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全面鋪開與市場因素的擴大
小崗村的“大包干”契約
1978年12月的一天,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的一間破草屋內,18戶衣衫破舊、神色凝重的農民,在一張草就的契約上,相繼按下了血紅的指印。契約的內容是:“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剎(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這份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歷史文物,就是后來被世人稱為“大包干紅手印”的生死契約。它的誕生,打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槍”。

小崗村“包產到戶”契約
“大包干”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往日的懶散、抑郁、無望的情緒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社員們爭分奪秒地辛勤勞作。人們開玩笑說,以前是打鈴很久也不肯出工干活,現在是天黑了大家還在地里不肯回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和1984年元旦,中央又接連發出一號文件,宣布將農民的土地承包期延長到15年以上。從此,中國農村改革大潮勢不可當,奔騰向前。

安徽鳳陽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內雕塑
隨著農村改革逐步開展,農村經濟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后少有的好形勢。農林漁牧多種產業結束了長期徘徊的局面,取得了較大發展。鄉鎮企業蓬勃興起,農村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有關資料表明,從1979到1984年的6年間,農業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9.4%,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也是少有的。由于農業全面增產,農副產品大幅增長,市場供求狀況得到改善。農民收入大幅增加,推動了全國人民消費狀況的改善。1978年全國農村儲蓄55.7億元,到1984年,已達到438.1億元,增長了近七倍。
這表明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首先在農村實行搞活經濟和開放政策是非常正確的。它不僅解決了農村問題,調動了全國80%的人口的積極性,更為下一步進行城市改革提供了基礎和經驗。
請給我們“松綁”
1978年10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共四川省委、省革委會已經列出6個企業,作為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試點。
1979年6月25日,6個試點企業之一的寧江機床廠,在《人民日報》第四版下部,接近1/4個版面登載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生產資料廣告。繼四川省之后,其他地區也開始陸續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1979年5月,國家經濟委員會(簡稱國家經委)等6個部門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選擇首都鋼鐵公司、天津自行車廠、上海柴油機廠等8個企業進行擴權試點。到1980年6月,擴權試點企業已發展到6600多個,占全國預算內工業企業的16%左右,產量和利潤分別占60%和70%左右。1981年5月20日,國家經委、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劃經濟委員會(簡稱國家計委)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了《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擴權文件,鞏固提高擴權工作的具體實施暫行辦法》,將擴權探索規范化、制度化。
隨著企業擴權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內部管理體制的革新也愈發顯得急迫。能不能在原有放權讓利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呢?
1984年3月22日,在福州參加省廠長(經理)研究會成立大會的55名廠長、經理,寫信給省委領導同志,題目是《請給我們“松綁”》。廠長經理們向省委領導要五條權力:副廠長以下干部任免權;破除干部“終身制”和“鐵交椅”;企業有權支配使用獎勵基金;準許企業在完成國家計劃指標的情況下開展自銷和協作;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
在市場機制逐步發生作用的經濟領域里,計劃經濟的原有制度像繩索一樣捆綁著企業的手腳。基層的廠長經理們大聲疾呼: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9年4月5日,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專門討論經濟建設問題。會議討論了廣東、福建兩省要中央給點政策、加快發展的要求。4月8日開始,習仲勛在中南組發言。他說:現在中央權力過于集中,地方感到辦事難,沒有權,很難辦。他提出:“廣東鄰近港澳,華僑眾多,應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這方面,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先走一步,放手干。”鄧小平等中央領導聽取了習仲勛等人的匯報。習仲勛鄭重提出,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在四個現代化中先走一步。習仲勛還說,如果中央給廣東放權的話,可能幾年就搞上去了,但是在現在的體制下,就不容易上去。他代表省委正式向中央提出廣東要求創辦貿易合作區的建議。這個提議,引起了中央領導高度重視。
鄧小平表示:“廣東、福建實行特殊政策,利用華僑資金、技術,包括設廠,這樣搞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因為我們賺的錢不會裝到華國鋒同志和我們這些人的口袋里,我們是全民所有制。如果廣東、福建兩省八千萬人先富起來,沒有什么壞處。”
對習仲勛、楊尚昆提出的在鄰近香港、澳門的深圳、珠海以及汕頭興辦出口加工區的意見,谷牧等人在專門向鄧小平匯報時,鄧小平對他們的創新構思表示贊同,并說:還是叫特區好,陜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鄧小平在不同場合還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提出“特區”這個概念,它是以后正式名稱“經濟特區”的由來和簡稱,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突圍”,殺出一條“血路”的突破口。
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并于當天公布實施。至此,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3個經濟特區終于完成了立法程序。這個僅2000多字的文件,從研究起草、征求海內外人士意見,到省人大審議、國務院討論修改、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公布,前后近一年時間,可謂字斟句酌。
《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通過的消息,很快傳回到剛剛成立不久的深圳市。歡欣雀躍的群眾燃起爆竹,盡情地慶祝。爆竹的聲響也飄向深圳河的對岸,引起香港的關注。至此,中國經濟特區正式通過立法的程序,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誕生了。一年多前中央批準的是“出口特區”,而今正式通過立法程序的則是“經濟特區”,兩字之差,意味著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改革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

1984年深圳蛇口工業區,鄧小平曾于當年1月來這里視察,鼓勵干部勇于開拓進取
1984年春節期間,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廈門3個經濟特區,之后發表了關于特區和增加開放城市的講話,給改革開放的火車頭增加了新的燃料。2月24日,鄧小平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提出,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會議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改革由點到面逐漸鋪開,改革開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