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代序
走向教義學的刑法學

《教義刑法學》是一門為刑法專業法學碩士研究生開設的刑法課程,以講授刑法總論,尤其是犯罪論為主。本課程的預設前提是:聽課的同學已經在本科階段系統地學習過刑法,通常是一學年的刑法,包括刑法總論與刑法各論。同學們已經在本科階段聽過一次刑法課了,那么,為什么在研究生階段還要再聽一次刑法課呢?概言之,研究生的刑法課程與本科生的刑法課程之間,在內容上究竟存在什么區別呢?這里涉及本科生與研究生在培養目標上的差異,故有必要略加說明。我認為,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區別在于博與專。

本科生階段是打基礎,廣泛地學習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知識,因而本科生的刑法課程以講授基礎性質的刑法知識為主。而研究生階段是攻讀專業,所謂術業有專攻,因而對刑法知識要有更為專深的掌握,并且從學習向研究轉變,從知識向學術轉變。假設所有刑法知識的總量為100,同時假設一名刑法教授應該掌握的刑法知識是100%,那么,大體上而論,一名本科生應該掌握的刑法知識是30%,一名碩士生應該掌握的刑法知識是50%,一名博士生應該掌握的刑法知識是70%,一名副教授(包括博士后)應該掌握的刑法知識是90%。應當指出,這里的“是”是“應當是”而不是“實際是”。當然,刑法知識是一個變量或者說是增量,它不是一種“死”的知識而是一種“活”的知識。

本科生以學習為主,基本上是知識的消費者,還談不上對知識增長有所貢獻。而研究生已經開始從學習轉向研究,因而開始從知識的純消費者轉為偶爾的生產者。從理論上來說,學者是知識的主要生產者,尤其是博士論文對知識的增長貢獻較大,因為博士生思想活躍,極具創新欲望。而有些人一旦評上教授,就喪失了學術的創新能力了。

那么,學習與研究之間存在什么差別呢?從本科生到研究生,角色如何調整?我認為,這里面有一個對學術性的理解問題。因為研究是指從事學術研究,那么什么是“學術”呢?我們經常說,這篇論文寫得差,那篇論文寫得好,這里的“差”與“好”如何區別呢?我認為,這種區別就在于是否具有學術性以及學術含量的大小。

學術性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標準,我試圖用文學性來加以比喻,因為文學性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我們說中學生的作文與文學作品是有區別的,其中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具有文學性。對于文學性的有無與高低,我們無法從理論上進行界定,就用魯迅在《秋夜》一文中的第一句話來加以說明。第一句話是什么呢?第一句話是:

句1:“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是一句頗具文學性的描寫。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句廢話。那么,這句話的文學性體現在什么地方呢?我們在上面這句話的基礎上,可以改寫出以下兩句話:

句2:“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棗樹。”

句3:“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有兩株樹,兩株都是棗樹。”

我們比較一下上述三句話之間的區別。從提供事實性信息來說,上面三句話提供的信息都是一樣的:窗外有兩株棗樹。從這個意義上,句2最為簡潔,句1確實是一句廢話。但句2的信息只限于事實性,沒有任何其他人文性信息,所以句2不具有文學性,可以用于說明書之類的文體。而句3則在表述事實以外,增加了一點文學性,即單調生活的情緒溢出,“兩株都是棗樹”多么單調。為什么不是“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是桃樹”呢?由此可見,作者已經不限于在表述事實,而在于通過對一個事實的描述渲染某種情緒。當然,句1在渲染情緒上遠遠強于句3, “兩株都是棗樹”是同時說出的,而“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則是先后說出。同時說出(都是)與先后說出(也是)有什么不同?當說“兩株都是棗樹”的時候,聽這句話的人同時獲得兩株棗樹這一信息,雖然有“都是”這一句式,稍微泄露出一絲單調情緒,但仍然接近于句2。而當說“一株是棗樹”的時候,聽這句話的人根據一般的心理預期,就會認為另外一株不是棗樹。因此,當說出“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時候,有些出乎意外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句制造了一個懸念,第二句抖了一個包袱。因此,句1不僅具有文學性,而且已經出現了戲劇性。這句話的效果在于吸引聽者參與其間,從而引起共鳴。如果遽然說出“兩株都是棗樹”而不是漸次說出“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讀者將無法體味那種站在后園里緩慢轉移目光,逐一審視兩株棗樹的況味。這難道不是文學性嗎?魯迅先生不愧為大文豪。

文學是以語言表達某種觀點,其特點是將抽象的觀點通過具象的情節刻畫出來。比如,表達單相思的戀情,一個單相思的人大喊大叫“我痛苦啊,我要自殺”,這肯定不是文學;但《詩經·國風·周南》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時候,文學性就出來了:輾轉反側,晚上被相思的痛苦折磨得睡不著覺,在床上翻來覆去,其相思的戀情躍然紙上。抽象的相思戀情通過輾轉反側這一具體動作活生生地表現出來。當然,因為單相思而睡不著覺,這樣的表達雖然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但是比較俗氣。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會這么說,因為太通俗,因而也就太庸俗。

我們再來欣賞一首現代詩人戴望舒的詩,同樣是表達相思的戀情。戴望舒流傳甚廣的是一首題為《雨巷》的朦朧詩,據說詩中的丁香確有其人,戴望舒還為她自殺過,但終究就此別過,有情人未成眷屬。戴望舒有這樣一首詩:

煩憂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這首詩的好,我就不說了,大家可以去體會,尤其是這首詩所表達出來的相思之情與輾轉反側的差別應當是十分明顯的吧。

還是從文學性回到學術性。在學術概念的界定當中,首先涉及科學的概念,學術與科學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我以為,學術與科學具有基本相同的含義,但科學與學術又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一般在自然科學中更多地采用科學一詞,而在人文哲學領域,盡管也有社會科學的提法,但社會科學之科學顯然不同于自然科學之科學,盡管近代自然主義與實證主義思潮曾經侵入人文哲學領域。在人文哲學中,更多地采用的是學術一詞。那么,如何界定學術呢?我以為,對于學術的把握應當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學術區別于政治。

學術經常與政治相對應,學術獨立、學術自由就是防止政治干預學術。但學術又經常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往往離不開政治,甚至學術在很多情況下是為政治服務的。應該說,學術與政治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遵循的是不同的規則。學術是一種說理性的精神活動,而政治作為一種權力的運作,它以暴力為后盾,在專制社會里,政治往往是強詞奪理的。即使是在民主政體之下,學術也不應該淪為政治的奴婢,而應當保持與政治的一定區隔,這樣才能使學術與政治各得其所。

第二,學術也區別于思想。

盡管學術當中包含思想,但思想性與學術性又是有所不同的。有些思想是學術,但有些思想并不是學術。孔子的《論語》是思想,但不是學術。毛澤東思想當然是思想,除《矛盾論》、《實踐論》等論文具有學術性以外,大多是思想而不是學術。馬克思的《資本論》則是思想與學術的完美結合,該書從社會細胞——商品切入,抽絲剝繭地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致剖析。在某種意義上說,思想是學術的內容,學術研究一定追求思想性。但我們也不能把學術與思想完全等同起來,而是要看到兩者之間的差別,可以說,思想性只是衡量學術的一個指標,而不是唯一的指標,我們一定要尊重學術自身的規律。

第三,學術還區別于技術。

技術是一種技能,具有實用性,而學術不具有直接的實用性,屬于論證的范疇。當然,法律的制定及適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技術性,例如立法技術與司法技術等,尤其是司法技術更是十分豐富的,在法學研究中也往往以此為研究對象。但是,并不能由此否認學術與技術之間的區別。因為技術本身不具有學術性,但對技術的研究可能是具有學術性的,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學術與技術的區別就在于技術僅僅是一種技藝,而學術是一種說理,是一個論證過程,更是一個知識體系。

第四,學術更區別于宗教。

宗教是一種信仰體系,宗教信仰一旦形成,會對人的思想形成某種禁錮,并且不容異見,不能置疑。而學術是可以批評的,當然也可以反批評。學術不是自說自話,必須能夠引起討論,可以傳承。因此,現在往往把引證率作為學術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一篇論文具有較高的引證率,無論是肯定性引證還是否定性引證,都表明這篇論文引起了較大社會反響,具有較高的學術關注度。當然,現在的自然科學還引入一個概念,稱為影響因子,這是對刊物的評價,類似于我們的核心刊物與非核心刊物的區別。在影響因子較大的刊物發表論文,這篇論文的學術影響力也會較大。如此等等。這里還應當指出,學術不同于宗教,但對宗教的研究卻是一種學術;而且,在法學研究中可以吸收對宗教的研究方法,例如把法條視為一種信條的教義學方法。

以上我們討論了學術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獨立性、說理性、反思性等。那么,如何做學術呢?這個問題和你如何寫詩、如何作文一樣,實在是不好回答。簡單地說,所謂做學術就是用一些材料來證明一個觀點,這個觀點是論點,這些材料是論據。這個意義上的做學術,就等同于如何寫論文。學術成果當然需要通過寫作表達出來,但學術又不完全是寫出來的,寫作只不過是學術的表達形式,在寫作之前必須進行學術研究,通過學術研究獲得學術成果,包括思想、觀點等,然后才把學術成果表達出來。因此,從事學術是指研究與表達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同樣重要。

我在《刑事法學研究叢書》的總序參見陳興良:《書外說書——陳興良序跋集II》,35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中,提出了學術功底、問題意識、研究方法這樣三個與學術緊密相關的問題,其中,我以為問題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做學術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質疑問題、把握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在總序中倡導小題大做。小題大做不僅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寫作方法。尤其是學術入門者,必須從小題大做做起。具有相當的學術積累以后,才能有鴻篇巨制。

那么,什么是小題大做?為什么小題大做應當成為學術入門者的一種研究方法呢?我舉一個例子,有位歷史學的博士生要寫一篇博士論文,其研究方向是古羅馬社會制度。如果以“論古羅馬社會制度”為博士論文題目,那么別指望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因為古羅馬社會制度這樣的題目太大了,非一篇博士論文所能容納。后來,縮小一點,博士論文題目改為“論古羅馬軍事制度”,這個題目雖然小了一些,但還是不好掌握。再縮小,博士論文題目改為“論古羅馬的軍銜制度”,這個題目大小合適:軍銜制度是軍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可以探究古羅馬軍事制度的特性。經過進一步研究,再把題目縮小,最后將博士論文的題目定為“論古羅馬軍隊的徽章”。而徽章是軍銜的一個標記,它比軍銜制度包含的內容還要小,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小題。這個小題可以大做:通過徽章的質地可以研究古羅馬的制造業;通過徽章的造型可以研究古羅馬的藝術;通過徽章的類型可以研究古羅馬軍隊的等級制度,如此等等,足以以小見大。實際上,徽章只不過是一個切入點,通過它透視整個古羅馬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

博士論文的題目大小,往往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學術研究的深入程度。我在1988年答辯通過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共同犯罪論》(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屬于刑法教科書的一級標題,因為當時我國關于共同犯罪的研究剛剛起步,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以此為題還是可行的。近年來對于共同犯罪的研究不斷深入,這從博士論文的選題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來。例如,2007年出版了《論共犯與身份》(閻二鵬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的博士論文,屬于刑法教科書的二級標題。2008年出版了《共犯的處罰根據》(楊金彪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的博士論文,屬于刑法教科書的三級標題。2009年出版了《誘惑偵查論》(金星著,法律出版社,2009)的博士論文,誘惑偵查也稱為陷阱理論,一般在教唆犯中論及,因而屬于刑法教科書的四級標題。

小題大做當然是有難度的,關鍵是能否以小見大,如果不能以小見大,而是以小見小,那么就是小題小作而不是小題大做。做學問難在入門,而入門又難在選題,只有選好一個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才有學術可言。這里還應當指出,我們現在的博士論文基本上都不是論文,不具備論文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沒有命題與論證,也就是缺乏論文的“骨髓”與“皮囊”劉南平:《法學博士論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談我國法學研究流弊》,載《中外法學》,2000(1)。。現在的博士論文更多的是當做專著甚至是教科書來寫的,其學術性大打折扣。

我們這門課程講授的是刑法教義,可以說是教義學的刑法學,簡稱為教義刑法學。刑法教義是我們主要講授的內容,這里的教義性就意味著刑法的學術性。只有掌握了刑法的教義學,才能踏入刑法學的理論殿堂,慢慢走上刑法的學術研究之路。因此,可以把我們這堂課的中心思想歸納為以下這句話:

走向教義學的刑法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莱市| 瑞昌市| 辽宁省| 明光市| 乌海市| 施甸县| 云霄县| 台北县| 荔波县| 七台河市| 祁连县| 抚顺市| 武宣县| 望都县| 定陶县| 两当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兴业县| 宁津县| 淄博市| 塔城市| 那曲县| 滕州市| 腾冲县| 法库县| 平安县| 英山县| 军事| 原阳县| 西吉县| 合肥市| 新兴县| 芦山县| 格尔木市| 杭锦后旗| 阜阳市| 古丈县| 巴林右旗| 海口市| 潜山县|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