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地流轉背景下的家庭農場研究
- 劉文勇 張悅等
- 5105字
- 2019-12-27 20:23:37
1.3 農地流轉的影響因素的綜述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地流轉的速度和規模一直在不斷加快和擴大。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農地流轉的情況比較少。據農業部的調研數據,到1992年全國有473.3萬承包農戶轉包、轉讓農地總計77.4萬公頃,占承包農地總面積的2.9%。到了21世紀初,農地流轉迅速增加,2002年的農地流轉所占比例為5%~6%,并且農地流轉多數發生在沿海發達地區,這些地區流轉的農地占承包地的8%~10%,特別有些縣已經達到20%~30%。到2003年年底,全國農村耕地流轉的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0%~10.0%。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所占的比例漲至12%。截至2011年上半年,根據農業部的統計,流轉比例達到了16.2%。在前后約二十年的時間里,農地流轉面積占承包農地總面積的比例從1992年的2.9%飛速增長到了2011年的16.2%,沿海發達地區的農地流轉比例顯著高于內陸地區。
伴隨著農地流轉面積的快速擴大,參與農地流轉的農戶數量不斷增加。那么在我國社會變革的背景下,哪些因素正影響著農戶決定是否參與農地流轉,哪些因素會影響農地流轉的合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學者們不斷研究的課題。已有不少學者對此給出了分析,并且大多數分析都是基于實地調研數據的實證研究。一部分研究將眾多因素在不進行分類的情況下與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意愿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其影響程度及方向;一部分研究在指出農戶參與農地流轉決策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根據影響程度對影響因素進行了排序;也有一部分研究專注于某一個方面的影響因素。此外,有研究更加具體地將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行為細分為租入農地和租出農地兩種情形來分析,用以提高分析的細致程度。對農地流轉的合約安排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本書從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切入,對眾多已有研究進行了總結梳理,對農地流轉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角度、分要素的分析,從農戶流轉意愿、租入與租出農地的差異、農地流轉的合約期限及形式三個方面進行了綜述。
1.3.1 農戶流轉意愿
按照制度經濟學的框架,現有關于農戶流轉意愿的研究中的影響因素可歸為以下四類:(1)農地產權,包括地權穩定性和地權完整性兩個方面;(2)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3)農地流轉的機會成本;(4)農戶的家庭特征。下面將從這四方面分別梳理已有研究。
1.3.1.1 地權穩定性與地權完整性
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產權,諾斯將產權定義為個人通過自己擁有的勞動力、物品和服務所占有的權力。產權的功能是為有效地利用資源創造激勵,產權會通過激勵影響經濟行為。完整的土地產權能夠促進投資,長期以來,安全的、容易轉讓的土地產權都被認為是帶來高額投資、獲取貸款、促進生產要素再分配并使資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的關鍵因素。Brasselle等人給出了以下四點原因:(1)土地產權提高了對投資產出的要求;(2)增大了獲得資金的可能性;(3)通過貿易獲利;(4)使耕作者有革新的自由。中國的農地產權制度是農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地的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分離,實踐中的農地產權分割并不十分清晰。Kung認為中國農地的產權可被稱為一種“類似有”的產權,盡管農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擁有了個人的土地使用權,但這些權利并不完整。雖然從第二輪承包起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期限延長至30年,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土地被頻繁調整、地權不32穩定的情況。地權的不完整和不穩定會影響農戶是否將農地進行流轉的決策。
有人從地權穩定性和地權完整性對農地流轉中農戶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曹海濤等人研究發現是否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對農戶轉入農地的決策有很大影響,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能讓農戶在轉入農地時覺得在轉入農地后較有保障。劉衛柏指出農戶對農地產權歸屬的認識影響著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決策,那些認為農村土地歸國家所有或者土地流轉由國家說了算的農戶更愿意參與農地流轉,而那些認為土地歸集體、個人所有的農戶在流轉土地時還會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影響。基于地權穩定性,田傳浩和賈生華通過大量的實地農戶數據,分析了地權穩定性這一要素對農戶租入農地的行為及租入農地的面積的影響,指出了農戶對地權穩定性的預期對農戶租入農地的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農戶對地權穩定性的預期越高,則越傾向于租入農地且租入農地的面積也越大;農戶對地權穩定性的預期越低,則越不傾向于租入農地且租入農地的面積也越小。也有學者認為隨著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推行和經濟社會條件的改變,現實中的農戶土地產權趨于穩定和完整,影響農地流轉的真正原因是比較收益和交易成本,也就是本章隨后將討論的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問題。
1.3.1.2 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
關于交易成本的定義,很多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Demsetz認為交易成本是交換所有權的成本;Arrow認為交易成本是運行經濟系統的成本;Barzel認為交易成本是與轉讓、奪取與保護權利有關的成本;Furubotn和Richter認為交易成本是搜尋和信息成本、討價還價和決策成本以及監控和執行成本。
首先,有學者研究了農地流轉中的交易成本體現在哪里,哪些因素會增加或減少交易成本。羅必良和李尚蒲的研究結果證明了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不確定性對農地流轉交易成本的顯著影響。李孔岳的研究表明農地流轉合同沒有進行公證、村干部對農地跨村流轉的干預增大了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戶行為的不確定性,進而增加了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農戶行為的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對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影響顯著。鄧大才的研究指出了影響農地流轉交易成本的三大類制度:村莊制度安排、習慣法和國家制度安排。
其次,有學者的研究展示了交易成本對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影響。Dieninger和Jin的研究指出,減少土地租賃市場的交易費用有助于實現更顯著的生產收益。羅芳和鮑宏禮的研究指出,交易成本越高,則土地自給自足的可能性越大,即農地流轉的可能性越小。羅必良等人將交易費用細化,指出農地流轉過程中產生的交易費用對農戶參與農地流轉行為的影響顯著,且為負向影響;農地流轉的合約安排產生的交易費用對農戶參與農地流轉行為的影響顯著,且為正向影響;農地流轉外部環境產生的交易費用對農戶參與農地流轉行為的影響顯著,且為負向影響;農地流轉中第三方組織產生的交易費用對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影響顯著,且為負向影響。從現有研究結論可以看出,交易費用確實是農地流轉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而研究中對交易成本這一概念的具體化十分重要,不能籠統地概括交易費用,不同的交易費用可能對農戶農地流轉的意愿產生不同的影響。
1.3.1.3 農地流轉的機會成本
農地流轉中,對于租入農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來說,最大的機會成本莫過于外出打工從事非農行業的收入,這也是影響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現實中,農地流轉與非農就業導致的勞動力轉移可能互相影響。
農戶非農收入水平與農地流轉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必然引起耕地流轉,這也是農地流轉的重要動因之一。Kung對中國農地租賃市場的研究發現農戶租入農地的需求受34其非農就業狀況和勞動力轉移狀況的影響。劉洋和邱道持的研究指出非農就業率是影響農戶參與農地流轉意愿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且其影響方向為正。趙陽從農地市場發育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發現非農就業是影響農地流轉市場發育的決定性因素。譚丹和黃賢金的研究發現農戶家庭非農就業率每提高1%,農村土地流轉率就將提高16.26%。但錢忠好的研究認為盡管存在家庭成員的非農就業,但并不一定會發生土地流轉,這取決于農戶整體經營的兼業化程度與家庭成員的內部分工。在農地流轉影響非農就業導致的勞動力轉移方面,游和遠、吳次芳(2010)認為現階段農地流轉并不會直接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事實上,離地失業或者滯留在農地是農戶流轉農地后更可能的勞動力走向。
1.3.1.4 農戶的家庭特征
除了農地的地權穩定性和地權完整性、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和農地流轉的機會成本外,農戶的家庭特征也是影響農地流轉的基本要素。劉衛柏的研究發現非農技能、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對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年齡對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意愿有負向影響。郭濤和呂杰的研究指出農戶的文化水平在農地流轉過程中體現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具體來說就是農戶的文化水平越高,也就越能夠理解和接受農地流轉這一新事物,進而其獲得非農就業的機會就會增加,從而就會產生參與農地流轉的意愿,最終引起農地流轉的增加。劉洋和邱道持的研究指出了恩格爾系數對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意愿的影響,恩格爾系數越大,農戶的家庭食品消費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即農戶對土地的依賴越小,農戶也就越傾向于參與農地流轉。
1.3.2 租入與租出農地的差異
此外,租入農地的農戶與租出農地的農戶在決定是否參與農地流轉時,所考慮的影響因素必然會有所差異,因此在分析中也應注意考慮和辨析這兩類農戶的差異。卞琦娟等人基于實地調研認為農戶轉入農地和轉出農地是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是基于對不同的利益的追求,因此影響農戶轉入農地的因素和影響農戶轉出農地的因素存在差異。應根據轉入農地和轉出農地的差異來區別對待影響農戶農地流轉行為的因素,因為轉入農地和轉出農地在對象、原因和用途等方面存在差異。
在農戶租入農地的意愿方面,農戶的非農就業機會對農戶租入農地的行為有負面影響。劉克春和林堅的實證分析顯示了家庭農業勞動力越多并且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租入的農地面積越大。在農戶租出農地的意愿方面,農戶的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將增大農戶租出土地的可能性。如果現有耕地面積越小,那么農戶轉出農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家庭人數越多、家庭農業勞動力資源越豐富、農地租金水平越低,那么農戶轉出農地的意愿就越弱。戶主的年齡也會影響農戶的農地轉出行為,并且戶主的年齡越大越愿意轉出農地。馮艷芬等人在廣州的研究發現,影響農地轉出的因子按其影響大小及顯著程度可排序為農業勞動人數、年齡、耕地面積、家庭類型、距市中心距離、家庭收入、家庭人數,其中僅有家庭人數及農業勞動人數兩因子的影響為負,其他因子對租出農地的影響均為正向。在農戶租出農地面積方面,劉克春和林堅的實證分析顯示,農戶家庭農業勞動力越少、收入來源以非農業為主的農戶租出農地的面積越大。此外,王麒麟等的研究發現農牧戶自有土地面積與其租出土地面積正相關;農牧戶在農業機械方面的投入則與租出土地面積負相關。
1.3.3 合約期限及形式
在合約期限方面,諸多研究都顯示我國目前農地流轉期限普遍較短。徐珍源和孔祥智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認為轉出土地的農戶的36稟賦、土地流轉租金市場及具體地塊的特性與流轉期限有密切聯系。鐘漲寶等(2003)認為農地流轉年限的約定與否以及約定年限的長短反映了農戶對流轉農地使用的預期,處于經濟較發達地區的農戶比處于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農戶在農地流轉過程中有更明確和長遠的預期。蔡賢恩認為當前的農地除擔負產出農產品的經濟功能外,還擔負著農戶的社會保障功能。一些農戶不愿將所承包的農地的經營使用權長期地轉出去,害怕失去自己的承包地。但理論分析認為長期租約更有利于農戶增加對土地的投入,孔祥智等研究發現土地的短期流轉帶來了土地使用權的不穩定性,轉入方的預期的不確定性必定會影響長期投資的積極性。
在合約形式方面,目前農地流轉實踐中主要的合約形式為口頭協議和書面租約。李霞和李萬明的研究指出口頭協議的交易成本較低,在農村熟人社會里具有較強的約束能力,但會隨著整個農地流轉市場化的加強而慢慢變得不適用。劉文勇等的研究顯示,對于租入農地的農戶來說,交易成本對其是否簽訂書面租約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機會成本和地權穩定性對其影響不顯著;對于租出農地的農戶來說,交易成本對其是否簽訂書面租約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機會成本對其是否簽訂書面租約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地權穩定性的影響不顯著。
對合約期限及形式的研究大都是從經濟理性出發的。其實一個較少受到關注卻很重要的角度是農地流轉合約作為一種契約,受到了傳統鄉村文化和鄉村社會結構的極大影響。從經濟理性及社會文化兩個層面分析農地流轉的合約安排能夠更好地理解農戶的選擇動機。
1.3.4 研究評述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作為基本經濟制度之一的農地制度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學術界和媒體關注的重點。農地流轉是當前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路徑之一,在此方面已有諸多的研究成果。
但是現有的關于農地流轉影響因素的研究仍有不足之處。第一,從學科角度來看,已有的研究多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應該增加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視角,從更加綜合的角度來理解農地流轉的影響因素。第二,從理論框架來看,目前只有小部分的研究采用了系統的理論體系,而一個清晰的理論體系對于深入分析農地流轉的影響因素是極為重要的。此外,基于實踐的實證分析較多,而理論探討較少。第三,從研究方法來看,多數研究采用的是基于實證數據的數理分析,沒能充分地與具體的案例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