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及其結構分析

(一)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理論模型

要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有投入和外界驅動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欲求其對國家做出貢獻,對社會、經濟產生積極影響,同時要體現效率。圖2-6為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理論模型圖。

圖2—6 理論模型圖

從圖2—6可看出,本框架主要是從投入、驅動、產出這三個方面來構造的。投入指生產要素的投入,主要包括文化產業的自身資源(文化資源、文化資本、人力資源)。驅動主要指文化產業的外部環境,包括基礎資源、社會價值觀和行業組織、政策環境、產業公共管理和產業技術與創意。產出指文化產業產出的產品和服務,主要體現了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包括在經濟上的影響和在社會上的影響。投入、驅動、產出三者之間還存在著循環推動的關系:產出的產品和服務中的一部分通過文化產業的產業鏈作用可以反饋為文化產業的投入,形成新的文化生產要素,并能增強文化產業的驅動力,影響下一階段的投入和產出。這種循環推動使得產業規模擴大、產業效率提高,整個產業不斷提升。

(二)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結構框架

1.總框架

以2005年UNESCO Jodhpur論壇所提出的亞太區域國家文化產業評價框架為基礎,綜合波特“鉆石模型”的要素和文化產業金字塔模型,并結合中國國情,遵循前述原則,提出了指標總框架,如圖2—7所示。

圖2—7 指標總框架圖

2.各子框架細述

(1)產業生產力框架。

產業生產力框架主要衡量文化產業內部生產要素的投入情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文化資源、文化資本和人力資源。

第一,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主要指狹義上的文化資源,包括有形的物質資源(物質文化遺產、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與檔案館等)和無形的精神資源(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可分為場館類資源(文化娛樂場所、藝術表演場館、藝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人文類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和文化產業基地/園區三類。

第二,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是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它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一種關鍵性生產要素和最終解釋變量。參見高波、張志鵬:《文化資本:經濟增長源泉的一種解釋》,載《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5)。

第三,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智力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因為文化產業屬于智力密集型產業,文化產業的競爭常常表現為優秀人才資源的競爭。

(2)產業影響力框架。

產業影響力框架主要衡量文化產業的產出狀況,通過經濟、社會兩方面的影響來體現。

第一,經濟影響。

經濟方面的影響,主要從文化產業的經濟規模、收入水平和集聚效應三個角度來考慮。規模主要指總產出,主要表現形式為總量指標;收入水平主要指文化產業人均收入;集聚效應用于考察區域文化產業集群產生的效應。

第二,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這主要指文化產品和服務對市民或消費者的影響,體現在文化參與、文化形象等方面。

(3)產業驅動力框架。

外部發展環境對于文化產業發展與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們提出文化產業發展驅動力模型,用其來評價政府在市場體系、公共服務、創新機制幾個方面所作的努力,進而為政府后續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與數據支持。考慮到我國國情以及收集數據的難易程度,本模型擬從市場環境、公共環境和創新環境三個方面來構造產業的驅動力。

第一,市場環境。

市場環境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中不可控制的因素,主要有法律、市場需求、市場供給、產品流通等方面的因素。

第二,公共環境。

公共環境主要指公共管理部門和公共服務部門為整個產業提供的發展環境。

第三,創新環境。

文化產業要快速發展與傳播,高度依賴于相關技術的發展。創新環境主要考慮區域文化產業的技術投入水平和創新能力。

(4)小結。

綜上所述,省市文化產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從涉及文化產業的投入、驅動、產出三個環節出發,在揭示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因素與動力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了經濟、社會、政治等影響,結合三大理論基礎,構建了產業生產力、產業影響力、產業驅動力三大一級評價指標,文化資源、文化資本、人力資源、經濟影響、社會影響、市場環境、公共環境、創新環境等8個二級評價指標,并具體選取46個測度變量進行實證研究,對指標進行了具體解釋。數據主要來源于主管單位、文化局、統計局相關資料,以及經濟普查數據、統計年鑒、調研數據等,根據本指標框架所收集的數據可以較好地為決策提供依據。

本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三個一級指標既相互關聯、綜合反映省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又各自側重于文化產業的投入、驅動和產出,可分別獨立成一個體系,各省市可根據自身情況有側重地選取三大單項指標體系中的任意組合進行重點研究和分析。如對照前述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對于文化資源型省市,產業生產力指標框架是研究重點;對于開放交流型省市,產業影響力指標框架有較好的研究意義;而對于政府主導型省市,產業驅動力則更有研究價值。但為綜合衡量一個省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并進行省市間的比較與借鑒,完整的指標框架仍然至關重要。

(三)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計算方法

1.指標類型及數據來源

(1)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

總量指標是反映某種社會經濟現象在一定時間、空間和條件下的總規模、總水平或工作總量的綜合指標,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年末人口數等,這些都是說明全國每年在生產建設和人口方面的總規模或總水平的總量指標。由于總量指標的表現形式為絕對數,因此,總量指標又叫統計絕對數。

相對指標是說明現象之間數量對比關系的指標,用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指標數值對比來求得,其結果表現為相對數,故也將相對指標稱為相對數。

(2)指標數據的來源。

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指標的構成分為兩大類: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

定量指標指來源于《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旅游年鑒》、《中國廣播電視年鑒》、《中國出版年鑒》、《中國版權年鑒》、《中國廣告年鑒》,以及文化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定期報告等的客觀統計數據,通過直接計算法(對研究對象用直接的計數、點數和測量等方法,登記各單位的具體數值,加以匯總)或間接推算法(采用社會經濟現象之間的平衡關系、因果關系、比例關系或利用非全面調查資料進行推算的方法)獲得。

定性指標則通過調研獲得,整個調研方案的設計原則如下:

1)科學性:符合科學的抽樣原則。采用與規模成比例的多階段抽樣方法(PPS),樣本有可測量性。

2)高效率:在一定經費條件下取得較高的精確度。確定合理的樣本量以及樣本在各級的分配,采用多次、多變量深度的分層。

3)可行性:考慮經費利用效率和易于操作性。綜合考慮經費、人員和控制非抽樣誤差等因素,確定樣本點的數量和分布。

抽樣原則具體如下:

1)采用多階段隨機的抽樣方法。

2)各省(自治區)的樣本具有代表性。

3)科學化原則,嚴格遵循抽樣的原則和方法,保證科學性。

4)節約化原則,在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抽取最少的樣本,以節約成本。

5)可操作性原則,在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實際情況,以保證抽樣實施的可操作性。

整個調研的方案由兩個主要部分構成:問卷調查部分和訪談部分。問卷設計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對市民(文化產品消費者)的抽樣,一個是對當地文化企業(文化產品生產者)的抽樣,文化企業和市民是文化市場供需的主體。

1)對市民的抽樣設計如下:

抽出各省(自治區)的地級市,再抽取區(縣)、街道、居民戶。

首先抽取城市。針對各省(自治區)的城市所采取的抽樣方法是:第一階段在該省(自治區)所有地級市中,抽出省會城市和非省會城市,考慮到省會城市在各省(自治區)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必須調研;非省會城市按人口規模進行PPS抽樣,考慮到各省(自治區)的地級市數量不一樣,含20個地級市以上(包括20個)的省(自治區)再抽三個地級市,含10~19個地級市的省(自治區)再抽兩個地級市,含10個以下地級市的省(自治區)再抽一個地級市。

經過上述步驟抽出調研城市后,對每個城市的市民所采取的抽樣方法是:首先,確定每個城市行政劃分的區(縣),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幾個區(縣),每個城市抽取的區(縣)數目根據該市所轄區(縣)數目而定,按1/2的比例抽取,根據PPS抽樣原則,實行不等概率抽樣,即區(縣)的人口規模越大,被抽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從所抽區(縣)中隨機抽出街道,同樣進行不等概率抽樣,考慮到調研的可操作性和樣本量以及專家的建議,項目組規定了每個區(縣)所抽街道的數目;最后在抽取出的街道中對居民戶進行簡單隨機抽樣。

具體抽樣流程如圖2—8所示。

圖2—8 市民抽樣流程圖

對抽取到的市民,采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CATI)系統,以電信局號碼作為抽樣框,隨機生成電話號碼的后四位,由訪問員進行訪問。并利用CATI系統的配額控制模塊,控制樣本的性別、年齡配額,以保證最終的樣本構成特征接近于總體人口的構成特征。

2)對文化企業的抽樣設計如下:

文化企業指按照工業標準從事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等一系列活動的企業或公司。項目組原計劃企業和市民采用同樣的抽樣方法,但由于并不是一個省(自治區)人口多,文化產業就發達,綜合考慮統計數據的獲取途徑和調研成本,項目組決定按人均GDP進行各省(自治區)的企業抽樣。

具體抽樣方法如下:考慮到省會城市在各省(自治區)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必須調研;非省會地級城市按人均GDP進行PPS抽樣,考慮到各省(自治區)的地級市數量不一樣,含20個以上(包括20個)地級市的省(自治區)按分層抽樣方式,把各省的地級市按人均GDP從高到低排列,平均分為三層,每層內通過隨機抽樣抽一個地級市,共抽三個地級市,再在每個城市的文化園區和文化企業隨機抽取33個樣本;以同樣方法,含10~19個地級市的省(自治區)抽兩個,含10個以下地級市的省(自治區)抽一個。以廣東為例,其具體流程如圖2—9所示。

圖2—9 企業抽樣流程圖

對企業的訪問也采用電話調查的形式,由訪問員對企業經理級別以上的高層管理人員進行訪問。督導在現場全程監督和指導訪問員,并借助系統嚴格控制問卷質量和數據的真實性。

訪談部分主要通過專家法來確定訪談對象,對該年度全國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力較大的地區和企業進行調研,與地區政府領導和企業管理人員訪談,了解其發展思路、成效、困難等相關信息,與數據調查部分的信息相互補充,這能夠幫我們更好地了解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2.指標的無量綱化方法

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計算方法是定權累加法,權重是由指數自身的設計框架和專家的意見相結合確定的,目前國際主流評價體系如“聯合國電子政府的評價”等都是采取定權累加。我們通過不同計算方法測算,結合專家意見,最終確立定權累加這一方法。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指標無量綱化數學模型為:

式中,是單項指標標準值,Xi是單項指標實際值,Max(Xi)是單項指標各城市最大值,Min(Xi)是單項指標各城市最小值。

指數合成模型為:

式中,Y是評價對象的綜合指數,Xj是評價指標,權重為等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丰县| 西充县| 大同市| 昆明市| 金堂县| 大厂| 故城县| 浑源县| 赣榆县| 潼南县| 定结县| 格尔木市| 酉阳| 阜城县| 延川县| 元谋县| 北京市| 普定县| 垦利县| 开鲁县| 嘉黎县| 电白县| 朝阳县| 荣昌县| 伊春市| 三穗县| 开鲁县| 渝北区| 兰溪市| 常德市| 河北区| 黎平县| 定襄县| 昌乐县| 西充县| 手机| 讷河市| 富宁县| 泽库县| 武邑县|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