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儒學統治:既得利益抵制社會變革的典型事例(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 劉緒貽英文原著
- 885字
- 2019-11-29 18:31:07
儒學
我們現在所說的六經或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春秋》和《易》。這些書的存在都早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而且
以六藝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不過孔子卻是以六藝教一般人之第一人……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使學術民眾化的,以教育為職業的“教授老儒”。
孔子是否刪訂過六經,也意見不一。但不管怎樣,六經逐漸與孔子聯系得如此緊密:只要人們一提到六經,就意味著孔學或儒學,反之亦然。
六經之外的另外兩部經書《論語》和《孝經》,在更晚的時候也被當作儒學著作。這兩部書是由孔子的弟子或后來的儒生記錄和收集的有關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去世后的繼承者據說是曾子,曾子的繼承人則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子思死后接著就是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前221),儒學衰落了。
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于威[王]、宣[王]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
這些人的著作也被當作儒學,不過荀卿既被認為是儒家,也被認為是法家。
從孔子時代一直到戰國、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和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初年,儒學都只是當時在中國爭奪統治地位和普及權的眾多流行學說中的一種。
自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用董仲舒之策[約在公元前136年]:“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于是中國大部分之思想統一于儒,而儒家之學,又確定為經學。自此以后,自董仲舒至康有為(1858—1927),大多數著書立說之人,其學說無論如何新奇,皆須于經學中求有根據,方可為一般人所信受。經學雖常隨時代而變,而各時代精神,大部分必于經學中表現之。自孔子至淮南王(死于公元前122年)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至康有為則經學時代也。
確實曾有過一些學者想要擺脫這種思想的束縛,但是他們的努力都沒能達到導致一個真正的變革的程度。這種現象是怎么產生的呢?它與人性有什么聯系?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從分析既得利益對社會變遷的阻礙著眼來回答這些問題,是本書的主旨。換句話說,本書將揭示中國的統治階級是如何從漢代直到清朝通過對儒學的各種解釋和保護來獲取并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的,而不是要把儒學本身作為一套思想體系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