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資管與信托實戰之法
- 劉光祥
- 1027字
- 2019-10-18 17:56:39
第四節 衰亡期(1945—1949年)
一、時代背景
抗戰勝利以后,1947年國民政府頒布了新《銀行法》,其中規定已經設立的信托公司仍然可以繼續兼營銀行、儲蓄業務,但今后新設的信托公司只能經營信托業務。
二、信托公司之經營
絕大部分的信托公司向來兼營銀行儲蓄業務,銀行業務盈利對信托公司的生存至關重要,尤其在戰后通貨膨脹之下,募集帶有長期性質的信托資金困難重重,信托公司的自有資本額和公積金大幅縮水,其營運資金主要依靠吸收普通存款。新《銀行法》的出臺讓信托公司經營者頓時彌漫悲觀情緒。
讓信托公司經營者更加難過的是1948年的幣制改革,規定以法幣300萬元折合金圓券1圓,同時新《商業銀行調整資本辦法》規定,上海、天津、廣州三地信托公司兼營銀行儲蓄業務,必須繳納的資本金數與商業銀行一樣都是50萬圓,而中國大多數的信托公司都在這三地。因銀行可以兼營信托業務,改名銀行比信托公司更有利于經營,于是信托公司紛紛改組為銀行,信托公司數量驟減。
以前存續的信托公司則可以繼續經營銀行業務,由于戰后通貨膨脹,難以開展放款業務,又陷入了抗日時期的怪圈,以存放款利差為盈利模式的銀行業務難以支撐信托公司的發展。
戰后國民政府對商業行莊的存放款利率實行嚴格管制,黑市暗息遠高于銀錢業存放款利率。信托公司無法正常經營,于是再次被逼上走投機取巧之路,甚至個別信托公司開始鋌而走險,非法經營。
1948年,通易信托公司因虛設暗戶或假借客戶名義,套用公司款項,經營商業,并進行證券場外交易,以及購買黃金等不法行為。其行為違反了《加強金融業務管制辦法》規定:任何銀錢行莊,非經政府委托,不得經營物品購銷業務。通易信托公司因此被上海金管局吊銷執照,勒令停業清理。后來中國信托公司、同康信托公司等多家信托公司也均涉嫌違法經營被金管局調查處分,而同樣擅自購銷貨物的中國農民銀行信托部則僅僅是受到調查,未受到任何處罰[13]。
于是信托業越發慘淡,改名的改名,停業的停業,到1949年社會資金投資設立的信托公司只剩下5家。但此時期的國民政府控制的中央信托局以及農民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國營銀行信托部,經營內容、資金來源以及分支機構的開設等方面都受到了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勢力進一步得到增強。當然隨著國民政府的流亡,他們也消失在中國大陸土地上。
1945年到1949年階段,國民政府對信托業采取了管制,信托業無法正常生存,基本上改名或停業,部分信托公司甚至開始非法經營,而只有國民政府官方扶持的信托機構有所壯大,但主營范圍基本上屬于特殊政府業務,并非真正信托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