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1978年12月18日開幕,到12月22日結束,會議只開了5天。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副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云、汪東興出席了會議。這次中央全會受關注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全國代表大會。
1978年12月18日上午,華國鋒在開幕講話中提出了全會的三項任務:討論工作重點轉移問題,審議通過農業、農村問題的兩個文件,討論人事問題和選舉成立中紀委。開幕會結束后,代表們按照安排,用2天時間看文件,3天分組討論發言。與會代表們發言的內容,一是對中央的決定發表意見,二是繼續提出歷史遺留問題和揭發批評幾位犯錯誤的同志,另外還要對中央工作提出建議。
1978年12月22日晚,全會召開閉幕會,原則通過了關于農業、農村問題的兩個文件和1979年、1980年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通過了全會公報。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
在人事安排方面,增選陳云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增選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采取臨時措施,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勛、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九人為中央委員。將來提請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對這一增補手續予以追認。
在機構設置方面,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全會選舉陳云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鄧穎超為第二書記,胡耀邦為第三書記,黃克誠為常務書記,王鶴壽等為副書記,并選舉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常務委員和委員。
會議形成的文件中,意義最深遠的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我們可以摘錄公報中的部分關鍵內容一窺改革起點的政治共識。
全會決定,鑒于中央在二中全會以來的工作進展順利,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已經基本上勝利完成,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從一九七九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會議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于集中,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應該著手大力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把它們的大部分職權轉交給企業性的專業公司或聯合公司……
全會提出了當前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經濟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所有權和自主權必須受到國家法律的切實保護;不允許無償調用和占有生產隊的勞力、資金、產品和物資;公社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
會議認為,過去那種脫離黨和群眾的監督,設立專案機構審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極大,必須永遠廢止。
會議高度評價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認為這對于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可以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既有全局性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有具體領域的改革規劃;既有現實問題,也回答歷史認識爭論。從具體措施看,權力下放問題到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講,人民公社則早已遠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當然也帶有很多歷史的局限性,例如會議依然認定不準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全會提到的具體措施在隨著實踐不斷修正完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遠遠超越了會議內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