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兩漢哲學論稿(哲學文庫)
- 葛榮晉
- 1828字
- 2019-11-07 18:19:30
(五)小結
本章除了簡要地闡述了原始社會的宗教崇拜外,主要論述了從殷周到春秋時期宗教哲學思想的發展軌跡。
殷周時期的天命神學思想的建構,從思想淵源上,它是由原始社會的萬物有靈、靈魂不死、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觀念發展出來的。不管是殷商的“上帝”觀念,還是西周的“以德配天”思想,雖然二者之間有某些差別,但是都屬于中國奴隸社會的天命神學體系,是奴隸主貴族用以鞏固其統治的思想工具。
從西周末年怨天、恨天、罵天的社會思潮開始,隨著奴隸社會的衰微和人的理性思維的提高,天命神學的胚胎中逐步孕育出無神論思想。從“天德合一”到“民為神主”再到“天道遠,人道邇”的自然主義的天道觀,人的理性精神一步步得到張揚,從天命神學的蒙昧主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春秋時期,在同天命神學的辯論中,思想家們開始探討和思考宇宙本原問題,并且試圖以“陰陽”、“五行”、“氣”和“水”的觀點加以說明;在思維方式上,他們在充滿著各種矛盾的社會大變革中,也提出了“物極必反”和“和同之辯”的辯證法命題。這些哲學觀點,雖說是片斷,尚未構成嚴密的思想體系,但卻為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準備了思想資料,成為其前奏曲。
根據近年關于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資料,我們發現在他們之中還保留有原始社會的多神崇拜的遺跡。如東北鄂溫克人崇拜風神、雨神、火神、山神。云南納西族信仰多神,認為日、月、星辰、山、水、風、火皆有神靈。怒江傈僳族相信山有山鬼、水有水鬼、樹有樹鬼、家有家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由鬼神主宰的。摩梭人崇拜鬼神,認為天、地、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水、火等皆有神靈,還保留有口耳相傳的頌歌。布朗族認為谷物有谷魂,社神被稱為“胎貫”,也在祭祀之例。
中國有些少數民族至今仍殘存著圖騰崇拜的習俗。鄂溫克人認為熊是他們的祖先,稱公熊為“合克”,稱母熊為“鄂我”,以熊為他們的圖騰。臺灣高山族以蛇為民族的圖騰。傈僳族以虎、魚、熊、蛇、鼠為氏族標記,紅河黃苦聰人以鳥為氏族的圖騰。瀘沽湖摩梭人在神秘的三十二個圖畫文字中,保存有關鷹、鳩、虎、豬、馬等動物圖騰的符號,反映出他們圖騰崇拜的遺跡。拜自然多神,以各種祭祀求神靈保佑。
由于原始人思維的幼稚性,他們往往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本氏族的標志,視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加以崇拜。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兩方面證明,這種圖騰崇拜在原始社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宗教崇拜。
原始人不能理解人的身體結構和夢境,以為人的精神是可以離開人的身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我國近年的考古發現,證明“靈魂不死”觀念在遠古時代是普遍存在的。“祖先崇拜”是從“圖騰崇拜”和“靈魂不死”觀念中推衍出來的,考古發現和神話傳說,都證明“祖先崇拜”在原始社會也是普遍存在的。
西周初年的統治者基于鞏固周王朝的需要,在總結殷亡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德配天”思想。它既是殷商“王權神(天)授”思想的繼承,又以“敬德保民”為內涵的“德”的思想糾正了殷商天命(帝令)的絕對權威,強調人的道德力量,這對于張揚人的理性精神和推動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西周末年,隨著奴隸制的衰敗,出現了一股怨天、恨天和罵天的社會思潮,這在《詩經》中已有充分地反映。這一社會思潮雖未從根本上否定天命鬼神和祖先崇拜,但它卻動搖了天命鬼神的權威,孕育著無神論思想的萌芽,是春秋時期無神論思想的理論先聲,在有神論向無神論的嬗變中,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左傳》中,大量保存有“民為神主”的思想的資料?!懊駷樯裰鳌彼枷氲奶岢?,標志著“民”與“神”地位的根本轉換。它雖未完全擺脫“以德配天”和“天德合一”的模式,但它充分肯定了“民”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巨大作用,應當加以肯定。
子產的“天道遠,人道邇”,晏嬰的“天道不諂,不貳其命”和范蠡的“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的思想,都是自然主義天道觀的不同表述。它標志著殷周天命神學向無神論轉變的完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氣”是中國古代用以標志宇宙本原的重要哲學范疇。以“氣”的觀念說明宇宙本原,最早當推西周末年的伯陽父。在《左傳》和《管子》中,雖保留有氣本論的思想資料,但還比較零碎,尚未構成系統的氣一元論。盡管如此,在天命神學占據主導地位的春秋時期,它仍是一種進步的哲學思想。
《管子·水地》篇提出的水本論思想,較之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觀點要系統得多。它是從水與天地萬物、水與人的關系兩方面進行論證的。水本論雖是一種原始的自發的本原論觀念,但它卻是中國人探索宇宙多樣性的統一物質基礎的一次偉大的嘗試,值得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