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析報告 2015作者名: 李桂芳本章字數: 3178字更新時間: 2019-12-27 18:21:58
第二節 國際直接投資區域格局繼續發生變化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前,發達經濟體在國際直接投資中一直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無論是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入還是流出都位于三大經濟體之首。金融危機使得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區域格局發生了變化,在隨后的經濟復蘇過程中,這種變化繼續深入。
一、國際直接投資東道國格局變化
(一)三大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均有所上升
據UNCTAD統計,2013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增長了約9%,達到14520億美元。包括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在內的所有主要經濟體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入量相較于2012年均有所增加(見表1—4)。

表1—4 2007—2013年全球各類經濟體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單位:十億美元)
資料來源:UNCTAD國際直接投資數據庫。
表1—4顯示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三大主要經濟體在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上的明顯變化,特別是在2012年以來,發展中經濟體始終保持領先地位。
(二)流向發達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所占比例略有回升
由表1—4可知,流向發達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經2012年的大幅下降之后,于2013年略有回升,其主要原因在于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國內經濟恢復政策初見成效,國內經濟建設需要引入國際直接投資。世界20大經濟體中的發達經濟體2013年在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盡管如此,發達經濟體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在全球直接投資流入總量中所占比例仍處在歷史最低水平,僅為39%,只有2007年最高峰時的57%,連續第二年位居發展中經濟體之后,詳見圖1—3。

圖1—3 1995—2013年全球各類經濟體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走勢
資料來源:UNCTAD國際直接投資數據庫、《2013年世界投資報告》。
(三)發展中經濟體連續第二年保持領先
發展中經濟體繼2012年在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方面領先于發達經濟體之后,連續第二年保持領先勢頭,并且超越發達經濟體的幅度超過2000億美元。2013年,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高達7780億美元,占全球流入量的53.6%,同比增長率為6.7%,低于過去10年17%的年平均增長率,這和發展中經濟體直接投資流入量的基數不斷擴大有密切關聯。各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地區)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亞洲仍然是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最多的地區,遠超曾一度在全球直接投資方面占最大份額的歐盟地區。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分別以4%、6%的增長率平穩增長。
我們以2013年全球直接投資流入量最多的20大經濟體為參考(見圖1—1),直觀比較世界三大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情況。由圖1—1可以看出,2013年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在直接投資流入量最多的20大經濟體中占了幾乎一半,其中墨西哥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翻了一番以上,位列第十位。中國的流入量也達到歷史新高,繼續保持全世界第二大外貿流入國的地位。
(四)流入轉型期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再創新高
2013年,流入轉型期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達108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0%,創下新的歷史紀錄。在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驅動下,東南歐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由2012年的26億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37億美元。獨聯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增長了28%。
十年來,轉型期經濟體一直是引進國際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增長最快的區域。在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這個時期,歐盟國家作為投資方和引資方,一直都是轉型期經濟體最重要的伙伴。在該區域引進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中,歐盟占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五)區域經濟組織對東道國格局的影響日益明顯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各區域性經濟組織尤其是那些影響巨大的大型區域集團,在全球國際直接投資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3年亞太經合組織在全球直接投資流入量中所占份額從經濟危機前的38%上升到了54%(見表1—5)。其中,東盟和南錐體的直接投資流入量在2013年相比危機前大幅增加,而金磚國家的流入量也大幅增加。
表1—5 世界主要區域和跨區域集團2008年危機前后直接投資流入量比較

資料來源:UNCTAD國際直接投資數據庫。
從表1—5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這三個超大型區域一體化舉措正在籌劃之中,但三者的直接投資則出現了完全不同的走勢:2013年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在全球直接投資流入量中所占比例幾乎減少了一半,從危機前的56%下降到30%,其主要原因在于歐盟在全球直接投資流入量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下滑。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中,美國在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的絕對值上有所增加,但是其在全球所占比重在不斷下降。東盟在全球直接投資流入量中所占份額是大幅增加的。
二、國際直接投資母國格局變化
由表1—3可知,2013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從2012年的1.347萬億美元升至1.411萬億美元,同比上升約4.8%。其中發達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由2012年的0.853萬億美元升至0.857萬億美元,基本與2012年持平。發展中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由2012的0.44萬億美元升至0.454萬億美元,增幅很小。相比于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小幅增加,轉型期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則由540億美元升至990億美元,同比上升了83.3%。
(一)發達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與上一年基本持平
由表1—3可知,2013年,發達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額為8570億美元,占全球流出總量的60.7%,與2012年基本持平。由于美國跨國公司將在歐洲債券市場籌集的資金由歐洲轉回美國,因而北美對外投資縮減約10%。歐洲對外直接投資增長10%,達到3290億美元,其中瑞士成為歐洲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法國、德國和英國與歐洲的總體趨勢相背,對外直接投資減少。日本連續第三年實現對外直接投資增長,達到1360億美元。
盡管隨著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復蘇和進一步擴張,發達經濟體直接投資預期會進一步增長,其仍將在國際直接投資母國占據領導地位,但就總體趨勢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發達經濟體作為母國的優勢地位呈逐步下降趨勢,金融危機以后這種下降趨勢愈加明顯,其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出量幾乎不到2007年最高值時的一半,就占全球流出總量的比例來看也創歷史新低。
(二)發展中經濟體作為對外直接投資母國的地位繼續保持穩步上升
如表1—3所示,2013年發展中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達到4540億美元,在發達經濟體有所復蘇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全球總量32.2%的占比。亞洲國家仍然是發展中經濟體最大的國際直接投資來源國,占發展中經濟體總量的四分之三。非洲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與2012年持平,而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則略有下降。
從發展中經濟體內部情況看,金磚國家繼續充當著對外直接投資領頭羊的角色。金磚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由2012年的1450億美元穩步增加到2013年的1670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12%。2013年,在前20名對外直接投資經濟體排名中,中國繼續保持第三位,俄羅斯則躍升至第四位。
觀察發展中經濟體作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母國的地位,可以發現其變化趨勢與發達經濟體恰恰相反。盡管目前發展中經濟體作為母國尚無法挑戰發達經濟體的主導地位,但其穩步上升的態勢是令人矚目的。表1—3顯示,發展中經濟體連續兩年保持全球國際直接投資流出量占比超過32%,遠高于21世紀初的12%。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新興經濟體的迅速崛起,尤其是金磚國家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日趨活躍,發展中經濟體的對外直接投資必將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重要力量。全球國際直接投資母國格局的變化,也將如東道國格局一樣指日可待。
(三)轉型期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猛
2013年,轉型期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猛增83.3%,達到99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結合圖1—2可知,直接投資項目大部分由俄羅斯跨國公司投資。該區域跨國公司完成的跨國并購總額飆升了6倍以上,已公布的綠地投資額增長了87%,達到190億美元。歐盟是轉型期經濟體大部分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接受地區。投資者在歐盟市場尋找戰略性資產,包括能源產業的下游活動和制造業的附加值生產活動。
盡管轉型期經濟體的國際直接投資母國地位仍遠低于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但是在經濟危機之后的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中,轉型期經濟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在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和流出量兩方面的活躍表現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