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資管與信托實戰之法
- 劉光祥
- 1876字
- 2019-10-18 17:56:38
第二節 發展期(1928—1937年)
一、時代背景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內地時局動蕩,工商業不景氣,因此資金涌向證券市場(當時證券市場主要是公債為主體)與房地產市場,這給信托投資帶來了機遇,于是一些信托公司、銀行信托部開始推廣信托投資業務,其主要投資范圍為政府公債、房地產和國外證券。
二、信托業之發展
政府公債、房地產在當時并非優良選擇。民國政府當時發行的公債遠遠大于其稅收收入,1927—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總共發行26億元內債,僅1931年它為償付公債本息需要支付約2億元,而它一年的稅收收入才5.35億元,政府不能對公債保持信用,分別在1932年、1936年兩次宣告債信破產[6]。日本又于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國民黨發起進攻(一二八事變),政府信用岌岌可危,在當時公債市場機制不健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公債儼然成為一個賭場。
房地產市場因受到美國金融風潮影響也不景氣。1934年美國實行“購銀法案”,世界市場銀價上漲。在華外資銀行把白銀大量運往倫敦銀市場出售(金融風潮),中國當時實行銀本位,大量白銀外流,造成通貨緊縮。外商銀行宣布拒絕地產抵押放款,房地產因此難以周轉,造成房地產市場下跌。
投資國外證券,除了要承擔國外債券市場的漲落外,還要承擔國際匯率的波動風險,更要受到中國政治局勢的影響。1938年,南京國民政府宣布統制外匯,匯率大跌。1941年,美國全面宣布凍結中國在美資金,買賣國外證券被禁止[7]。
時局的變動導致信托公司投資的經營業績變化無常,于是不得不改變經營策略,收縮投資,增強銀行業務和代理業務,以降低風險。例如,程聯創辦的上海信托公司,1931—1933年,投資房地產是上海信托公司的主營業務;但在1934—1935年金融風潮后,該公司演變成為一家主營商業銀行業務的信托公司。
同時信托公司開辦銀行業務本來也有諸多便利條件:一是大部分信托公司高管都與銀行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其經營特點受到銀行經營模式的影響,程聯、朱斯煌等信托界名人均贊成信托公司兼營銀行業務;二是群眾對信托存款和信托投資并不了解,對銀行業務更為了解,開展銀行業務比開展信托業務相對容易;三是信托公司一般都把營業資金用于長期貸款和投資,其周轉時間較長,在戰事頻繁、時局不穩的社會環境下,其風險較高,而經營商業銀行的放貸業務,資金回收周期較短,風險也要降低很多。
同信托公司一樣,受一二八事變、1934年金融風潮等事件的影響,國內工商業不景氣,銀行在存款大量增加的同時放款業務卻呈萎縮現象,于是銀行開始通過設立信托部尋求資本出路。銀行成立信托部后可以經營以前不敢經營的業務如房地產業。
1935年國民政府出于政府統治需要,政府出資設立中央信托局,其主要業務為對外采購國家各機關部門所需物品尤其是軍需物品,為軍人和公務人員辦理強制儲蓄業務,擔保、保險等業務。在實際經營中,中央信托局主要經營政府機關的委托業務,享受特殊的政策照顧。
在此期間經營得比較有特色的是誠孚信托公司,誠孚信托公司是一家專營資產管理的信托公司,其主要經營處理銀行的不良債權。
三、信托業第二次理論探索:中國化信托
在當時各信托公司業務章程主要仿效美國的經營模式,而美國信托公司主要為委托人發揮財富管理的功能以及為融資人提供長期資金的功能,在此基礎之上則兼營銀行業。
程聯、朱斯煌等信托界人士則對是否完全效法美國經營模式提出中國化的信托經營制度。程聯認為,英美社會的環境和我們社會的環境相去太遠,不能夠樣樣取材于英美派,必須結合我們的社會環境,這樣融合的結晶,成為一種中國化的信托制度[8]。
朱斯煌則提出了更加具體的營業方式:我國的信托事業,大家知道很幼稚。要我國的信托公司專辦信托,恐怕不易經營。正需銀業儲蓄的盈利,來充實信托公司的力量,擴展信托公司的信托本業。況且信托和銀業儲蓄,有很密切的關系,三者兼營,實在有營業上的便利[9]。同時中國缺少經濟習慣與經濟基礎,真正的信托難以進行,他提議可將代理業務擴而大之,當代理等信托附屬業務發達了之后,再逐漸推行信托業務,則社會中的信托習慣,亦得漸漸養成。中國之信托業者,并須于代理業務,加以注意,即所以謀信托之中國化也[10]。
事實上,信托公司在當時也是沿著朱斯煌先生的中國化經營之路前行:信托公司兼營銀行業務,同時也兼營地產買賣與租賃、證券買賣、保管等代理業務。
綜上,1928年到1937年這一階段總體來說,信托公司業務比較發達,信托公司百花齊放。銀行也開始大力發展信托部,這一階段信托業的主營范圍主要業務為投資業務,投資房地產、投資政府公債、投資證券,在時局的變動之下也兼營銀行業。程聯等信托界人士也注意到在中國發展信托業,需要先從代理開始,即需要發展投資業務的同時兼營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