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儒學

我們現在所說的六經或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春秋》和《易》。這些書的存在都早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關于誰是六經的作者,持不同觀點的兩派學者之間的爭論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一派認為是孔子,而另一派認為是周公。約從30年前開始,在胡適的鼓勵下,一批現代學者在顧頡剛的領導下對中國古代歷史進行了一番相當有分量的研究。他們的大多數結論得到廣泛的承認。他們發現,六經是結集起來的、孔子以前就有的古代零星文學作品、政府報告和文書、禮儀記錄以及卜辭等。見錢玄同:《論說文及壁中古文經書》,見顧頡剛編:《古史辨》第1冊(譯者注:原書用北平普世書局1926年版,中譯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版查正。下同),中編,242頁。,而且

以六藝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不過孔子卻是以六藝教一般人之第一人……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使學術民眾化的,以教育為職業的“教授老儒”。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譯者注:原書引自北平:亨利·維奇1937年版的德克·博德英譯本,中譯引自中華書局1984年版,下同),上冊,第1篇,第4章,68~70頁。

孔子是否刪訂過六經,也意見不一。但不管怎樣,六經逐漸與孔子聯系得如此緊密:只要人們一提到六經,就意味著孔學或儒學,反之亦然。顧頡剛發現孔子與六經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是漢代儒生們努力的結果。見羅根澤編:《古史辨》第4冊(譯者注:原書用北平普世書局1933年版,中譯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版查正。下同),“顧序”,xi頁。

六經之外的另外兩部經書《論語》和《孝經》,在更晚的時候也被當作儒學著作。這兩部書是由孔子的弟子或后來的儒生記錄和收集的有關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這里引用浩繁的有關誰是《論語》和《孝經》作者的爭論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根據現代學者們的觀點,《論語》作為一部專著而得名,可能開始于漢武帝時期的孔安國用它來教他的弟子。參見孫世揚:《論語考》,見羅根澤編:《古史辨》第4冊,上編,89~94頁。而《孝經》無疑是漢代的儒生所作。參見錢玄同:《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見顧頡剛編:《古史辨》第5冊(譯者注:原書用北平普世書局1935年版,中譯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重印版查正。下同),上編,70~80頁。

孔子去世后的繼承者據說是曾子,曾子的繼承人則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子思死后接著就是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前221),儒學衰落了。

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于威[王]、宣[王]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司馬遷:《史記》(譯者注:原書用上海同文書局1885年版,中譯據岳麓書社1988年版查正。下同),卷121, 869頁。

這些人的著作也被當作儒學舊式學者們認為曾子與《孝經》的寫作有關,而且曾子和子思還是《四書》中《大學》和《中庸》的作者。但是現代學者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只承認曾子可能與《中庸》一部分的最初寫作有關。見羅根澤編:《古史辨》第4冊,上編,141~184頁。,不過荀卿既被認為是儒家,也被認為是法家。

從孔子時代一直到戰國、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和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初年,儒學都只是當時在中國爭奪統治地位和普及權的眾多流行學說中的一種。

自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用董仲舒之策[約在公元前136年]:“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于是中國大部分之思想統一于儒,而儒家之學,又確定為經學。自此以后,自董仲舒至康有為(1858—1927),大多數著書立說之人,其學說無論如何新奇,皆須于經學中求有根據,方可為一般人所信受。經學雖常隨時代而變,而各時代精神,大部分必于經學中表現之。自孔子至淮南王(死于公元前122年)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至康有為則經學時代也。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485頁。

確實曾有過一些學者想要擺脫這種思想的束縛,但是他們的努力都沒能達到導致一個真正的變革的程度。這種現象是怎么產生的呢?它與人性有什么聯系?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從分析既得利益對社會變遷的阻礙著眼來回答這些問題,是本書的主旨。換句話說,本書將揭示中國的統治階級是如何從漢代直到清朝通過對儒學的各種解釋和保護來獲取并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的,而不是要把儒學本身作為一套思想體系來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华蓥市| 赣榆县| 本溪| 静乐县| 嘉兴市| 崇文区| 久治县| 日土县| 芮城县| 安阳县| 鄯善县| 长治县| 武鸣县| 威远县| 彰化县| 通江县| 如皋市| 朔州市| 黄陵县| 枣强县| 固原市| 随州市| 阳泉市| 磐石市| 阳朔县| 江永县| 太谷县| 黔西县| 全南县| 保山市| 通州市| 昌宁县| 自治县| 高邑县| 宜城市| 南木林县| 开远市| 宁河县| 海宁市|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