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2011—2012年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

一、2011年指數結果分析

將2011年統計數據及調研數據代入指標體系,并通過定權累加的方法,得到各省市文化產業綜合指數、生產力指數、影響力指數、驅動力指數,部分結果如表3—1所示,其中西藏、新疆兩區以及港澳臺由于調研采集數據問題沒有納入:

表3—1 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表

(一)總體分析

1.區域發展依然不平衡

從區域的聚類分析結構來看,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不均衡的現象,東部及沿海地區的綜合表現遠高于其他地區,綜合指數前十名中除了四川是西部省份以外,其他均集中于東部及沿海地區(見圖3—1)。北京市綜合指數連續兩年保持第一;廣東、上海、浙江和江蘇穩定處于前五位內,位置有些小變化;山東和天津較2010年進步比較大;四川是首次進入綜合排名前十。生產力、影響力兩個指數排序和2010年相比變化不大,但是產業驅動力有一些區位的變化比較大,原因在于現在各省市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支持力度增強,對于文化企業和市民的感受來說,宏觀的文化產業綜合環境優化速度提高較快。

圖3—1 2011年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綜合指數前十名

文化產業生產力(資源投入水平)方面,東部地區憑借海量文化資源和巨大的文化資本投入、文化人才資源投入,在前十中占據八個席位。四川和內蒙古由于文化產業投入水平增幅較大,進入前十(見圖3—2)。以內蒙古為例,其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17.62億元,高于全國101億元的平均水平,已達到東部沿海地區標準。

圖3—2 2011年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生產力指數前十名

文化產業影響力方面,東部沿海地區文化產業經濟效益極為顯著,北、上、廣、蘇、浙、魯等地文化產業產值都已超過1000億元,其中廣東更是以2501億元的產值遙遙領先。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安徽、陜西等地由于更為重視公共文化服務以及文化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也穩步提高,最終這三個省份產業影響力進入前十(見圖3—3)。

圖3—3 2011年中國省市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前十名

文化產業驅動力(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與2010年相比序位變化較大,文化產業發展相對薄弱的中西部省市由于政府高度重視與支持,產業驅動力提升較為快速(見圖3—4)。

圖3—4 2011年中國省市文化產業驅動力指數前十名

2.各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整體均衡性提升

通過各地區指數的變異系數可以看出多數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變異系數適中,文化產業發展均衡性有所提升。只有部分省市變異系數偏大,文化產業發展不均衡,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排名前幾位的省市和海南、甘肅等排名末位的省市變異系數偏大,影響了其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3.區域結構特征——聚類分析的結果

聚類分析以發展指數為基本信息,對生產力、影響力、驅動力三個要素指數進行聚類,聚合為三類時達到較好的組間區分。第一類包含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其發展指數最高,除驅動力指數優勢一般外,生產力指數和影響力指數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均衡度普遍較好,這里將其定義為強勢地區。第二類包含安徽、福建等22個省市,發展指數和要素指數都在70左右,均衡度較差,表明此類內部各省市仍處于快速變化中,此處將其定義為普通地區。第三類省市,發展指數和各一級指數均較低,影響力指數均衡度較好,驅動力指數在甘肅、海南這兩個省份出現明顯的分化趨勢,此類省份在整體上處于弱勢,定義為劣勢地區(見表3—2)。

表3—2 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聚類特征表

(二)文化產業生產力

文化產業生產力主要衡量文化產業內部生產要素的投入情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文化資源、文化資本和人力資源。結合表3—3,從文化產業生產力指數看:

表3—3 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文化產業生產力指數表

1.區域特征明顯

(1)北京市文化產業生產力水平具有領先優勢。

北京市文化產業生產力指數繼續排名第一,其他省市的數值與它具有較大差距,北京市是唯一生產力指數值在80以上的省市。北京市豐富的文化資源確保了其文化產業生產力的優勢地位,文化資本和人力資源相對不足,需要進一步提高。

(2)東部地區的總體排名較高。

在文化產業生產力指數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了四川、內蒙古,其他均為東部地區省市,其中廣東、上海、浙江、遼寧、山東、江蘇、天津分列第2~8位,整體優勢明顯。

(3)中西部地區的總體排名相對落后。

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生產力仍然相對落后,中西部省市生產力指數值普遍低于70,文化資源、文化資本以及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的劣勢地位仍然沒有改變。

(4)省市之間差距明顯。

各省市之間文化產業生產力指數差距明顯,其中排名第一的北京市與排名末位的省份之間差距將近20分。

2.區域結構特征——聚類分析的結果

聚類分析以生產力指數為基本信息,對文化資源、文化資本、人力資源三個要素指數進行聚類,聚合為三類時達到較好的組間區分。第一類為廣東省,其生產力指數均值最高,人力資源要素指數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這里將其定義為強勢地區。第二類包含北京、海南、遼寧等6個省市,文化資本要素指數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均衡度較差,表明此類內部各省市仍處于快速變化中,此處將其定義為普通地區。第三類包含安徽、福建等省市,生產力指數和要素指數較低,指數均衡度較差,此類省市在整體上處于弱勢,定義為劣勢地區(見表3—4)。

表3—4 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文化產業生產力指數聚類特征表

3.部分省市文化產業生產力發展不均衡

通過各地區生產力指數的變異系數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市文化產業生產力指數變異系數適中,均衡度較好。只有個別省市變異系數偏大,文化產業生產力發展不均衡,其中廣東、遼寧、山東、內蒙古、海南和天津等省市變異系數偏大,影響了其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以海南省為例,其文化資本指數為95.5,排名第二位,文化資源指數為67.9,人力資源指數為60.5,分列第22位和第27位。數據嚴重失衡,文化資源的缺失,文化產業人才的匱乏,嚴重制約了海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文化產業影響力

文化產業影響力框架主要衡量文化產業的產出狀況,通過經濟、社會兩方面的影響來體現。結合表3—5,從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看:

1.區域特征明顯

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廣東五省市文化產業影響力差距不大,影響力指數值均超過80,處于第一梯隊,優勢明顯。其中,廣東省以80.8名列第五位,超過第六位的湖南省約3個點。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影響力排名相比2010年有所提升,湖南、陜西、安徽、四川都擠進前十名,但是整體而言中西部省市與東部省市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見表3—5)。各省市之間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差距比較明顯,其中排名第一的上海市與排名末位的省份之間差距達到20個點。

表3—5 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表

2.區域結構特征——聚類分析的結果

聚類分析以影響力指數為基本信息,對經濟影響、社會影響兩個要素指數進行聚類,聚合為三類時達到較好的組間區分。第一類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其影響力指數最高,經濟影響和社會影響要素指數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均衡度較好,這里將其定義為強勢地區。第二類包含安徽、福建、廣西等18個省份,影響力指數和經濟影響、社會影響要素指數一般,均衡度較差,表明此類內部各省份仍處于快速變化中,此處將其定義為普通地區。第三類包含6個省份,影響力指數和要素指數較低,指數均衡度較差,此類省份在整體上處于弱勢,定義為劣勢地區(見表3—6)。

表3—6 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聚類特征表

3.大部分省市文化產業影響力發展均衡

通過表3—5各地區影響力指數的變異系數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市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變異系數適中,均衡性較好。只有極個別省市變異系數偏大,文化產業影響力發展不均衡,其中北京、上海兩地經濟影響力遠超社會影響力,變異系數過大。上海經濟影響力指數為92.0,排名首位,但是社會影響力指數僅有74.6,排名第13位,如何提升社會影響力是上海市文化產業今后發展的重點。

(四)文化產業驅動力

產業驅動力主要反映產業發展環境(政府行為),結合表3—7,從文化產業驅動力指數看:

表3—7 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文化產業驅動力指數表

說明:表中廣西和內蒙古對應的“公共環境”指數均為75.1,但由于這是四舍五入后的結果,也即小數點后面不止一位,所以二者“公共環境排名”實際并不同。

1.總體分析

(1)中西部地區總體排名較高。

在政府行為方面,中西部地區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較大,前十名中除了天津、福建、山東三省市,其他省市均位于中西部地區,其中山西、江西、重慶等中西部省市的驅動力指數得分已經超過了北京、上海等地。這表明隨著文化產業的持續升溫,中西部地區政府部門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市場環境和公共環境逐步改善,這些將有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

(2)指數數據提升明顯。

與生產力和影響力指數相比,除了極個別省份,大部分省市的驅動力指數都較2010年有了顯著提高。2011年度驅動力指數均值為70.1,相比2010年度驅動力指數均值62.8有顯著的提高;另外,相比2010年度,2011年度生產力指數均值71.4、影響力指數均值73.9,差距明顯縮小。這表明各地區政府支持力度逐漸增強,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政府扶持的熱點行業。

2.區域結構特征——聚類分析的結果

聚類分析以驅動力指數為基本信息,對市場環境、公共環境、創新環境三個要素指數進行聚類,聚合為三類時達到較好的組間區分。第一類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27個省市,市場環境和公共環境要素指數都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均衡度較好,這里將其定義為強勢地區。第二類為海南省,市場環境、公共環境和創新環境要素指數一般,表明海南省仍處于快速變化中,此處將其定義為普通地區。第三類為甘肅省,各要素指數較低,尤其是公共環境要素指數過低,在整體上處于弱勢,定義為劣勢地區(見表3—8)。

表3—8 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文化產業驅動力指數聚類特征表

3.文化產業驅動力發展均衡

除甘肅省外,全國各省市文化產業驅動力指數變異系數適中,均衡性較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泊头市| 怀化市| 峨边| 曲沃县| 卢氏县| 宜阳县| 汶川县| 黄陵县| 浪卡子县| 涿州市| 清涧县| 永胜县| 仲巴县| 隆化县| 奉贤区| 康保县| 怀化市| 宁化县| 衡水市| 公安县| 宝清县| 达日县| 秭归县| 共和县| 东安县| 莫力| 泽库县| 永嘉县| 盐山县| 横峰县| 易门县| 溆浦县| 鲁甸县| 兴海县| 海兴县| 永吉县| 伊金霍洛旗| 常州市| 万年县| 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