當時的“大司馬卿”,從《通典》上文提及“小兵部”一詞看,當時似應有“大兵部”名號,誠如《通典》所說“其職并缺”了。。持節都督熊、晉、義、豐四州刺史,語義同前,即前后分別充職。按北周官品令,刺史管轄的戶數三萬以上者為正八命、二萬戶以上者為八命、萬戶以上者為正七命《周書》卷24《盧辯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404—405頁;王仲犖:《北周六典》卷10《命品第三十》,中華書局,1979年,第667—668頁。“命”與“品階”的對應,據《周書》卷2《文帝紀下》:西魏廢帝“三年(554)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第34頁。參見〔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韓昇、劉建英譯,中華書局,2008年,第30—31、302—304頁。,賀拔威擔任的持節都督四州刺史所屬級別,應當在上述正八命至正七命之間甚至更高。又《周書·盧辯傳》記云:“周制:……其授總管刺史,則加使持節、諸軍事。以此為常。大象元年(579),詔總管刺史及行兵者,加持節,余悉罷之。”《周書》卷24《盧辯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407頁。如前所述,北朝仿自西晉南朝有假節、持節、使持節三等之別,上文記載似乎說明大象元年以后罷廢“使持節”,只采用“持節”稱號,若此,賀拔威擔任的四州刺史之前冠以“持節”而無“使”字,是否表明他受任此職是在大象元年以后呢?這里聊備一說。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均為九命《周書》卷24《盧辯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404頁。,《北周六典》卷10《命品第三十》只列舉驃騎大將軍,無開府儀同三司,《周書·盧辯傳》:“建德四年(575),……改儀同三司為儀同大將軍。”王仲犖:《北周六典》卷10《命品第三十》,中華書局,1979年,第667—668頁;《周書》卷24《盧辯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407頁。按此記載,賀拔威擔任的儀同三司應當是在建德四年以前。至于開府儀同三司,錄文將二者合并,根據《唐六典》的記載:“后周置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十一號,以酬勤勞。”《唐六典》卷2《尚書吏部》,陳仲夫點校,中華書局,1992年,第29頁。可知,開府儀同三司是北周始置的職任,墓志記載賀拔威的這個職務,應當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沙陵縣開國公,按《周書·盧辯傳》:“周制:封郡縣五等爵者,皆加開國。”《周書》卷24《盧辯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407頁。縣公爵品稱作“命數”,沙陵縣開國公的命數不詳,《北周六典》將其置放在正九命之末、正八命之前王仲犖:《北周六典》卷8《封爵第十九》,中華書局,1979年,第548頁。

賀拔亮本人的仕任始于隋朝,墓志說他起家左勛衛,曾歷任朝散大夫、平西府鷹擊郎將、疊州通守;唐朝起又擔任旭州刺史、當州刺史、岷州刺史、武州刺史、上開府、岷州總管、大將軍、渭州刺史、蘭州都督、和州刺史等。按賀拔亮起家隋左勛衛,《隋書·百官志》記載:“左右衛,掌宮掖禁御,督攝仗衛。……左右衛又各統親衛,置開府。(左勛衛開府,左翊一開府、二開府、三開府、四開府,及武衛、武候、領軍、東宮領兵開府準此。)”《隋書》卷28《百官志下》,中華書局,1973年,第778頁。賀拔亮初仕的左勛衛是府兵系統,隋朝府兵小部分屬于內衛,大部分為外衛,左勛衛屬內衛,歸屬左右衛,它與親衛、翊衛合稱三衛,各有驃騎府和車騎府,是為內軍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09頁。。《舊唐書·職官志》記云:“有唐已來,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門資入仕,則先授親勛翊衛,六番隨文武簡入選例。”《舊唐書》卷42《職官志一》,中華書局,1975年,第1804頁。勛衛已成為門蔭入仕的一個門徑,根據其父祖的職位入仕關于唐代的情況,參見毛漢光《唐代蔭任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本第三分,1984年,第459—542頁;〔日〕愛宕元《唐代的官蔭入仕——以衛官之路為中心》,宋金文、馬雷譯,載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4—275頁;劉琴麗:《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78—105頁。。賀拔亮左勛衛之出仕,應該就是根據這種規定進行的。其年齡據《唐六典》記載,年滿21歲方可入選《唐六典》卷5《尚書兵部》記載:“凡左、右衛親衛·勛衛·翊衛,及左、右率府親·勛·翊衛,及諸衛之翊衛,通謂之三衛。擇其資蔭高者為親衛,(取三品已上子、二品已上孫為之。)其次者為勛衛及率府之親衛,(四品子、三品孫、二品已上之曾孫為之。)……凡三衛皆限年二十一已上,每歲十一月已后,本州申兵部團甲、進甲,盡正月畢,(其入衛雜配并注甲長定,不得移改。)量遠邇以定其番第。”陳仲夫點校,中華書局,1992年,第154—155頁。。朝散大夫系文散官,正四品。鷹擊郎將是隋朝府兵將領之一。按隋府兵統領于十二衛,府稱驃騎府,煬帝即位后于大業三年(607)改稱鷹揚府,“改驃騎為鷹揚郎將,正五品;車騎為鷹揚副郎將,從五品”,“五年,又改副郎將并為鷹擊郎將”《隋書》卷28《百官志下》,中華書局,1973年,第800頁。。賀拔亮初仕即在左右衛之內,又于府兵系統任職,說明他與府兵關系密切。他后來擔任的旭、宕、岷三州刺史屬遙命,并非實職,可不置論,武州治今甘肅武都《元和郡縣圖志》卷39《隴右道上·武州》,賀次君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第984—986頁。,岷州治今甘肅岷縣《元和郡縣圖志》卷39《隴右道上·岷州》,賀次君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第995—996頁。,渭州治今甘肅天水西北《元和郡縣圖志》卷39《隴右道上·渭州》,賀次君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第982—984頁。,蘭州治所即今甘肅蘭州《元和郡縣圖志》卷39《隴右道上·蘭州》,賀次君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第986—988頁。;此處之和州治歷陽,今安徽和縣,唐屬淮南道,按西市博物館收藏的另一定名為《賀拔亮夫人張氏墓志》所記其夫即賀拔亮,其職銜作“和州刺史”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8—99頁。,如果二者為夫妻關系,則此“和州”在兩方墓志里所載相同,舛誤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易言之,《賀拔亮墓志》之“和州”應系淮南道之和州。此州為上州,刺史級別為從三品,較賀拔亮所任其他諸州刺史職別為高,他之受任,不排除朝廷因其駐守西部邊鄙要地有所成績而提升表彰的可能參見本章第三節。

如此,賀拔亮充任的這幾個州均在長安之西,與青藏高原東垂相接,該處在隋唐之際是羌人、吐谷渾人等活動的地方,他授任至此的目的,就是為朝廷防御這些州縣免遭西戎騷擾。值得注意的是,墓志記載的內容在文獻上亦有反映,《冊府元龜》卷990《外臣部》云:武德五年(622)八月“戊辰,吐谷渾陷洮州,遣武州刺史賀拔亮防御之”《冊府元龜》卷990《外臣部·備御三》,中華書局,1960年,第11634頁。《資治通鑒》亦有類似記載,見該書卷190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八月己巳條,中華書局,1956年,第5954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吐谷渾,自從隋末以后,勢力復振,唐朝建國后,李淵曾與其夾擊割據涼州的李軌,但吐谷渾與唐朝之關系亦呈反復之狀態,武德四、五年,吐谷渾相繼騷擾唐之洮、岷、旭、疊諸州《唐會要》卷94《吐谷渾》,中華書局,1955年,第1699頁;《新唐書》卷1《高祖紀》,中華書局,1975年,第14頁;《冊府元龜》卷990《外臣部·備御三》,中華書局,1960年,第11634頁;《資治通鑒》卷190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六月癸丑條、八月甲戌條,中華書局,1956年,第5951、5953頁。,這幾個州與賀拔亮墓志記載他遙領與實際任職的州多數吻合,說明武德時期賀拔亮參與防邊的要務,文獻與墓志可相互印證。如果說他任旭、宕、岷三州刺史屬遙命,但武德四年(621)轉授武州刺史則是實任。這一年八月,又受詔充任岷州總管,十一月就奉詔到武州,文獻所記賀拔亮防御吐谷渾的進攻,正是他返回武州第二年的事情。墓志所記“七年,授大將軍”一事,應當就是他防邊功績的結果。

順便一說,郁賢皓《唐刺史考》一書在涉及賀拔亮就職武州刺史依據《冊府元龜》武德五年防御吐谷渾的記載,現在《賀拔亮墓志》可以清楚地說明他于武德四年十一月就任,七年則授大將軍,至貞觀元年(627)被授予渭州刺史。他的去職時間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如果以渭州刺史的授任計算,則武州任職將近6年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444頁。賀拔亮其他諸州的任職該書亦無記載(第452—453、425—426、429—430、447頁),賀拔亮墓志可以補充該書之缺。

四、拓跋人漢化之模式與賀拔亮家族漢化之取徑

從上文討論的賀拔亮族屬之推測,到其家族數代任職與活動地區的移動,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樣的傾向,即這個家族從北方草原轉向南部,再折往關中。這個指向背后所反映的恰恰就是族性與文化的轉變。換句話說,自北而南遷移的背后,體現的是民族文化的轉型。我們通常將北方非漢人向漢人的轉化用“漢化”一詞概括,本文中的“漢化”就是指鮮卑人在進入中原后其生活方式、文化認同均揚棄了草原游牧舊有的傳統而選擇中原漢文化為其基本的生活方式。賀拔亮家族的前后變遷,其指向無疑就是漢化。但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這個家族漢化的具體過程,在那股潮流當中,這個家族文化變遷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為此,作為整體參照下的北方民族(具體說鮮卑拓跋人)漢化的基本模式的概括是不可回避的。

學術界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有兩種觀點比較典型,一是陳寅恪的說法,二是唐長孺的說法。前者認為,鮮卑拓跋部自南下進入漢地統治北部中國后,就開始施行漢化政策,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達到高潮,但北部邊塞的鮮卑及胡化漢人仍舊保持原有的游牧習俗,兩種文化的對峙導致六鎮兵亂,胡化反對漢化呈現公開對抗之勢,其勢力之南下,構成東魏-北齊之主力和西魏-北周之勢力,雙方借此成為霸業。處于弱勢的西魏宇文泰為與東魏抗衡,融合關隴地區鮮卑六鎮之民和其他胡漢士人,結成以關隴為核心、以關中本位政策為推進器的新興的政治集團。隨著北周兼并北齊、隋唐嬗替的變化,出自關隴集團的隋唐統治階層,在全面建設政權的形勢下包藏著胡漢轉化的軌跡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17頁;《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華書局,1963年,第42頁;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年,第240—324頁。

唐長孺認為,國家建立之前的拓跋人經歷了原始公社末期通過家長奴隸制徑直飛躍到封建社會的過程,部落解散使貴族、人民成為單獨的編戶,地域劃分代替了部落、氏族。入塞之前,畜牧業是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隨著政權的南下,農業經濟開始萌生并發展,出現農牧并舉的生活形態,從游牧的自由人、半自由的牧奴和諸部落游牧者,到人身由國家控制下的隸戶、雜戶以及伎作、屯戶的出現,反映的則是拓跋人從部落制走向封建國家的社會經濟結構性的變化拓跋人南下之后的漢化,是與中原大族世家緊密連結在一起的,從而衍化成為區別于傳統的北方社會的世家大族群體。。伴隨拓跋人漢化的則是皇權的加強與貴族制的弱化,皇權加強需要解除鮮卑舊習,吸收漢族官僚士大夫,皇權的擴大也就意味著漢文化影響的擴大。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以制度性的建構去消泯民族性與文化性的差異,從而導致階級利益戰勝了種族隔閡唐長孺:《拓跋國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拓跋族的漢化過程》,分見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第193—249頁;《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第132—154頁。

這兩個說法各有鮮明的特點:陳寅恪側重于“文化”的變遷,唐長孺則傾向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為核心的“生產方式”的變化。引起我們關注的則是,這兩個說法背后所隱藏的邏輯思考均是以人類社會呈現遞進發展狀態的框架為基礎的,唐長孺的觀點更突出地表現了社會發展階段的思考,他明確承認,游牧社會向農業社會轉型意味著鮮卑人發展道路的進步,這在他引用恩格斯落后勢力步入先進地區反過來被進步勢力所征服的論述中鮮明地表達了出來。鮮卑拓跋人文化與生活方式的轉型,是在他們從北方草原南下進入農耕地區的轉軌過程中實現的,農耕地區的生產、生活的承載者又是漢人(或以漢人為主體),因此,鮮卑拓跋人轉型的過程也就是漢化的過程。就此而言,陳、唐二先生的說法和分析的角度雖有差異,但本質則殊途同歸,即進化論支配下的文化轉型模式,它重視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變遷,生物學意義上的民族、種姓則屬次要或依附于前者的。就此,作為個案的賀拔亮家族,我們又如何體會這個家族自身的漢化路徑呢?

從前面的討論中可以看出,賀拔亮及其先人曾分別在北魏、北周和隋唐做官,均屬較重要的職位。這是墓志給我們突出的信息。另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現象則是:賀拔亮祖孫數代任職的地理區位,呈現出自東向西轉移的趨勢。他的曾祖賀拔臺持節都督的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州)、滄(治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瀛(治今河北河間)三州,均在今河北境內,也就是北魏控制的核心區的組成部分;他的祖父賀拔颎持節都督的鄜(治今陜西黃陵西南)、豳(治定安,今甘肅寧縣)、丹(治義川,今陜西宜川東北)、北雍(治今陜西銅川耀州區)四州,則地處關中及其西北;賀拔威持節都督的熊(治今河南三門峽東南)、晉(治今山西垣曲西北)、義(治今河南盧氏)、豐(治今河南鄧州西北)四州,地處北周與北齊的交匯處,是北周統一北方之后的核心地區之一;賀拔亮本人任職的地區如上文所述,是在長安之西部靠近河湟之地。

仔細分析,賀拔亮家族的兩個現象,第二個現象取決于第一個,即跟隨主流政治擔任職官是這個家族的突出特點,然后才有任職的地域性轉移。而其任職地區轉移的背后,則顯示出朝廷政治變遷的基本特質,誠如毛漢光分析的那樣,中古時期政權建設都是由一個核心集團所組成,它占據一塊核心之地,以此擴展,并最終摶成一個強大的國家政權。就北魏定都平城至北宋建國之間,第一個時期是北魏至北齊的大約200年,政權的核心區是在云代,北魏貴族及國人是其核心集團;宇文泰創立關隴集團,以關中為本位,至唐天寶年間(742—756),亦約200年;安史之亂以后,魏博汴梁一帶成為新的核心并伴之以藩鎮節帥,形成新的政治勢力毛漢光:《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陳寅恪先生“關隴”理論之拓展》,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1—28頁。參見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關于古代中國國家權力形成的一點思考》,《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北)第25期,2006年5月,第147—176頁。。這個轉移與權力結合在一起,而權力則是通過王朝的構建而展現,王朝構建又直接受核心區、核心集團的分布所制約。賀拔亮家族前后任職遷轉的路線,跟從的正是這個核心區、核心集團的政治建構。如同前文描述的那樣,賀拔亮家族突出的特點是與主流政治的結合。不妨說主流政治的變化與地區的轉移,決定了這個家族政治的變化與任職的轉移。這個轉移的具體趨向,在北魏分裂之后,賀拔亮的先人,具體說就是他的祖父賀拔颎所走的道路就是西去關中。何以見得?

上文曾說賀拔颎持節都督的鄜、豳、丹、北雍四州之名,根據《周書·文帝紀》的記載,西魏廢帝三年(554)春正月下發的詔文,將北華改稱鄜州,汾州改稱丹州,北雍則改稱宜州《周書》卷2《文帝紀下》,中華書局,1971年,第34頁。參見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卷1關中《宜州·敷州·豳州·丹州》,中華書局,1980年,第65—75、83—86、110—114頁。。這說明,賀拔颎任職的上述四州是西魏控制的行政單位,意味著東西魏分立后,他選擇了西魏。西魏的實際控制者宇文泰原本是與賀拔岳、侯莫陳悅一起跟隨爾朱天光平定叛亂維護當地局勢而進入關中的,最終由宇文泰統合北鎮武將集團與關隴豪右地方勢力,外加入關的忠于西魏元室勢力,形成關隴集團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華書局,1963年,第17頁;《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頁。。賀拔颎正是在參與宇文泰征討侯莫陳悅的軍事行動中隨同后者西入關中,進而成為宇文泰的屬下,因此才有在西魏、北周的任職關于西魏勢力形成的具體情況,可參閱毛漢光《西魏府兵史論》,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188—305頁;張偉國《關隴武將與周隋政權》,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72頁。

賀拔颎成為關隴集團的成員并在北周任職,賀拔亮才能以門蔭的途徑出仕左勛衛。他與唐朝的關系通過這個家族支持李淵建國,并且為了李唐而抗衡薛舉等另外的勢力而變得密切。墓志對此描述甚詳:“逮隨(隋)室土崩,方隅蕩覆。公率所屬,據洮陽城。羌賊攻圍六月余日,城無積粟,地絕通泉,公陰開隧道一百余步,旁及洮水,以救倒懸。薛舉重聘連橫,公乃斬其將命。舉遣驍將劉龍,圍公數月。公散家財,購士力戰,追敗龍軍,只輪不反。因擊破其偽鎮,得其倉儲官屬。還保洮陽,乘茲益振。豈若臧洪智盡,方亨(通烹)愛妾;耿恭慮屈,始拜窮泉。自此堅守三年,折沖萬里,受命遄征,無思不服。初率洮、疊、旭、宕四州,間使詣唐稱款。”賀拔亮的適宜舉措,使唐廷倍受感動,他與新王朝的關系從此確立。賀拔亮家族緊跟主流政治的特點,在隋唐更替之際再次得以彰顯。作為關隴集團的成員,賀拔亮在唐朝升官加爵得到重用,應當是關隴集團在唐初的政治參與并起決定作用的表現。至少在賀拔亮逝世的唐太宗時代,關隴貴族集團掌控朝政是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討論至此,我們似乎可以對這個家族漢化的走向或曰取徑做一總結了:

賀拔亮家族最早的族屬是漠北草原的高車人,后來被北魏征服,就隨同北魏而鮮卑拓跋化了。這個家族鮮卑化的表現主要是通過跟隨朝廷主流、以任職為官的政治性認同實現的這里所說賀拔亮家族的政治(性)認同,是指其家族成員與朝廷保持一致,通過擔任政治、軍事等職務的形式為朝廷效力,從而提升自身的地位、發展家族勢力。其所思所想,皆與朝廷混為一體,朝廷亦賴此而運作,雙方通過這種密切結合而臻于融合。在這樣的認同下,其家族生活的諸多方面如通婚聯姻、日常交往、思想意識等亦隨之而改變。。隨著北魏末年的分化,其家族又選擇西魏而進入關中,被統合進入宇文泰的關隴集團,從而又與新興的主流政治結合在一起,隨關隴集團而彰顯于北周和隋唐。在后者嬗替的過程中,賀拔亮家族又敏銳地選擇了李唐,以鮮明的政治態度與新興的唐朝結合一體,成為唐初統治集團的成員而參與國家的政治。賀拔亮家族先人進入北魏系統后的文化轉型,首先改變了其高車人的文化特性而吸收了鮮卑拓跋族屬的文化因素;進入隋唐之后,其族屬文化又從鮮卑拓跋轉成為漢人文化,伴隨這一轉化的整體是關隴集團自身的文化與民族的轉型,換句話說,賀拔亮家族族屬文化在隋唐(包括北周)的轉化,是被關隴集團轉型所裹挾的。這個轉化的突出特點,就是蘊藏在政治性的活動之中,賀拔亮家族鮮明的政治特性,使他們比較容易地步入族屬文化的轉折行列Marc S. Abramson對北朝隋唐的胡人族性改變(即漢化)做了專門的分類,主要有家屬關系與婚姻、文化、社會經濟組織與相互交往、族性轉變的類型、移民與邊疆、國家與民族文化轉變等幾個層面。在涉及家族婚姻的問題時,他描述了進入唐朝之內的北方胡人如何改變自己的族屬,以及靠往中原漢姓婚姻的方式。他的研究超越了具體的個案而具有整體性和普適性,對這一領域問題的研討應該說是近期西方學術界較新穎的嘗試。見Ethnic I-dentity in Tang China,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pp. 150—178。。其漢化的線索應當表現為:

賀拔亮家族→進入北魏(鮮卑拓跋化)→充任官職(政治化)→西進關中(關隴集團化)→進入隋唐(隨關隴集團轉向漢化)。

我們在上文討論陳寅恪、唐長孺等有關鮮卑拓跋漢化的路徑,一是側重文化變遷,一是側重生產方式的轉變,二者的根本點還是集中在文化生活方式上。賀拔亮家族族屬的變化呈現出的鮮明特點,就是跟著主流的群體而融合,融合的方式是政治的一體化,婚姻、生活方式等在政治一體化的支配或主導下而轉型詳見本章第三節對《賀拔亮夫人張氏墓志》的考察。。政治一體化,是我們對賀拔亮家族族性轉變或曰族屬融合先是進入到鮮卑拓跋后又隨拓跋轉入漢人進程路徑的一個根本性的解釋賀拔亮家族漢化取向的事例在那個時代不是個別孤立的,具有相當程度的普遍性,這在文獻和出土的墓志里均有反映,這里只舉一例。定名為《唐故中大夫使持節江華郡諸軍事江華郡太守上柱國和府君墓志銘》中的主人公和守陽,“其本為素和氏,后魏文帝分定氏族,因為和氏焉”(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一輯,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158—159頁)。這個和氏據研究,應是鮮卑的另一支。志文中提及其高祖和士開,《北齊書》有傳(卷50《恩幸傳》,中華書局,1972年,第686—689頁),云其先西域商胡。這個和士開究竟是鮮卑素和人進入西域者還是西域胡人歸魏后賜姓素和氏,存有異議(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訂本),中華書局,2007年,第83—86頁),但其家族歸附北魏并隨之變動而進入中原,其變遷的路向與賀拔亮家族可相互印證,只不過二者選擇的朝廷有所不同,政治性歸屬支配下的漢化則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賀拔亮族屬選擇之意涵

我們在前文論證賀拔亮族屬時將其定性為高車人,如上所述,墓志并沒有具體指明,也就是說,墓志在追溯其族屬淵源的問題時只停留在鮮卑拓跋部這一層面之上參見Marc S. Abramson,Ethnic Identity in Tang China,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pp. 151—152.。我們列舉的證據其中一個重要的面向就是“弱水”一詞的辯證。上文清楚地說明弱水是指鮮卑拓跋部征服高車等漠北草原諸部的一個地緣象征。那么,居處在這個廣闊地帶的高車人,是否也以弱水作為自己的地緣象征呢?我們以《魏書·高車傳》為例,先引列一段相關的記載如下:

后徙于鹿渾海西北百余里,部落強大,常與蠕蠕為敵,亦每侵盜于國家(指北魏)。太祖親襲之,大破其諸部。后太祖復度弱洛水,西行至鹿渾海,停駕簡輕騎,西北行百余里,襲破之,虜獲生口馬牛羊二十余萬。復討其余種于狼山,大破之。車駕巡幸,分命諸將為東西二道,太祖親勒六軍從中道,自駁髯水西北,徇略其部,諸軍同時云合,破其雜種三十余落。衛王儀別督將從西北絕漠千余里,復破其遺迸七部。于是高車大懼,諸部震駭。《魏書》卷103《高車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308頁;參見《北史》卷98《高車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3271—3272頁。

這段記載描述了北魏太祖道武帝征伐高車的具體過程,其中記述了高車的分布地區,文中的弱洛水在《通典》的記述中就是弱水《通典》卷197《邊防十三·北狄四·高車》,王文錦等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5399頁。,《通典》較《魏書》簡略,但其方位的描述大體相同。從上述描寫中,我們看不到弱水(弱洛水)在高車人地理的分布中有什么特殊的意義,相反,倒是鮮卑拓跋渡過這條河水征服高車,它的意義似乎更明顯。由此推測:弱水對拓跋人的意義較高車人更突出。由它作為鮮卑拓跋部早期的一個象征,應當是拓跋后人自身認定以及我們判斷鮮卑族屬的根據(之一)。情況倘若如此,那么問題則是:賀拔亮家族在追溯自身族屬認同的時候,為什么只到了鮮卑拓跋人渡弱水這個階段就不再往前追溯了呢?易言之,賀拔亮家族為什么舍棄了高車族屬而選擇鮮卑拓跋作為認同的對象呢這種情況并非個別,這里僅舉一例。據《周書》卷20《賀蘭祥傳》記載:“其先與魏俱起,有乞伏者,為賀蘭莫何弗,因以為氏。其后有以良家子鎮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為鄉閭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長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喪合禮。長于舅氏,特為太祖所愛。”(中華書局,1971年,第335—336頁。參見《北史》卷61《賀蘭祥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179—2180頁)賀蘭祥墓志對同樣的事情記載:“祖諱烏多侯,夫人庫狄氏。……公諱祥,字盛樂,河南洛陽人。魏氏南徙,有三十六國,賀蘭國第四焉。……公即太祖之甥,……引侍左右。”(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華書局,2005年,第245頁)傳世文獻與出土志銘有關賀蘭祥家族族屬的描寫都指明與鮮卑拓跋存在著差異,《周書》“其先與魏俱起”即是明證,墓志說得更清楚,賀蘭祥的祖(父)系出自匈奴,祖母庫狄氏則屬高車〔參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訂本),中華書局,2007年,第36—43、182—186頁〕,但墓志接著說他“河南洛陽人”(《周書》、《北史》本傳無此記述),這是鮮卑拓跋南遷中原漢化之后的典型表述,顯然,墓志如此記載附會了鮮卑拓跋的舉動,可以視為鮮卑拓跋以外的族群受控拓跋之后其文化選擇的取向。至于他們跟著魏孝文帝遷都后的漢化,則是他們自身鮮卑拓跋化了以后的又一個動作。這個事例至少可以印證賀拔亮家族選擇鮮卑而放棄高車并不是單一或個別的行為。

墓志沒有做出解釋,其自身的功能似乎也無此必要,但這需要我們做出推測。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賀拔亮家族回避高車族屬身份的緣由是他們早已降服了鮮卑拓跋胡人漢化途中依托北魏皇族的現象,可參閱Marc S. Abramson,Ethnic Identity in Tang China,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p. 152.。至少從上述《魏書》、《北史》、《通典》的記載看,太祖道武帝征服了不少高車人,并將他們納進了北魏系統,隨后跟隨北魏南遷進入到長城地區。另外的高車人仍舊分散在漠北草原,沒有成為北魏控制的民眾。賀拔亮家族應當屬于南遷跟隨北魏的那個部分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有關高車的記述,《魏書》、《北史》尚多有保存,到了《隋書》就明顯減少,新舊《唐書》則幾乎沒有蹤跡了(此點承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李丹婕見告)。記載的遞減說明高車融入拓跋的事實,融入之后進入中原,高車的痕跡逐漸泯滅,作為得勢的關隴集團在初唐的政治影響,原本高車人的賀拔亮家族認同拓跋而放棄高車,就是這種形勢導致的。在這種情境下,高車與鮮卑早期發生的那些族群沖突、融合與重組的歷史也就不再成為記憶的內容了。。這份墓志記載賀拔亮先人歷仕北魏高職,而且連續數代的歷程表明,賀拔亮先人顯然已經成為北魏的組成部分了。隨后又出仕北周、隋唐,如同上文討論的那樣,他們活動的足跡,正好展現的是陳寅恪所刻畫的關隴集團開創、發展,到北周統一北方,又衍生隋唐兩個全國一統化王朝的變化圖景。賀拔亮家族的活動,走的就是跟隨當時社會的主流勢力,這個家族在政治上具有超出常人的判斷力,這種能力使他們在保證自身家世延續、截取更多社會利益的同時獲得了顯達的位置。具有超長政治判斷力的家族,為尋求家族地位的延續而做出選擇、決斷、認同,什么最好、什么最有利于自己而進行考慮,應當是我們判斷這個家族行事的一個準則。如此,我對這個家族放棄高車族屬而只選擇并認同鮮卑拓跋的理由是:

作為高車族屬的賀拔亮及其先人,在納入到鮮卑拓跋部的北魏系統之后(其方式可能是被征服的,現存的文獻除了這種途徑之外少有其他記載,但亦不排除此家族進入北魏存在其他方式),他們就世代任官,成為北魏官吏階層的組成部分。北魏分裂后,其后人進入西魏-北周系屬,又被統合到宇文泰組創的關隴集團之內,此后就隨著關隴集團步入隋唐王朝,以充任官職的形式,在政治上與王朝結成密切之關系。賀拔亮辭世之際,正是唐太宗末年,此時關隴集團仍為唐代政治之核心唐朝前期正是關隴集團為代表的傳統政治勢力與新興之政治勢力角逐并嬗替的時代,按照陳寅恪的解釋,這個政治性轉軌是以武則天上臺執政為標志的(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8—19頁),這為學界多數學者所承襲。黃永年則認為關隴集團早在隋朝時期就開始解體,到唐朝初年已基本消失,時間遠遠早于武則天上臺執政(見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第57—76頁)。黃永年盡管與陳寅恪有差異,但他同樣接受了關隴集團的概念,本文所做的推測,基本建立在陳寅恪說法的基礎上。,作為胡漢貴族勢力之結合的拓跋影響照舊存在,走向漢化道路又尚未消泯族性意識的賀拔亮,選擇拓跋鮮卑作為族性的追溯而記憶,是順乎時代潮流的舉措。賀拔亮選擇鮮卑記憶,除了這個家族尚未完全融入漢人圈子的因素外,也是唐初社會胡漢交融局面的具體反映。如果說魏晉以降支配整個社會的決定性因素是貴族勢力的話,那么北朝隋唐社會的胡漢關系則成為這個時代的另一個支配性要素〔日〕谷川道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問題總論》,李憑譯,載谷川道雄主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中華書局,2010年,第6頁。,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前文論述的隋唐承繼的是北魏以降諸朝包括鮮卑、匈奴等胡漢交融的產物,其中鮮卑拓跋族系對隋唐產生的影響更加彰著,以至于日本學者采用“拓跋國家”一詞概括唐朝〔日〕森安孝夫:《シルクロードと唐帝國》,東京:講談社,2007年,第145—148頁;《絲路、游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騎馬游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張雅婷譯,新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第150—185頁。,賀拔亮家族得以延續、發展并升華的“法寶”,正是這個家族的命運與主流政治胡漢集團的緊密結合。但這個法寶也有雙重性,如果結合得順暢,就可以隨著政治變遷享受其好處;反之,結合不順利,就可能面臨政治集團的抹殺甚至毀滅。賀拔亮家族的命運應當屬于前者,其仕途之順暢,是墓志給我們提供的最突出的訊息。在沒有其他直接數據提供佐證的情況下,墓志的記載就只能是我們據以研究和討論這個家族特性的“惟一”數據,而這份數據所能證實的集中點是其家族與主流政治的緊密結合。這種結合首先是在其家族歸入鮮卑拓跋部之后實現的,也與鮮卑拓跋國家的發展而升華,鮮卑拓跋在胡漢文化興替交織的轉變中以關隴集團的創設與發展而彰顯于西魏、北周、隋、唐唐初關隴集團與鮮卑拓跋貴族之密切關系,可以舉長孫無忌為例,他是唐太宗長孫皇后的弟弟,是關隴貴族的代表性人物,在唐太宗一朝權力已經凸顯,更擔負輔佐高宗皇帝之重任。賀拔亮家族依托于此集團并以之為自身立命的基礎,我們似乎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測。,這個家族亦與此共命運,于是,具有政治靈敏性的賀拔亮家族,其族屬在放棄高車選擇鮮卑拓跋之后,再一次舍棄鮮卑而選擇漢化羅新《從民族的起源研究轉向族群的認同考察——民族史族源研究的新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前沿〔2008-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53—264頁)一文對民族史研究的方式進行了反思式的討論。他認為以往的研究有“根基論”的特征,即以一個統治氏族或家族為代表,通過族源及其遷徙的追溯,進而探索整個民族的發展史,其邏輯前提則是認可這個氏族或家族的歷史真實性。但其缺陷也隨之而來:重視源頭而忽略支流,重視主干而忽略枝葉,屏蔽掉了許多真實的過程。采用“工具論”的民族認同的思路,對處理民族史早期數據能夠在方法論上有所啟發,這種觀點強調族屬認同的主觀性傾向與文獻記載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并能“清晰”地呈現出來,從而避免什么是人為制造的,什么是歷史本身的“真實”。本文就方法而言,仍舊屬于“根基論”,認可鮮卑拓跋、高車人早期歷史存在的發展線索,但通過賀拔亮族屬認同的研究,追尋這個認同對其民族意識產生的作用,亦可揭示出那個時期民族關系的某些“內在”本相。。現在到了他們回溯自身族源的時候卻只保留了鮮卑拓跋的認同,促使他們如此選擇背后的因素,就是現實社會中漢化了的鮮卑拓跋人仍然具有諸如關隴集團般的政治影響:政治利益決定了他們族源認同的標準羅新在研究族群認同的問題時曾說這樣的話:“進入歷史學研究范疇的北方民族,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政治集團,而不是通常理解的一個又一個在‘種族’意義上彼此區別的‘族群’。只有把所謂民族理解為政治體,我們才不至于深陷在古代史料所布下的有關起源和遷徙的迷魂陣里難以自拔。”見氏著《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前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頁。

六、本節之余論

以上是本文對賀拔亮家族漢化進程的基本描寫,如上所言,我對其“漢化”表述的核心定位是指鮮卑人在進入中原后其生活方式、文化認同均揚棄了草原游牧舊有的傳統而選擇中原漢文化為其基本的生活方式,就是(逐步)放棄了自身的傳統而采用漢人的習俗。這是歷史學界討論類似問題的一個慣常性的思維。但問題的實質要比這樣的考慮復雜得多,易言之,我們做出這樣的推測實際上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了。蕭啟慶在討論同類問題時以元朝為案例,在研究蒙古、色目人漢化時提出了“士人化”與“漢化”的概念,并特別關注二者的差別。他認為前者意味著他們接受了漢人的文化甚至成為士人圈子的組成部分,但仍然保留本身族性的認同;后者如同本文的上述定義一樣,是“兩個族群長期接觸而導致文化上的從屬族群放棄其原有文化并全面接受文化主宰族群的文化而與后者融為一體”蕭啟慶:《論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漢化與士人化》,載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臺灣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第178頁。,“漢化”意味著放棄了原有的認同,與漢人完全一樣。他選擇了元朝三個例子具體證明這些蒙古貴族、色目人生活習性的“士人化”而其自身族性認同的保持,出現了族群及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間的脫節蕭啟慶:《論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漢化與士人化》,載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臺灣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第175—218頁。

蕭啟慶據此認為這些蒙古、色目人并非如同人們習慣性推斷的那樣“漢化”。這樣的思考無疑更深入了一層,但它是建立在蒙元非漢人王朝即所謂“少數統治”的基礎上的,正是這樣的政權賦予蒙古、色目人的特殊地位以超脫一般的社會階層。換言之,政治特權阻滯了他們的“漢化”道路。而本文討論的賀拔亮家族生活的環境則與此大相徑庭:這個家族并非出自高車支配的統治集團或屬下而是與此對立的“被統治”,又經歷與自己不同的鮮卑拓跋政權向漢人政權的過渡。如果按照蕭啟慶解釋的族屬認同的政治性維護,那么,一旦政治性維持作用的降低甚至喪失,族屬的認同就要發生轉變。他在那篇文章的“后語”涉及的就是這個問題:元朝的統治地位一旦喪失,族性維系的最后堡壘轟塌,“漢化”就成為必然。蕭啟慶分析的理路,我總結以為如此:一個少數群體與多數群體共處,前者向后者靠攏并最終融合進入后者是不可避免的趨向。但少數群體如果受權力保護,他們就不會輕易喪失自身的特殊地位;一旦失去保障,地位不保,融合就不可避免了。依此對應,本文的主人公——賀拔亮及其家族,不論在拓跋國家的統治下還是漢人的王朝中,其族屬特性在他們投附拓跋之后就失去了自身的政治權力的保障,所以他們轉向主流文化并與主體民族的融合,就不再受到任何制約了。正是從這個角度上,我們看出賀拔亮家族何以“順暢”地進入鮮卑拓跋的行列,也何以“平穩”地步入唐人的社會中。因此,本文前述討論的這個家族的鮮卑人認同的選擇以及漢化的旨向,我們就可以從更寬闊的層面上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決定賀拔亮家族拓跋化、漢化的因素,正是本文討論的根結:權力與政治。這與蕭啟慶族性之政治保障的論述可謂異曲同工。因此,我對賀拔亮家族漢化取向的定位,自認為是能夠成立的。但若與后期王朝的同類事項相比,賀拔亮家族(文獻、石刻等資料)記述過少,我們還不能將此問題細致化,但這也許正是未來討論的空間所在。

賀拔亮放棄高車族屬、選擇拓跋,進而又向中原主流漢文化的靠攏,其意義還表現在:以文化特征(諸如語言、生活方式、思想、宗教等)和體表相貌(鼻高目深、多須發、膚色、高矮等)劃分民族、族群的外在、“客觀”的本質論具有的功能,并不是自始至終處于有效的地位。投附拓跋鮮卑之前的賀拔亮先人,其生活環境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與征服者拓跋人的方式應該沒有本質的差別,《魏書·序紀》描述拓跋人的生活情形是:

(黃帝)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魏書》卷1《序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1頁。

同書《高車傳》云:

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輻數至多。《魏書》卷103《高車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307—2308頁。

二者均系游牧生活方式,但其語言、風俗習性等差異之明顯,還是存在的,正是這些差異造成高車與拓跋族性的不同,這早已成為古人劃分彼此而又成為今人分別彼此的尺度,亦屬眾人皆知之事實。但我們考慮的問題則是,賀拔亮先人舍棄高車的身份而選擇拓跋的族屬,上文所述也分明揭示出其主觀認同的促進,實際上可能是超越這些外在文化的差別而更本質地展現于心理的層面。如果說高車族屬轉成拓跋族屬尚且可以停留在北方草原游牧的“同質化”氛圍內,那么進入農耕地區之后環境、生態乃至生活方式完全變化下的賀拔亮家族對漢化的傾心,以及由此而展現的文化轉型(即處于相異的文化圈子內),并沒有能夠阻止他們拓跋人族性的認同。于是,文化屬性的外在表現不能決定族屬性質維持論說的有限性,就突出地顯現出來了。我們要追問的是:既然外在、客觀性的差異不能決定賀拔亮家族族性的維持和轉變,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其轉變的呢?

人類學家巴斯曾經說過:民族、族群差別的出現,并不是由外在的文化特征決定而取決于自我認同和被他人所認可,是主觀的界定而非客觀的辨識。那些外在的文化特征與其說是判別族群的標尺,不如說是人們在判斷自身與其他群體的差別時所使用的工具。正因為如此,當外在的文化特征改變或舊有文化要素消失、新增要素出現的時候,民族屬性并不因此而改變,其根源就在于人們自身的認同意識沒有改變Fredrik Barth, ed,.“Introductio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8, pp. 9—38.。這個學說的貢獻就在于,它將以往人們借以評判民族、族群屬性的文化、客觀的這些外在的要素轉移到了人們自我界定的心理認同和歸屬的“主觀”意識的內在層面上。而意識的增強所引生的族屬差別,主要表現在族群之間的交叉地帶,于是族際“邊界”就成為判斷、區別的重要標尺。只要自我意識存在,外在要素即使改變了,也不會影響自身民族屬性的改變。賀拔亮家族的前后發展與轉變,我們從這個學說去理解,就會有新的、更廣闊的解釋空間。

如上所述,賀拔亮家族跟隨拓跋改變了高車族屬之后,又隨拓跋政權的南向發展而轉向中原文化,我們看出導致其文化轉向的內在動力,就是上文一再強調的政治認同的意識和行為。而決定該家族跟隨王朝的主流行為的背后,則是其敏銳的政治判斷力。這種強烈的歸屬意識,是我們上文總結這一家族文化轉型的基本動力。該家族從北至南面臨的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等均有明顯的變化,但這些變化顯然并不是決定其族性轉變或保持的關鍵因素,關鍵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賀拔亮家族的主觀意識,就是巴斯強調的族界意識的自我認同。賀拔亮與清河張氏的聯姻,以及隨后與蕭氏大族的子女婚姻參見本章下一節。,更能說明決定族屬與文化認同轉向的意識性的支配。看來,追尋這個家族的漢化,或者民族文化轉折所帶動的族性的轉變,除了人們容易辨識的外在的客觀性標尺之外有關族屬之區別的諸種標準或尺度,榮新江對入華的粟特人做了比較全面的總結。見榮新江《何謂胡人》,《乾陵文化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3—9頁。,更重要的是其內在的自我判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藏| 开原市| 礼泉县| 堆龙德庆县| 兴安县| 石楼县| 铁岭市| 运城市| 丰县| 林州市| 潢川县| 黄石市| 重庆市| 墨竹工卡县| 陇川县| 平凉市| 毕节市| 岳池县| 广州市| 新干县| 正蓝旗| 广西| 绵竹市| 五河县| 清河县| 山丹县| 大连市| 余庆县| 阜平县| 得荣县| 栖霞市| 临夏县| 托克托县| 凭祥市| 天津市| 新建县| 任丘市| 洪泽县| 高密市| 海门市| 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