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分稅制:問題與改革
- 郭慶旺 呂冰洋等
- 632字
- 2019-11-07 18:20:26
第1章 分稅制改革:規范政府間財政關系
1994年分稅制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財政管理體制的一次制度創新,為科學、規范、合理地處理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對中央和地方政府行為進而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次改革按照“存量不動、增量調整,逐步提高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建立合理的財政分配機制”的原則設計,在財政承包制確定的地方上解和中央補助基本不變、不觸動地方既得利益的情況下,結合稅制改革,對財政收入增量進行了重大調整(陳共,2007;謝旭人,2008),以達到“兼顧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既確保增加中央財力,又不損害地方既得利益,促進國家財政收入合理增長”的總體目標。為此,1994年分稅制改革確立了“理順中央與地方分配關系、合理調節地區間財力分配、堅持統一領導與分級管理相結合、堅持整體設計與逐步推進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在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將稅種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以及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分設了國家和地方稅務局兩套征收管理機構,構建起以稅收返還、財力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為核心內容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
迄今,這一體制已運行了20年之久,總體保持了較好的制度穩定性。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本章旨在對1994年分稅制改革歷程進行系統梳理,探究這次改革的動因、路徑選擇及其經濟影響機理和面臨的制度約束,揭示這次改革的歷史意義和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明確今后我國財政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核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