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資管與信托實戰之法
- 劉光祥
- 2953字
- 2019-10-18 17:56:39
第五節 1949年前信托業衰亡之思考
1949年前中國信托業的整體發展軌跡,從最初的做銀行業務還是去銀行化道路之爭,到后來中國化的信托經營制度——兼營銀行化,同時先發展代理業務再逐步推廣信托業務,到抗戰時期不得不從事證券、房地產等投資業務,再到不得不投機取巧甚至違規經營,信托公司一路走來可謂跌跌撞撞,步履蹣跚。但為什么國外的信托業能發展得如火如荼,而舊中國的信托公司卻難以持續甚至越來越萎縮?
一、缺乏良好的經濟基礎
信托市場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只有工商業發達,人民在滿足溫飽后其社會財富還大大有余,同時股票、債券等形態較為豐富情況下才有大量的理財需求。
舊中國大多數人是農民,農業是主要的產業,工業受國內政局混亂的影響也長期低迷,同時舊中國的股份制經濟不發達,企業的組織多是獨資或合伙經營,證券市場發展得也不成熟,美國較為發達的公司債信托、證券信托在中國則無法發展。
1913年至1949年間,中國時局不穩定,先是北洋政府內部混戰,緊接著是抗日戰爭,再接著是國共兩黨大戰,再加上金融風暴等,即使有一定數量的富人存在,但財產管理、信托存款等信托業務的投資周期較長,不能隨時取回,戰亂之下投資者也不放心將個人財產委托給信托公司。因時局戰亂不穩定,自1937年開始至1949年5月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信托公司等在內的金融機構很難健康正常發展。
二、缺乏政府的支持
舊中國政府基本上對信托業采取放任自流甚至管制的態度。舊中國雖然出現了以中央信托局為首的國民政府投資控制的信托公司,但此類信托公司主要是服務政府的各種需求,如吸收公務員儲蓄存款、代營政府機關的采購業務,而并不是為扶持信托業的發展。
但在英國,官營信托公司則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導作用。1908年英國成立“官營受托局”,主要管理小額信托財產、辦理遺囑等。其不以謀取利潤為目的,依靠國家經費來受理信托業務,這些業務都屬于典型的民事信托業務,現在的民事信托在英國依然最為發達。
日本政府更是大力支持信托業,在信托業經營危機之時給予幫助。1948年日本《證券交易法》規定信托投資公司不再辦理除國債、地方債和政府擔保債以外的其他證券業務,信托公司經營范圍大大縮減,信托公司一下子陷入困境,日本政府則開始允許信托公司先轉化為信托銀行,再兼營銀行業務。信托銀行成立之后,日本又規定信托銀行以信托業務為主,銀行業務只能在與信托業務相關的范圍內進行,而兼營信托業務的商業銀行逐漸停止[14]。
國民政府新《銀行法》規定新設的銀行可以繼續實施混業經營,而新設信托公司卻只能經營信托業務。日本政府在大力扶持信托業,而中國政府不但沒有扶持反倒是壓制與限制,他們的做法截然相反。
三、缺乏法律支持
在北洋政府時期,由于信托公司為新興事務,北洋政府并未規定相關法律,對信托公司的經營范圍進行規范限制,只要按照普通公司進行注冊即可。1921年7月北洋政府農商部有意制定《信托公司條例》,但因信托公司卷入信交風潮事件就此擱下。
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一直沒有頒布信托相關的法規,僅僅在1947年《銀行法》第六章專設信托機構一章,但此法更多的目的在于管制甚至限制,如新設的銀行可以繼續實施混業經營,而信托公司卻只能分業經營,即只能經營信托業務。
沒有法律支持,信托財產諸多功能如破產隔離功能等能否發揮就大打折扣。1932年,普益信托公司推出保息信托存款業務時,就向存戶保證存款不與公司資產相混,且受美國法律保護,任何外力不能侵犯其本利毫末,如此普益公司推出的業務具有破產隔離功能。
日本政府則是緊跟信托業發展制定相關法律。1920年先后頒布了《信托法》《信托業法》,明確信托公司的合法地位,也對心頭公司的經營范圍進行了限制。1928年日本政府又頒布了《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經營有擔保公司債信托以外的信托業務,這些法律都是對信托公司的扶持。日本政府后來還頒發了《關于普通銀行兼營信托業務的法律》《擔保公司債信托法》《貸款信托法》和《證券投資信托法》等法律[15]。如果信托公司、信托財產缺乏相關法律保護,其信托功能就沒法最大限度地發揮。
四、缺乏信托文化
信托公司開展信托業務必須建立在委托人對受托人信任的基礎上,但當時經營信托公司的人士多數都是銀行界人士,朱斯煌、程聯等人雖留學國外,但中國的信托又獨具特色,普通民眾對信托的認識只能是人云亦云。
同時,當時信托公司給社會留下了從事投機的不良印象,如信交風潮事件。信托機構囤積倒賣物資的投機方式曾經一度令公眾誤會,以為信托事業,即系買賣貨物而兼營運輸之事業[16]。
在缺乏信任的前提下,殷商富戶即使有多余資產也不愿意交由信托公司去管理。至于遺囑等民事信托,中國人習慣托付親友去做。
總體來說,從1921年中國第一家信托公司的誕生到1949年信托公司的全面退出,信托公司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說遠遠未達到可信托、可受托的程度。信托留下來的文化反倒是些諸多不良印象,真正的信托文化與普通民眾的生活相差很遠。
信托對于中國來說是一項全新的事務,信托從概念演變為中國的現實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但這并不妨礙信托業人士在諸多問題面前推動信托業的發展,他們站在經營者的角度考慮信托公司的存活和正常運轉,多次探索信托業以及信托公司的主營范圍。中國信托業從保管業務開始,因為在“信交風潮”中完全從事投機而一度停滯發展,后來開始探索兼營銀行業,又因抗日戰爭的爆發、時局的影響,不得不轉向投資業務,如房地產、證券市場,但由于通貨膨脹及政府管制,信托業依然是步履蹣跚,慢慢走向衰亡。但中國信托業曲折發展中也不乏有特色經營的亮點:如共同信托投資基金,是中國最早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原型;專營紡紗廠不良資產收購的誠孚信托公司,在早期也取得較大的成功,但由于經濟基礎的缺乏、法律的缺位、政府的放任自流甚至管制、信托文化的缺失,些許的光亮無法挽回信托業日漸式微之勢。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其實每個行業的命運也與時代密切相關。
[1] 現在的信托公司的經營范圍仍然規定了代保管及保管箱業務,見《信托公司管理辦法》第十六條。
[2] 馬寅初:《吾國信托公司前途之推測》,載《馬寅初全集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頁。
[3] 何旭艷:《信托業在中國的興起——兼論“信交風潮”中的信托公司》,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4] 徐滄水:《吾國信托公司之前途》,載《銀行周報》第5卷第22號。
[5] 茅恩炳:《對于吾國信托公司之管見》(下),載《銀行周報》第5卷第38號。
[6]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頁。
[7]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編?。骸兑患业湫偷拿褡遒Y本銀行——浙江興業銀行簡史》,1978年12月,上檔Q268-1-771。
[8] 程聯:《我國信托事業的發展》,載1936年《信托季刊》第1期第1卷。
[9] 朱斯煌:《信托常識》,載1936年《信托季刊》第1期第2卷。
[10] 朱斯煌:《何謂信托》,載1936年《信托季刊》第1期第1卷。
[11] 何旭艷:《上海信托業研究(1921—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頁。
[12] 正中實業信托公司1943年1月10日第二次董事會決議錄,上檔華豐紡織印染廠檔案,檔號:Q199-7-153。
[13] 何旭艷:《近代中國信托業的投機現象》,載《史學月刊》2011年第7期。
[14] 陳玉林:《日本信托業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載《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年第7期。
[15] 李勇:《信托業監管法律問題研究》,中南大學博士論文。
[16] 何旭艷:《近代中國信托業的投機現象》,載《史學月刊》2011年第7期。
- 房地產調控法律政策文件匯編(含“新國五條”及細則)
- 歐陸傳統與本地意識:澳門刑事法改革研究
-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商法(第六版)
- 金牌律師:劍橋辯才如何制勝
- 警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立案·管轄·證據·裁判(案例應用版)
- 脊柱損傷法醫臨床鑒定實務
- 融資之道:公司融資路徑與法律風險控制
- 2017國家司法考試十年真題集訓(試卷版)
-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三分冊·第十四版(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案 侵犯財產案 危害國防利益案)
- 人力資源法律全書:招聘、合同、薪資、仲裁(實用版)
- 金融法律適用全書(第六版)
- 私募基金法律合規風險管理
- 中國并購指南:并購陷阱與操作要點
- HR勞動糾紛防范實務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