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只有當我們把鏡頭聚焦當年,才能明白這次會議在當年的石破天驚的巨大影響和歷史作用。
會議后,1978年12月28日胡耀邦在中共中央黨校的即興講話中告訴聽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的發言簡報估計有150多萬字,相當于兩部《紅樓夢》,近三部《三國演義》。胡耀邦告誡中央黨校學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只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搞四個現代化”, “中央不再搞什么運動了,這個決心下定了”,因為“我們確實太落后了”。現場沸騰。
我們今天可能難以想象,當時一句“中央不再搞什么運動了,這個決心下定了”對很多人意味著整個觀念體系的顛覆。對個人如此,同時也昭示著中國毅然決然地翻開了新篇章。所以在評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時,人們常用的描述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撥亂反正”。撥亂反正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現了在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事實上就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各方面撥亂反正的前提和先導。在今天看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不是作出什么具體決定,而是沖破了禁錮人們幾十年的思想束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強調要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的功績。中國人民終于沖破了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嚴重束縛,回歸到了實事求是的正確的思想路線上。要知道,在顛倒黑白的“文化大革命”中,多少人僅僅因為說出常識而受盡迫害。“兩個凡是”這樣違背常識的錯誤竟要斗爭一年之久,可見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常識是怎樣的稀缺資源。人會犯錯誤,在今天看來,這是多么簡單的常識,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承認了。
第二,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這是整個國家發展路徑的轉折。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就要求各項工作必須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中共八大確定要以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為主要任務。這以后的一系列失誤的原因就在于背離了八大路線,搞“以階級斗爭為綱”。
這種背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達到了頂峰。甚至一句莫名其妙的政治演繹就可以推翻關系國民經濟的重大生產規劃。據于光遠回憶,“文化大革命”期間,在我國與美國談判進口彩色顯像管的過程中,對方為了表示友好,贈送了一個造型為蝸牛的精美工藝品。江青就認為這是對中國發展速度低的諷刺,說美帝國主義用這個辦法來嘲笑中國的經濟像蝸牛那樣爬行,對內嚴厲責怪我國的談判代表接受這樣的禮物,對外退回禮物,向美國方面提出抗議。這種無聊的爭論結果使我國電視工業的發展延遲了許多年。鄧小平第一個堅定地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從此再沒有人能否認經濟建設是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正確性。
第三,實現了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這是意義最深遠的轉折。一大批老一輩革命家重新回到黨中央的領導崗位。老一輩革命家對中國發展進程的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在事實上建立起來,新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有了組織上的保證。中國開始按照鄧小平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規劃的宏偉藍圖建造新的大廈。今天,每每回憶改革開放,人們首先想到的人就是鄧小平。從“包產到戶”到批示“傻子瓜子”問題“不要動他”,從設立經濟特區到開發浦東,圍繞這個老人的改革開放故事由此展開。不可否認,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很多問題上,當年的中國毫無經驗。但是鄧小平相信人民追求生活改善的強大動力,允許群眾自主進行組織創新和制度探索,億萬人民在思想解放后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唯有鄧小平這樣的時代偉人才有魄力一次次打破條條框框,賦予探索中的改革實驗以合法性。“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了一條中國道路。
第四,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全會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文化大革命”前遺留下來的某些歷史問題。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天安門事件”的錯誤文件。審查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人所作的錯誤結論。十年動蕩造成的大量冤假錯案自上而下逐步得到糾正解決。彌合了歷史傷痕,安定團結、向前看才真正有了可能。

鄧小平、陳云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第五,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決定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強調黨中央和各級黨委要加強集體領導。在人民內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實行民主方法,不能采取壓制、打擊手段。必須堅決保障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這一點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第六,決定實行改革開放,啟動農村改革的新進程。全會提出要注意解決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失調問題。全會認為,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整體來說還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才能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當然,歷史走到今天,我們有更具說服力的辦法證明這次會議的偉大。最明顯的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全體人民生活條件得到顯著可觀的根本性改善。1978至1984年,國民收入的年增長幅度為8.3%,而1984至1987年則達到10.5%。盡管在此期間人口也在高速增長,但人均國民收入的年增長幅度仍然達到9%,明顯地高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同期增長幅度。如果要訴諸數字,我們可以做出無數漂亮的表格。但是數字代替不了感受。中國由一個影響力微小、隔絕于世界體系的國家轉變為公認的大國,這個事實是改革開放最好的詮釋。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功勛不可磨滅。
中國由一個影響力微小、隔絕于世界體系的國家轉變為公認的大國,這個事實是改革開放最好的詮釋。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中國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中華民族創造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中國共產黨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也是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端正指導思想,前所未有地認識到法治建設和民主建設的重要性。30多年來,依靠廣大干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改善,并以突出的經濟績效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中國人民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也是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倡導的解放思想開啟的。廣大中國人民迸發出的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巨大熱情,中華民族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舉世矚目。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中共十七大報告在總結新時期改革開放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概括了它的歷史地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作為當代中國融入世界體系、經濟起飛、社會變革的始點,這次會議早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的不朽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