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犯罪嫌疑人抗審的心理因素

第一節 利益關系的心理沖突與平衡

概述

從利益的概念上來看, 利益就是好處, 或者說就是某種需要或愿望的滿足。由于利益存在于不同領域, 利益有物質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三種利益之分。在職務犯罪的偵查訊問活動中, 職務犯罪嫌疑人的抗審行為, 就是圍繞著物質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這三種利益展開的。犯罪的懲罰性告訴了犯罪嫌疑人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后, 將由此帶來物質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三種利益的損失。這是犯罪嫌疑人抗審的重要心理依據, 這種心理依據的來源是“社會交換理論”的人的基本行為規則, 即“趨利避害”的本性。人們的認識在于對自己有利的就會有積極的行為,對自己不利的就會表現出對抗行為。在偵查訊問活動中, 由于犯罪行為的被懲罰性, 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 就意味著將會受到懲罰、利益將會受到損失。所以, 犯罪嫌疑人認識到這種后果的時候, 就會選擇對抗。與此相反, 如果犯罪嫌疑人意識到自己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后, 向司法機關供述, 不僅不會受到懲罰, 而且還會得到獎勵, 那么犯罪嫌疑人就不會選擇抗審了。犯罪嫌疑人是理性人, 在偵查訊問過程中無論任何決定,都是犯罪嫌疑人的一種理性的選擇行為。這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 任何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我們每一個人, 在作出某種行為的決定之前, 都會在內心考慮并權衡該行為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利益, 若自己的判斷為“是”, 則會選擇去實施該行為; 反之則會選擇不去實施該行為。犯罪嫌疑人在被訊問的過程中, 選擇的抗審行為過程有一個理性選擇決定自己行為的過程。在偵查訊問起始階段, 有罪的犯罪嫌疑人都會將自己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后, 隨之而來的各種后果看得比較重, 因為該行為將受到刑罰處罰而失去人身自由或生命權利; 沒收財產而失去自己原有的財產; 失去現有的優越的工作機會; 失去現有的社會地位和良好的聲譽名譽; 失去自己的親情友情; 等等。因此, 犯罪嫌疑人不會輕易在偵查訊問開始時就供認自己的犯罪事實。

上述情況表明, 犯罪嫌疑人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才選擇抗審的, 可是, 在很多的時候, 犯罪嫌疑人又總是從開始的“抗審”, 經過訊問人員的語言交流, 放棄了對抗, 選擇了供述, 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難道犯罪嫌疑人不知道供述以后會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嗎? 顯然不是! 首先是從犯罪嫌疑人抗審的行為表現來看, 犯罪嫌疑人首先是選擇拒供而保持沉默, 經過訊問人員的語言交流, 繼而進行了假供即以欺騙撒謊來應付審訊人員的提問。其次是經過實質性的對抗, 利益關系發生了部分變化, 犯罪嫌疑人選擇交代了其中的一點或者一部分犯罪事實。最后是利益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犯罪嫌疑人經過權衡利弊, 如實供述了自己全部的犯罪事實。偵查訊問過程中的這一發展過程, 是犯罪嫌疑人在偵查訊問中的一種理性的選擇, 選擇作出真實的供述, 也是嫌疑人在其內心作出了如實供述對其自己有利的判斷后而實施的行為。由此可見, 當犯罪嫌疑人認為供述比對抗對自己有利的時候, 他就會放棄對抗選擇供述。這是犯罪嫌疑人在對抗的利益關系的心理沖突之后, 發生的利益關系的變化, 繼而進行的利益平衡的結果, 即訊問活動的最高境界: 犯罪嫌疑人明知自己供述以后對自己不利, 仍然選擇供述。

審訊活動中對利益關系的認識和把握

在審訊活動中, 犯罪嫌疑人對利益關系的認知, 還可分為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長遠的利益關系是行為的最終結果, 犯罪行為的最終結果是刑法的處罰。犯罪嫌疑人剛開始的對抗, 就是來源于這種長遠利益的喪失,因害怕受到刑罰處罰而產生的對抗行為。審訊活動中犯罪嫌疑人所面對的眼前利益, 就是當前被訊問所帶來的心理焦慮和心理壓力。很多的時候,犯罪嫌疑人為了解脫這種心理焦慮和壓力, 就會選擇順應行為放棄對抗而獲取眼前利益。因此, 如果犯罪嫌疑人始終選擇維護自己的長遠利益, 那么他就會選擇積極地對抗。如果犯罪嫌疑人為了擺脫眼前的困境, 為了當前利益, 就可能選擇順應服從, 進而作出供述。

關于在偵查訊問活動中犯罪嫌疑人所面臨的利益關系, 還表現為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犯罪嫌疑人犯罪以后對自己、對家庭、對自己的生活圈所帶來的傷害, 利益的損失, 被稱為整體的利益關系的損失。因為自己的犯罪行為給自己的局部利益或者給家庭某個成員帶來的傷害, 稱之為局部利益關系。這兩種利益關系經常是發生沖突處于兩難狀態。犯罪嫌疑人在訊問中的對抗行為通常是為了維護整體利益而產生的, 可是, 在很多的時候, 犯罪嫌疑人為了局部利益會放棄整體利益。例如, 某犯罪嫌疑人在被采取強制措施以后, 仍然堅持頑固地對抗, 拒不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 當得知自己的女兒再有兩個月就要參加高考了, 可是因為自己的犯罪, 導致女兒無心讀書, 面臨無法參加高考的情況, 這對女兒的一生前途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為此, 犯罪嫌疑人選擇積極配合, 創造取保候審的條件, 盡快走出看守所, 讓女兒能夠順利參加高考。這種局部利益使犯罪嫌疑人放棄了整體的對抗。

犯罪嫌疑人所面臨的利益關系最重要的區別在于: 合法利益與非法利益的關系, 犯罪嫌疑人的對抗行為是為了維護非法的利益關系, 即掩蓋犯罪行為達到對自己非法利益的維護。當犯罪嫌疑人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對社會的危害, 產生了悔過的思想認識, 轉而積極主動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 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合法利益的維護, 這種認識過程, 就是非法利益關系向合法利益關系轉化的過程。促成轉化就是訊問人員的基本任務。

首先, 基于人的趨利避害的利益關系, 其行為模式的擇優選擇功能,是其自身行為選擇的依據。一旦犯罪嫌疑人認識到供的后果優于不供的后果時, 供述就成為其行動的必然選擇。此外, 人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心理決定其行為選擇方向。例如, 法律規定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 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這就為在大量的賄賂案件偵查中, 先突破行賄人繼而瓦解受賄人的心理防線, 并最終突破全案提供了法律保障。而行賄人可能在眾多的行賄事實中, 選擇交代已被檢察機關發覺查處的一部分, 也就成了兩害相權取其輕心理的直接表現行為。其次,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 攻守同盟中必然有人會出于自保自私的心理率先背棄盟約,以求得相對較輕的處罰結果。在偵查審訊活動中, 客觀地存在嫌疑對象有很多“利益”爭取的空間。訊問人員注意把握這些“空間”, 幫助犯罪嫌疑人選擇有利的空間, 犯罪嫌疑人就能夠產生利益關系的順應行為:法律對偵查規定的時限性, 是犯罪嫌疑人明知的, 作為犯罪嫌疑人, 是想讓偵查員把法律賦予的偵查時限用足, 還是盡快了結自己的事? 顯然后者是他們的利益取向。再次, 法律賦予的取保候審的條件, 不具備取保候審條件的就應該采取強制措施, 滿足取保候審條件的就可以解除強制措施, 顯然后者能夠滿足犯罪嫌疑人趨利避害的條件選擇。從次, 在偵查力量的選擇上, 作為犯罪嫌疑人是想讓自己的問題由很多人來查處呢? 還是按常規辦就可以了呢? 顯然, 沒有哪一個犯罪嫌疑人會希望由于自己的不配合而導致一個龐大的群體都投入他的案件偵查訊問工作中來。最后, 是趨利避害的選擇性, 當一個重要的利益失去以后, 接著而來的就是盡力去追求一個較輕的損失后果, 即爭取坦白獲得從寬處理,以此獲取新的利益關系。

審訊活動中利益關系的把握, 是訊問人員依據案情幫助犯罪嫌疑人作出的行為選擇。其作用就是能夠讓犯罪嫌疑人更好、更快、更準確地去把握為自己爭取可能“利益”的時機, 并作出順應性的行為抉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山市| 宜宾县| 水富县| 会东县| 安阳市| 错那县| 台北县| 新宁县| 长寿区| 湟中县| 漳浦县| 莲花县| 潢川县| 雷波县| 湘阴县| 增城市| 县级市| 武穴市| 加查县| 遵义县| 当阳市| 丰顺县| 茂名市| 常德市| 新化县| 上栗县| 勃利县| 富平县| 娱乐| 保山市| 永城市| 唐山市| 昭觉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天等县| 磴口县| 洪雅县| 辽宁省| 广宁县| 鞍山市|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