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訊測謊一體化實務寶典
- 楊鵬
- 4917字
- 2019-10-11 18:02:57
第三節 人格特征的抗審行為
一、概述
訊問實踐表明, 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對抗審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從人的個體人格形成的基本特征來看, 心理學家們認為: 個體人格的形成, 主要受遺傳與環境因素的影響, 人格是一個整體, 它由三個部分組成, 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 從出生之日起便存在, 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也是生之本能。它是促動個體求生活動的內在力量。 “自我”是個體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分化發展而產生的, 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 如不能在現實中得到滿足, 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 并學會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這種需求對“本我”的沖動具有緩沖和調節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 處于管制地位, 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當“超我”不能對自我起到管制作用時, “本我”和“自我”會因為各種需求而產生內在的動力, 從而采取實現需求的行為, 這種行為就可能會違反社會文化的道德規范。因此, 犯罪嫌疑人個人的個性與經歷, 直接影響其社會化程度和人格特征。
二、人格特征的認識與把握
“人格基本屬性”是人對客觀現實反應和付諸行為的基本態度和認識, 它的特點在于不同的人的人格差異現象。心理學家對人格測驗和評定是從人格差異現象入手的, 并不是對人格的高低予以評定。但是, 從審訊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評定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的時候, 不僅要評定、找出他們的人格差異, 還要確定他們的人格基本特征。有人說犯罪嫌疑人或者犯罪分子, 不會有太高的人格。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客觀的, 人犯了罪并不證明他的人格就低。例如, 有的國家干部因一念之差收受賄賂, 構成了犯罪, 當司法機關的偵查人員對其進行審訊時, 他能很快地承認自己的犯罪事實, 不抵賴。而有的犯罪嫌疑人在鐵的事實面前還抵賴不認賬、耍無賴。這里不僅僅是表現在人格上的差異, 同時也表現出了思想覺悟的高低。筆者認識一位比較有名的審訊專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 我們共同對一個犯罪嫌疑人進行審訊。經過幾十次的審訊, 被審訊人拒不開口, 甚至在鐵的事實面前仍不認賬。此后, 這個審訊專家開玩笑說: “這個人的人格基調太低, 不是一天能轉變過來的。”事后, 我特地對這位犯罪嫌疑人的家族進行了調查, 發現他的父母、伯父、兄弟姐妹, 為人處世“唯利是圖”, 不講道理, 其父親和伯父愛說假話, 為了評定職稱能偷改自己的人事檔案, 當地的老百姓都認為: 這一家人實屬無賴。這種類型的人格特點對審訊活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很多時候, 這類人往往因為一丁點兒的利益, 能堅持抗審幾個月不開口, 因此, 在審訊過程中, 應該針對不同的人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研究審訊心理學的目的, 就是通過犯罪嫌疑人在審訊活動中的心理反應, 找出其心理活動規律, 對癥下藥, 迫使其認罪服法, 完全徹底地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因而, 僅從人格區別的橫向特點來研究犯罪嫌疑人在審訊活動中的心理規律, 是不全面的。要清楚地知道犯罪嫌疑人在審訊活動中的心理規律和表現, 更重要的還要從縱向對犯罪嫌疑人的本質特點進行研究, 這就是“人格基本屬性”。犯罪嫌疑人在客觀事實面前能夠承認客觀事實, 能夠悔過承認, 其人格屬性表現即為正常的標準的人格表現。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客觀事實確鑿的情況下, 還仍然否認客觀事實, 就是人格屬性差異的表現。人格差異的表現往往是與自己的利益以及利害關系聯系在一起的, 當犯罪嫌疑人發現對自己的利害發生變化的時候, 他會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面發展。因此, 在審訊這類犯罪嫌疑人時, 第一, 應該多注意把他們放在利弊對比的關系中, 讓其做出選擇,逐漸把他們引向有利于供述罪行的方面。第二, 對這類人, 在審訊開始時就應當主動地降低他們的人格差異, 滿足“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規范, 維護其正常的人格屬性, 肯定他們身上閃光的東西, 把別人高品質的人格表現轉嫁到他的身上, 讓犯罪嫌疑人自己立起來, 幫助犯罪嫌疑人降低人格差異, 以滿足審訊活動的需要。
人格特征在環境的影響和刺激下發生變化, 是由人格基本屬性所決定的。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已久: 孟子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 他的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 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號的樣子, 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母親看到了, 就皺起眉頭: “不行! 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母親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 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 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母親知道了, 又皺皺眉頭: “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 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 官員到文廟, 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 孟子見了之后都學習記住。孟子的母親很滿意地點著頭說: “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后來, 人們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接近好的人、事、物, 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這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能改變人的人格特征, 環境對造就人格有著重要的意義。
審訊空間的環境, 對犯罪嫌疑人來說是特殊的甚至是陌生的, 面對這種特殊而陌生的環境, 犯罪嫌疑人沒有現成的經驗告訴其如何面對審訊空間的環境, 犯罪嫌疑人只能調動以往的人格經驗, 來應對眼前所面臨的環境。所以, 犯罪嫌疑人進入審訊空間之后, 其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征會發生變化, 原本是外向型性格的人卻表現為沉默寡語, 原本是內向型性格的人卻表現出口若懸河的積極對抗。再有, 隨著訊問空間的信息刺激反應, 犯罪嫌疑人原本是有較高的品格特征的人, 如優秀的公務員、高層領導干部、眾人評價品格高尚的人, 卻在審訊室內表現出無賴、滿口謊言、狡辯抵賴等行為的人格特征。所以說, 審訊空間能夠改變犯罪嫌疑人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征, 出現人格屬性差異。因此, 審訊人員必須注意調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屬性差異, 使其人格特征達到正常的人格狀態, 以滿足審訊需要。在訊問的空間里, 調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行為特征, 是通過對犯罪嫌疑人評價的方法來進行的。通過對犯罪嫌疑人的品格評價, 激發其閃光的、優秀品質的人格, 建立自我維護的心理行為, 幫助其搭建供述認罪的平臺。
犯罪嫌疑人的成長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 在他的社會化過程中, 社會行為規則與價值觀念都會內化在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模式與思維模式中, 即使是在犯罪過程中, 犯罪嫌疑人也擺脫不了社會化過程對其的影響。在偵查訊問中, 犯罪嫌疑人也擺脫不了正常社會價值觀念與行為規則對其的影響。這主要表現為由于犯罪而在嫌疑人心中形成的罪責感與內疚感, 也即通常所說的良心受到折磨。讓犯罪嫌疑人認為誰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錢給別人, 在無奈的情況下才不得不給錢, 他就不會去拿別人的錢了。例如, 某企業公司的經理為了找某領導辦事, 委托中間人給某領導送去5萬元人民幣, 某領導當即就收下了??墒? 在某領導準備拿著錢走的時候, 中間人告訴他, 那個公司經理在委托送錢的時候說: “怎么辦呢!不給錢辦不成事啊!”聽到這句話后, 這位領導干部立即將錢退還給了中間人。這一行為說明, 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是在心理平衡的狀態下實施的, 一旦心理不能平衡就會放棄犯罪行為, 上述的某領導干部已經接受了中間人的5萬元, 但是聽到中間人的傳話之后, 心理出現了不平衡狀態,便放棄了拿錢的行為。根據犯罪學家的解釋, 在犯罪實施過程中, 大多犯罪嫌疑人在控制侵害對象時, 其內心有一個將對象非人格化或道德評價降低的現象, 以求得自己內心的平靜或平衡。因而, 有些犯罪學家就此提出了一種被害預防的對策, 即被侵害對象在面臨被侵害而無力反抗的情況下, 要放棄無謂的反抗但不要放棄對犯罪人的勸說——讓犯罪人將自己看作一個像他一樣有人格的人、一個像他家人親友一樣的人, 從而激起犯罪人的道德感, 產生不平衡的內心沖突, 而自動放棄犯罪。因而, 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活動中, 訊問人員就要設法改變犯罪嫌疑人平衡的心理狀態,使之出現不平衡的心理愧疚, 出現社會規范的道德感, 從而放棄對抗積極供述罪行。
正常的人格特征是犯罪嫌疑人供述認罪的前提。這是因為犯罪嫌疑人是一個經歷社會化過程、接受并內化了正常社會價值觀念的人。經過長期社會化過程, 犯罪嫌疑人的思想觀念中已形成了包括法律觀念、道德觀等在內的價值觀念, 因此,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會產生罪責感, 在撒謊時會產生內心焦慮。這種罪責感與內心焦慮是驅使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的內驅力。但是, 根據美國偵查學者布賴恩·杰恩提出來的內心焦慮理論, 嫌疑人在偵查訊問中之所以拒供或假供, 是為了逃避如實供述所帶來的損失后果, 包括有形的損失, 如財產的減少、自由乃至生命被剝奪、工作機會的喪失, 以及無形的損失, 如個人的道德評價降低、自尊心的受傷、個人社會地位降低、親朋好友的離去或減少等。在偵查訊問中, 嫌疑人會在自己心中對如實供述所帶來的損失性后果進行評估, 越是后果嚴重越有可能拒供或假供。這是犯罪后果給犯罪嫌疑人帶來的內心焦慮??墒? 當這種內心焦慮的方向發生變化的時候, 從自我的行為后果轉向給他人給社會所帶來的后果的時候, 這便是社會的道德觀所形成的內心焦慮, 這種內心焦慮就能夠產生如實供述的內驅力。因此, 在偵查訊問活動中, 訊問人員就要幫助犯罪嫌疑人從自我的行為后果產生的內心焦慮, 轉向給他人給社會帶來的后果而產生的內心焦慮, 促成如實供述的內驅力產生。
內心焦慮行為能夠促成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的內驅力產生, 這是因為心理的不協調狀態導致的。犯罪人在犯罪后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是不對的, 從而在心理、情緒上陷入一種不協調的心理狀態, 這種狀態使犯罪人感受到痛苦和心理壓力。為了擺脫這種“不協調”的心理狀態, 釋放心理壓力, 在偵查訊問中他就會選擇向審訊者供述。西方社會里有許多人在干了壞事后到教堂找神父懺悔, 這主要表現在犯罪嫌疑人的罪責感與內疚感上。有些犯罪人在犯罪后, 特別是在被羈押期間會做噩夢。美國的約翰·道格拉斯也認為, 有些系列暴力犯罪人會在被其殺死的被害人的周年紀念日那天在被害人墓地出現, 這也正是其罪責感與內疚感在其身上的體現。在司法實踐中, 還有不少犯罪人在犯罪后向警察或司法機關自首的,都驗證了這種理論。由此, 許多偵查訊問研究學者提倡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法律政策教育和人生觀教育, 也正是基于其身上有社會化的烙印、已內化了正常的社會價值觀與社會規則這一基礎的??墒? 這一規律對于信仰或者信念犯罪者的效果不佳, 其原因是產生這種信仰或者信念的社會價值觀不同, 也正是由于信仰犯自發地排斥社會正常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 從而犯罪事實對其產生的罪責感與內疚感較少或完全沒有。人格正常特征所產生的罪責感與內疚感, 來自犯罪嫌疑人已經接受了正常的社會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對于自己理想中的形象與自己形象受犯罪行為的損害之間形成了落差, 也即杰恩所說的: “理想的目標與客觀實際差距越大, 認識就越不一致, 焦慮也隨之增加。焦慮的增加, 是嫌疑人之所以在審訊中供認的部分原因。雖然嫌疑人希望逃避真實供述的后果, 但他并不希望以增加與欺騙相連的內心焦慮為代價換取這樣的結果?!?/p>
在偵查訊問活動中, 審訊者能夠影響和控制嫌疑人的心理活動, 包括嫌疑人內心對于供述與否的判斷, 嫌疑人供述與否, 主要取決于他對犯罪后果的擔心與由犯罪所引起罪責感兩者的理性選擇 (即判斷) ——前者源于法律對其的影響, 后者則源于其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化影響。如果犯罪嫌疑人對各種損失后果的擔心甚于罪責感, 則他會選擇拒供或假供; 如果嫌疑人的罪責感甚于其對后果的擔心, 則他會選擇如實供述。當然, 除此之外, 還有一種情況應當引起審訊者的注意: 在無法逃避損失后果的情況下, 有的犯罪嫌疑人并不害怕法律的懲罰給其帶來的損失, 卻很在乎其犯罪事實公開后所帶來的形象或名譽受到損害, 甚至寧愿死也不愿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諸多的自殺現象表明) 這種情況在老年犯罪嫌疑人或女性犯罪嫌疑人身上出現得較多。審訊人員就要設法改變犯罪嫌疑人的這種心理認識, 用其他的行為關系來置換這種心理狀態。例如, 一位犯罪嫌疑人因為受賄在其接受調查期間就想到了自殺, 訊問人員及時發現并且對其進行了開導: “你本來是一名優秀的干部, 也不是一個貪財的人, 只是兒子出國需要錢, 你也是為了你的兒子, 不然你也不會去拿別人的錢!”訊問人員的一席話使犯罪嫌疑人轉變了心理狀態, 放棄了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