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法治及其要義

“法治”一詞早在我國戰國時期已廣泛運用,[52]只不過古代中國的“法治”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區別起見,特以“法治”表示)。古代中國法家的“法治”主張突出法律的工具價值,并不強調用法律規范權力,尤其是至高無上的君主的權力。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韓非等人把“法治”推崇為立國和治國之本,強調制度與法令對君主治理國家的重要性,輕視圣賢或道德教化的作用,明確提出“援法而治”“以法治國”等主張,[53]告誡君主“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54]當法律與君主的喜怒矛盾時,法家主張君主克制私欲,“釋私任公”。法家對君主的告誡,說明法家認識到制度、規范在治理國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法家主張君主“抱法處勢”。所謂“抱法”,就是要求君主從國家利益出發,設立完備的法律并遵守它。所謂“處勢”,就是要君主牢牢掌握獨尊的地位,掌握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法家認為,法是國家、君主設立的規范,民眾無權立法,也無權議法,他們只有遵守法律的義務。但君主在制定法律時,應該順應人性。[55]由此可見,法家“以法為本”的最終目的是“以君為本”。[56]法家對儒家的德治、禮治、人治主張不以為然,認為“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57]。在法家看來,儒家提倡的“以理服人”的“王道”時代已經結束,而現今時代的特征是“以力服人”,“不務德而務法”[58]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法家認為,制度和法令是君主治理國家的根本,如果說“道”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那么法就是人類社會必須遵循的準則。因此,韓非提出:“以道為常,以法為本。”[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舆县| 蒲城县| 马鞍山市| 车致| 台州市| 治多县| 大兴区| 上高县| 黎城县| 务川| 齐河县| 绿春县| 克山县| 天峻县| 阿拉善右旗| 沾化县| 故城县| 抚顺市| 南和县| 石首市| 宝坻区| 沂水县| 马公市| 海原县| 红河县| 腾冲县| 牟定县| 乌拉特后旗| 新津县| 屏边| 措美县| 年辖:市辖区| 罗源县| 金寨县| 丹东市| 河北区| 民乐县| 镇原县| 应城市| 饶阳县|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