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活動的效率(修訂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 郭湛
- 3628字
- 2019-11-29 18:32:52
一、效率:從物質運動到人的活動
人的活動是物質運動的高級的、特殊的形式。它的許多要素和關系從本體論的意義上都可以上溯到一般的物質運動,從而把人的活動歷史地看作物質運動演化鏈條上的一個環節。人的活動效率正是這樣的一種要素或關系。就最一般的意義而言,任何形式的物質運動,包括其發展、變化,相對于某個特定的目標狀態,都有某種效率關系存在。如果這個判斷是能夠成立的,或者至少是不能被推翻的,那么,在由物質、運動概念引出的唯物主義本體論哲學范疇體系中,毫無疑問應該有運動效率即一般效率概念的一席之地。
對于特定的物質運動來說,所謂效率(efficiency)是其特定的結果與導致該結果的特定過程之間的關系,即其所實現的與所耗費的二者之間的比率。物質運動歸結起來無非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時間和空間形式的轉化,效率表征在這些轉化之前所耗費的各種要素的總量與轉化之后所實現的要素系統總量的關系。因之,可以將物質運動的效率看作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時間和空間形式轉化的有效性比率。從這個意義上講,愛因斯坦的質能相關公式E=mc2所表示的是一定質量的物質釋放能量的最高效率。
恩格斯指出:“運動,就它被理解為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說,涵蓋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直到思維。”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各種物質運動形式大致排列如下: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物運動、社會運動、思維運動。各種物質運動形式都存在特定的有效性的比率即效率問題。
對物質運動的效率分析的起點應當是速度概念。速度是一個應用范圍相當廣泛的概念,在上述各種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中,毫無例外地都在某種意義上存在速度問題。我們知道,速度概念的最初的、最基本的含義,是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通過的距離。作為描述物體運動的方向和位置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表示物體的位置移動與所用時間的關系,因而是這種運動的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的量的比率。
空間和時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并非外在于物質運動的空洞的框架。機械運動的空間和時間比率,是這種物質運動本身的狀態和關系。運動速度即物體所通過的空間與為此而持續的時間的比率,其實就是一種運動的效率關系。當然,即使在最簡單的機械運動中,運動的物體所實現的也不僅僅是空間位置的變化,所耗費的也不僅僅是時間,因而不能把機械運動的效率關系完全等同于時空比率關系。
對于人造的機械系統來說,通常意義上的效率指的是其機械效率和熱效率等。所謂機械效率是一種機械在工作時輸出能量與輸入能量的比值,而熱效率則是熱力設備中所獲得的有效能量與所消耗的熱量之比。熱、光、聲、電磁等形式的物質運動屬于物理運動,這些種類的物質運動的效率問題同樣是明顯的。在化學運動中,化學反應、化學變化的速度,反應和變化前后物質的量和質的關系,都可以從效率的意義上加以分析。至于生物運動領域,效率關系的表現就更為復雜多樣。各種生物的繁殖率、生長速度、生存方式、反應能力或生存技能等等,都包含著某種效率關系在內。
社會運動作為人類的生存方式,是人的活動的客觀的、物質的方面。思維運動作為以人腦為物質器官的運動,則是人的活動的主觀的、精神的方面。社會運動和思維運動就其是人的活動而言是主體的運動,與純客體的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和生物運動有質的不同,因而與不同的物質運動形式相關的運動效率也有質的區別。
在復雜的、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中包含著簡單的、低級的物質運動形式,但不能將復雜的、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歸結為簡單的、低級的物質運動形式。同理,在復雜的、高級的物質運動的效率關系中包含著簡單的、低級的物質運動的效率關系,也不能據此將各種物質運動形式的效率關系歸結為簡單的、低級的物質運動形式的效率關系。例如,在人類的社會運動和思維運動中,都存在著運動速度這種效率形式,然而這僅僅是其中的一種效率關系,并非這些運動效率的全部內容。
物質運動形式越復雜、越高級,其中所包含的內容就越豐富、越具有系統性。與之相應,物質運動的效率也就越來越具有豐富的內涵,成為多向度的范疇。隨著物質運動效率由位移速度這種單一的規定性,向包括速度在內的多種規定性及其系統聯系的過渡,在人的活動的層次上達到了物質運動效率的最高級的表現。而且,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所使用的工具系統作用于自然物,使一般自然物的運動效率、人造的工具的工作效率同人本身的活動聯系在一起,從而有了與原來自然的或自在的狀態不同的性質。
各種物質運動形式,尤其是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作為復合的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造成多方面的運動結果,其有效性是多值的,在許多方面表現出來。人們對于各種物質運動的效率,一般來說只重視與人有關系的方面,并以此為原則在活動中作出選擇,這也許可以稱之為效率認識中的人擇原理。人作為認識的主體與客觀事物的效率狀況的關系,屬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認識關系,它是以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實踐關系為基礎的。隨著人與世界的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物質運動具體形式的效率與人的活動發生關系。人類的活動總要借助于物,并且作用于物。作為活動的工具和對象的物,由于人的運用或作用而進入人的活動的效率關系之中。
綜上所述,不妨對各種物質運動形式的效率大致作如下的分類:(1)無生命的自然物的運動效率,(2)自然界的生物的運動效率,(3)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性的人的運動效率,(4)人造物特別是機器的運動效率。
無生命的自然物的運動包括了自然界的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和化學運動的各種形態。這些自然物的各種形態,在生物和非生物的劃分中,當然屬于無生命的存在物。但這類存在物僅指未經人改造或創造的自然物,而與無生命的人造物相區別。自然界的生物是指不包括人在內的整個生物界,這一類存在物和第一類自然物合在一起統稱自然界。人從其自然屬性上看,當然也屬于自然界、生物界、動物界,但從其社會性和能思維的特性上看,人又是具有自己獨特的質的活動主體,本質上不同于其他自然物、生物或動物。無論社會運動或思維運動,都屬于人的運動即人的活動。
人造物是人以自己的活動造成的存在物,是人在自然存在物的基礎上所做的改造或創造的產物。人造物的原料和原型均與前三類物質形態有關。例如,機器既可以是對無生命的自然物的某種模仿,也可以是對自然界的生物的模仿,還可以是對人自身的器官乃至整體的模仿。借助這種結構上的模仿來追求特定的功能作用,人造物集中地再現了前三類物質運動,可以單項或綜合地獲得那些種類物質運動的效率。
研究各種物質運動形式在效率上的關系,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由上述分類可見,第一和第二類自然物質運動在進入人的活動范圍以后,是作為人的活動的對象、客體而發生作用的。第四類人造物特別是機器,既是人的活動的物化結果,又是人繼續活動的對象、客體或借以作用于對象、客體的中介手段。在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包括上述四類物質運動的復雜的相互作用中,無生命的自然物的運動效率、自然界生物的運動效率、人造物特別是機器的運動效率,都與人的運動即活動的效率密切相關。
對于這個道理,中國古人早就有所領悟和闡述。戰國末期荀子的一段話是頗有代表性的,他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img alt="《荀子·勸學》。"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9CDDF/14676542805843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12696-AKJBL77QRVVBJyKyP12kiP0MkTvMwD4N-0-abc96e4a9343574174285717dfbdc2d2">幾個看似信手拈來的生動事例,涉及到了無生命的自然物、自然界的生物、人造的機械同提高人的活動效率的關系的各個方面。人作為生物個體的確并無特異之處,聰明的人之所以有較高的活動效率,不過是因為善于利用自然物和人造物來增強自己能力,使物的運動效率為我所用而已。
總之,從唯物主義本體論的意義上講,效率是物質的運動所固有的,它表征的是在物質的運動中所實現的與所耗費的之間的比率關系。人的活動作為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同樣包含著運動的效率關系,人的活動效率是一般物質運動效率的特殊表現。人的活動效率來自于自然界物質運動效率的演化,本質上又不同于普通自然物的運動效率,但在自己特定質的層次上仍然與自然物的運動效率相聯系。這種聯系不僅在于人作為高級物質形態包括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運動形式,而且在于人的活動以自然物為對象并變革自然物,由此造成人工的活動對象和活動手段即工具或機器系統。在所有這些形式的物質運動及其相互作用中,都存在著運動效率問題,而其核心就是人的活動及其效率。
依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我們看到,最簡單的人的活動只與自身有關,或者主要與自身有關,因而其活動效率亦即人自身運動的效率。稍為復雜些的是有活動對象的活動,這時人的活動效率不單與人自身的運動效率有關,而且與人活動的對象的運動效率有關。更復雜的是借助中介(工具)系統作用于對象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效率涉及活動的主體、中介和客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效率關系。只有在物質運動各種基本形式普遍聯系和發展、演化的總背景之下,才能進一步揭示人的活動效率的本質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