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犯罪心理側寫4:用犯罪心理學解讀微行為作者名: 高文珍本章字數: 22字更新時間: 2019-10-11 17:40:09
第三章 察“顏”觀“色”識人心, 嬉笑怒罵皆有因
最微妙的表情折射出最真實的內心
法國生理學家科瑞爾曾說:“我們會見到很多陌生的面孔,這些面孔是人們內心的反映。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反映會越來越清晰。面部表情,展示了我們的感情、欲望、期待等所有內心活動。”
通過面部表情這個“顯示器”來判斷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其實是我們的一種本能。例如,幼兒能夠通過觀察母親的表情來判斷自己是否可以再多爭取一些玩耍的時間。人們常常依靠自己的直覺和經驗來判斷各種面部表情所代表的含義,迅速地從對方表情的微妙變化中察覺他的情感變化。在面對善于偽裝的競爭對手和較為復雜的社會關系時,對微表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學習顯得尤為必要。犯罪心理側寫師常常需要通過犯罪嫌疑人微妙的表情變化來捕捉事實的真相。
在一起綁架案中,受害人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奇怪的是,警方認真分析案情之后,竟然找不到嫌疑犯。女孩在三四歲時被養父母收養,自幼就知道自己的身世。警方最初懷疑女孩可能是受到養父母的虐待,而悲痛欲絕的養父母堅決予以否認,鄰居及親友提供的證言均表明這的確是一個幸福的家庭。警方又對失蹤者可能接觸到的所有人進行了調查,可是有作案時間的人完全沒有作案動機,有作案動機的人又完全沒有作案時間。無奈之下,警方只能向犯罪心理側寫師求助。犯罪心理側寫師一度認為當地警察在確定嫌疑人的時候出現了遺漏,經過再一次細細的調查之后,卻證實原來的結果無誤。
犯罪心理側寫師在分析所有有作案動機的人在案發時間的活動后,發現所有人的不在場證明都很明確。現在,只剩下調查那些看似沒有作案動機的熟人,深挖他們與受害人的關系,以期找出被隱藏的作案動機。為了做到精確判斷,詢問這些人的過程被全程記錄下來。其中,女孩的心理醫生在被問及女孩在失蹤前有沒有向她透露過什么時,她輕輕地說道:“她曾經表露出家庭關系讓她感到困擾,但具體的細節我不方便透露,因為我需要為我的當事人保密。”犯罪心理側寫師無奈地回答:“看來這是一件無頭案了,非常感謝您的配合,女士。”“不客氣。”她的語調依然平穩,可就在這一瞬間,她的眼瞼收縮,嘴角向上微微翹動了一下。經過慢動作定格確認,這是一個被隱藏起來的竊喜的表情,屬于一種發自內心的笑容,也可以看作得意和如釋重負。此表情引起了犯罪心理側寫師的懷疑,隨后,他們對這位心理醫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終于發現這位在外人看來有著高尚的職業操守和極高名望的心理醫生,自從她的女兒5年前意外去世之后,一直無法承受失去女兒的沉重打擊,抑郁成疾之下,竟然做出了綁架心理咨詢者,強迫其“代替”她的女兒和她共同生活的荒謬舉動。在女孩反抗無果后,最終將其殺害。
由于這位心理醫生深諳心理學知識,同時有著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在犯罪過程中留下的線索極少。如果不是她的微表情露出了一個小小的破綻,還真是不容易被發現。正是面部微表情出賣了她的真實想法。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表情動作的發生是與情緒變化相聯系的。情緒變化產生某種要求,為了滿足這些要求,微妙的人體就會產生肌肉運動來起到治療和緩解的作用。興奮時,我們會手舞足蹈;煩惱時,我們會眉頭緊皺。我們常常會發現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表情,比如害羞時的臉紅、憤怒時的發抖等。對于這些,我們想要通過主觀愿望強行減輕或增強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些細微表情是人類通用的語言,它無法被控制,且不受膚色、地域、生活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是人類心理活動的自然流露。微妙的表情變化是犯罪心理側寫師斷案的秘密武器,他們可以以此判斷嫌疑人是否在說謊,因為微妙的表情能夠真實地反映當事人的心理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關注對方的表情變化來了解他人的真實想法,掌握人際交往的分寸,學會“看人下菜碟”。比如,每一個女孩子都喜歡問男友愛不愛自己,然后通過對方微妙的表情變化來判斷他是否真心,而那些虛情假意的敷衍在女孩子的“火眼金睛”之下必然無處遁形。通過觀察微表情還能避免很多誤會與曲解,如朋友面露尷尬或焦急時你卻不緊不慢地侃侃而談,對方只是隨口客套一下你卻興致勃勃地當了真……
法國作家雨果說:“臉上的神氣總是心靈的反映。”微妙的表情是一種交流思想感情、傳遞內心信息的無聲語言,很多時候,它所傳達的信息比我們所說的話更加充分、有效,因為它極為真實,難以偽裝。除了那些訓練有素的人能夠真正地保守自己的秘密外,普通人很難控制自己的微表情,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對于我們來說,可以每天對著鏡子審視自己,關注表情變化,盡量給別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印象。如果在生活中細心觀察一下別人的反應,我們就會發現,大多數時候,人們的態度和情緒總是寫在他們的臉上,無論開心還是難過、驚喜還是厭惡、煩躁還是贊許。在這種時候,觀察對方的表情,關注對方的感受,雙方的溝通和交流就會順暢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