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令尹),秦之張儀,可謂態臣者也。張儀: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呂氏春秋·知度》:“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司馬遷:蘇秦兄弟三人,皆游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于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鄒陽:①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為燕尾生;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以相知也。②蘇秦相燕,人惡之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白圭顯于中山,人惡之于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劉向: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桑弘羊:蘇秦、張儀,智足以強國,勇足以威敵,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萬乘之主,莫不屈體卑辭,重幣請交,此所謂天下名士也。揚子《法言》: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詐人也。圣人惡諸。”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蘇秦(三國志12歷史武將)曹操: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諸葛亮:蘇、張長于馳辭,不可以結盟誓。唐彥謙:貪名笑吳起,說國嘆蘇秦。賈島:沙埋古篆拆碑文,六國興亡事系君;今日凄涼無說處,亂山秋盡有寒云。呂蒙正:蘇秦未遇,歸家時,父母憎,兄弟惡,嫂不下璣,妻不愿炊,然衣錦歸故里,馬壯人強,螢光彩布,兄弟含笑出戶迎,妻嫂下階傾己顧,蘇秦本是舊蘇秦,昔日何陳今何親。自家骨肉尚如此,何況區區陌路人,抑猶未也。蘇軾: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曾鞏:戰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司馬光: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游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而儀、秦、衍最著。王安石:已分將身死勢權,惡名磨滅幾何年。想君魂魄千秋后,卻悔初無二頃田。邵雍:廉頗白起善用兵,蘇秦張儀善縱橫。劉克莊:常產常心論,平生不謂然。晚知蘇季子,佩印為無田。徐鈞:本圖富貴快心期,謾借從親說便宜。五國攻秦齊不至,客卿正是在齊時。 4個人著作編輯《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31篇,早佚。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見于現存傳世古籍。 5史書記載編輯史記·列傳《史記·蘇秦列傳》《資治通鑒》(卷1~卷3)《戰國策》《戰國縱橫家書》 6相關爭議編輯蘇秦張儀年輩由于史料本身的矛盾和解釋的差異,關于蘇秦、張儀的年輩問題形成了兩種不同說法:一種認為蘇秦早于張儀;一種認為蘇秦晚于張儀。《史記》、《資治通鑒》所記載二人基本屬于同一時代,是戰國合縱連橫斗爭中的對手,蘇秦稍早。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張儀死于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后,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錢生群則認為,《戰國縱橫家書》只能對蘇秦張儀等事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考證,僅能作為一家之言,并不能以此為準。蘇秦相六國蘇秦相六國蘇秦相六國的說法由來已久,據《史記》所述,蘇秦聯盟諸侯,并佩六國相印,但后世亦有不少人對此持懷疑態度,錢穆則根據蘇秦游說辭中的某些失實之處完全否定了蘇秦合縱。據帛書《戰功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成功合縱五國攻秦(齊、韓、燕、趙、魏),發生在前288年,當時秦為西帝、齊為東帝。而《史記》把這一事件提前到前318年左右。與張儀連橫相抗衡的合縱家當是公孫衍。但《戰國縱橫家書》亦為后輩策士所記,并經輾轉抄錄(其字體在篆隸之間,且避漢高祖劉邦名諱,當為漢初寫本),難免致誤。雖然司馬遷或許沒見到這本帛書,但并不意味著帛書就是最真實、最重要的一種。相反,有學者認為帛書關于蘇秦的記載并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