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資管與信托實戰之法
- 劉光祥
- 1386字
- 2019-10-18 17:56:38
第一節 誕生期(1913—1927年)
一、時代背景
自1905年9月日俄戰爭后,戰勝國日本將大連地區變為日本的殖民地。1913年日本政府建立大連取引所,入所交易的經紀人須交保證金,于是中國大地上出現了首家專業信托公司——日本人開設的大連取引所信托株式會社,其主要營業范圍與保證金相關。此后又陸續出現了一些小規模的外資信托機構,如普益信托公司等。
二、信托業發展
中國人早期開展的信托業務從銀行的保管業務開始起步[1],最早見于1918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保管部,1921年則改稱信托部,此時的信托業務著重于保管財物,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信托業務。1921年中國大地上第一次出現了名為信托公司的“中國商業信托公司”。
如果說外資信托機構、銀行信托部的保管業務在中國是小打小鬧,在1921年成立的數十家信托公司則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批信托公司的出現引發了“信交風潮”,即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股災。
1920年到1921年間,上海交易所林立,獲利豐厚,社會上視交易所為致富捷徑,因銀行界人士覺察到交易所的投機性質,于是多家銀行不再接受交易所自身的股票質押而貸款,交易所因此資金開始告急,投資交易所的股東為了獲得新的資金來源,又開始創辦信托公司,僅僅1921年5月至7月間在上海就成立了12家信托公司,而這些信托公司主要目的用于向社會募集資金,用于投機。
信托公司一般采取兩種方式募集資金:一種是設立信托公司,在交易所以股票向公眾募集資金;另一種是拿交易所股票質押向公眾募集資金。信托公司在設立募集資金時,一時間市場莫不奔走相告,以為是發財機會,甚至出現信托公司尚未注冊,股票就已在證券交易所開始買賣炒作的現象。
經濟學家馬寅初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上海的信托公司只求發財,不顧道德、法律、政治與風俗習慣,其與經濟原理相背馳,將來必致失敗[2]。
1921年11月份后,北洋政府農商部開始采取措施取締交易所投機,銀錢界也采取一致行動反對交易所,同時上海市面銀根緊縮,資金不繼,交易所股價開始暴跌,信托公司所持有的交易所質押的股票也就跟著一損俱損,對投資者則無法履行兌付責任。
在股價暴跌之后,成立的信托公司紛紛改組或停業,只有中央和通易兩家公司繼續存留。因為中央和通易信托公司發起人都是錢界資深人士,都是以經營銀行業務為主,并不受股價的影響。
同時他們最初設立的目的就是反對投機,將銀錢業固有之存款,加意保留,以防其撥充其他信托公司之資本[3]。
三、信托業第一次理論探索:是否去銀行化
當時,對于信托公司是否應該偏向銀行業務,在1921年時,徐滄水表示對美國和日本兩種經營方式均不欣賞,他明確提出,吾人之理想,決不希望信托公司偏于銀行業務,認為信托公司如果要經營銀行業務,就應直截了當稱為銀行,又何必而曰信托公司[4]?
茅恩炳則認為:美國和日本信托機構的經營內容,共有十三類業務,但信托公司營業之范圍雖廣,而吾國信托公司可營之業則稀,唯一可以經營的,只有銀行業務[5]。
但理論上的爭論在信交風潮以后則漸漸平息,因為實踐中只有中央和通易信托公司因其商業銀行化的經營方式得以幸存,茅恩炳的觀點則越來越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
這是信托業人士在理論與實際上對信托業經營的第一次探索,最終以經營銀行業務的觀點而勝利。
1913年到1927年,可以看出中國的信托業主營范圍雖從保證金、保管業開始,但后來多數信托公司的主營范圍則主要經營投機業務,只有極少數信托公司的主營范圍是銀行業,而隨著信交風潮的爆發,以經營銀行業的觀點在理論上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