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理論和新探索的推進
青年一輩的光榮與夢想
在國門初開的歲月,改革是一種潮流,也激起了青年人的理想和激情。“莫干山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1984年9月3—10日,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上召開。這是一次非官方的學術集會。《經濟學周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世界經濟導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志、《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經濟效益報》、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經濟研究中心參與聯合發起。它被稱作“經濟改革思想史的開創性事件”,是青年經濟工作者“第一次集體發聲”。這次會議不僅使一批經濟學家脫穎而出,走上改革開放的歷史舞臺,也為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中央高層領導的重視。
據1984年8月25日《經濟日報》報道:“截至8月15日止,會議籌備組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300多篇論文。論文作者有從事理論研究的專業人員,更多的是在各條戰線基層工作、利用業余時間從事理論研究的同志。……有的作者還附函敘述了他們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進行學習、探討的情況,表達了他們關心四化大業愿為改革獻計的強烈責任感。”莫干山會議的宗旨是“為黨和國家獻計獻策”,中心議題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莫干山會議結束后,與會的中青年學者向國家有關部門上報了七份專題報告,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廣大的青年一輩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光榮屬于80年代的新一輩”。
資料鏈接
莫干山會議
1984年9月3—10日,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上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性的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史稱“莫干山會議”。它被稱作“經濟改革思想史的開創性事件”,是青年經濟工作者“第一次集體發聲”。參加會議的正式代表有124人,他們是由會議籌備組根據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1300余篇應征論文挑選出來的,討論分為7個專題小組:宏觀組、企業組、開放組、金融組、流通組、農村組等。會議的宗旨是“為黨和國家獻計獻策”,中心議題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這次會議不僅為此后國家改革開放思路提供了重要的咨議,更重要的是,會議所體現的精神,作為一種思想財富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對于中國經濟學人而言,莫干山會議不僅是彪炳史冊的經濟事件,而且是很多人的夢想與追求。
“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一波三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著手調整國民經濟,計劃體制下的僵化思想也成為推進改革的嚴重阻礙。因此,在思想上徹底打破計劃經濟的束縛,從而推動經濟體制改革日益受重視。
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5月舉行的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中,都是把“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作為一個基本方針和重要原則加以貫徹的,并逐漸形成一個規范的提法。早在1979年12月,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經濟體制改革小組辦公室曾起草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的初步意見》。在此基礎上,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在薛暮橋主持下,于1980年9月8日又提出了一份《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題,指出:“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占優勢、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商品經濟。”這是中國進行市場取向改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文件,與學術界的一般研究文章不同,這是由國務院專職部門提出的,并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會議上進行了討論。薛暮橋后來回憶說:“可惜在當時擔任實際領導工作的同志中間,這一改革思路尚未成為共識,未能確定為政府的決策。”“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題,這時還難以成為改革的共識。一個原因是當時經濟工作重點是抓調整,要集中力量搞重點建設;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人們大都被傳統觀點所束縛。
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
在推動思想解放方面,鄧小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會見日本代表團時,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問題發表了談話。他說:“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后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對內把經濟搞活,對外實行開放政策。”“這些會不會沖擊我們的社會主義呢?我看不會的。因為我國是以社會主義經濟為主體的。”“當然,這會帶來一些問題,但是帶來的消極因素比起利用外資加速發展的積極效果,畢竟要小得多。危險有一點,不大。”鄧小平的這番講話,立意高遠,把推進改革與堅持社會主義講得明明白白,為徘徊中的人們鼓了勁,卸了包袱,從而為進一步引進市場機制做好了準備。
總的來說,到1984年,中國的農村改革已有起色,但城市改革總體尚未起步。整個國家面臨著如何由農村改革和企業局部試點拓展為全面改革的歷史性課題。
1984年6月,鄧小平指出:改革要從農村轉到城市。但從當時的情況看,由于計劃經濟體制根深蒂固的影響,加上意識形態原因,整個改革舉步維艱。此時此刻,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如何把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向新階段?決策層必須與時間賽跑,盡快拿出政策。基于上述背景,中共作出決定,擬在1984年10月召開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對經濟體制改革若干重大問題進行討論和決策。