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4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

Perotti等(2012)從近年來物流行業綠色發展的壓力倍增入手,探索物流企業的綠色供應鏈戰略如何影響企業發展的問題。以意大利15家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樣本,通過面對面的半結構化訪談進行多案例研究,分析了綠色供應鏈的實施與企業經濟績效、環境績效、運營績效的關系。研究發現,盡管絕大多數企業都開始重視環境問題,但是目前綠色供應鏈的發展程度仍然非常低,而少數幾個主動實施綠色供應鏈的企業,它們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陳曉華和修國義(2013)運用網絡層次分析法(ANP)對黑龍江省造紙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與績效水平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較常用的數理統計等數學分析方法能更貼切、更有效地探究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與績效水平,發現黑龍江省造紙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水平與其績效提升呈正相關。

方紅和祁春節(2013)考慮到綠色供應鏈綜合績效評價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因素,基于集對分析理論,引入了能體現系統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同異反聯系度計算公式,并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綜合績效評價的集對分析模型。通過實例計算,得到了所選供應鏈各子系統和綜合績效的評價等級,為綠色供應鏈綜合績效評價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李杰(2013)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資源利用率及降低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提高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運用元分析方法,在對涉及供應鏈績效評價相關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從六個方面考慮綠色供應鏈的績效水平:經濟競爭力、技術競爭力、環境效益、客戶服務、業務流程、信息溝通,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劉曉偉等(2013)從分析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特征和模式入手,構建了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確立了資源利用率等8個一級指標和回收成本等23個二級指標,并以JZJH企業為例,進行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的實證分析,指出該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綜合優度不高,并提出了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措施及建議。

Laosirihongthong等(2013)以泰國190家通過ISO14001認證的企業為研究樣本,引入公司戰略為調節變量,探索了主動型和被動型的綠色供應鏈戰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其中,主動型綠色供應鏈戰略包括綠色采購、生態設計、逆向物流,被動型綠色供應鏈戰略是遵守相關法律規制,企業績效包括環境績效、經濟績效和無形資產(利益相關者關系),公司戰略包括低成本戰略、質量和時間導向戰略。研究發現,被動型綠色供應鏈戰略能夠提升企業三方面的績效,而采用逆向物流戰略的企業很少,并且不能夠提升企業任何績效。此外,實施低成本戰略的企業會阻礙它們綠色供應鏈戰略的進程。

張畢西等(2014)針對綠色供應鏈管理問題,建立了改進的綠色供應鏈綜合績效評價體系,運用模糊TOPSIS方法構建模糊加權評價矩陣,計算出了各方案與理想解之間的相對貼近度,從而比較不同方案之間的差別,為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提供重要決策依據,并且實證分析驗證了該方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從而為最終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周曉美和潘夏霖(2014)對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運作績效間提出了若干假設,并根據所收集的數據樣本進行實證統計分析,設計了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運作績效以及兩者之間的中間協調控制變量,對這些變量進行了因子分析和相關統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綠色供應鏈對企業經濟績效、環境績效均有顯著影響,同時產品質量管理起到了調節作用。

生艷梅等(2014)針對我國環境逐步惡化及碳污染日益嚴重等問題,提出了將低碳經濟融入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理念,從低碳視角構建了全新的、富有時代特色的低碳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五個維度:財務價值、內部流程、客戶服務、創新與學習、低碳綠色。

Chien(2014)以中國臺灣電子工業企業為研究樣本,通過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和問卷調研,分析了企業感知壓力、綠色供應鏈戰略與企業可持續績效之間的關系。企業感知壓力分為制度壓力和利益相關者壓力,綠色供應鏈戰略分為綠色生產、綠色采購、綠色設計、綠色創新和綠色服務,企業績效分為經濟績效、環境績效和社會績效,研究發現企業由于感知到外部壓力(諸如歐洲RoHS標準等)會去實施綠色供應鏈戰略,進而能夠提升企業各方面的績效。

參考文獻

[1]Ahi P, Searcy C.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definitions for green and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 (52):329-341.

[2]Chien MK. Influence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organizational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2014,1(1):12-23.

[3]Christina MD, Tan KH, Lim M. Green as the new Lean:how to use Lean practicesas a catalyst to greening your supply chai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40):93-100.

[4]Laosirihongthong T, Adebanjo D, Tan TC.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Industrial Management &Data Systems,2013, 113(8):1088-1109.

[5]Lee SM, Rha JS, Choi D, Noh Y. Pressures affecting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Decision,2013,51(8):1753-1768.

[6]Mathiyazhagan K, Govindan K, NoorulHaq A, Yong Geng. An ISM approach for the barrieranalysis in implemen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47):283-297.

[7]Mitra S, Datta PP. Adop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dian manufacturing fi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4,52(7):2085-2107.

[8]Mittal R, Gupta S, Pareek S. Pressures, practices&performance of green supply chain. Institute of Interdisciplinary Business Research,2013,5(5):472-487.

[9]Mutingi M. Develop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A tax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3,6 (2):525-546.

[10]Perotti S, Zorzini M, Cagno E, Micheli G. Green supply chain practic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the case of 3PLsin Ita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12,42(7):640-672.

[11]Sharma M. M. A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s,2013,2(1):1-7.

[12]曹翠珍,趙國浩.鏈合創新下綠色供應鏈組織間知識共享的系統分析.財貿研究,2014(2):122-128.

[13]陳曉華,修國義.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與績效評價研究——基于黑龍江省造紙業.科技與管理,2013,15(6):13-16.

[14]方紅,祁春節.綠色供應鏈綜合績效評價:集對分析模型及應用.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12.

[15]顧志斌,錢燕云.綠色供應鏈國內外研究綜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2,22(11):204-207.

[16]賀彩虹,周鮮成.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驅動和制約因素.湖南社會科學, 2013(1):131-135.

[17]黃聰英.試論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路徑選擇.長春大學學報,2013, 23(3):270-274.

[18]黃華.綠色供應鏈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對外經貿,2013(12):119-120.

[19]姜海納.基于灰關聯數學模型的綠色供應鏈成本管理影響因素研究.物流技術,2013,32(11):363-365.

[20]鞠芳輝,謝子遠,黃文軍.可持續供應鏈的動態能力——一個理論分析框架.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4,27(1):15-26.

[21]李丹,路世昌,趙球,張榮蘭.煤炭綠色供應鏈概念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22):210-214.

[22]李杰.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欽州學院學報, 2013,28(2):93-97.

[23]李曉英.餐飲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影響因素的Grey-DEMATEL分析.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14-121.

[24]劉曉偉,姚石順,龔玉潔.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的研究.遼寧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6):407-412.

[25]邱國斌.基于損失厭惡的綠色供應鏈博弈研究.當代經濟管理,2013, 35(12):18-23.

[26]邱立國,史烽.綠色供應鏈管理下中小企業發展研究.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3,25(5):11-13.

[27]生艷梅,孫丹,周永占,薛大維.低碳視角下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1):25-27.

[28]譚丹.新時期封閉式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發展研究.物流技術,2013,32 (5):390-392.

[29]王麗杰,王雪平.汽車制造業綠色供應鏈協同管理研究.理論探討, 2013(5):91-94.

[30]顏波,石平.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評價與選擇.統計與決策,2013(13):37-40.

[31]楊曉晗,韓紀琴.國內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述評與展望.天津農業科學, 2014,20(9):38-42.

[32]張畢西,張明珠,韓正濤.基于模糊TOPSIS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14,33(4):76-79.

[33]張松波,宋華,李輝.綠色供應鏈管理新視角:基于政企聯動的綠色采購模式探索性研究.理論界,2013(3):174-178.

[34]周鵬飛,陳棟,王秋良.建筑綠色供應鏈實施的仿真分析:以大連為例.系統仿真學報,2014,26(1):173-180.

[35]周曉美,潘夏霖.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運作績效關系的實證統計研究.物流技術,2014,33(3):395-397.

[36]周鮮成,賀彩虹.可持續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協同推進機制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4,35(2):128-131.

附錄:代表性書籍和論文

書名: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與實踐

作者:朱慶華 閻洪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出版地點:北京

研究主題:該書從供應鏈的角度來探討制造業的環境管理手段,通過對供應鏈結構特征及其相關活動的全面分析,從主要利益相關者出發,系統研究企業自身、政府和消費者在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中的角色,就綠色供應鏈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廣泛的探討。

研究方法:該書引入了很多國內外企業的案例進行深度分析,發現核心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作用,特別是核心企業領導人的作用。大量使用對比分析法,比如通過與日本中小企業進行比較,發現政府的法規規劃出了企業行為的界限。對比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企業綠色供應鏈實施情況,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通過進行大量實證研究,驗證了提出的不同理論框架。引入博弈論,建立政府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博弈模型,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主要成果:對于企業自身,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方法,為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思路;對于政府,提出了綠化供應鏈的蘿卜大棒措施,進一步建立了演化博弈模型,為政府在不同階段規制和推動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借鑒;對于消費者,提出了基于消費者偏好的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對研究人員分析消費者影響以及企業制定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具有啟發意義。

創新之處:該書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出發,探討了綠色供應鏈概念的必要性、研究范疇、研究方向以及國內外研究現狀,重點根據企業、政府和消費者在綠色供應鏈發展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對綠色供應鏈的影響不同,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綠色供應鏈發展的各種具體策略,不僅在理論上具有高度的研究價值,而且對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際操作也有許多可借鑒之處。

論文題目:綠色供應鏈管理新視角:基于政企聯動的綠色采購模式探索性研究

作者:張松波 宋華 李輝

發表期刊:《理論界》

發表時間:2013年第3期

研究主題:在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現狀的基礎上,通過調研分析,探索中國制造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各種關鍵因素,通過進一步構建綠色采購管理的政企聯動模式,推動綠色供應鏈的發展。

研究方法:通過組織企業座談會以及調研人員到企業實地訪談等形式進行一手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通過對多個部門人員、供應商以及客戶的調研相互印證,利用驗證的信息來進行相關研究,保證案例研究的高信度。

研究結論:影響或者制約企業實施綠色采購的主要因素有企業的綠色意識以及綠色信息的傳遞、供應鏈合作伙伴(主要是供應商)的不支持、有關綠色采購的法律法規、實施標準以及激勵機制的缺失三類,它們的存在使得企業陷入尷尬境地,大多數選擇了綠色宣傳或者僅僅做到自身不違法,嚴重阻礙了綠色采購進程。促進綠色采購以及綠色供應鏈的發展,最終要靠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單單依靠政府或者企業的力量是不可行的,需要在采購企業和政府間形成聯動機制。

研究意義:首先,在綠色采購有關文獻分析的基礎上,提煉出影響企業綠色采購進程的三類因素,并詳細闡述了影響機理;其次,對深圳市企業綠色采購發展歷程做了詳細的調研分析工作,通過對政府和實施企業的訪談、實地調研等,整理出大量案例數據,在此基礎上,探索性地提出基于政企互動的綠色采購模式,核心思想是通過建立政府和企業在綠色采購各方面的互動機制,有效排除制約因素,真正地推動綠色采購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田区| 通州市| 米泉市| 玉环县| 灵武市| 宜良县| 辉县市| 株洲市| 集安市| 汉寿县| 鄂托克前旗| 临汾市| 通渭县| 深水埗区| 肥西县| 尤溪县| 湘潭市| 孟津县| 城市| 酒泉市| 阳江市| 蕲春县| 调兵山市| 金湖县| 清丰县| 尼木县| 新绛县| 壶关县| 都昌县| 抚州市| 黑水县| 普宁市| 崇仁县| 泰宁县| 秀山| 衢州市| 寿阳县| 北辰区| 张北县| 凯里市|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