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司法的邏輯:實踐中的方法與公正作者名: 劉星本章字數: 2578字更新時間: 2019-10-18 18:08:17
二、案件中的雙方爭議和法院裁定結論
2004年,某高級法院作出了一個終審裁定,裁定一位作為刑事被告人的法官,即莫兆軍,其玩忽職守之罪名不成立,維持一審原判,駁回檢察機關的抗訴。
該刑事案,源自一起民事糾紛的審判。民事糾紛審判的大致情形為,某原告起訴若干被告,主張被告應當償還債務。某基層法院立案,決定適用簡易程序并排定了某法官獨任審判。原告據以主張的主要證據是“借據”,其中有若干被告的署名。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之一聲稱,“借據署名”是在原告脅迫下簽署的,彼此之間實際上不存在借貸關系。原告否認脅迫。獨任法官詢問被告是否已向公安機關報案,被告聲稱沒有。根據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獨任法官作出了被告敗訴的判決。[23]判決之后,被告沒有上訴,案件隨后便進入了執行程序。在執行程序啟動之際,被告之中兩人,在法院附近服毒自殺。再后,則是公安機關開始介入,原告承認被告是在脅迫之下簽署借據的。這起民事判決遂被認為頗有問題,乃至是錯誤的。當地一機構(市政法委)與被告親屬簽訂了協議,補償被告23萬。檢察機關認為,獨任法官在審理這起民事案件中玩忽職守,且造成了嚴重后果,對其提起刑事訴訟。這位法官便是莫兆軍。[24]
在針對上述獨任法官的刑事訴訟中,一審法院認為,獨任法官對當事人自殺是不可能預見的,沒有主觀上的過失,其在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履行了法官的基本職責,且當事人自殺與獨任法官的相關行為,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屬意外事件。故該獨任法官的玩忽職守罪名不成立。[25]
檢察機關則認為,一審判決是錯誤的,提起抗訴。二審中,某市檢察機關提出如下法律論證:[26]
第一,該法官的行為,極不負責任,未正常履行職責,是玩忽職守行為。理由有三。其一,刑事訴訟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均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司法機關報案或舉報;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人民法院審理經濟糾紛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被告之一,已提出“借據”是在原告脅迫下寫下的,依此,原告可有刑事犯罪的重大嫌疑,此情況下,該法官并未履行上述規定的職責義務。其二,庭審中,該法官存在不著制服等不規范的行為。其三,該法官未按照主管領導批示,將處理意見報告領導后再作判決,此屬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第二,該法官玩忽職守行為,與自殺事件之間,存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理由有二。其一,該法官玩忽職守行為,雖并不必然導致自殺事件出現,但的確是引起自殺出現的唯一原因。玩忽職守行為,可能引起一個或多個不特定的危害后果,只要出現一個,且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標準,即應追究刑事責任。其二,作為司法工作人員,該法官,應知道自己不認真履行職責,導致案件錯判,將會出現包括自殺事件在內的嚴重后果。不論由于應當預見而未預見,還是由于輕信能夠避免,該法官,均有主觀上過失,故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某省檢察機關作為支持抗訴一方,提出如下法律論證:
第一,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是針對一般民事案件而言的規定,當民事案件涉及刑事犯罪時,應以例外方式,遵循刑事訴訟法和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該法官沒有履行這一職責義務。
第二,該法官在法院工作時間長達16年,其工作經驗,應使其預見當事人在被迫寫下借據、法庭草率判決后只能以死抗爭的后果。
第三,該法官的行為,最終導致國家損失23萬。當事人自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為消除影響,不論基于何種性質、通過何種程序、經過何類主體,國家均因此付出了這筆補償。該法官的玩忽職守行為,與這一后果存在必然的聯系。
針對檢察機關一方的法律論證,辯護人提出了自己的法律論證:
第一,民事訴訟法要求法官公平對待當事人的舉證,不能僅因一方的口頭抗辯,即認為另一方有刑事犯罪的嫌疑。該法官,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審理案件,如此,履行了法官的基本職責。
第二,庭審中,該法官沒有不負責任的表現,無法看到排除利害關系的證據可證明“不負責任”。
第三,無法看到排除利害關系的證據,可證明該法官在審判中,未請示主管法院領導。
第四,該法官行為與當事人的自殺,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當事人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完全有機會運用各種法律救濟的方式,但其未選擇這些法律救濟,卻選擇自殺。此為任何人,當然包括該法官,所無法預見的,也是無法阻止的。
作為被告人的該名法官自己補充指出:
第一,在當事人提出“脅迫”抗辯之際,自己已詢問了當事人,是否向公安機關報案,并詢問了原告,是否曾經“脅迫被告”,此屬履行民事審判法官職責的表現。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機制缺乏了解;
第二,不能僅因一方口頭抗辯,便認為“發現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
第三,如果僅因一方口頭抗辯,即終止民事訴訟,對另一方是不公平的,同時將使民事訴訟制度陷于混亂,這才是不履行法官的職責;
第四,被告放棄了所有法律賦予的訴訟救濟權利,采取自殺行動,其責任,不能歸咎于法官;
第五,事后新證據,即公安機關發現民事借貸糾紛中原告脅迫被告簽署借據,證明判決結果與客觀事實不符,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判決不能認為屬于錯案,因而也不存在錯案追究的問題。
從雙方的法律論證可發現,此案件爭議很大,而且爭議關乎罪名成立與否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先看法院是怎樣表述最終裁定結果的。終審裁定書稱:
被告人作為司法工作人員,在民事訴訟中,依照法定程序履行獨任法官的職責,按照民事訴訟證據規則認定案件事實并作出判決,其行為,不屬不負責任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的玩忽職守。客觀上出現的自殺結果,與其職務行為之間沒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關系,其行為,不構成玩忽職守罪。原審法院,根據已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法律規定,作出被告人無罪的判決,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準確,審判程序合法。檢察機關抗訴理由不成立。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依照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之規定,裁定駁回抗訴,維持原判。
依照目前較普遍的司法改革觀念,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的改革要求,如果終審裁定書所表達的裁定意見僅僅如此,則這屬于沒有提出法律論證理由的一份裁定意見,其中,更無從談及法律論證是否充分,而且,這是中國以往司法裁判最為普遍的也是最為需要改變的情形之一。或許緣于這一現實,我們看到,終審裁定書的裁定意見并非僅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