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分稅制改革:規范政府間財政關系本章由賈俊雪教授執筆。

1994年分稅制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財政管理體制的一次制度創新,為科學、規范、合理地處理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對中央和地方政府行為進而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次改革按照“存量不動、增量調整,逐步提高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建立合理的財政分配機制”的原則設計,在財政承包制確定的地方上解和中央補助基本不變、不觸動地方既得利益的情況下,結合稅制改革,對財政收入增量進行了重大調整(陳共,2007;謝旭人,2008),以達到“兼顧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既確保增加中央財力,又不損害地方既得利益,促進國家財政收入合理增長”的總體目標。為此,1994年分稅制改革確立了“理順中央與地方分配關系、合理調節地區間財力分配、堅持統一領導與分級管理相結合、堅持整體設計與逐步推進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在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將稅種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以及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分設了國家和地方稅務局兩套征收管理機構,構建起以稅收返還、財力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為核心內容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分稅制是具體安排各級政府收入責任、劃分財政收入的一種制度,主要有四種形式。(1)分稅額,即先按稅法統一征稅,然后將稅收收入總額按一定比例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分割。(2)分稅權,即分別設立中央稅和地方稅兩個稅收制度和稅收管理體系,中央和地方均享有相應的稅收立法權和調整權。(3)分稅率,即按稅源實行分率計征。一般采用兩種方式,一是上下級政府對某一稅基按各自既定比率征稅,二是上級政府對某一稅基按率征稅的同時,代下級政府按其稅率課征并將稅款轉給下級政府(稱之為稅收寄征),在稅法上通常采用地方附加形式。(4)分稅種,即在稅權主要集中于中央的情況下,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分割稅種,形成中央稅、地方稅和共享稅(郭慶旺、趙志耘,2006)。1994年分稅制改革在中央與地方收入責任安排上主要采取了第二種形式(但地方政府沒有稅收立法權)和第四種形式,需要注意的是這次改革雖然稱為“分稅制改革”,但并非局限于處理中央與地方收入責任安排,而是我國財政體制的一次全面改革。

迄今,這一體制已運行了20年之久,總體保持了較好的制度穩定性。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本章旨在對1994年分稅制改革歷程進行系統梳理,探究這次改革的動因、路徑選擇及其經濟影響機理和面臨的制度約束,揭示這次改革的歷史意義和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明確今后我國財政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核心任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渠县| 涞源县| 新郑市| 寿光市| 宁蒗| 阿拉善盟| 蒲城县| 浦城县| 永平县| 临沭县| 雷州市| 桃园县| 台中市| 五家渠市| 义乌市| 太仓市| 延寿县| 柳河县| 昌平区| 当雄县| 修文县| 左贡县| 靖远县| 新津县| 镇安县| 陇西县| 嵊泗县| 资阳市| 金湖县| 彩票| 浮梁县| 竹北市| 徐州市| 金昌市| 凤凰县| 余庆县| 陇川县| 喀喇沁旗| 遵义市| 巴中市|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