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兩漢哲學論稿(哲學文庫)
- 葛榮晉
- 1618字
- 2019-11-07 18:19:28
(二)“百家爭鳴”產生的社會基礎及文化背景
“百家爭鳴”的學術局面,出現于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前221年)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基礎和文化背景。
中國哲學是從原始社會的宗教崇拜中逐步孕育出來,經過夏、商、周發展到春秋末期。正是由于幾千年文化的量的積累引起質的突變,才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創造哲學體系的偉大時代。如果沒有長達幾千年的文化積累,“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的燦爛局面,是不會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代。這是“百家爭鳴”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社會基礎。
從春秋到戰國,中國開始由青銅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由于鐵器的普遍使用,加上牛耕、水利灌溉(如鄭國渠等)和農耕技術(如深耕)的改進等,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分工,使知識分子有可能作為獨立的社會階層分化出來,專門從事學術文化工作。夏、商、周奴隸社會是“學術官府”,奴隸主貴族既掌握政治、經濟之權,亦獨占知識、教育之權,沒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士”的階層,私人著書立說也不可能。到了春秋之世,諸侯各國互相攻伐,亡邦滅國不計其數,遂使亡國諸侯、大夫淪為庶民,那些曾為亡國諸侯服務的工匠、醫卜、祝史及樂官等也都向外四散,由“學在官府”變成“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十七年》),相對獨立的“士”階層才有可能出現。老子、孔子、墨子等人都屬于“士”階層,他們打破殷周時期的“學在官府”的局面,大興私人講學之風,著書立說,創立學派,出現了“處士橫議”、“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的生動活潑的學術爭鳴局面。王官之學衰而諸子之學興,這是完全合乎當時歷史發展的一種文化現象。
殷周奴隸社會的土地所有制是“井田制”。全國土地皆屬于天子所有。諸侯、卿、大夫的土地都由天子分封,強迫奴隸耕種。他們對于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這叫做“公田”。他們既不能自由買賣“公田”,亦不能在“公田”的邊界處隨意開墾土地。這種“井田制”是殷周奴隸社會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效率提高,不但使奴隸主在“公田”外驅使奴隸開墾土地,而且自由民也可以去開墾土地,出現了一批自耕農。這種新開墾的土地一律歸私人所有,叫做“私田”。隨著“私田”開墾面積的逐步擴大,有些奴隸主貴族也開始把分封給他們的“公田”變為“私田”,出現了“私肥于公”的現象,即“私田”的數量超過了“公田”,許多奴隸也紛紛逃亡到“私田”上去勞動。于是,占有“私田”的奴隸主,為了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采取地租形式進行剝削,奴隸主與奴隸的關系逐漸變成了地主與農民的封建依附關系。正因為生產關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所以齊國不得不采取“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的肥瘠、多少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賦稅的辦法;魯國也不得不于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即按田畝多少征稅,承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這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根本標志。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上,一部分舊奴隸主貴族和新起的軍功貴族、官僚、商人形成地主階級,而大部分奴隸和平民則轉化為農民和獨立的小生產者,出現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兩個相互對立的新的社會階級。
隨著奴隸制經濟基礎的變化,奴隸制的上層建筑即奴隸制的分封制、世襲制、等級制等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也都走向崩潰和解體。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局面的出現,正是奴隸制上層建筑走向崩潰和解體的反映。在“禮崩樂壞”的現實面前,每一個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不能不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及為它作論證的哲學思想。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是擁護還是反對?是順應歷史潮流還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在如何建立和鞏固封建制度上,不同的學派及其代表人物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提出各種“治國之道”及其理論依據。在分裂和統一的問題上,不同的思想家也都提出了各種方案。于是,各種對立的思潮和流派出現并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