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入門1:妙趣橫生的心理課(暢銷3版)
- 隋巖
- 1510字
- 2019-10-11 18:09:12
百年心理的前世今生
正如記憶專家艾賓浩斯所說,心理學有一個悠久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在心理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之前,許多思考人類自身的哲學家已經開始心理上的研究。比如,2500年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已經開始闡述關于意識的觀點,并做了相應的考證。
不過,這一時期的心理學基本處于離奇的,甚至瘋狂的狀態。哲學家們對于心理的研究不是來自實驗室的控制變量,也不是來自實踐的檢驗,而是完全來自頭腦的思辨。有的哲學家甚至認為,情緒類似于一種液體,是從心、肝、脾流出來的,人類的精神障礙則是由于液體堆積過多。
有趣的是,持有各種想法的人,哪怕是對真理有著執著追求精神的哲學家,也不會親自驗證自己的想法。他們喜歡用“想”的。所謂想,即思考,即用邏輯來推理,用辯論來傳播,用專家的權威使人們信服這些思想。
進入中世紀,西方人的思想被教會牢牢地控制。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被教會教導,盡量減少對人本質的探索。對于教會本身來說,人類的心靈則成了一個不解之謎,就像上帝的心靈一樣。
這種絕對的思想統治一直發展到17世紀,才被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笛卡兒主張的神經系統活動所動搖。笛卡兒發現,人類的感覺和行為并非來自上帝的指示或安排,也不是某種神秘力量的引導,而是一種神經傳導的結果。
笛卡兒是一名哲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卻誤打誤撞地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在他的影響下,心理學尚未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卻正式進入一個蓄勢待發的時代。
到了19世紀中葉,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他的著作《物種起源》。達爾文在揭示動物進化規律的過程中提出一個觀點:人類和動物存在著密切的進化關系。這一觀點構成動物與人類的連接。多年后,達爾文的思想直接導致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狗作被試進行了條件反射的實驗。
隨后,化學家繪制出的元素周期表深深地吸引了一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威廉·馮特。根據元素周期表的原理,馮特想要發現人類心理的“基本元素”。于是,在出任萊比錫大學教授的第4個年頭,馮特建立了一所專門進行心理研究的實驗室。從此,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開始向著實證研究的方向發展。
在笛卡爾、達爾文等人誤打誤撞地成為心理學的開路者之后,心理學史上終于迎來了第一次激烈的思潮爭論,也涌現出一系列的心理學大家。心理學從創立開始,各個學派的觀點就無法完全一致。
正當馮特帶著學生在實驗室里埋頭做實驗時,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詹姆斯跳了出來,他大肆批評馮特研究方法的狹隘和主觀,并且聲明研究意識的結構簡直無聊透頂,研究意識的功能才是王道。
另一股反對馮特的力量來自德國國內。一群極具反叛精神的年輕人簡直是反馮特之道而行之,馮特在研究人類意識的組成元素,他們則提倡感知整體。在德文中,“感知整體”叫作格式塔(gestalts),因此這群人被稱作“格式塔學派”。
在美國,一群更加瘋狂且好斗的年輕人選擇了獨辟蹊徑。他們不同意任何人的觀點,也不同意任何學派的研究方法。他們不關心人們的感受和想法,只關心人們的行為。在這群年輕人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就是華生。
另一個更強勁的反對之聲來自奧地利的醫學界。此時,行醫多年的弗洛伊德發現了人的潛意識部分,漸漸形成獨具一格的精神分析方法。他用精神分析治療患者的神經癥,也用精神分析研究人類的夢境。
弗洛伊德的理論并非來自實驗室的研究,而是來自他治療過的成千上萬名患者。對人類意識的深入挖掘,使得精神分析具有更長久的生命力。時至今日,社會生活的任何一個方面都籠罩著精神分析的影子。
在心理學這個大家庭中,各個成員之間看起來不盡和諧,經常有一些口角爭斗。可喜的是,在心理學變得越來越復雜的同時,現代心理學的觀點開始趨近于相互滲透。當年多位心理學大師的觀點互相交織著,構成今天心理學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